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缓存体系架构的性能建模_第1页
多级缓存体系架构的性能建模_第2页
多级缓存体系架构的性能建模_第3页
多级缓存体系架构的性能建模_第4页
多级缓存体系架构的性能建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多级缓存体系架构的性能建模第一部分多级缓存体系的性能指标建模 2第二部分命中率和访问延迟建模 5第三部分缓存容量和替换策略优化 7第四部分数据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建模 10第五部分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分析 12第六部分内存层次结构的性能瓶颈建模 14第七部分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设计 17第八部分缓存性能评估方法 19

第一部分多级缓存体系的性能指标建模关键词关键要点平均访问延迟

1.平均访问延迟衡量从请求发出到收到响应所需的时间。

2.对于多级缓存体系,访问延迟取决于各个缓存级别的命中率和相应延迟。

3.模型通常考虑每个缓存级别的命中概率、命中延迟和不命中延迟。

命中率

1.命中率衡量缓存有效查询请求的比率。

2.命中率受缓存容量、替换策略和请求模式的影响。

3.模型可采用马尔可夫链、概率论或统计方法来估计命中率。

竞争行为

1.在多核或多处理器环境中,多个处理器或线程可能同时访问缓存。

2.竞争会导致缓存行失效,从而降低命中率并增加访问延迟。

3.模型考虑处理器数量、指令流并行性和缓存一致性协议的影响。

缓存容量

1.缓存容量决定了可以存储的数据量。

2.较大的缓存容量通常提高命中率,但也会增加硬件成本和访问延迟。

3.模型可基于请求模式和替换策略来优化缓存容量。

替换策略

1.替换策略确定当新数据到达时将哪个缓存行替换掉。

2.常用的策略包括最近最少使用(LRU)、最近最少访问(LFU)、随机替换等。

3.模型可评估不同替换策略对命中率和访问延迟的影响。

预取技术

1.预取技术预测未来请求并将数据预先加载到缓存中。

2.预取可以提高命中率,但会增加缓存空间和能源消耗。

3.模型可考虑预取策略、预取范围和缓存容量的影响。多级缓存体系的性能指标建模

命中率

命中率是衡量多级缓存体系性能的关键指标,它表示从缓存中成功检索数据的频率。它通常用以下公式表示:

```

命中率=成功检索次数/请求次数

```

命中率高的缓存体系可以显着减少对较慢的内存或磁盘的访问,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AT)是衡量从缓存体系检索数据的平均时间。它通常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命中时间:检索缓存中数据所需的时间

*失效率时间:缓存未命中时检索数据所需的时间

AAT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

AAT=命中率*命中时间+(1-命中率)*失效率时间

```

吞吐量

吞吐量衡量缓存体系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能力。它通常用每秒请求数(RPS)表示:

```

吞吐量=请求数/时间

```

吞吐量取决于缓存体系的命中率、命中时间和失效率时间。

成本

成本是衡量构建和维护缓存体系的成本。它包括硬件成本(如服务器和存储器)、软件成本(如缓存管理软件)和管理成本(如性能监控和故障排除)。

可靠性

可靠性衡量缓存体系可靠执行其功能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因素:

*可用性:缓存体系正常运行的时间百分比

*一致性:缓存体系始终返回正确数据的程度

*完整性:缓存体系防止未经授权访问和修改数据的能力

可伸缩性

可伸缩性衡量缓存体系随着工作负载的变化而扩展或缩小的能力。它取决于缓存体系的硬件和软件架构。

能量效率

能量效率衡量缓存体系消耗的能量。它取决于缓存体系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建模技术

有多种技术可用于对多级缓存体系的性能进行建模。这些技术包括:

*分析模型:这些模型使用数学方程来表征缓存体系的行为。它们通常用于快速和近似的性能估计。

*仿真模型:这些模型使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缓存体系的行为。它们通常更准确,但计算量也更大。

*测量模型:这些模型基于对实际缓存体系的测量。它们提供最准确的性能估计,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配置。

选择合适的建模技术取决于建模目的、可用的资源和所需的精度水平。第二部分命中率和访问延迟建模关键词关键要点【命中率建模】:

1.命中率是衡量缓存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表示对数据访问请求在缓存中命中的比例。

2.命中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缓存大小、数据访问模式和淘汰策略。

3.高命中率对于提高缓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因为它减少了对较慢后级存储的访问次数,从而降低了访问延迟。

【访问延迟建模】:

命中率和访问延迟建模

在多级缓存体系架构中,命中率和访问延迟是影响性能的关键指标。

命中率建模

命中率是指从缓存中成功检索数据的速率。它取决于缓存大小和数据访问模式。命中率通常用命中率公式表示:

