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之心印美文_第1页
滇之心印美文_第2页
滇之心印美文_第3页
滇之心印美文_第4页
滇之心印美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滇之心印美文滇之心印美文生平第一次纯正的出游地就是云南,她位于我国西南方,北靠四川,南临老挝、越南,西、西南与缅甸接壤,西北接西藏,东连贵州、广西,属于低纬高原地带。特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的奇妙景观、奇异民族和奇特物产。我身不由已沉醉于她美不胜收的物语人情中……到达云南的第一站是昆明,这是四月的天。飞机落地的第一感觉是气息迎面的温暖,继而暖暖的流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无论时针已过二十三点,街上依旧人头攒动,他们三三两两,悠闲恬静,细语轻声,散散漫漫在芳草绿树间。入滇后的第一行程是乘大巴途经大理前往丽江。登车入座安顿后,翘首入目的是号称八百里滇池的水域,她因史上的围湖造田变得不再名副其实,但仍不能让人一眼尽收眼底,她的奇妙在于入口低出口高,从远古到当今四季如一的润色着春城昆明。再向西行进,我们看到的是绿色树树草草间赭红色的土地,确切地说是赭红色的高凹凸低的土山,说她是“土山〞,是因为看不到岩石,都是厚重的土层层峦叠嶂,山峦间几乎看不到人影,却依稀可见人的印记:无论是谷底还是山巅,无论在阳坡还是山坳,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空间未被树木占领,就已被勤劳的西南边陲的人们开发为一块块弧形耕地。他们惜地为宝,寸土寸金。崇山峻岭间,一片片民居不时随着车窗掠过,洁白的`墙、深灰的瓦,飞檐吊角,挺拔肃立,貌似西藏民俗村落,聚集在依山傍水的幽静中。思想间,进入大理境内,“大理〞在记忆深处是《西游记》里大理国,窈窕淑女在植物王国里与枝条藤蔓婀娜起舞。眼前的大理,顺着山的走势、水的流向坐落在苍山脚下洱海岸边。远近凹凸错落叠嶂,深深浅浅的灰蓝色山峦似一幅写意派图画,巍峨挺立,山脉脉胳绵亘刚毅,山峰高耸直插云霄,云雾迷蒙萦绕在群山之间,飘逸在峻岭之上,缠绕着树的躯干四肢,似人间仙境,灵气逼人!苍山的挺拔、洱海的渊源、云雾的迷离,无一不在昭示着这里就是神仙的居所、人间天堂。慨叹间,我们已被大巴车载入盘山道。逶迤崎岖的公路修建在半山腰,壮胆向下望去,是慢慢远去的象羞涩的少女般恬静的洱海,还有萦绕在崇山峻岭间的浮云。汽车分明是行驶在云之上了!正如云南的一句广告语:一个伸手能摸到白云,侧身能与山耳语的地方。八百年古城丽江、东巴文化、玉龙雪山越来越近了。玉龙雪山是现存的离城市最近的雪山,站在市中心向北眺望,依稀看到积雪的玉龙山顶。而视野中的景象令人不免有些许失望,脑海里的雪山分明是白雪皑皑的冰川雪域世界,可映入眼帘确实并不纯正。从导游那里得到了答案,雪线逐年上升,那是全球气温变暖的结果。虽然雪线在上升,但玉龙雪山依旧令人心驰神往:她连绵巍峨似天然屏障,她5500多米的海拔高度高耸峻峭、圣洁奇美,以至于迄今为止竟没有人能征服得了的她让人望尘莫及、神奇莫测,这更凭空增添了她的伟岸。生活在山脚下的边境少数民族世世代代靠着玉龙雪山繁衍生息、维系生计,雪山是她们心中至高无尚的神灵,保佑着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因此,这里的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爱惜自然、融汇于自然,她们赋予天地、山水、树木以生命和灵魂。在雪山脚下,随着一场《印象丽江》的节拍,我们游历了茶马古道,张艺谋、王朝歌编导的以雪山为背景的实景表演,当地少数民族农民演员原生态的复述……你很快就会不由自主的被浸泡在深沉的古朴的悲壮的豪迈里而泪眼婆娑:男人们集结马队为生计远征,在尺把宽的悬崖峭壁上牵牵绊绊驼运物资,一行程达一年半载不说,由于路途险恶,有幸生还就算是上苍的眷顾。女人们一边采茶耕种照顾老老小小,一边向着雪山虔诚祈祷,祈祷男人平安生还。