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潆潆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材料二:整体而言,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具体来说,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从“预备”到“生发”的过程。在“预备”的过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导,而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以庞德的诗歌为例:“芦苇重,弯曲了。竹子言说,似乎在流泪”“几张脸在人群中幻影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庞德的书写模式,模仿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路数,这种写法显然比波德莱尔那种跳跃性、抽象化、晦涩冗长的象征主义书写要更具蕴藉性、可读性和画面的美感。但庞德显然依旧未能理解中国诗歌中运用自然意象之精髓。中国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带特定意味,这是与一般的自然物象最根本的区别,比如竹子在中国的绘画和诗歌当中,一般都带着“临风不惧”“青翠挺拔”“高洁自爱”“宁折不屈”等意味,其与梅兰菊等自然意象一道,构成了所谓君子处世的审美姿态。至于“桃花”则让人联想到“春暖”“萌动”“艳丽”等意味,诸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中“桃花”这一自然意象指向的是佳人的意味,而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中,“桃花”则指涉着“春暖”“萌动”的气息。也就是说,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能够在接触某个自然意象的刹那间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至于在这种审美情境之中,审美参与者究竟希望进入哪一类审美情境,就由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这跟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式的碎片化、抽象化、晦涩化有着本质区别,也跟庞德试图模仿中国的“自然意象”却写出了诸如“芦苇重,弯曲了”之类的“自然物象”有着显著区别。(节选自《对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象必须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和思想感情的点染,方能成为意象。B.诗歌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C.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是稳定的,“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D.同一个物象,由于所融入的诗人的主观感情不同,所构成的意象的情感指向也迥然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的结果。B.物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础,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云”这个物象可以构成“孤云”“暖云”等意象。C.西方“意象”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来生发。D.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常常能够引起游子的共鸣。请结合材料分析“明月”意象引发游子共鸣的文化和心理原因。【答案】1.C2.D3.A4.①先提出本文话题:意象和物象的关系;②然后阐述意象的概念和分类;③接着分析创造意象的不同方式;④最后总结: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5.①“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非常丰富,因而在不同的诗歌中,其意义指向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月亮”就是思乡情感的载体,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②正因为“月亮”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使得游子在接触这一意象的刹那间,能够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固定不变的”错,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可知,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只是“相对稳定的”,并非“固定不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错,于原文无据。原文是“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没有提到“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的内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七段的观点是“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A.没有“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的加工创造。B.是夸张法。C.是夸张法。D.