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史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百年来,各类小说史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重写小说史”的口号被不断提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次次“重写小说史”的呼号之后,各家小说史叙述的基本史实并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样一种“重写小说史”的意义又何在?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所谓的“重写小说史”,与其说是一种“重写”,不如说是一种“续写”;与其说是一种学术“自省”,不如说是一种学术“自觉”。推动“小说史重写”的因素有很多,但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就文献研究与小说史的关系来看,鲁迅早在撰写小说史之前,便以古小说“钩沉”为先声,这样一种看似无意的举动,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初步文献基础,有关小说史的问题也随之推进。但就整体史实脉络来看,各家小说史基本并未实现所谓“重写”,而是基于前人的“续写”。但是,小说史的“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这样一种学术“自觉”,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一部小说史的编撰,不仅在于描述小说史实脉络,也要对相应的史实作出解释,因而各类理论视角也就受到撰写者的青睐。百年来,形式主义、阶级斗争、叙事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不同的理论方法,纷纷运用到小说史撰写中,这些理论方法既具有相应的时代意义,也产生一些问题,因而所谓“新理论”的运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学术“自省”。值得注意的是,石昌渝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自觉”的小说史“续写”。这种“自觉”首先是对小说史实的自觉回归,著者不仅注意到小说文体内部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的具体演进路径,也注意到小说发展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进一步看,这种“自觉”也体现在著者以个人之力独自撰写小说通史。“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语境中“史”的重要特性,但要实现这种“史”之“自觉”,不仅需要著者的学术个性,更需要有充分的学术积累和独到的学术断识。也正是因此,一直以来的小说史撰写或为集体编纂通史,或为个人编纂专题小说史,以一人之力撰写小说通史者并不多见。而此书则不仅对小说史加以梳理,更对古代小说发展的动力及制导机制加以概括,正如著者所言,这在此前的小说史著作中是没有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之所以能产生形成这种“史”的学术“自觉”,与著者的文学史观有密切的联系。著者曾专门撰文指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并进一步分析道:“文学史与其他史比较,有其特殊性,但却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也正是这样一种作为“史”的科学品格,直接影响了著者的小说史编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不仅是对“文学史的本质是史”之文学史观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小说史编撰之史学品格的进一步彰显,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这种“文学本位”既体现在“小说”界定中,也体现在对小说源流的具体梳理中。就“小说”界定而言,著者始终坚持“小说”属于文学范畴,主张与历代史志著录的“小说”概念相区别,并将以传奇文为主体的文言叙事作品作为小说的最初形态。就小说流变而言,著者既注意到以文体演进切入小说史,分别梳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的源流路径,又注意区分小说与“口头文学”“史传文体”的差异,突出小说作为“书面文学”“文学文体”的文学特性。其次,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制的深入开掘。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论,“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在具体的小说史撰写中,著者不仅注意到对小说源流、社会历史的纵向考察,也注意反思以往研究中小说史与社会历史“两张皮”的弊病,转而通过分析“娱乐与教化”“史家传统与说话传统”“雅与俗”等横向因素在小说史演进中的动力作用,深入考察小说史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再次,注意求实理念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小说史的本质是史”的小说史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小说史观念、书写策略中,也体现在文献资料的深入搜集、研究路径的深入探索、疑难问题的深入考察等具体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昌渝先生不仅与刘世德、陈庆浩等先生合作,搜集流落海外的古代小说版本,编成《古本小说丛刊》,也积极组织编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将海内外可见的文言、白话小说汇总编目。此外,石昌渝先生也以文体为切入点,撰写完成《中国小说源流论》,推动小说史研究路径的进一步深入。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石昌渝先生撰写《“小说”界说》《明代公案小说:类型与源流》等专题论文,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摘编自赵鹏程《学术“自觉”的小说史续写》)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可知,“重写小说史”不意味着重复,它是基于前人的“续写”,是小说史作为“史”的一种“自觉”。B.