```

命中率=命中次数/总访问次数

```

命中率建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LIRS(最近最不经常使用):LIRS算法将最近最不经常使用的元素移出缓存。它的命中率模型基于假设数据访问的频率遵循幂律分布。

*2Q(二次队列):2Q算法将数据划分为两个队列,其中访问频率较高的数据保存在一级队列中,访问频率较低的数据保存在二级队列中。它的命中率模型基于队列的长度和访问频率。

*Belady最佳替换算法:Belady算法是最佳替换算法,它可以实现最高的命中率。然而,它需要知道未来所有数据访问,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

访问延迟建模

访问延迟是指从缓存中检索数据的平均时间。它取决于缓存层次结构、命中率和底层存储器的访问时间。访问延迟通常用平均访问延迟公式表示:

```

平均访问延迟=命中时间+未命中惩罚*(1-命中率)

```

其中:

*命中时间:成功命中缓存时检索数据的平均时间。

*未命中惩罚:未命中缓存时从底层存储器检索数据的平均时间。

访问延迟建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M/M/1队列模型:M/M/1队列模型将缓存视为单服务器队列,数据访问事件为到达,缓存命中事件为服务。该模型可以计算命中时间和平均访问延迟。

*网络模型:网络模型将多级缓存体系架构视为一个网络,其中每一级缓存就是一个节点。该模型可以计算数据流过网络的平均延迟。

*仿真:仿真是一种模拟实际系统行为的方法。它可以用于直接测量命中率和访问延迟。

命中率和访问延迟之间的关系

命中率和访问延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常,较高的命中率会导致较低的访问延迟。但是,为了实现更高的命中率,需要使用更大的缓存,这会增加成本和管理复杂性。因此,在设计多级缓存体系架构时,必须仔细权衡命中率和访问延迟之间的折衷。第三部分缓存容量和替换策略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缓存容量优化

1.确定最优缓存大小:分析访问模式、数据大小和命中率,找到平衡访问时间和缓存大小的最佳点。

2.使用动态缓存分配: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调整不同缓存级别的容量分配,优化整体性能。

3.探索分级缓存:采用多层缓存架构,将经常访问的数据存储在较小、较快的缓存中,较少访问的数据存储在较大、较慢的缓存中。

替换策略优化

缓存容量和替换策略优化

在多级缓存体系中,缓存容量和替换策略对于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优化这两方面可以有效减少缓存未命中率和平均访问时间,从而提高整体系统吞吐量。

缓存容量优化

1.容量分析

*确定每个缓存级别的最佳容量,以最小化缓存未命中率。

*使用工作负载分析和模型来估计每个缓存级别所需的容量。

2.容量分配

*考虑缓存层级中的容量分配策略,例如LRU-K,其中K表示缓存容量的比值。

*优化容量分配以最大化每次缓存命中的收益。

替换策略优化

1.替换算法

*选择适当的替换算法,例如最近最少使用(LRU)、最不经常使用(LFU)或第一入先出(FIFO)。

*不同算法的性能取决于工作负载的访问模式。

2.替换粒度

*确定替换操作的粒度,例如行、块或页面。

*较小的替换粒度可以提高缓存效率,但会增加管理开销。

3.伪替换策略

*考虑伪替换策略,例如最近未来(NRU)或局部近期最少使用(LRU-2)。

*这些策略通过预测未来访问模式来减少替换错误。

4.自适应策略

*开发自适应替换策略,可以根据工作负载动态调整其行为。

*这有助于在不同的工作负载条件下优化缓存性能。

评估和优化

1.性能基准

*使用缓存模拟器或实际系统来基准测试不同的容量和替换策略。

*测量缓存未命中率、平均访问时间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2.参数调整

*调整缓存容量和替换策略参数,并在基准测试后对比性能。

*寻找最佳的参数组合以获得最优性能。

3.持续监控

*部署后监控实际系统中的缓存性能。

*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定期调整容量和替换策略以保持最佳性能。

其他考虑因素

除了容量和替换策略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多级缓存体系的性能,包括:

*访问模式:对缓存访问模式的理解对于选择最佳替换策略至关重要。

*数据局部性:空间和时间数据局部性可以显著影响缓存效率。

*写策略:写操作可以绕过缓存或写入缓存,这会影响缓存一致性和性能。

*多处理:多核系统中的多个处理器可以同时访问缓存,导致竞争和性能下降。