是拟人手法,属于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由“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可知,第一段开篇提出本文话题: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由第二段“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第三段“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第四段“例如,‘梅’……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可知,二至四段具体阐述了意象的概念;由第五段“意象可分为五大类”,第六段“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可知,这两段具体阐述了意象的分类。由第七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第八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知,这两段具体分析了创造意象的不同方式。由最后一段“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可知,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强调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材料二“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从‘预备’到‘生发’的过程。在‘预备’的过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导,而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可知,意象通过特定的物象引导会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所以“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因而在不同的诗歌中,其意义指向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月亮”就是思乡情感的载体,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结合材料二“也就是说,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能够在接触某个自然意象的刹那间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可知,自然意象有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所以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所以正是因为“月亮”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使得游子在接触这一意象的刹那间,能够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西望茅草地(节选)韩少功茅草地,蓝色的茅草地在哪里?在那朵紫红色的云彩之下?在地平线的那一边?在层层的岁月层土之中?多少往事都被时光的流水冲洗,它却一直在我记忆深处,像我的家乡、我的母校、我的摇篮——广阔的茅草地。中学毕业那年,正碰上国家动员青年支农和支边——建设祖国的庄严号召,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怎不使一个青年人热血沸腾?父母都以为我疯了,在几本苏联诗集里走火入魔了。照他们的意思,如果不能继续升学,考虑到家里的困难,那么我至少应该去就业赚钱,何况那个金属轧延厂已经同意我上班。我烦透了他们的唠叨。谈判,吵架,绝食,摔打家具……一切都过去了,行李还卡在父亲手里。心一横,我只身混上西去的列车,混在下乡的同学当中,只带了一支牙刷。道路神圣而漫长。当列车穿过白天与黑夜,驶过重重青山,广阔的茅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拔地而起的巨石,扑扑惊飞的野鸡,木桥下弯弯的河水,还有耳环闪亮的少数民族妇女,一切都令人兴奋不已。据领队的老杨说,这里汉、侗、瑶等多民族杂居,经过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械斗和迁徙,人口日益减少,留下一片荒凉。可荒凉有什么要紧?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眼下我们要在这里亲手创建共青团之城,要在这里“把世界倾倒过来,像倾倒一只酒杯”!…………队长外号李瞎子,是本地农民,眼睛不太好,经常眯着眼像刚刚睡醒。他其实很有心计,补个箢箕,做张板凳,用胡琴拉一曲采茶调或西湖调,都是无师自通。但他从不当出头鸟,即算对领导不满也是阳奉阴违,即使耍奸取巧也不露痕迹,有时带着我们早早上地,却听任我们打鸟或者挖蛇洞。他装作没看见。他的缺点是满脑子迷信,一看见坟就要绕着走,挖野坟时也决不动手,说是怕鬼来敲门,怕先人们生气。这样的人当然对科学不感兴趣,一听到我们说起分子式或者光合作用,就一个哈欠放出来,睡着了。我们只好直接找场长建言。场长是个老革命,他的一生和土地相连。在皖南,在苏北,在淮海战场,他为土地流过血。战争结束了,他有了上校军衔。国家出现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他打了个报告要求改行,去办农场。他没有家室,喊声‘走’就走了,回到了故乡的土地上。临走时一个老上级还笑着送了个名字给他:“你回乡种田去,就叫张种田吧!”“张种田”一定会支持我们科学种田的建议,我们想。“科学?”他倒显得很注意,在地头盘腿坐下来。“种种种,土质情况也不明,肥料供应也不足,不是纯粹浪费劳力吗?这样还想赶上英国美国?”一个女知青放了头炮。“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广种薄收根本是错误的方针,是好大喜功的左倾盲动主义!”另一位男知青跟上来大扣帽子。“你们慢点讲。”场长有点慌。我们七嘴八舌,建议缩短战线,建议注重管护,建议因地制宜,建议广开门路多种经营,养羊啦,养兔啦,养蜂啦,还有自制蜂王浆的生财之道,马尔采夫耕作法,约克夏肥猪,五零一菌肥——我们只差没说到超音速飞机和人造卫星了。