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课件_第1页
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课件_第2页
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课件_第3页
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课件_第4页
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高血压中医养生保健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患者以40岁以上者多见。血压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较为常见。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中医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古代文献记载的“头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等症,部分相当现代的高血压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高血压的预防】(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和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较高的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的蔬菜和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的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和海产品。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少吃低盐饮食,如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的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和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和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和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控制体重: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的“亲密”联系,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的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的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另外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等松弛方法,可以使人心静气和、心情放松,对控制血压也有着重要作用。曾有报道气功疗法近期降压的有效率为90%,使舒张压下降明显,练功20分钟可使舒张压下降。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中医养身保健】(1)生活起居:生活起居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确的生活方式对轻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肯定的降压作用,即使严重的高血压患者也会提高药物的疗效。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居室环境:高血压病患者居室宜清静,噪声过大会给病人带来烦恼、精神紧张。室内光线宜充足、柔和,要有合理的照明。居室墙壁及窗帘、床罩宜选用淡绿、淡蓝、洁白等柔和而偏冷色的色调为佳。适当点缀花卉盆景,可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降低血压。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节制膳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食物种类齐全,营养比例合理,不挑食偏食。清淡饮食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油腻食物过量易消化不良,且可发生猝死。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睡眠:高血压病患者生活宜有规律,早睡早起,保证有充足睡眠。早晨起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在床上仰卧,活动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惜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体位变化,然后慢慢起床,这样血压不会有很大波动。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4)排便:排便急躁、屏气用力,有脑出血的危险。高血压病患者要坐便,这样可持久,而蹲位易疲劳。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5)运动:高血压病患者最好不要在冬季早晨进行室外锻炼。清晨的体温较低,寒冷的空气刺激,可促使血管收缩,会加重高血压病甚至诱发脑卒中(中风)。宜散步及做操。可增加血管舒缩能力,缓解全身中小动脉的紧张,有利于降压。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药补、食补:高血压病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适当进补。进补是针对虚证而言,而且要辨明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进行进补。食疗食补的关键是控制和减少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取,控制体重和降低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另外适当地多吃鱼类、大豆制品、蔬菜、水果和杂粮,这类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具有降低血脂、血压的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作用。还可适当地选择食用一些具有降压、降脂作用的食物,如蜂蜜、紫菜、海带、海蜇、海参、芹菜、洋葱、荠菜、大蒜、茭白、荸荠、食醋等。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按照祖国医学“药食同源”的理论,根据高血压病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轻型或重型高血压病患者,进补应以食补为主,药补次之,药食兼补。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或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中医食疗方剂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山楂30~40克,粳米100克,砂糖下10克。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砂糖煮粥。每天服2次,可作上、下加餐用,不宜空腹。7~10天为一疗程。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花生米浸泡醋中,5天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压、止血及降低胆固醇作用。4)煮熟的黄豆浸于食醋中,2~3天后食之,每次下10~15粒,每天3次。坚持服用有降压作用。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5)罗布麻叶6克、山楂15克、五味子5克、冰糖适量,

开水冲泡代茶饮,常饮可降压,改善高血压症状,并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中医茶疗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决明子茶: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经常饮用决明子茶有治疗高血压之特效。

每天数次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不啻为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之妙品。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莲子心茶:所谓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

用莲心12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自我按摩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使微血管扩张,血液增加,血压降低,防止动脉硬化。按摩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摩手指甲根部,二是按摩涌泉穴。中医按摩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按摩手指甲根部的方法是:在手的大姆指的指甲根部,以另一只手的大姆指与食指夹住,转动的揉搓,然后,自指甲边缘朝指根方向慢慢地揉搓下去。

勿用力过度,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施压,尽可能于早起、午间、就寝前做三次,这样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按摩涌泉法简单、实用,方法是取坐位于床上,用两手拇指指腹自涌泉穴推至足根,出现局部热感后再终止操作,每日1-2次。临床上足浴、足按摩涌泉两者常同时进行。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六字按摩法降压:“抹、擦、梳、滚、揉、按”六字按摩法降压好。