通过优化缓存容量和替换策略,多级缓存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缓存未命中率,并改善平均访问时间。持续的评估和优化对于保持最佳性能至关重要。第四部分数据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建模数据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建模

数据局部性

数据局部性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经常被访问的数据倾向于在物理上彼此靠近。这种局部性可以根据空间和时间维度对数据进行建模。

*空间局部性:指的是相邻的数据项在将来被访问的可能性较高。例如,在数组中,连续元素往往被顺序访问。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最近被访问的数据项在将来再次被访问的可能性较高。这是因为程序通常表现出重复访问数据的模式。

时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是多级缓存体系架构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表明最近被访问的数据有很高的可能性在将来被再次访问。这可以通过以下模型进行建模:

*最近最少使用(LRU):LRU算法将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项替换为新数据。LRU队列中靠近队列头部的项是最近访问的,而靠近队列尾部的项是不经常访问的。

*最近最不频繁使用(LFU):LFU算法将最近访问次数最少的项替换为新数据。LFU队列中靠近队列头部的项是访问次数最多的,而靠近队列尾部的项是访问次数最少的。

*可变时间衰减(VDT):VDT算法基于时间衰减函数将数据项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最近访问的项分配到较短的时间段,而不太常用的项分配到较长的时间段。

局部性建模算法

局部性建模算法用于近似多级缓存的命中率和延迟。这些算法通常考虑数据局部性的空间和时间维度。

*斯特里德模型:斯特里德模型将数据访问模式建模为一系列带有固定大小的访问窗口的循环。该模型考虑空间和时间局部性,并假设访问窗口中的数据项在将来很可能被重新访问。

*局部性堆栈模型:局部性堆栈模型将数据访问模式建模为一个堆栈,其中最近访问的项位于堆栈顶部。该模型考虑时间局部性,并假设堆栈顶部的项很可能在将来被重新访问。

*局部性图表模型:局部性图表模型将数据访问模式建模为一个加权图,其中节点表示数据项,边表示数据项之间的访问关系。该模型考虑空间和时间局部性,并通过图遍历来预测未来的访问模式。

局部性建模的应用

局部性建模在多级缓存体系架构中具有以下应用:

*缓存大小优化:根据局部性模型,可以优化缓存大小以最大化命中率和最小化延迟。

*替换策略选择:局部性模型可用于选择最适合特定访问模式的替换策略。

*缓存分区:局部性建模可用于将缓存划分为不同的分区,每个分区存储不同类型的访问模式。

*预取:局部性模型可用于预测未来的访问模式,从而实现预取机制,提前将数据调入缓存。第五部分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多级缓存空间相关性分析】:

1.多级缓存中,不同层级的缓存空间的相关性会影响整体性能。空间相关性高的数据在不同层级缓存中命中概率较高,从而提升命中率。

2.空间相关性可以通过数据预取、预热和替换算法等机制进行优化。预取和预热可以将相关数据提前加载到更高层级缓存中,而合理的替换算法可以保留相关性高的数据。

3.多级缓存空间相关性的分析有助于优化缓存空间分配策略,提高命中率,降低缓存开销,并提升系统性能。

【多级缓存时间相关性分析】:

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分析

多级缓存体系中,不同级别的缓存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会影响整个缓存体系的性能。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分析是研究不同级别缓存之间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如何优化协同效应以提高缓存体系性能的过程。

#协同效应类型

多级缓存协同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種類型:

命中协同效应:当一个较低级别的缓存命中时,较高级别的缓存也命中。这表明该数据最近被访问过,并且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被访问。因此,较高级别的缓存可以将其保留更长时间。

未命中协同效应:当一个较低级别的缓存未命中时,较高级别的缓存也未命中。这表明该数据不经常被访问,因此较高级别的缓存可以将其逐出。

预取协同效应:当一个较低级别的缓存访问数据时,较高级别的缓存会预取相关数据。这可以减少后续访问较高级别缓存的延迟。

#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

