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试卷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试卷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试卷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试卷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试卷(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月球诞生新说蒋葳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开,并逐渐演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400亿颗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两位科学家是依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裂变理论早在19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开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碰撞原因以外,19世纪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开出去的。如果地月同源的话,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将地球物质喷射到太空中从而形成新的星体。此前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传统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由部分结晶的铁和镍铁合金组成的,内核外面是由液态的铁、镍和一种或多种较轻的元素组成的流体核。从1940年以来,这一理论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最近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亨顿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观点。亨顿认为,在我们脚下6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由铀和钚构成的直径达8千米的庞大的核反应堆内核,正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从而产生了地球磁场并为火山和大陆板块运动提供能量。这正好可以解释传统地球构造理论难于解释的神秘现象:地球磁场平均每20万年发生一次磁场极性倒转,且磁场强度周期性变弱或变强。这个天然的反应堆形成之初体积应该较小,但是随着放射性元素等能产生爆炸的物质逐渐增加,在核心区域四周形成了庞大的液态物质聚集区,岩石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生反应,当其与足够的燃料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生庞大的爆炸。这一理论恰好也能解释地球所释放出的能量要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的现象。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造成月球从地球分开出去并进入轨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边界的一种超临界反应堆所产生。这种反应堆产生足够的热量使得地球上的硅酸盐等物质蒸发并被喷射出去。他们认为,要想证实这一理论,需要依靠将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带回月球更深内部的物质样本。(有删改)1.关于月球起源,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主流学界认为,地球外一个巨型天体与地球相撞,使地球的一部分分开出去慢慢形成了月球。B.近期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地幔边界的超级核爆炸将地球的部分物质喷射出去后形成的。C.除了地球外天体碰撞说和核爆炸说以外,关于月球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但都受到人们的质疑。D.所有关于月球起源的说法都是人们的主观假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观测数据等客观证据。答案D解析依据文本内容,应是有相应的客观证据,比如地球和月球的组成成分,还有地球磁场的变化等。2.以下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A.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物质应当仅仅源自地球。B.地球磁场会发生极性倒转,强度有周期性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地球内核存在庞大的核反应堆。C.只有发生庞大的核爆炸,才可能将月球这么大的一块固体物质抛射到太空从而形成新的星体。D.传统地球内部构造理论已被推翻,地核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核反应堆,达到临界点就会爆炸。答案B解析A项依据文意,“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表述绝对。C项“月球这么大的一块固体物质〞错,不是将地球一整块物质抛射到太空,而是先让它们蒸发。D项“传统地球内部构造理论已被推翻〞于文无据。3.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如果月球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撞击而从地球分开出去的话,那么它除了地球物质外,还可能有撞击天体的某些物质。B.最新的核爆炸诞生月球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世纪初就有过这种类似的描述,只是当时人们没有科学的依据。C.美国科学家亨顿的铀钚地核观点突破了地球内部构造中传统的铁镍地核理论,这为月球诞生新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之所以地球释放的能量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可能是因为地球的核反应堆内核在不断释放庞大的能量。答案B解析19世纪的“裂变理论〞不是核爆炸学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生态革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革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革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革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革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生态革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当。生态革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继续发展。可继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升。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坚持稳定,质量上要求不致于发生代际退化。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怀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熟悉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革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革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状况灵活应对处理。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继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需要将环境质量合计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遵守法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革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需具有可继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革新的几个基本问题》)4.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A.生态革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C.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升经济效率,所以可继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答案A解析B项过于绝对。原文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当〞,由此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C项扩展范围。