如高血压病人在坚持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进行此按摩法,可帮助巩固降压疗效。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抹:就是抹前额。其方法是双手的食指或中指进行抹。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擦:就是用双手手掌摩擦头部的左、右两侧。摩擦时用力不宜过大,以自觉舒适为好。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梳:就是将双手手指微屈,两手十指好似虎爪般,先从前额发根开始,一寸一寸向头顶,再一寸一寸向脑后推着,边推边梳,当然也可以左、右两手互相交替反复进行推梳5~10分钟左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滚”、“揉”、“按”三种方法。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滚:就是滚动腰背部。其方法就是先将左、右两手握拳,拳眼对贴着相应的腰背部左、右两侧用力上下滚动,幅度可以尽量大一些,按摩3-5分钟即可。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揉:就是揉动腹部。做法是:两手重叠,尽量用靠近腹部的一只手按紧小腹部轻轻揉动。揉动时应顺时针方向转动,约3~5分钟。揉腹后一般血压都会有较大幅度地下降。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按:就是按摩穴位。常用的穴位有肩井穴(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清静,光线充足柔和。(2)合理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能保护血筲和降脂的食物,选择富含维生素类食品,限制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增长。【家庭护理】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人是靠食物,靠营养活着,不是靠药活着。如在体力活动或劳累、饱食后发生气喘、心悸、咳嗽痰中带血,应立即就医并接受治疗。(4)定期测量血压,按时服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糖尿病中医保健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它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1980年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0.3%,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健康饮食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2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糖尿病的预防】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和粗粮。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经常运动保持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60分钟,可以选择五禽戏、太极拳等,绝对有益。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戒烟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4)积极控制糖尿病前期症状可以采取调整生活方式或服用某些药物来调整糖尿病前期症状。糖尿病前期症状可通过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诊断。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心理康复:与患者采取闲谈、聊天、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好心态。根据患者存在的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讲述有关医学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中医康复】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体疗:根据病情和体力坚持运动,如散步、跑步,做广播操或打太极拳等等。选择一种适宜自己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适当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血脂。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这里介绍几种平时在家里运动的方法。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方法一:踮脚尖。将手扶在椅背上踮脚尖(左右交替提脚跟)10~15分钟。方法二:爬楼梯。上楼梯时,背部要伸直,速度要依体力而定。方法三:坐椅运动。屈刖,两手叉腰,背部挺直,椅上坐立反复进行,时间以自己体力而定。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方法四:抗衡运动。双手支撑在墙壁上,双脚并立使上身前倾,以增加肌肉张力,每次支撑15秒九右,做3~5次。以上运动方式,可任选其一,也可交替进行。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生活起居1)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根治的终身性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焦虑紧张的情绪,还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少吃食盐和富含糖类、油脂以及热量高的食物。【中医养生保健】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体质弱,抵抗力差,容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一旦感染,不仅难治,而目还会使糖尿病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尤其女性患者,要保持外阴清洁。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3)特别提出要讲究脚的卫生。足部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以致使其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它可激发感染甚至导致截肢治疗,给广大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保护十分重要。由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对冷、热、疼、痛等感觉不灵敏,所以穿鞋前必须检查有无异物,每天检查足部情况,发现有水疱、皮裂、磨伤、鸡眼、胼胝、甲沟炎、甲癣等,应及时处理。不可用锐利刀剪自行修剪。每天用温水泡脚,水温不可过热,鞋要宽松舒适,袜子要松软,透气性好。指甲不要剪得太短。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4)为了使血糖保持在接近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还应掌握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自我检测较简易的方法是尿糖的测定,即利用尿糖试纸对三餐前、睡前的尿液进行检查。但对病程较长、肾功能损害或台并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来讲,这种方法往往不可靠,应定期到医院测定血糖,以便合理调整治疗方案。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药补食补:糖尿病发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药补食补可根据清热养阴、益气生津和滋补肝肾等治疗原则指导配方。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1)苦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临床与动物实验证明苦瓜具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糖尿病人常食有一定降低血糖作用,可用鲜苦瓜作菜食用或红烧苦瓜,每次100克。糖尿病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中医食疗高血压、糖尿病中医预防保健知识(2)南瓜:具有降低血糖、血脂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南瓜粉对轻型糖尿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