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一、选择题1.(2024·湛江高三开学摸底)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2024·广东高三联考)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发生战乱,朝廷调集诸路援兵数万,开赴岭南,并由湖南、江西供应粮秣,均由内河水道运送。但湘、漓泝运,功役艰难,缓不济急,军留广州乏食。由此可推知,当时()A.广州一带农耕经济尚不发达B.湖南与岭南等地的民众矛盾激化C.广州地方官不支持朝廷军队D.江西支持平叛战争更具地理优势3.(2024·广东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自东晋穆帝至隋初,林邑(毗邻中国南部边疆的早期东南亚国家之一)“频寇日南、九德之郡,杀伤甚多,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遂致虚弱”。这一状况()A.阻断了国家统一的步伐B.加剧了江南的分裂割据C.影响了海上丝路的发展D.造成了朝廷的财政匮乏4.(2024·茂名模拟)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5.(2024·梅州一模)唐朝初期未设置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10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材料表明唐初()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开始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6.(2024·珠海高三月考)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律还解释道:“‘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本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由此可见,唐朝律令()A.具有体例严谨的一面B.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C.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D.秉持中外平等的思想7.唐代赵憬论及荆楚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时指出:“天宝以前,四方无虞,第据编户众寡等衰州望,鄂是以齿于下。后戎狄乱华,宇县沸腾,屯兵阻险,斯称巨防,朝廷寻州陟列,将寄勋贤之重。”这一变化反映了荆楚地区()A.区域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前列B.经济开发开始得到政府重视C.为经济重心变动创造了条件D.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8.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这些措施旨在()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9.[2023·山东潍坊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A.开专科教育先河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10.[2023·山东日照一模]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11.[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12.“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周礼》记载大比制度,秦朝实行“五善五失”的上计制度。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一般是每年一小考,称为“常课”;三年一大考,称为“大课”。为了防止偏私,考核均采用会议形式,公开举行评议。主考者可以提出种种问题,受考核者需据政绩,实情回答。秋冬岁尽,各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殖、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再加以汇编,然后,逐级汇总,上报丞相、御史两府,最后是丞相总其成上奏天子。——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综论中国古代职官管理》材料二唐朝对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年(也有四年或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被考者的等第;大考则综合三年(或四年、五年)中的等第以决定升降赏罚。官吏考核由专门的机构——下属于尚书省的吏部考功司负责。唐代制定官吏的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这主要是对各类官吏才能方面的考察。考官便根据这“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根据被考人的考绩优劣和所得的善最多少,区别为九等。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可以升官加禄;反之,若列于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和唐朝官员考核制度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古代官员考核制度。14.(2024·珠海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项目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总计6854276237343565.73100——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一、选择题1.(2024·湛江高三开学摸底)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回图务……服务性机构”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机构较多,甚至出现医院等服务性机构,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2.(2024·广东高三联考)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发生战乱,朝廷调集诸路援兵数万,开赴岭南,并由湖南、江西供应粮秣,均由内河水道运送。但湘、漓泝运,功役艰难,缓不济急,军留广州乏食。由此可推知,当时()A.广州一带农耕经济尚不发达B.湖南与岭南等地的民众矛盾激化C.广州地方官不支持朝廷军队D.江西支持平叛战争更具地理优势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由湖南、江西供应粮秣,均由内河水道运送。但湘、漓泝运,功役艰难,缓不济急,军留广州乏食”可知,唐代广东米谷尚不足自给,部分地区还需外地运米接济,由此可推知,当时广州一带农耕经济尚不发达,故选A项。3.(2024·广东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自东晋穆帝至隋初,林邑(毗邻中国南部边疆的早期东南亚国家之一)“频寇日南、九德之郡,杀伤甚多,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遂致虚弱”。这一状况()A.阻断了国家统一的步伐B.加剧了江南的分裂割据C.影响了海上丝路的发展D.造成了朝廷的财政匮乏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林邑的侵扰影响了两广和越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广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贸易地区,故其经济衰落会影响海上丝路的发展,故选C项。4.(2024·茂名模拟)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反映出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兴盛,故选C项。5.(2024·梅州一模)唐朝初期未设置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10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材料表明唐初()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开始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解析:选C。据“只是派遣……定期巡察,事毕使除”可知,唐初监察官员具有临时性,据“分区负责”“分为10道”可知,贞观元年对地方进行了监察区域划分,据“察吏人善恶”可知,国家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由此可知,唐初国家重视通过监察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故选C项。6.(2024·珠海高三月考)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律还解释道:“‘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本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由此可见,唐朝律令()A.具有体例严谨的一面B.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C.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D.秉持中外平等的思想解析:选C。唐律的相关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表明其尊重外国人的法律规定,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故选C项。7.唐代赵憬论及荆楚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时指出:“天宝以前,四方无虞,第据编户众寡等衰州望,鄂是以齿于下。后戎狄乱华,宇县沸腾,屯兵阻险,斯称巨防,朝廷寻州陟列,将寄勋贤之重。”这一变化反映了荆楚地区()A.区域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前列B.经济开发开始得到政府重视C.为经济重心变动创造了条件D.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天宝年间之前,没有战争,朝廷根据州郡人口来排定州郡的等级,荆楚地区因为人口少而被轻视;安史之乱以后,北方人口迁往南方,荆楚地区的重要性大大上升,人口的增加为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安史之乱以后荆楚地区人口增多,并未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荆楚地区人口增加以后,政治地位得到提升,排除B项;虽然经济重心南移,但北方仍是经济重心,排除D项。8.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这些措施旨在()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匠人的技术水平,从而确保官营产品质量,故选C项。材料中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工匠技术,而非提高文化素养,排除A项;材料中措施旨在保证官营产品质量,不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排除D项。9.[2023·山东潍坊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A.开专科教育先河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解析:从材料中看,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传授律令、书法等知识,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对民众的教化作用,选择B;材料仅体现了唐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其他朝代的情况,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最早开始专科教育,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唐代在中央设立高等学校,没有反映地方学校的情况,所以不能判断唐代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排除C;“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而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唐代,排除D。10.[2023·山东日照一模]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传奇与宋话本在创作风格和描写内容上的不同,这说明文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作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唐传奇和宋话本的不同风格不能表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排除A项;宋话本主要描写对象是底层市民生活,未涉及其创作者的身份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宋话本与唐传奇相比发生的变化,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变化,排除C项。11.[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解析:唐朝音乐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以及异域文化的元素,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排除A项;民间化趋势与“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不符,排除C项;“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庙堂雅乐,亦杂胡声”说明音乐的交融,与士人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关,排除D项。12.“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解析: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到日本,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向外学习,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B项;材料没有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较,不体现世界领先,排除A项;“求同存异”指寻找共同点,不同点各自保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周礼》记载大比制度,秦朝实行“五善五失”的上计制度。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一般是每年一小考,称为“常课”;三年一大考,称为“大课”。为了防止偏私,考核均采用会议形式,公开举行评议。主考者可以提出种种问题,受考核者需据政绩,实情回答。秋冬岁尽,各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殖、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再加以汇编,然后,逐级汇总,上报丞相、御史两府,最后是丞相总其成上奏天子。——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综论中国古代职官管理》材料二唐朝对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年(也有四年或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被考者的等第;大考则综合三年(或四年、五年)中的等第以决定升降赏罚。官吏考核由专门的机构——下属于尚书省的吏部考功司负责。唐代制定官吏的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这主要是对各类官吏才能方面的考察。考官便根据这“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根据被考人的考绩优劣和所得的善最多少,区别为九等。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可以升官加禄;反之,若列于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和唐朝官员考核制度的异同点。(2)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