肯定是我们的渊博知识吓坏了他。他眼睛眯成缝,嗯嗯呵呵听了一会儿,最后给我们一人递了一根烟:“你们还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呵。问题是,你们说得花一样,都搞得成器?都能吹糠见米?”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有一次从外地引进高产蚕豆种,不知为什么到头来连种子钱都没赚到,气得他直骂娘,从此对新事物总是敬而远之。“场长,你放心吧。我舅舅是农学院教授,你不相信我,总要相信他吧?”“场长,你不要门缝里看人呵,总得给我们机会吧?”“场长……”“好,考虑考虑。”他总算点头了。不过他还是不大放心。据说他事后对别人说:几个书生还来教我种田?我当田把式的时候他们老娘还没动胎吧?他根本不同意缩短战线——当时大开荒正在他兴头上;也不同意养什么蜂——他觉得蜜糖饱不了肚子。他只是对什么菌肥稍感兴趣。理由是,茅草地太广阔了,要种的作物太多了,全场干部群众再加上牛们猪们,满打满算就五六百个屁眼,根本屙不过来。肥源问题确实一直让他很伤脑筋。造菌肥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可我们连量杯和试管都没有,只能拿瓦钵和面盆来代替,更不要说什么搅拌机和恒温室了。场长破天荒让我们买了两支温度计,打了几个木头架子,就好像割了他的肝肠肚肺。他一天来看两轮,问什么时候可以出肥料。见十多天没动静,老是在试验试验,他有点沉不住气,摸摸钵子和温度计,揭一揭蒸笼盖,显得焦躁不宁。一看他那样子,就知道他恨不得我们今天开工,明天出货,后天就是庄稼嗖嗖嗖往上蹿,玉米棒子大得一筐只能装一个。他拍拍我的肩,把我拉到一边,说起地上功夫如何紧张,说队长们埋怨劳力抽调得太多,说兄弟农场又送来了挑战书,那意思很明显——要我们切实抓紧。当然得抓紧,可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的时候吧?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得有一个过程吧?要命的是,第四次制种又是失败。偏偏在那一天,两个不争气的准牛顿上工时间溜号,去玩一把篮球,正在球场上快活,被场长撞个正着。他黑着一张脸,气呼呼地闯过来,摇着草帽扇风,把土温室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又盯住了我们这些劳动力脚上刺眼的鞋和袜。“下午挖地,都去挖地!”他终于一扬巴掌。我没听懂,“我们还有棉饼没有磨完……”他背着手走了,再一次挥掌:“挖地!”“场长,你得有点耐心,这次失败是有原因的。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他冷笑一声,“你们是做粑粑呢,还是做面条?一点臭气也没有,还说是肥料?有了这么多的日子,你们就是屙也能给我屙两担了吧?”一位女知青当场气得要哭。场长是相信大粪的。这没有办法。他嗅了半个月,还没嗅到大粪的气味,就认定我们的菌肥完全是骗人,因此必须把骗子们轰回地上去。又是挖地,播种,挖地,播种……我们咬紧牙关,捶打自己的腰背,揪出衣角的汗滴,然后敲锣打鼓向场部送开荒喜报。好像出大力流大汗是我们唯一的本分,是这辈子过早定型的宿命。天呵,连我这个最不叫苦的人也隐隐不安起来。场长好像没有这些不安。相反,他一上地就高兴,一上地就来了气力,简直是个天生的劳动疯子。不论在哪个工区,他比年轻人更卖力,手里的耙头三抡两舞,一晃眼就把别人甩下好远。饿了,咬个生红薯或生萝卜。渴了,到溪边或者塘边喝一捧生水。他的两个干儿子,据说都是抗洪时得救的孤儿,只有6岁,也被他带到地上去,一人扛一把特制的小耙头,跟着他参加生产劳动,累得哇哇大哭也不可回去。干部们更跟着他遭罪。在他的命令下,会计做账,秘书写材料,基本上只能在晚上加班,以至有个会计经常暗地里冲他瞪眼睛。歇工时,他就抽燃烟,笑眯眯地说点往事,诸如新四军、汉阳造、黄桥战役、板门店谈判、扒铁路埋地雷、拿棉絮当烟丝烧什么的。如果受到什么人邀请,他还会走腔走调地唱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战罗霄山上,继承着先烈的殊勋。千万里转战,风雪饥寒……最初,即使是不太准确的音调,也能唤起我庄严神圣的情感。但肚子里越来越空洞和枯索的时候,累得一倒下去就天旋地转爬不起来的时候,武昌城还与我有什么关系?大刀与硝烟,老兵的笑脸,离我实在太远,远得模糊起来……(有删改)【注】原文有十六节,本文选自第一节和第三、四、五节。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的知青视角叙述发生在“茅草地”上的故事,显得真切感人。B.小说的语言生动而鲜活,具有个性化特征,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C.“茅草地”不仅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还见证了知青的喜怒哀乐,是情感记忆的载体。D.小说颂扬了知青一代建设荒原、献身荒原的英雄主义精神,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地头盘腿坐下来”说明场长很重视科学,与上文中队长对科学不感兴趣形成鲜明对比。B.“渊博知识吓坏了他”表现了场长在我们这些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知青面前谦虚的态度。C.“准牛顿”带有调侃意味,与这一段“可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的时候吧”相呼应。D.“刺眼的鞋和袜”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我们这些知青贪图安逸,并未真正跟农村“打成一片”。8.请分析选文中的场长形象。9.韩少功认为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二律背反”现象,所谓“二律背反”,是指小说主题、人物性格等呈现出多元、对立、复杂化倾向。试结合《西望茅草地》分析小说中的“二律背反”。【答案】6.D7.C8.①不讲科学,盲目蛮干。当“我们”制菌肥实验连续四次失败后,他迫不及待地逼迫大家重新挖地、烧荒、锄草和播种。

②专横独断。希望大家每时每刻劳作在土地上,会计、秘书也只能利用工余时间做账、写材料,引起大家的强烈不满。

③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一上地就高兴,干活比年轻人更卖力。