一旦归来的马铃儿响起,那便是一场欢歌热舞、一场酩酊大醉、一场重生复活……他们说,他们是上帝的子孙,叫天天答应,叫地地答应!他们向雪山跪拜,感谢山神的保佑!她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滋养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积淀创造着边境少数民族的千古文化。面对玉龙雪山处女峰,我在内心深处跪拜祈福,祈福善行善举善报,祈福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平安幸福!他们是我生命的支柱,是我情感的依托,是我灵魂的安乐窝,是我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既然在世上走一遭,就要用心祈福太平盛世。又经过一阵山峦间的颠簸,我们到了石林。这时时针指向下午4点,黄昏的石林幽静深邃,她的奇石造型是鬼斧神工的妙笔。她石的奇异在于“石树〞的形状及分布,她们的着色以灰为主,石树个个干脆利落地拔地而起,分明是被种植在地壳深处的神奇种子厚积薄发的写照,有一簇簇相拥在一起的,有一线线连结在一起的,她们还有个共性就是每一石脚下有她自己的绿色领地,她们胜过朱自清笔下的什刹海的绿深远而幽静,突兀与平坦相映成辉,让你看不穿、读不透,只能用心深深地印记、用肺深深地吸入、用情深深地心得……再经过一重云端天际,我们飞落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她与缅甸近在咫尺。阔叶植物是我印象中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确实,仅一张芭蕉叶就足以铺就一两张大床,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树叶。南北方仅就植物物种的差异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叹服。巧夺天工的版纳人在绵延的山腰际架起的竹条长廊,引导着我的心绪徜徉在茂盛的幽深林谷中,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高凹凸低的绿色遮天蔽日。在高耸参天的深林中缠绕着的藤条向雀跃在竹径上的游人展示着南国柔美的“植物瑜珈〞。版纳让我想起一句成语:点石成金,而这里却是“点地成荫〞的风水宝地,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难以按耐的生机与活力:只要给一缕阳光,我就要葱绿参天。大自然是根,是源,让我们敬她、爱她、呵护她、善待她,与她同生共勉。滇行短记美文滇行短记美文〔一〕总没学会写游记。这次到昆明住了两个半月,依旧没学会写游记,最好还是不写。但友人嘱寄短文,并以滇游为题。友情难违;就想起什么写什么。另创一格,则吾岂敢,聊以塞责,颇近似之,惭愧得紧!〔二〕八月二十六日早七时半抵昆明。同行的是罗莘田先生。他是我的幼时同学,现在已成为国内有数的音韵学家。老朋友在久违之后相遇,谈些小时候的事情,都快活得要落泪。他住昆明青云街靛花巷,所以我也去住在那里。住在靛花巷的,还有郑毅生先生,汤老先生①,袁家骅先生,许宝马录先生,郁泰然先生。毅生先生是历史家,我不敢对他谈历史,只能说些笑话,汤老先生是哲学家,精通佛学,我偷偷的读他的晋魏六朝佛教史,没有看懂,因而也就没敢向他老人家请教。家骅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英国文学,一天到晚读书,我不敢多打扰他,只在他泡好了茶的时候,搭讪着进去喝一碗,赶紧告退。他的夫人钱晋华女士常来看我。到吃饭的时候每每是大家一同出去吃价钱最便宜的小馆。宝马录先生是统计学家,年轻,瘦瘦的,聪慧绝顶。我最不会算术,而他成天的画方程式。他在英国留学毕业后,即留校教书,我想,他的方程式必定画得不错!假假设他除了统计学,别无所知,我只好闭口无言,全没办法。可是,他还会唱三百多出昆曲。在昆曲上,他是罗莘田先生与钱晋华女士的“老师〞。