自觉回归小说史实、以个人之力独自撰写小说通史是石昌渝先生基于学术“自觉”,对小说史“续写”的具体体现。C.作者认为,文学史有其特殊性,又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D.对于“小说”的界定,石昌渝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坚持将以传奇文为主体的文言叙事作品作为小说的最初形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史研究已达百年。随着古小说的搜集与小说创作不断丰富,小说史的“重写”定能实现。B.因为要重视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所以小说史的编撰,不仅要描述小说史实脉络,而且要对相应的史实作出解释。C.实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史”之“自觉”,需要的不是著者的学术个性,而是其充分的学术积累和独到的学术断识。D.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相关联,编撰小说史要反思以往研究中小说史与社会历史“两张皮”之弊。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在历史观上分别表现出反叛与皈依的不同姿态。B.铁凝的《哦,香雪》于1982年首次发表在《青年文摘》上,是一个关于等待与追梦的故事,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C.陈大康在写作时努力研究新文献,他在《明代小说史》中尝试用模糊数学、突变论等对明代小说重新阐述,使小说史真正成为动态的小说史。D.网络小说是网络作家依托网络平台发表的小说,是随着网络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类型,网络小说风格自由,题材不限。4.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石昌渝先生在“续写”小说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5.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C2.D3.C4.①出版《中国小说发展史》,首次对古代小说发展动力及制导机制加以概括,彰显学术“自觉”。②从20世纪80年代起,与他人合作,搜集、整理散佚的古代小说,为小说史的“续写”提供文献支持。③撰写了《中国小说源流论》及多篇专题论文,推动了小说史研究路径的深入和具体问题的研究。5.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设置分论点来加以论述。从“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②引述著者的话加以证明。如引用“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证明第二个分论点。③采用事实论证概述著者行动加以证明。如概述石昌渝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小说史研究工作,来证明他注意将求实理念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作者认为……探索自己的方法”错误,结合原文“《中国小说发展史》之所以能产生形成这种‘史’的学术‘自觉’……并进一步分析道:‘文学史与其他史比较,有其特殊性,但却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可知,“作者认为……探索自己的方法”为文中所引石昌渝先生的观点,而非本文作者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定能实现”错误,结合原文“‘重写小说史’的口号被不断提起”可知,原文是说各类小说史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重写小说史”的口号被不断提起。选项“定能实现”,过于绝对。B.“因为要重视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所以……”错误,结合原文“一部小说史的编撰,不仅在于描述小说史实脉络,也要对相应的史实作出解释,因而各类理论视角也就受到撰写者的青睐”可知,原文是说因为小说史的编撰,不仅在于描述小说史实脉络,也要对相应的史实作出解释,所以各类理论视角也就受到撰写者的青睐。选项“因为要重视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所以……”因果颠倒。C.“需要的不是著者的学术个性,而是其充分的学术积累和独到的学术断识”错误,结合原文“不仅需要著者的学术个性,更需要有充分的学术积累和独到的学术断识”可知,原文是说“不仅需要……更需要……”,选项“需要的不是……而是”曲解文意。故选D。【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的观点是“推动‘小说史重写’的因素有很多,但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A.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其迥异的历史观念,与中国小说史的“重写”无关。B.介绍《哦,香雪》的梗概、创作情况及影响,与中国小说史的“重写”无关。C.正是推动小说史“重写”中“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以及“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的典型事例,因而是最合适。D.介绍网络小说的特质,既不是“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也不属于“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故选C。【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续写’小说史”这一概念的含义,其次,要明白“推动‘小说史重写’的因素有很多,但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各类理论视角的学习与实践”。细读文本,石昌渝先生在这两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依据原文“石昌渝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自觉’的小说史‘续写’”“此书则不仅对小说史加以梳理,更对古代小说发展的动力及制导机制加以概括,正如著者所言,这在此前的小说史著作中是没有的”,可得出,出版《中国小说发展史》,首次对古代小说发展动力及制导机制加以概括,彰显学术“自觉”。