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天津市朱唐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B.激素需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C.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D.激素会引起靶器官发生变化【答案】A【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A错误;B、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B正确;C、激素作为信使传递信息,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C正确;D、激素与靶器官或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起靶器官或靶细胞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A。2.腺体分泌物均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的是(

)A.汗腺 B.唾液腺 C.胰腺 D.甲状腺【答案】D【分析】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等。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详解】人体内的腺体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外分泌腺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汗腺、唾液腺、胰腺中腺泡均属于外分泌腺,胰腺中的胰岛、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因此题中只有甲状腺的分泌物均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D正确,ABC错误。故选D。3.进食后,胰腺会大量分泌胰液,该过程(

)A.只有神经调节B.只有激素调节C.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D.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支配【答案】C【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详解】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受神经支配,即可以作为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效应器,胰腺分泌胰液又受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调节,由此可知,胰腺会大量分泌胰液,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C正确,ABD错误。故选C。4.某健康男子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随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B.de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与ab段相同C.cd段血糖浓度下降,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D.f点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答案】A【分析】据图分析:a点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使血糖的含量逐渐增加,此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以降低血糖浓度,所以ac段血糖浓度先增加后降低到正常水平;c点后,由于运动消耗,导致cd段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此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后de段血糖浓度逐渐升高。【详解】A、ab段血糖的含量逐渐增加,此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以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B、ab段血糖浓度上升是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de段血糖浓度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B错误;C、cd段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D、f点时,运动后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升高血糖,当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故选A。5.研究发现,胰岛素作用的信号通路如下图: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活化后,陆续活化一系列激酶,形成阶梯状串联效应,实现转导信号的放大。参与这一过程有多种激酶、蛋白等,涉及蛋白质糖类、脂类代谢和生长调控的多条信号通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受体、葡萄糖转运蛋白B.靶细胞内一系列激酶的磷酸化,阶梯状串联效应实现了胰岛素作用的高效性C.靶细胞通过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实现了对葡萄糖的加速摄取D.图中胰岛素的靶细胞仅表示肝脏细胞【答案】D【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细胞膜载体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详解】A、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其受神经递质的调控,因而细胞膜上具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胰岛B细胞能够利用葡萄糖,所以细胞膜上也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活化后,陆续活化一系列激酶,形成阶梯状串联效应,实现转导信号的放大,能够实现胰岛素作用的高效性,B正确;C、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后,经一系列酶的磷酸化,进一步使储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从而实现靶细胞对葡萄糖的加速摄取,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C正确;D、胰岛素是已知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不仅仅只有肝脏细胞,D错误。故选D。6.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正反馈调节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答案】A【分析】血糖的来源: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3、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1、葡萄糖的氧化分解;2、合成肝糖原、肌糖原;3、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详解】A、激素a可使血糖水平下降,所以激素a是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②)和合成肝糖原、肌糖原,A正确;B、激素b可以使血糖水平上升,可能是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B错误;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故选A。7.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代谢异常,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答案】A【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详解】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强,A正确;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因为一次性摄入糖类太多导致的;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也不一定也是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肾脏出现了病变导致的,B错误;糖尿病病人吃得多,是因为糖从尿中大量排出,体内缺乏能量供应而导致饥饿,而血糖浓度不会降低,C错误;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或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导致尿液浓度升高,使得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尿液增多,D错误。8.Ⅱ型糖尿病人常表现为身体消瘦,其主要原因是糖代谢障碍,需要将部分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能。PEPCKI是参与人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异生途径的一种关键性酶,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在肝脏细胞中提取到PEPCKI基因转录的产物mRNAB.胰高血糖素可能通过调节PEPCKI基因的表达升高血糖C.促进PEPCKI乙酰化可以减缓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D.图示糖异生途径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在PEPCKI的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升高,促进乙酰化酶的活性,使得PEPCKI乙酰化,最终使得PEPCKI水解,防止血糖浓度太高,图示糖异生途径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详解】A、肝脏细胞中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在PEPCKI的作用下能形成葡萄糖,肝脏细胞中含有PEPCKI这种关键性酶,说明在肝脏细胞中PEPCKI基因能转录形成mRNA,A正确;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故胰高血糖素可能通过调节PEPCKI基因的表达,增加PEPCKI的数量,进而升高血糖,B正确;C、促进PEPCKI乙酰化,防止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在PEPCKI的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从而防止血糖浓度太高,C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图示糖异生途径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答案】C【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故选C。10.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B.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答案】D【分析】在机体的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还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水平。【详解】A、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A正确;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使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中,使血糖升高,B正确;C、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C正确;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仍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使机体内二者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D。11.如图中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甲状腺,乙是垂体,丙是下丘脑B.若丙受损,则激素a和b含量会增多C.激素c可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D.人体内性激素的分泌和调节机制与该过程基本相似【答案】A【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使二者的分泌减少。【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B、丙是甲状腺,若丙受损,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激素a和b含量会增多,B正确;C、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D、性激素的分泌也存在图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12.