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_第1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_第2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_第3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_第4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了解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并结合史料分析,认识外交4.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并结合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5.认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导入中国现代史分期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1)时间:1949年9月21日(2)主要内容: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标志(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自新270余万人。旧材料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米棉之战-发行公债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①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東以后,中国要回到它②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 (1)“一边倒”(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8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①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②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3)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4月。(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4月(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学习聚焦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求同”: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愿望。异: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②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师:思考: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图”,“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并回答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小农土地私有制——农村集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