依据原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昌渝先生不仅与刘世德、陈庆浩等先生合作,搜集流落海外的古代小说版本,编成《古本小说丛刊》,也积极组织编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将海内外可见的文言、白话小说汇总编目”可得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与他人合作,搜集、整理散佚的古代小说,为小说史的“续写”提供文献支持。依据原文“此外,石昌渝先生也以文体为切入点,撰写完成《中国小说源流论》,推动小说史研究路径的进一步深入。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石昌渝先生撰写《“小说”界说》(明代公案小说:类型与源流》等专题论文,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可得出,撰写了《中国小说源流论》及多篇专题论文,推动了小说史研究路径的深入和具体问题的研究。【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可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论证方式等多方面加以观照。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准题所指涉及文本所在,即第五至八自然段。其次,要思考其所具备的论证结构及方法。结合原文“《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不仅是对‘文学史的本质是史’之文学史观的生动实践……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其次,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制的深入开掘”“再次,注意求实理念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可知,采用总分式结构,设置分论点来加以论述。从“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结合原文“其次,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制的深入开掘。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论,‘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引述著者的话加以证明。如引用“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证明“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制的深入开掘”的分论点。结合原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昌渝先生不仅与刘世德、陈庆浩等先生合作,搜集流落海外的古代小说版本,编成《古本小说丛刊》,也积极组织编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将海内外可见的文言、白话小说汇总编目……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可知,采用事实论证概述著者行动加以证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村庄的剪影吉米平阶一个人,这一生是不是必须跟一个村庄产生联系?或者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是不是必须有一个村庄的影子?在去往叶巴村之前,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在我的脑子里出现过。叶巴村在西藏昌都,位于怒江中游岸边的一个小山村,称它为“挂在山坡上的村子”,一点也不夸张。当年我们乘车进去,新修的毛路一面是山体,一面是滔滔江水,车子倾斜而过,两只手能把扶手攥出汗来。村庄不完全临江,也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那些旁逸斜出的山谷,因为蓄得住水,便成了人们繁衍生息的所在。刚来叶巴村的时候,不免产生疑问:这些人的先辈,当初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叶巴村在昌都市八宿县林卡乡,距离拉萨800公里,距离昌都1000公里。从林卡乡到叶巴村,中间隔着几座大山。十年前,越野车要开四五个小时。再往前,公路没通的时候,干部下乡,骑马要一整天,如果步行,途中还得住一宿。就这么一个荒僻的村庄,在这里生活一年多之后,竟成了我刻骨的牵挂。其实,我的乡村生活经历十分有限,记忆中唯一的一次,是幼年在金沙江边上的巴塘老家生活过半年。直到来到了叶巴村,有了叶巴村的生活经历,了解了叶巴村的那些人和事,我才真正跟一个村庄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离开之后,清闲下来,有时会遥想那个江边村庄。在山谷里呈“Y”字形分布的80多户人家,散落在坡地和果园之间,他们会为了春耕时的用水吵吵闹闹,也会对邻居的困难慷慨解囊,一年四季,都没什么大事。几年前,村庄整体搬迁到了县城,现在,只有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为了经营土地,还往返于县城和叶巴村之间,老人和小孩大多都在县城安居。叶巴村和相邻几个村子的搬迁,政府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想当初,我也参与过动员说服工作。耕地少,用水难,地处偏远,加上山高谷深,水质不好,除了走出大山,再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么多年过去了,村民们外出务工,照顾在外上学的孩子,或投亲靠友。许多人家自发搬迁到了县城、昌都,乃至拉萨。除了对自家曾颇费心思建造的房子有些留恋,在走与留的选择上,大多数人心里是有数的。倒是我这个外人,到了紧要之处,还有些牵牵绊绊,这大概就是“心之所系”吧。离开叶巴村几年后,我曾回过那里,乡村的日常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往的那些人和事,渐渐成为刻印在记忆里的剪影。但我们共同的话题,还是离不开那个日渐远离的村庄。说说叶巴村吧,说说叶巴村的春天。叶巴村的春天,是随着核桃树尖尖的嫩芽一起到来的。二三月份,藏历新年前后,江风已不再刺骨,忽然之间,就看见了枝头上的绿色,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继而弥漫得满眼都是。地里的冬小麦和青稞,热热闹闹地钻出地面,空气中到处飘散着泥土的清香。核桃树的生长让人惊奇,好像一天一个模样——从尖尖的嫩芽,到一绺一绺的穗子。我们院子外的那棵核桃树,把长长的枝条伸进院子,给我们讲述春天的故事。接着,河沟里柔柔的柳树枝条绿了,桃树呀,苹果树呀,争先恐后地开出各色花朵。