甲、乙、丙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注射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测定结果如下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患者甲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的原因是下丘脑无法分泌TRHB.患者乙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C.患者丙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促进了TSH的分泌D.注射TRH的方法,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答案】C【分析】1、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2、据图中数据可知,患者甲注射TRH30min后,体内TSH浓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患者甲体内缺乏TRH,故患者可能是下丘脑功能缺陷;患者乙注射TRH30min后,TSH浓度无显著变化,说明患者乙垂体功能缺陷,故日常体内的TRH浓度较高,而TSH浓度较低;患者丙注射TRH前,TSH高于正常人的说明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少,故患者丙最可能是甲状腺受损。【详解】A、据分析可知,患者甲可能是下丘脑功能缺陷,下丘脑功能缺陷导致不能分泌TRH,不能促进垂体分泌TSH,不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A正确;B、据分析可知,患者乙可能垂体功能缺陷,垂体功能缺陷,分泌TSH较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B正确;C、患者丙注射TRH前,TSH高于正常人的说明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少,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致使垂体产生大量TSH,这种调节属于反馈调节,不是促进垂体分泌TSH,C错误;D、据题意可知,通过注射TRH的方法,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D正确。故选C。13.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B.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即失活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都可以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D.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也一定能产生酶【答案】C【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自身并不参与代谢。酶作用的特点是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会抑制。【详解】A、神经递质大多是有机物,也有无机物,如一氧化氮,A错误;B、酶发挥作用后,不被灭活,酶可重复利用,B错误;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都可以与特定分子(受体)结合后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C正确;D、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的,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错误。故选C。1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答案】D【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故选D。15.参与免疫调节的除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外,还有免疫活性物质。下列有关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抗体是具有特异性的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C.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属于细胞因子D.溶菌酶既具有催化作用,又具有免疫作用【答案】A【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错误;B、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分泌蛋白),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B正确;C、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C正确:D、溶菌酶是一种酶,具有催化作用,能水解细菌细胞壁,同时又作为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作用,D正确。故选A。16.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都是免疫细胞生成并发育成熟的场所②免疫细胞是由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构成的③B细胞与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不同④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⑤免疫活性物质都是淋巴细胞产生的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物质⑥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都属于细胞因子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答案】D【分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除了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详解】①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场所,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①错误;②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②错误;③B细胞和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是胸腺,而B细胞是在骨髓,③正确;④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④正确;⑤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溶菌酶可由其他细胞产生,⑤错误;⑥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⑥正确。故选D。17.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激活免疫细胞释放蛋白质类炎症因子(属于一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身体会出现肿、热、痛的症状,还有部分个体会出现嗅觉消失等症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炎症部位疼痛感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C.嗅觉消失可能是由于相应神经细胞被破坏D.炎症因子会特异性地作用于病毒【答案】D【分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详解】A、炎症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免疫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炎症因子,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B、感觉使用大脑皮层产生,此过程没有涉及到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是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C、嗅觉消失嗅觉神经细胞持续受到免疫攻击有关,C正确;D、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能和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因此能与多种细胞结合,才会引起身体出现肿热痛的症状,所以炎症因子不会特异性地作用于病毒,D错误。故选D。1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人体的“安全保卫部”B.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各种淋巴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骨髓既是各种免疫细胞的生成场所,也是许多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答案】C【分析】免疫系统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其中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脏等,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系统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人体的“安全保卫部”,A错误;B、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B错误;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C正确;D、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脊髓是许多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D错误。故选C。19.科学工作者利用造血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培育出树突状细胞。研究证实,在人体皮肤等组织中广泛存在着树突状细胞,一旦发现机体中存在病原体,该细胞就会及时“通知”其他免疫细胞将其清除,保护机体不受病原体的侵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造血干细胞培育成树突状细胞,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树突状细胞具有树突状突起的形态结构,与其具有识别功能密切相关C.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D.树突状细胞识别并直接攻击病原体,这个过程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D【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详解】A、利用造血干细胞培育成树突状细胞属于细胞分化,这个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树突状细胞具有突起结构是和它能够识别病原体功能密切相关的,B正确;C、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C正确;D、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能识别病原体,但不能直接攻击病原体,而是发现病原体后及时“通知”其他免疫细胞将其清除,D错误。故选D。20.酶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保鲜技术已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例如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可用于肉制品、干酪、水产品等的保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菌酶的作用机理是为催化的化学反应提供大量的活化能B.一般来说,溶菌酶对真菌无明显作用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人体内的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免疫活性物质D.将溶菌酶加入高温煮沸的食品中,可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答案】B【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B、酶的专一性体现在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故溶菌酶对真菌无明显作用体现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C、人体内的溶菌酶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高温煮沸的环境中,酶会失活,并不能起到杀菌作用,D错误。故选B。21.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脑脊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B.