④具有英雄特质和献身精神。身经百战而不躺在功劳簿上贪图享受,在和平年代仍以拼命的精神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①主题层面,小说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知青们怀揣着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响应建设祖国的庄严号召来到茅草地,希望用双手改变这里荒凉贫瘠的现状,但是面对农场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劳动,往日垦荒的庄严和神圣之感逐渐消失殆尽,理想濒临破灭。

②人物层面,小说表现了张种田性格的复杂性。张种田身上闪耀着老一代干部朴实善良、迎难前行的人性光辉,但他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崇尚蛮干,最后注定会遭遇失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的能力。D.“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错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不准确。这篇小说既歌颂了知青的献身精神,也表现了对苦难价值的反思。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的能力。A.“说明场长很重视科学”错误。“在地头盘腿坐下来”只是坐下来谈话的一个动作,并不能说明长很重视科学。B.“渊博知识吓坏了他”错误,“渊博知识”是作者的调侃之语,并不是真的“渊博知识”。D.“贪图安逸”错误,表述不当。场长认为我们应该下地干活,而不是“造菌肥”,所以认为我们这些劳动力脚上的鞋和袜“刺眼”,并不是“我们这些知青贪图安逸”。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不讲科学,盲目蛮干。“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得有一个过程吧?要命的是,第四次制种又是失败”,当“我们”制菌肥实验连续四次失败后,他一扬巴掌说“下午挖地,都去挖地”,他迫不及待地逼迫大家重新挖地、烧荒、锄草和播种。专横独断。希望大家每时每刻劳作在土地上,“在他的命令下,会计做账,秘书写材料,基本上只能在晚上加班,以至有个会计经常暗地里冲他瞪眼睛”,会计、秘书也只能利用工余时间做账、写材料,以至有个会计经常暗地里冲他瞪眼睛,引起大家的强烈不满。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场长“他一上地就高兴,一上地就来了气力,简直是个天生的劳动疯子。不论在哪个工区,他比年轻人更卖力,手里的耙头三抡两舞,一晃眼就把别人甩下好远”,一上地就高兴,干活比年轻人更卖力。具有英雄特质和献身精神。场长“在皖南,在苏北,在淮海战场,他为土地流过血”,身经百战而不躺在功劳簿上贪图享受,“国家出现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他打了个报告要求改行,去办农场”,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去办农场,在和平年代仍以拼命的精神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主题层面,小说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学毕业那年,正碰上国家动员青年支农和支边——建设祖国的庄严号召,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怎不使一个青年人热血沸腾”“道路神圣而漫长。当列车穿过白天与黑夜,驶过重重青山,广阔的茅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使一个青年人热血沸腾,知青们怀揣着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响应建设祖国的庄严号召来到茅草地;“可荒凉有什么要紧?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眼下我们要在这里亲手创建共青团之城,要在这里‘把世界倾倒过来,像倾倒一只酒杯’”,我们要在这里亲手创建共青团之城,要在这里“把世界倾倒过来,像倾倒一只酒杯”,希望用双手改变这里荒凉贫瘠的现状;“但肚子里越来越空洞和枯索的时候,累得一倒下去就天旋地转爬不起来的时候,武昌城还与我有什么关系?大刀与硝烟,老兵的笑脸,离我实在太远,远得模糊起来……”,累得我一倒下去就天旋地转爬不起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离我实在太远,远得模糊起来,面对农场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劳动,往日垦荒的庄严和神圣之感逐渐消失殆尽,理想濒临破灭。人物层面,小说表现了张种田性格的复杂性。“国家出现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他打了个报告要求改行,去办农场”,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他去办农场,张种田身上闪耀着老一代干部朴实善良、迎难前行的人性光辉;“他有一次从外地引进高产蚕豆种,不知为什么到头来连种子钱都没赚到,气得他直骂娘,从此对新事物总是敬而远之。”当“我们”制菌肥实验连续四次失败后,他迫不及待地逼迫大家重新挖地、烧荒、锄草和播种,他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崇尚蛮干,最后注定会遭遇失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跬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属丰稔A若斯B朕C为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F务俭约G必不H辄为奢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农时”的“夺”意为“耽误”,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不同。