有一天早上,我照例起床后到院子外面转转,突然就看见门口的沟沟坎坎,上下一片雪白。下雪了吗?天上晴空万里。原来是那些生命力旺盛的藏梨树,一夜之间开满了大片大片粉白的花朵,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略微有些发腻的甜香。春天是忙碌的,村民侍弄着田地,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还会召集大家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记得那时,有关于落实惠农政策的,有关于参加社保登记的,有关于乡人大代表选举的,有关于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座谈会的。整个三月,是我们跟大家见面最多的一个月,村委会的院子里整天人来人往,喜气洋洋。春天忙过之后,是短暂的农闲。采挖虫草、收青稞小麦、种第二季作物的忙碌季节即将到来,各家各户在着手准备。这时,工作队也有了难得的闲暇。有时,早饭过后,我就到果园里去。桃树、苹果树、藏梨树这些果树的花都已盛开,如果头天晚上刮了风,粉的白的花瓣会散落一地。还有那刚钻出地面的青草、小树苗,开黄花的蒲公英,把果园渲染得五彩斑斓。那几株年长的核桃树张开的巨大树冠,被早已萌发的新芽所覆盖,营造出一片绿荫,阳光从树枝间斑斑驳驳地照下来,不刺眼睛,是看书小憩的好地方。果园里的宁静是活泼中的宁静。各种小鸟的叫声此起彼伏,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西边,小孩的嬉戏声也不时传来,更远的,是村民遥相问答的声音。这样的环境,正好读书。读书读累了,站起来,在林间活动活动筋骨,身心舒爽。有时,沿着果园的矮墙一道一道地翻过去,这样就基本能走遍全村每一家的果园。哪家的核桃树最大,哪家的葡萄架架得最好,哪家又在果园里锯木板准备今年盖新房,这些我都了然于心。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果园,装扮着叶巴村,使它成为一朵名副其实的盛开的鲜花(“叶巴”在当地语言中的一个意思,就是“盛开的鲜花”)。春天的果园,宁静而又热闹。藏梨粉白色的花朵,因为几只野鸽子起飞,纷纷摇落下来,娇嫩的花瓣片片含香,从树林间肩扛方锄的女人的脸颊边滑落。那些枝蔓,伸出绿色的手臂,仿佛要挽留行路人匆匆的脚步。天空中扬的,泥土里钻的,空气里飘的,溪水里流的,一切一切,都满含生机。鸟儿叫,树枝摇曳,仿佛一曲大合唱,而草尖钻出地面,嫩芽跳上枝头,又仿佛小提琴活泼的独奏。如今,我思念着叶巴村。冬季来临了,有没有一片雪花,为我带去对那个山村的问候?这样的村庄记忆,构成了我和叶巴的村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叶巴村距离拉萨和昌都各自的里程及由林卡乡到叶巴村所需时间记得清楚,这突出了他对村子的特殊印象。B.文章中的叶巴村几年前就整体搬迁到县城,作者却心系从前的叶巴村,表明作者勇于反思搬迁工作的得失。C.文章中作者对叶巴村的春天多加描摹和凸显,因为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因为它使作者陶醉其中。D.文章围绕“一个村庄的剪影”叙述村庄情况,描写作者所见,抒写作者感受,充分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而结尾重新设问,深化了作者对叶巴村的情感。B.文中村民对走与留自有打算,倒是“我”这个外人牵牵绊绊,突出了“我”与村子割舍不断之情。C.文章语言既清新自然,又形象生动;如“挂在山坡上的村子”“呈‘Y’字形分布的80多户人家”极具表现力。D.文中画线句描写的核桃树和《我与地坛》中的古柏树,它们都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呈现出沧桑之感。8.表现自我情感是散文最重要的审美属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梳理作者对叶巴村的情感变化。9.剪影,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也比喻描写出的事物的轮廓。请结合文本内容,从环境角度分析本文描写了叶巴村怎样的“剪影”。【答案】6.B7.D8.①初来叶巴村,目睹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其先辈当初如何来此扎根、繁衍产生疑问。②在叶巴村生活一年多之后,与这里的村民朝夕相处,叶巴村成了作者刻骨的牵挂。③作者重回叶巴村,面对村子的变化,过往的人和事渐渐成为剪影,刻印在记忆里。④如今作者思念着叶巴村,对叶巴村的村庄记忆成为作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9.(1)自然环境的角度:①描写叶巴村的地理位置、进村道路等,勾勒出叶巴村荒远、偏僻的特点。②描写叶巴村春天的自然风光,凸显春天的果园,宁静、热闹,充满了生机。(2)社会环境的角度:①村民世代安居,虽不富裕,也难免争执,却能慷慨助人,呈现出“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景。②受制于资源,叶巴村发展不易,政府决定将其整体搬迁,折射出叶巴村民生活的新模式。③春天里村民侍弄田地、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开展工作,叶巴村呈现出忙碌而喜气洋洋的氛围。【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明作者勇于反思搬迁工作的得失”错误。从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搬迁工作的意义是充分理解的,知晓叶巴村的整体搬迁“政府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行动上也是坚决支持的,“参与过动员说服工作”;他的心系叶巴村更多的是对像叶巴村这样的村庄的式微乃至消失有一种无奈和惋惜;往深层次思考,则是对自然条件较差、经济不发达的乡村如何在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道路上找到最佳路径的理性思考。但这不意味客“作者勇于反思搬迁工作的得失”。故选B。【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呈现出沧桑之感”错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核桃树的描述,展现了它高大、生命力旺盛,能提供阴凉及环境宜人的特点,没有沧桑之感。故选D。【8题】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情节和情感变化的能力。根据原文“村庄不完全临江,也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那些旁逸斜出的山谷,因为蓄得住水,便成了人们繁衍生息的所在。刚来叶巴村的时候,不免产生疑问:这些人的先辈,当初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可知初来叶巴村,目睹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其先辈当初如何来此扎根、繁衍产生疑问。