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升经济效率〞。D项曲解文意。“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错,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持平〞。5.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生态革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革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B.文章认为生态革新的目的是实现可继续发展,可继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D.重新熟悉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革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答案A解析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革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革新是一个全新理论〞。选项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6.依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状况灵活处理。C.可继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涵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D.是否倡导可继续发展理念成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答案D解析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需具有可继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倡导可继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继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二、有用类文本阅读(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没有天堂赵鑫珊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C),白天奇热(99°C)。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需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火星同样不合适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①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庞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别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炎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②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熟悉到,我们必需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因为,天堂是没有的。(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7.以下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合适人类移民和生存。B.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C.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马上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D.文章具体介绍了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目前来看,其他星球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去,还不知道。答案D解析文章重点具体介绍的是金星,文章用月球、火星、金星是以点带面,来特别人类“没有天堂〞。8.以下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天堂〞的目的是与下文月球、火星、金星的状况作对比;特别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B.文章介绍月球、火星、金星等状况,就是想说明人类科技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改造其他星球,所以只能生活在地球上。C.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二是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但是第二条路不能实现,所以只有一条路可言。D.文章重点描述了火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与地球的状况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答案A解析B项文章介绍月球、火星、金星等状况,目的是想说明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C项“第二条路不能实现〞说法不严谨,原文是“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D项文章重点描述的是金星的大气与地表的状况。9.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的“大气和表面〞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状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突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材料一: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1-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状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最终,机器人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革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将来5至10年,人工智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将来的全球话语权。〞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摘编自《人工智能改变世界》,2017年6月13日《安徽日报》)材料二: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革新,人工智能从更加有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言、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材料三: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预言:“将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将来就是这种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惊世界。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庞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工智能在将来都极有可能比人类更“聪慧〞。(摘编自《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材料四: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日本机器人学会提出“实现、维持健康社会〞的理念,要求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应符合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观念与伦理道德。德国美因茨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梅辛革认为,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大多是基于人工智能高度“类人〞这一前提。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他还认为,“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柏林分所所长汉斯·乌斯克莱特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加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碰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摘编自《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10.