B.“害于百姓”与《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相同。C.“知所以易之”中的“易”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容易”;“然在初则易”中的“易”意为“容易”。D.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畦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D.太宗皇帝认为民为国之本,若谷贱伤农,必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从而动摇国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14.太宗皇帝使天下人富贵的举措是什么?请分条概述。【答案】10.BEG11.C12.D13.(1)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

(2)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14.①薄徭省赋,发展农耕;

②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朕”作主语,其前断句,所以B处断句;“父母”作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俭约”作“务”的宾语,“务俭约”为“欲”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句式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耽误;/改变。句意: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B.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百姓害”“于斗牛之间徘徊”。句意:不要危害百姓。/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C.“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容易’”错误。“知所以易之”中的“易”意为“改变”。句意: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必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错误。结合原文“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兆庶”指百姓,意为如果谷物价格太低,必然导致民心背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使安定;“所以”,用来……的;“道”,方法。(2)“冀”,希望;“朕躬”,天子自称,可译为“我”;“何疾之避”,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避何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可知,薄徭省赋,发展农耕;根据“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人力已经用尽,灾祸于是发生。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白居易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当时作者在长安左拾遗任上。好友王质夫归隐告别,白居易以诗相送。王十八,即王质夫。归山,指归隐。②太白峰:秦岭主要山脉之一,山上有仙游寺,王质夫即隐居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一“曾”字表时间的回溯,诗人的思绪一下就飞回过去那令人留恋的岁月。B.中间两联是回忆,集中写了仙游寺的胜境及诗人与其好友陶然其间的快意豪情。C.诗人在林间温酒,烧红叶以取暖,扫去石上杂生的绿色苔藓以题诗,意趣盎然。D.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追求通俗易懂,写景时极其注重色彩美的表现,本诗也是这样。16.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只有“羡君回”三字提到离别,其余三联全是回忆过去游仙游寺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诗人曾多次到仙游寺游览,留下许多美好回忆,此后他很想旧地重游,但均未能实现,此刻王十八归隐,而归隐之地正是仙游寺,这不免勾起作者对往日的美好回忆。②作者写仙游寺的美景,凸显王十八归隐之处与尘世远离的幽雅净洁,其实是盛赞王十八弃绝风尘而以青山绿水为伴的出世风采,也表现了诗人深深的羡慕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C.“在林间温酒,烧红叶以取暖”错,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所以“林间暖酒烧红叶”意为在林间烧落叶来温酒。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首联“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诗人回忆曾在周至当县令时多次游览仙游寺的经历。开头用一“曾”字表时间的回溯。诗人的思绪一下就飞回过去那令人留恋的岁月。首句的“住”及次句的“数到”都显示出诗人对太白峰、仙游寺的感情非同一般;不仅多次游赏,有时还要住下。尾联两句“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前一句是写自己旧地再难重游的满怀惆怅,后一句则写对朋友能回到那里的由衷羡慕。两句合成,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游之地的深深怀恋。此刻王十八归隐,而归隐之地正是仙游寺,这不免勾起作者对往日的美好回忆。