根据原文“就这么一个荒僻的村庄,在这里生活一年多之后,竟成了我刻骨的牵挂”“直到来到了叶巴村,有了叶巴村的生活经历,了解了叶巴村的那些人和事,我才真正跟一个村庄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可知作者在这里生活一年多之后,真正跟这里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成了作者刻骨的牵挂。根据原文“离开叶巴村几年后,我曾回过那里,乡村的日常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往的那些人和事,渐渐成为刻印在记忆里的剪影”,可知作者重回叶巴村,面对村子的变化,过往的人和事渐渐成为剪影,刻印在记忆里。根据原文“如今,我思念着叶巴村。冬季来临了,有没有一片雪花,为我带去对那个山村的问候?这样的村庄记忆,构成了我和叶巴的村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可知如今作者思念着叶巴村,对叶巴村的村庄记忆成为作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9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作者以“一个村庄的剪影”为题,意味着其将对文中所涉事物——叶巴村——作“轮廊的描写”,行文也位将描写(勾勒)出它的轮廓。题目的要求实际上是两个:一是要明确本文是通过环境角度描写叶巴村的“剪影”:二是分析作者所描写叶巴村的“剪影”有怎样的特点。综观全文,作者实际上是从叶巴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来对其展开描事的。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叶巴村在西藏昌都,位于怒江中游岸边的一个小山村,称它为‘挂在山坡上的村子’,一点也不夸张。当年我们乘车进去,新修的毛路一面是山体,一面是滔滔江水,车子倾斜而过,两只手能把扶手攥出汗来”,描写了叶巴村的地理位置、进村道路等,勾勒出叶巴村荒远、偏僻的特点。“二三月份,藏历新年前后,江风已不再刺骨,忽然之间,就看见了枝头上的绿色,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继而弥漫得满眼都是。地里的冬小麦和青稞,热热闹闹地钻出地面,空气中到处飘散着泥土的清香”“河沟里柔柔的柳树枝条绿了,桃树呀,苹果树呀,争先恐后地开出各色花朵”“原来是那些生命力旺盛的藏梨树,一夜之间开满了大片大片粉白的花朵,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略微有些发腻的甜香”“春天的果园,宁静而又热闹。藏梨粉白色的花朵,因为几只野鸽子起飞,纷纷摇落下来,娇嫩的花瓣片片含香,从树林间肩扛方锄的女人的脸颊边滑落。那些枝蔓,伸出绿色的手臂,仿佛要挽留行路人匆匆的脚步。天空中扬的,泥土里钻的,空气里飘的,溪水里流的,一切一切,都满含生机。鸟儿叫,树枝摇曳,仿佛一曲大合唱,而草尖钻出地面,嫩芽跳上枝头,又仿佛小提琴活泼的独奏”,描写了叶巴村春天的自然风光,凸显春天的果园,宁静、热闹,充满了生机。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他们会为了春耕时的用水吵吵闹闹,也会对邻居的困难慷慨解囊,一年四季,都没什么大事”,体现了村民世代安居,虽不富裕,也难免争执,却能慷慨助人,呈现出“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景。“耕地少,用水难,地处偏远,加上山高谷深,水质不好,除了走出大山,再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么多年过去了,村民们外出务工,照顾在外上学的孩子,或投亲靠友。许多人家自发搬迁到了县城、昌都,乃至拉萨。除了对自家曾颇费心思建造的房子有些留恋,在走与留的选择上,大多数人心里是有数的”,体现了叶巴村资源条件差,阻碍了发展,政府决定将其整体搬迁,折射出叶巴村民生活的新模式。“春天是忙碌的,村民侍弄着田地,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还会召集大家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记得那时,有关于落实惠农政策的,有关于参加社保登记的,有关于乡人大代表选举的,有关于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座谈会的。整个三月,是我们跟大家见面最多的一个月,村委会的院子里整天人来人往,喜气洋洋”,春天里村民侍弄田地、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开展工作,叶巴村呈现出忙碌而喜气洋洋的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大唐高祖初受禅,以天下未定,广封宗室从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数十人,皆封为郡王。太宗即位,问侍臣曰:“遍封宗子,于天下便乎?”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对曰:“历观往古封王者,今日最多。两汉已降,唯封帝子及亲兄弟,若宗室疏远者,非有大功,并不得滥封,所以别亲疏也。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爵命既崇,多给力役,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至公驭物之道也。”太宗曰:“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于是率以属疏降爵,唯有功者数十人封王,余并封县公。是时道彦①等并随例降爵。(节选自《通典·卷三十一》)材料二:道彦幼而事父神通甚谨。初义师起神通逃难被疾于山谷,绵历数旬,山中食尽。道彦著故弊衣,出人间乞丐,及采野实,以供其父,身无所啖。其父分以食之,辄诈言已啖,而覆藏留之,以备阙乏。及神通应义举,授朝请大夫。高祖受禅,封义兴郡公,进封胶东王,授陇州刺史。贞观初,转相州都督,例降爵为公,拜岷州都督。丁父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躬植松柏,容貌哀毁,亲友皆不复识之。太宗闻而嘉叹,令侍中王珪就加开喻。复授岷州都督。道彦遣使告喻党项诸部,申国威灵,多有降附。李靖之击吐谷浑也,诏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时朝廷复厚币遗党项,令为乡导,党项首领拓拔赤辞来诣靖军,请诸将曰:“往者隋人来击吐谷浑,我党项每资军用,而隋人无信,必见侵掠。今将军若无他心者,我当资给粮运;如或我欺,当即固险以塞军路。”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道彦既至阔水,见赤辞无备,遂袭之,虏牛羊数千头。