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缓存大小和关联性:缓存大小和关联性会影响命中率和未命中率,从而影响协同效应。

*缓存替换策略:不同的缓存替换策略,如LRU和LFU,会影响缓存中数据的保留时间,从而影响协同效应。

*数据访问模式:数据访问模式,如局部性、时间性等,会影响不同级别缓存的命中率和未命中率,从而影响协同效应。

*缓存一致性策略:不同的缓存一致性策略,如MESI和MOESI,会影响不同级别缓存之间数据的同步,从而影响协同效应。

#优化协同效应

为了优化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缓存大小和关联性:根据数据访问模式调整不同级别缓存的大小和关联性,以提高命中率和减少未命中率。

*选择合适的缓存替换策略:根据不同级别缓存的特性和数据访问模式选择合适的缓存替换策略,以优化数据的保留时间。

*利用预取技术:在较低级别的缓存中采用预取技术,以减少后续访问较高级别缓存的延迟。

*优化缓存一致性策略:选择合适的缓存一致性策略,以确保不同级别缓存之间数据的有效同步。

#协同效应评估

多级缓存协同效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命中率分析:分析不同级别缓存的命中率,以了解协同效应对命中率的影响。

*未命中率分析:分析不同级别缓存的未命中率,以了解协同效应对未命中率的影响。

*平均访问时间分析:分析整个缓存体系的平均访问时间,以评估协同效应对性能的影响。

*命中协同效应分析:分析命中协同效应的发生率和影响,以评估协同效应的程度。

*未命中协同效应分析:分析未命中协同效应的发生率和影响,以评估协同效应对未命中处理的影响。

#结论

多级缓存协同效应是多级缓存体系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和优化协同效应,可以提高命中率、降低未命中率,并减少平均访问时间,从而提升整个缓存体系的性能。第六部分内存层次结构的性能瓶颈建模关键词关键要点访问时间的建模

1.模型访问时间方程:包括命中时间(H)和丢失时间(M),并考虑局部性原理和内存层次结构

2.局部性原理与命中率:局部性原理描述了对访问数据的预测性,并影响命中率

3.访问时间方程的应用:通过测量命中率和丢失时间,可以计算不同内存级别的平均访问时间

带宽瓶颈建模

1.公式:带宽(B)等于数据传输速率(R)乘以总线宽度(W),反映了内存系统中数据的传输能力

2.饱和度与带宽利用率:当带宽利用率接近100%时,系统会达到饱和状态,导致性能下降

3.总线竞争:多个组件同时访问共享总线可能会导致竞争,降低有效带宽,影响整体性能内存层次结构的性能瓶颈建模

简介

存储器层次结构(memoryhierarchy)是计算机系统中用来管理不同速度和容量的存储器的分级组织。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访问时间和成本。最快的内存级别(例如寄存器)容量最小,最慢的内存级别(例如磁盘)容量最大。

性能瓶颈

在存储器层次结构中,性能瓶颈是由数据从较慢的内存级别传输到较快的内存级别而导致的延迟。当处理器需要的数据不在较快内存层级中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此时,处理器必须从较慢的内存级别中获取数据,这会导致显著的延迟。

分析模型

为了对内存层次结构的性能瓶颈进行建模,可以利用以下分析模型:

缺失率模型

缺失率(missrate)是处理器访问较快内存级别时找不到所需数据的概率。缺失率模型通过计算不同内存级别的缺失率来评估性能瓶颈。常见技术包括:

*马尔可夫链分析

*蒙特卡罗模拟

访问延迟模型

访问延迟(accesslatency)是处理器访问不同内存级别时经历的平均延迟。访问延迟模型通过考虑不同内存级别的访问时间和缺失率来计算性能瓶颈。常见技术包括:

*分析模型

*仿真

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结合了缺失率和访问延迟模型,以提供更全面的性能瓶颈分析。这些模型通过模拟处理器访问存储器层次结构的过程来评估瓶颈。常见技术包括:

*系统动态仿真

*离散事件仿真

关键性能指标

内存层次结构性能瓶颈建模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

*平均内存访问时间(AMAT):处理器访问数据所需的平均时间。

*未命中率(对于给定的内存级别):数据不在该级别的概率。

*内存带宽:传输数据的速率。

案例研究

一个常见的内存层次结构案例研究是三级缓存(L1、L2、L3)。L1缓存是处理器中容量最小的、速度最快的缓存;L2缓存是容量更大、速度稍慢的缓存;L3缓存是最大的缓存,通常位于处理器芯片之外。

利用上述分析模型,可以对三级缓存体系结构的性能瓶颈进行建模。通过分析缺失率和访问延迟,可以确定特定内存级别的瓶颈。例如,如果L2缓存的缺失率很高,则可能是由于L1缓存容量太小或映射策略不佳所致。

结论