颔联“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回忆曾在仙游寺附近游览过的景观,黑河水清澈的时候可以看到水潭的底部,仙游寺的洞门上面盘旋一片白云,此联集中笔力展现了仙游寺附近的美好景致。由注释可知,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他的家就在周至县,也就是说仙游寺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诗人将仙游寺附近的景致写的美好,也就是在盛赞友人,盛赞王十八弃绝风尘而以青山绿水为伴的出世风采,也表现了诗人深深的羡慕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嘲笑别人从师学习的心理上的原因。(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规”又称“杜宇”“杜鹃”,是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位卑则足羞②.官盛则近谀③.吾尝跂而望矣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卑”“谀”“跂”“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女性减肥,都是从不吃晚饭开始的,①?“长期不吃晚饭,你会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而皮肤松弛变老,你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脱发,你会因为要经常看胃病而认识更多的肠胃医生……”近日,网上这段“长期不吃晚饭的人怎么样了”的视频火了。的确,偶尔饿一两顿对身体没什么影响,②,损伤的首先就是胃。因为不吃晚餐,胃部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③,而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除了会出现泛酸、胃痛、烧心等症状,还可能诱发如胃炎、胃溃疡、胃黏膜糜烂等胃病。而且,长时间空腹,胆囊也无法排空帮助消化食物,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有可能会形成结晶储存在胆囊内,容易诱发胆结石或胆囊炎。此外,从中午后就不再进食,胃部排空时间比较久,肝脏当中储存的糖原会大量减少,①此时机体会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质,将其转化为血糖,②导致身体代谢水平快速变慢,③不但减不了肥,而且会出现不瘦反胖的现象,④而这些人如果突然恢复吃晚饭的习惯,⑤他们的身体细胞就会像蔫了的花一样拼命吸收营养,体重也会迅速反弹。因此,健康减肥还需要坚持不懈地从饮食、生活习惯、合理运动等方面一起努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答案】18.①可这种方法真的健康吗②但长期不吃晚饭③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19.②“变慢”改为“降低”③“而且”改为“反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要填入的是一个问句,后文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后文“长期不吃晚饭,你会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而皮肤松弛变老,你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脱发,你会因为要经常看胃病而认识更多的肠胃医生……”可知,后文主要叙述了长期不吃晚饭带来的危害,所以前文问的是“长期不吃晚饭健康么”之类的问题,据此可填入“可这种方法真的健康吗”。第二空,前文刚说完“偶尔饿一两顿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后文紧接着说“损伤的首先就是胃”,所以前后是一个转折关系;再结合“长时间处于空腹状”“长时间空腹”可知,强调的是长期不吃晚饭的危害,据此可填入“但长期不吃晚饭”。第三空,根据后文“而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可知,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解释说明,所以前文说的是胃部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据此可填入“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搭配不当,“快速变慢”搭配不当,可改为“快速降低”。③句搭配不当,“不但……而且”搭配不当,前后文是转折关系,可把“而且”改为“反而”。(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2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B.“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C.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几个蓬头、赤脚、睡眼惺忪的‘懒虫’一边扣着钮扣,从楼上冲下来了”,与原文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22.文中对一群十五六岁正值花季的少女有多种称呼,感情色彩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段分别进行分析。【答案】20.B21.①原文采用倒装句,突出了包身工起床时的仓促,忙乱,邋遢。②原文运用短句,节奏急促,与包身工起床时的紧张和狼狈情形相契合。改后的句子节奏变缓,不能凸显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特征。22.①生物(作者称呼她们):表明她们只是自然界中具有生长能力的物体而已,寓含着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②猪猡、懒虫(带工老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