于是诸羌怨怒,屯兵野狐硖,道彦不能进,为赤辞所乘,军大败,死者数万人。道彦退保松州,竟坐减死徙边。后起为凉州都督,寻卒。赠礼部尚书。(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注】①道彦:高祖族侄。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初A义师B起C神通D逃难E被F疾G于山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观察、审察,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中的“观”意义不同。B.容貌,容颜相貌,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茫然”(《赤壁赋》)一词古今词义相同。C.嘉,赞许、称赞,与“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中的“嘉”意义相同。D.歃血,古人盟会订约时,杀牲饮血,表示诚意。一说用手指蘸血涂在嘴边。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道彦作为唐高祖的族侄,在唐高祖时受封郡王,在唐太宗即位后他被按例降低了封爵,因此李道彦对唐太宗心怀不满。B.李道彦从小就很孝顺,侍奉父亲十分恭谨:他讨饭采野果供困境中的父亲充饥;其父去世后,他在墓旁修建庐舍为父守丧。C.李道彦的孝行深深打动了唐太宗,他派侍中王珪前去开导、劝谕李道彦;后来李道彦又恢复了岷州都督的官职。D.李道彦在对付党项人拓拔赤辞时遭到不小挫折,这与李道彦违反盟约激怒了党项人和没有考虑到党项人的应对措施等因素有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宗室疏远者,非有大功,并不得滥封,所以别亲疏也。(2)道彦退保松州,竟坐减死徙边。后起为凉州都督,寻卒。14.对高祖大封宗室子弟为郡王这种做法,封德彝是怎么看的?唐太宗又是怎么处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ACE11.B12.A13.(1)像关系比较疏远的宗室(子弟),(又)没有为(国家)立下大功的,都不得过度封王,这是用来区别宗室的亲疏关系的办法。(2)李道彦退守并保卫松州,最终被判处减免死刑流放边地的刑罚。后来,李道彦再次被起用,担任凉州都督,不久去世。14.①封德彝:认为先帝封宗室有弊,建议太宗慎封。②唐太宗:除有功者之外,严格控制宗室子弟封王。【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反隋)义军兴起,父亲李神通逃难在外,得病困在山谷。此句承前句,举具体例子说明季道彦“幼面事父神通甚谨”;句首的“初”,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应独立出来,所以在A处断开。“义师起”与“神通逃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主谓句,其后须各停顿一次。所以在CE处断开。故选ACE。【11题】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观:观察、审察。/观:景象。句意:逐一审察古往今来的历史。/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错误。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句意:容貌相貌因悲伤过度而毁损。C.正确句意:唐太宗听说这件事大加赞许并感叹。/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D.正确。故选B。【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李道彦对唐太宗心怀不满”错误。根据原文“是时道彦等并随例降爵”,可知材料只陈述了李道彦等人全都按例降低了封爵的史实,并没有涉及李道彦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选项说法没有文本依据,属于望文生义。故选A。【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宗室疏远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若疏远宗室”;“滥”,过度;“所以”,用来……办法;“所以别亲疏也”,判断句。(2)“竟”,最终;“坐”,定罪,判罪;“寻”,不久。【1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历观往古封王者,今日最多。两汉已降,唯封帝子及亲兄弟,若宗室疏远者,非有大功,并不得滥封,所以别亲疏也。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爵命既崇,多给力役,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至公驭物之道也”,可知封德彝唐认为先帝封宗室有弊,建议太宗慎封。根据原文“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于是率以属疏降爵,唯有功者数十人封王,余并封县公”,可知除有功者之外,唐太宗严格控制宗室子弟封王。参考译文:材料一:唐高祖当初接受(隋帝)禅让做了皇帝,因看到天下尚未平定,(于是)大量分封宗室成员,唐高祖的几十个还是小孩子的族弟及族侄,都被封为郡王。唐太宗即位,问身边的大臣说:“多封宗室子弟为郡王,对(治理)天下有好处吗?”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回答说:“逐一审察古往今来的历史,册村郡王,当今是最多的。两汉以后,朝廷只封皇帝之子及皇帝的亲兄弟为王,像关系比较疏远的宗室(子弟),(又)没有为(国家)立下大功的,都不得过度封王,这是用来区别宗室的亲疏关系的办法。先帝为了使亲属亲厚和睦,(宗宝子弟)全部封王,封爵受职已经很优厚了,还赐予很多供驱使的仆役。这大概就是把天下当作私产,实在不是最公正的用人之道啊。”唐太宗说:“治理天下,本来是为了百姓,并不是想要使百姓劳苦来供养自己的亲属。”于是,(被封郡王的宗室子弟)全按照宗族关系亲疏全部降低爵位,只是(为朝廷)立下大功的几十人封王,其余的(宗室子弟)都被封为县公。当时,唐高祖的侄儿李道彦等人全都按例降低了封爵。材料二:李道彦幼年时侍奉父亲十分谨慎。当初,(反隋)义军兴起,父亲李神通逃难在外,得病困在山谷。前后历时数十天,山中食物吃定了。李彦道穿上又旧又破的衣服,到有人的地方(民间)乞讨,并采集野果,来供养双亲,自己一点都不吃。父亲分出一些让他吃,他就谎称自己已经吃过了,而又藏起留下,以备食物短缺时(救急)。等到他父亲李神通响应义举,李道彦被授予朝请朝请大夫的职位。唐高祖受禅做了皇帝后,封李道彦为义兴郡公,(后来)又进封胶东王,被授予陇州刺史的职位。贞观初年,调任相州都督,按例降爵称公,被授予岷州都督的官职。