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考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要比逻辑分析能力逊色。“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加大投资力度。C.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的革新,在技术有用的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D.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瓶颈,受到过时代的限制。答案B解析“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加大投资力度〞错,文中说的是我国科技公司“紧跟步伐〞,政府将人工智能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革新规划》。1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决定人类将来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一个国家将来的全球话语权,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B.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探讨,这些探讨进一步促使人类思索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C.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D.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答案B解析12.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会。理由:①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而人工智能的大脑比人脑容易开发;②现实中,人工智能也打败过人类。(示例二)不会。理由:①理论上,人类才有创造力和目标,机器只有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力;②现实中,人类会权衡利弊,掌控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许谦,字元逊,代人也。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之学。建国时,将家归附,昭成嘉之,擢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记。与燕凤俱授献明帝经。从征卫辰,以功赐僮隶三十户。昭成崩后,谦徙长安。苻坚从弟行唐公洛镇和龙,请谦之镇。未几,以继母老辞还。登国初,遂归太祖。太祖悦,以为右司马,与张衮等参赞初基。慕容宝来寇也,太祖使谦告难于姚兴。兴遣将杨佛嵩率众来援,而佛嵩稽缓。太祖命谦为书以遗佛嵩曰:“夫杖顺以翦遗,乘义而攻昧,未有非其运而显功,无其时而著业。明年慕容垂复来寇太祖谓谦曰今事急矣非卿岂能复致姚师卿其行也谦未发而垂退乃止及闻垂死,谦上书劝进,太祖善之。并州平,以谦为阳曲护军,赐爵平舒侯、安远将军。皇始元年卒官,时年六十三。赠平东将军、左光禄大夫、幽州刺史、高阳公,谥曰文。(选自《魏书·许谦列传》,有删改)13.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原文标点:明年,慕容垂复来寇。太祖谓谦曰:“今事急矣,非卿岂能复致姚师?卿其行也。〞谦未发而垂退,乃止。1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儒家经典,“六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B.“崩〞,也作驾崩,是表示天子或皇太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C.“司马〞,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将牛羊等牲畜的鲜血涂在钟鼓表面,以示信守誓言。答案D解析“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D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15.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谦年轻时就因才华出众而受到器重。许谦年轻时就有文学才干,擅长天象图谶方面的学问,归附昭成帝后,执掌文书记录,并与燕凤一起给献明帝传授经书。B.许谦秉正刚直,不愿攀附权贵。苻坚的堂弟行唐公苻洛镇守和龙期间,亲自前往许谦的住地请来了许谦,但没过多久,许谦就以继母年迈而推辞返回。C.许谦富有智慧,劝说佛嵩有功。慕容宝来犯,太祖派许谦请姚兴前来援助,但姚兴属将杨佛嵩行动缓慢,许谦奉命劝说杨佛嵩获得成功,击退敌寇。D.许谦功绩显赫,位显生前身后。许谦在辅助太祖建立基业、平定慕容宝来犯之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功劳,生前被封官赐爵,死后也得到朝廷的追封。答案B解析“亲自前往许谦的住地请来了许谦〞错。原文是“请谦之镇〞,请求许谦前往。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师老兵疲,天亡期至,是以遣使命军,必望克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此而举,役不再驾,千载之勋,一朝可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军队外出长期,兵士疲惫,上天消亡他们的期限已到,所以派遣使者命令军队,期望能够按期奔赴。(2)利用这个时机出兵,不再有下个战争,显名千年的功勋,一个早晨可以建立。参照译文许谦,字元逊,是代郡人。年轻时有文学才干,擅长天象图谶的学问。北魏建立时,带领家族归附,昭成帝嘉奖他,擢升他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书记录。和燕凤一起给献明帝传授经书。曾跟随昭成帝征伐卫辰,因功劳赐给奴隶三十户。昭成帝逝世后,许谦就迁往长安。苻坚的堂弟行唐公苻洛镇守和龙,请求许谦前往。没过多久,许谦因继母年老而推辞返回。登国初年,(许谦)归附太祖。太祖大悦,委任许谦为右司马,和张衮等人参加辅助初期的基业。慕容宝前来侵犯,太祖派遣许谦向姚兴求救。姚兴派遣将领杨佛嵩率领部众前来援助,而杨佛嵩却拖延缓慢。太祖命令许谦写信送给杨佛嵩说:“仗着正道而剪除残敌,乘着道义而攻打昏昧,没有不逢机运而建功,不遇时命而立业的。慕容氏没有道德,侵犯我们的边境,军队外出长期,兵士疲惫,上天消亡他们的期限已到,所以派遣使者命令军队,期望能够按期奔赴。将军据有方叔邵虎那样的职位,总领如同熊虎一样的军队,事情和机缘会合,现在就是时候。利用这个时机出兵,不再有下个战争,显名千年的功勋,一个早晨可以建立。然后在云中聚会,进军三魏地区,举杯祝寿,不也是宽裕的吗?〞佛嵩于是日夜赶路。太祖大喜,赐给许谦关内侯的爵位。又派遣许谦和佛嵩结盟说:“从前殷汤有鸣条的宣誓,周武王有河阳的盟约,都是依仗神灵,来昭示忠诚信实。亲近仁人善交邻国,是古代的优良规范,切割牲畜以其血表示信誓,来求永久的和睦。现在盟誓以后,永结友好,分担灾祸救助患难,同甘共苦。有背离这个盟誓的,神灵消亡他。〞慕容宝失败后,佛嵩才返回。第二年,慕容垂又来进犯。太祖对许谦说:“现在事情危急了,没有你哪能再搬来姚兴的军队,你走一趟吧。〞许谦还没出发而慕容垂已退走,于是停下来。等到听说慕容垂死去,许谦上奏疏劝称皇帝,太祖喜爱他。并州平定后,任命许谦为阳曲护军,赐爵为平舒侯,任安远将军。皇始元年任职中去世,这一年他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平东将军、左光禄大夫、幽州刺史、高阳公,谥号为文。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7.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句“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赤壁赋》中,客人先为生命个体感到微小而感伤,接着又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又奢侈浪费的行径,发出了愤激的质问。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2018·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遵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关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别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答案B解析①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形容声威、气势非常壮大。文段中动物的迁徙是一种群体性的运动,应选用“波澜壮阔〞。②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是指动物是为了环境而迁徙的,在这里应该选用与环境有关的“随遇而安〞。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这里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不是“政务〞,应选用“全力以赴〞。④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光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爱听。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选用“引人入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