内存层次结构的性能瓶颈建模对于优化计算机系统性能至关重要。通过利用分析模型,可以评估不同内存级别的缺失率和访问延迟,并确定性能瓶颈。这有助于系统设计人员优化缓存大小、映射策略和其他设计参数,以最大化系统性能。第七部分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设计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设计

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的设计对多级缓存体系的性能至关重要。

缓存大小

缓存大小直接影响其命中率和存取时间。较大的缓存通常具有更高的命中率,但存取时间也更长。较小的缓存具有较低的命中率,但存取时间较短。

确定最佳缓存大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工作集大小:要缓存的数据集的大小。

*缓存命中成本:缓存命中时执行的额外工作量,例如数据传输成本。

*缓存未命中成本:缓存未命中时执行的额外工作量,例如访问主存储器的成本。

层级结构

多级缓存体系通常采用层级结构,其中每个级别具有不同的缓存大小和存取时间。这种结构利用了局部性原理,即近期访问的数据更有可能在较小的、更快的缓存中再次被访问。

设计层级结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层级数:缓存层级的数量。

*每个层级的缓存大小:每个缓存级别的相对大小。

*层级之间的关联性:缓存级别之间的相关程度。

设计准则

在设计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时,应遵循以下准则:

*最小化缓存未命中成本:通过使用多级缓存体系,确保缓存未命中时执行的额外工作量最小化。

*最大化缓存命中率:通过调整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提高缓存命中率。

*均衡缓存大小和存取时间:平衡缓存大小和存取时间,达到最佳性能。

*考虑工作集大小:将缓存大小与工作集大小相匹配,以最大化命中率。

*优化层级之间的关联性:调整层级之间的关联性,以提高命中率并减少未命中成本。

性能建模

可以使用性能建模技术来评估不同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的设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常用的模型包括:

*马尔可夫链模型:模拟缓存行为的概率模型。

*排队模型:模拟缓存请求处理的队列模型。

*分析模型:基于数学公式的模型,用于估计缓存性能指标。

通过使用性能建模,可以优化缓存大小和层级结构,以提高系统性能。第八部分缓存性能评估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系统级测量

1.通过实际运行系统进行测量,收集系统性能数据,例如命中率和访问时间。

2.使用硬件性能计数器、操作系统工具或第三方监控工具来收集数据。

3.测量结果受系统负载、应用程序行为和缓存配置的直接影响,提供最真实的数据。

分析模型

1.基于数学模型对缓存行为进行形式化分析,推导出性能指标的表达式。

2.探索缓存大小、替换策略和访问模式对性能的影响。

3.提供对缓存行为的深刻理解,但受模型简化的限制,可能与实际系统性能存在差异。

模拟方法

1.构建一个系统模型,模拟缓存行为并收集性能数据。

2.允许探索各种缓存配置和访问模式,提供更细粒度的见解。

3.仿真结果依赖于模型的准确性和对实际系统的近似程度。

微基准测量

1.衡量缓存子系统中的特定操作或算法,例如加载数据或搜索操作。

2.提供缓存操作的低级性能指标,有助于识别瓶颈并优化代码。

3.微基准测量受编译器和硬件平台的影响,可能无法反映实际系统性能。

应用程序级测量

1.在应用程序的上下文中评估缓存性能,测量整体应用程序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2.考虑应用程序行为、数据访问模式和缓存与应用程序其他组件的交互。

3.提供实际用户体验的见解,但受应用程序复杂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机器学习方法

1.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性能数据中提取见解,预测缓存性能并识别优化机会。

2.训练模型以学习访问模式并适应动态负载,提供更主动的缓存管理。

3.机器学习方法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模型的超参数选择,仍然处于研究阶段。缓存性能评估方法

评估缓存性能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命中率分析

命中率衡量缓存从命中加载数据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

命中率=命中的数据量/请求的数据量