脑脊液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D.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数目下降【答案】D【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脑脊液是细胞外液,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B、脑脊液是脑部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造成该部位渗透压增大,导致颅内压升高,C正确;D、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数目上升,D错误。故选D。22.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详解】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选项错;图示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对细菌进行了加工处理,并暴露抗原,B选项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直呈递给T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C选项错;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同样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D选项错。【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点。23.下图中的曲线表示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B.与方法②相比,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D.若某人被毒蛇咬伤,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答案】A【分析】图中①为注射抗体后的免疫反应,②为注射抗原后的免疫反应过程.当被毒蛇咬伤之后,可能感染病毒,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病毒,因为该病毒危害极大;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注射抗原,机体发生免疫功能,可以进行免疫预防,此过程中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详解】A、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且该种免疫力更持久,A正确;B、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B错误;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体液免疫,C错误;D、当被毒蛇咬伤之后,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蛇毒,D错误。故选A。2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浓度越低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B.摘除顶芽可以解除较高浓度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C.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共同作用调节植物的生长D.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答案】A【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增强,达到最适宜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抑制植物生长,生长素浓度继续增大,抑制作用增大甚至杀死植物;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造成的,摘除顶芽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是通过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详解】A、当生长素浓度小于最适宜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加强,A错误;B、摘除顶芽,侧芽生长素来源被阻断,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B正确;C、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素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C正确;D、生长素通过影响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调节植物生长,D正确。故选A。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生长发育的棉花幼苗,其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B.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植物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处能合成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答案】A【分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2、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A、正常生长发育的棉花幼苗,其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A错误;B、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B正确;C、植物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处能合成脱落酸;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C正确;D、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故选A。26.研究植物激素对豌豆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比较组别1、2可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比较组别1、3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C.比较组别2、4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D.比较组别3、4可知,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作用效果大于细胞分裂素【答案】D【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3、生长素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详解】A、据题图可知,比较组别1、2可知,保留顶芽的组别1中豌豆侧芽生长长度基本为零,而切除顶芽的组别2中的豌豆侧芽生长长度逐渐增加,可推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B、比较组别1、3可知,实验组3保留顶芽,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后,随着时间的递增,侧芽的生长长度也逐渐加长,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B正确;C、组别2、4的自变量为侧芽是否涂抹赤霉素,实验结果显示:在第3、5、7天,涂抹赤霉素的实验组4的侧芽的生长长度较相应时间内的实验组2长,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C正确;D、组别3中保留顶芽,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而组别4中切除顶芽,侧芽涂抹赤霉素,两组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故无法比较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促进效果,D错误。故选D。27.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非条件反射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答案】B【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错误;B、学生听到铃声赶往教室,是具体信号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随信号的刺激或消失而改变,B正确;C、非条件发射也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只不过是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C错误;D、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故选B。28.人在激动时,往往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强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弱【答案】A【详解】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选A。29.下图是A、B两细胞间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A释放⑥的方式是胞吐B.细胞B一定是效应器中的肌肉细胞或者腺细胞C.⑥与⑦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结构④中的神经递质可以重新进入细胞A【答案】B【分析】题图分析:①是突触小体,②突触小泡,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⑥神经递质,⑦受体。【详解】A、图中的⑥是神经递质,其释放到④突触间隙是通过胞吐作用来完成的,A正确;B、细胞B可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也可以是神经细胞,B错误;C、⑥神经递质与⑦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在④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酶分解或重新输送回前一个神经元A,D正确。故选B。3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B.脑干含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C.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D.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但不能对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答案】D【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详解】A、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A正确;B、脑干含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B正确;C、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C正确;D、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D错误。故选D。【点睛】二、填空题31.该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完成下列题目:①;②;③;④;⑤;⑥;⑦。【答案】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析】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据图分析可知,⑦是下丘脑,①是下丘脑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是垂体,③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④是甲状腺,⑤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三、非选择题32.①②③表示激素,abc表示腺体,完成下列题目:①;②;③;a;b;c。【答案】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即负反馈条节。由图知③为甲状腺激素,c为下丘脑,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为垂体,②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若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则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33.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时,即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已知屈肌反射中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