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修建了庐舍自居,背泥上,修成坟墓,亲手种植松树和柏树,容貌相貌因悲伤过度而毁损,(以至于)亲友们都认不出他来。唐太宗听说这件事大加赞许并感叹,让侍中王珪前去加以开导、劝谕。又重新授予他岷州都督的职位。李道彦派遣使者通告并晓谕党项人的各个部落,申明大唐王朝显赫的声威,(党项)各部多有投降、归顺的人。李靖攻打吐谷浑的时候,诏令李道彦担任赤水道行军主管。当时朝廷又送给党项人厚重的礼物,命他们担任向导,党项首领拓拔赤辞来到李请军中,请求诸将说:“从前隋朝人来攻击吐谷浑,我们党项人常常资助他们行军作战的费用,可是隋人不讲信用,非要侵犯和掠夺我们。如今,将军如果没有别的想法的话,我们会资助粮食并负责运输;如果欺骗我们,我们会立即固守险要之处来堵住你们的行军路线。”各位将领与党项人歃血而盟,拓被赤辞就相信了他的话。李道彦来到阔水后,看到拓拔赤辞没有任何准备,于是就袭击了他,抢得牛羊数千头。于是羌族各部都怨恨且恼怒,在野狐野狐硖这个地方屯兵,李道彦无法前进,被赤辞乘机攻打,李道彦军大败,死了数万人。李道彦退守并保卫松州,最终被判处减免死刑流放边地的刑罚。后来,李道彦再次被起用,担任凉州都督。不久去世。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好事近·辛酉二月望日雨中作丘崈①整整一冬晴,雨后不论朝夕。麦陇救得一半,莫妨他寒食②。试看天气定乘除③,宽更待三日。桃李且须宁耐④,有无边春色。【注】①丘崈:南宋大臣,辛弃疾挚友,辛弃疾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赠。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故称。③乘除:指世事的消长盛衰,词中指耕作时机。④宁耐:亦作“宁奈”,忍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标题,交代了此词的写作时间、自然环境,同时,也暗含了词人的心情。B.首句先叠用“整”字,强调整个冬天晴朗无雨,再用“不论朝夕”凸显人们感受。C.“试看”二句呼吁人们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安排耕作,体现词人欣悦中的理性。D.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风相近,表达技巧亦相似。16.本词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都运用了“桃李”这一意象,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词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丘词中词人将桃李人格化,劝其耐心等待,无限春光即将到来,表明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②陶诗写桃李花竞艳于堂前,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共同构成诗意的居住环境,凸显了陶渊明对乡居生活的自适与满足及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词风相近,表达技巧亦相似”错误。从词风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壮悲凉,本词清新自然;从表达技巧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要特色是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本词则在简洁明快的描写与叙述中表情达意。故选D。【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桃李且须宁耐,有无边春色”可知,桃李暂且需要忍耐,寒冬即将过去,无限的春光即将到来。通过“宁耐”一次可知,作者赋予“桃李”以人的情感,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劝其耐心等待无限春光,表明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知,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桃李”是对院中桃树梨树的实写,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堂前桃李竞艳,屋后榆柳成荫,充满了盎然的生命的气息。凸显了陶渊明对乡居生活的自适与满足及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赤壁赋》中,面对江水流逝与月亮盈虚,苏子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3)“马”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词中常以“铁马”代指雄师劲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上食埃土②.下饮黄泉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⑤.金戈铁马⑥.气吞万里如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埃”“瞬”“戈”“阑”“洲”“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浙江一网友表示,家里白天吃剩的红烧海鱼,到了半夜竟然发出绿光,家人被吓坏了。对此,不少网友猜测海鱼可能受到了核污染,或不法商家对其添加了荧光剂。那么,红烧海鱼为何会发绿光呢?其实,红烧海鱼发绿光,并不是买来的鱼质量有问题,可能是①而导致发光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的。发光细菌是一种可以自主发光的无害海生细菌,能够共生在鱿鱼和硬骨鱼类身上。发光细菌携带荧光素酶基因,该基因可以编码荧光素酶,使生物发生发光反应,进而让鱼发出绿光。②?研究表明,发光细菌本身无毒,又不耐高温,通常温度超过70摄氏度就能将其杀灭。不过,红烧鱼发光就意味着其贮存条件不佳,食用存在一定风险,建议谨慎对待。①为了避免吃剩的鱼肉感染发光细菌,②一定要在保存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③即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④在冰箱5摄氏度以下冷藏不得超过24小时,⑤剩饭菜加热的次数不应超过1次。⑥除此之外,日常生熟食物要分开储存,⑦防止生食中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等感染。⑧冷藏冷冻过的剩菜在食用之前一定要高温回锅,⑨把剩菜在100摄氏度的高温下加热超过3分钟以上才可以食用。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鱼肉感染了发光的细菌 ②发光的鱼还能放心吃吗19.