```

命中率越高,表明缓存性能越好,因为可以从缓存中快速检索数据,无需从更低层存储中加载。

2.延迟分析

延迟是指从发出数据请求到收到响应所需的时间,它包括:

*命中延迟:从缓存中检索数据的延迟。

*未命中延迟:从更低层存储中加载数据的延迟。

低延迟表明缓存性能良好,因为它可以快速响应数据请求。

3.带宽分析

带宽衡量缓存体系传输数据的速率,计算公式为:

```

带宽=请求的数据量/传输时间

```

高带宽表明缓存体系可以快速传输大量数据,这对于处理并发请求至关重要。

4.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评估与缓存体系相关的经济成本,包括:

*采购成本:购买缓存硬件和软件的成本。

*运营成本:维护和管理缓存体系的成本,包括电力、冷却和人工成本。

*机会成本:由于缓存体系占用资源而导致其他应用程序性能下降的潜在损失。

5.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分析评估缓存体系抵御故障的能力,包括:

*可用性:缓存体系正常运行的时间百分比。

*容错性:缓存体系在发生故障时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

*可恢复性:缓存体系从故障中恢复的能力。

6.可扩展性分析

可扩展性分析评估缓存体系处理更大数据量和更高负载的能力,包括:

*容量:缓存体系存储数据的最大容量。

*可扩展性:缓存体系增加容量或性能的能力。

*线性可扩展性:缓存体系容量或性能与负载成正比增加的能力。

7.模拟建模

模拟建模使用计算机模型来预测缓存体系的性能,它涉及:

*创建一个代表缓存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