罗先生学昆曲,是要看看制曲与配乐的关系,属于那声的字容或有一定的谱法,虽腔调万变,而不难找出个作谱的原则。钱女士学昆曲,因为她是个音乐家。我本来学过几句昆曲,到这里也想再学一点。可是,不知怎的一天一天的度过去,天天说拍曲,天天一拍也未拍,只好与许先生约定:到抗战胜利后,一同回北平去学,不但学,而且要彩唱!郁先生在许多别的本事而外,还会烹调。当他有工夫的时候,便作一二样小菜,沽四两市酒,请我喝两杯。这样,靛花巷的学者们的生活,并不寂寞。当他们用功的时候,我就老鼠似的藏在一个小角落里读书或打盹;等他们离开书本的时候,我也就跟着“活跃〞起来。此外,在这里还碰到杨今甫、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陈梦家、朱自清、罗膺中、魏建功、章川岛……诸位文坛老将,好象是到了“文艺之家〞。关于这些位先生的事,容我以后随时报告。〔三〕靛花巷是条只有两三人家的小巷,又狭又脏。可是,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昆明的街名,多半美雅。金马碧鸡等用不着说了,就是靛花巷四周的玉龙堆,先生坡,也都令人欣喜。靛花巷的'四周还有翠湖,湖没有北平的三海那么大,那么富丽,可是,据我看:比什刹海要好一些。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颇清秀。最有特色的是猪耳菌,成片的开着花。此花叶厚,略似猪耳,在北平,我们管它叫做凤眼兰,状其花也;花瓣上有黑点,象眼珠。叶翠绿,厚而有光;花则粉中带蓝,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都明洁秀美。云南大学与中法大学都在靛花巷左右,所以湖上总有不少青年男女,或读书,或漫步,或划船。昆明很静,这里最静;月明之夕,到此,谁仿佛都不愿出声。〔四〕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虽然楼房比北平多,可是墙壁的坚厚,椽柱的雕饰,都似“京派〞。花木则远胜北平。北平讲究种花,但夏天日光过烈,冬天风雪极寒,不易把花养好。昆明终年如春,即使不精心培植,还是到处有花。北平多树,但日久不雨,则叶色如灰,令人不快。昆明的树多且绿,而且树上时有松鼠跳动!入眼浓绿,使人心静,我时时立在楼上远望,老觉得昆明静秀可喜;其实呢,街上的车马并不比别处少。至于山水,北平也得有愧色,这里,四面是山,滇池五百里——北平的昆明湖才多么一点点呀!山土是红的,草木深绿,绿色盖不住的地方露出几块红来,显出一些什么深厚的力量,教昆明城外到处人感到一种有力的静美。四面是山,围着平坝子,稻田万顷。海田之间,相当宽的河堤有许多道,都有几十里长,满种着树木。万顷稻,中间画着深绿的线,虽然没有怎样了不起的特色,可也不是怎的总看着象画图。〔五〕在西南联大讲演了四次。第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作主席。他谦虚的说:大学里总是作研究工作,不容易产出活的文学来……我答以:抗战四年来,文艺写家们发现了许多文艺上的问题,诚恳的去讨论。但是,讨论的第二步,必是研究,否则不易得到结果;而写家们忙于写作,很难静静的坐下去作研究;所以,大学里作研究工作,是必要的,是帮着写家们解决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崇古鄙今,而是供给新文艺以有益的参照,使新文艺更坚实起来。譬如说:这两年来,大家都讨论民族形式问题,但讨论的多半是何谓民族形式,与民族形式的源泉何在;至于其中的细腻处,则必非急急忙忙的所能道出,而须一项一项的细心研究了。五来,罗莘田先生依据一百首北方俗曲,指出民间诗歌用韵的活泼自由,及十三辙的发展,成为小册。这小册子虽只谈到了民族形式中的一项问题,但是老老实实详具体细的述说,绝非空论。看了这小册子,至少我们会明白十三辙已有相当长期的历史,和它怎样代替了官样的诗韵;至少我们会看出民间文艺的用韵是何等活动,何等大胆——也就增加了我们写作时的勇气。罗先生是音韵学家,可是他的研究结果就能直接有助于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