②把“一定要”放在“在保存时”之后。⑦“等感染”后加“熟食”。⑨删掉“超过”或“以上”。【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是针对上文问题“红烧海鱼为何会发绿光呢”而言,先说“并不是”,后说“可能是”,再结合“而导致发光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的”“发光细菌是一种可以自主发光的无害海生细菌”分析,应该填鱼或鱼肉感染了发光细菌之类的内容。②此处要设置问题,结合后文“研究表明,发光细菌本身无毒……不过,红烧鱼发光就意味着其贮存条件不佳,食用存在一定风险,建议谨慎对待”,应该问发光的余能否放心食用。【19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②“一定要在保存时”语序不当,先说“在保存时”这条件,然后说“一定要”,该词修饰限制后文“按照”;⑦“防止生食中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等感染”,成分残缺,改为:防止生食中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等感染熟食。⑨“加热超过3分钟以上”成分赘余,改为:加热3分钟以上才可以食用/加热超过3分钟才可以食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圆明园的千亩荷池只剩最后一朵残荷时,冬天便如约而至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①,如同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A不是吗?且看冬天的潇洒亮相,清晨推开门,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②大地就披上了一身银装。此时,雪或许停了,白雪堆满枝头、房檐和屋顶,在晨曦中显得晶莹圆润,世界变得纯洁、静谧;或许,雪还在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③,如烟如柳,飘飘洒洒,如诗如画。雪落无声,大道至简,站立窗前的你,一下子心静如水,从容而释然。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冰骨清寒瘦一枝”,风骨何等坚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气节多么高贵。而且,无论百花的艳羡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B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隐喻。20.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21.对文学作品来说,句末的点号,除表示停顿外,还表示句子的语气。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句句末的点号表示的语气及作用。22.请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姗姗来迟②倏忽之间③朦朦胧胧21.①A句中的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承接上一段文字,强调冬天的圆明园具有“细腻、真诚与柔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肯定与赞赏之情。②B句中的感叹号表示感叹语气,承接其前句中对圆明园中冬天的梅花风骨坚毅、气节高贵的描述,作者进而高度赞叹其情怀无比纯洁。22.①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三个词构成排比,增强了语势,突出春天、夏天、秋天各自的特点;作者用“妩媚”“热情”分别描述春天和夏天,用“细腻、真诚与柔情”形容冬天,将其人格化的同时,展现了各自的特点。【解析】【20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和后文“如同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可知,此处是要表达冬天排在一年中的春、夏、秋之后,为四季到来之最迟者,冬天虽然“迟”来,却有别样的风采。故可填“姗姗来迟”。姗姗来迟的意思是指走得缓慢从容而迟到;形容慢腾腾地来得很晚。第②处,结合前文“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的“一下子”和后文的“大地就披上了一身银装”中的“就”可知,此处是说时间非常短,故可填“倏忽之间”。倏忽之间的意思是形容极短的时间。第③处,结合前文“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和后文“飘飘洒洒,如诗如画”可知,此处是描写天空飞舞的雪花的情景,要与“飘飘洒洒,如诗如画”形成结构上的对称,又根据横线后的文字“如烟如柳”可推知此处是说雪花的朦胧意境,故可填“朦朦胧胧”。朦朦胧胧的意思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21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提示了句末点号的作用除表示停顿外,还表示句子的语气,作答时可以作为参照。根据“不是吗?”可知,A句中的问号表示反问语气;结合“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可知,承接上一段文字,强调冬天的圆明园具有“细腻、真诚与柔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肯定与赞赏之情。根据“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可知,B句中的感叹号表示感叹语气;结合“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冰骨清寒瘦一枝’,风骨何等坚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气节多么高贵”可知,承接其前句中对圆明园中冬天的梅花风骨坚毅、气节高贵的描述,作者进而高度赞叹其情怀无比纯洁。【22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可知,“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三个短语,结构相同,构成排比,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加强语势,突出春天、夏天、秋天各自的特点;结合“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可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