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壹知

世初

本关于“老子”的冷知识“祖孙三代”“生而皓首”“老子出关”“漂洋过海”“孔子之师”

老子

倪子

孙子“生而皓首”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道家出于史官”。老子读了很多书,读着读着就把一切看穿了,看透了,悟道了。“生而皓首”世界上的民族有几大类:一种是正常的儿童,古希腊就是正常的儿童,再一种是晚熟的儿童,日耳曼就晚熟;还有一个就是早熟的儿童,就是中华民族。所以,太早熟了,一生下来就头发发白了。老子出生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中。他一生下来就面对漫长历史的深厚文化积淀,所以他的思想才会那样深刻,那样具有穿透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老子》一书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集大成。“漂洋过海”“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粮食。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任何儒家的作品更流行。”——老子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后的评语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老子是孔子之前最伟大的哲学家。——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历史》“孔子之师”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shì)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关于老子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函谷著书老子研究“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重要之事。他在周王室任官已久,見周室日趋衰落,便弃官离去。走到城关,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对老子说:“先生就要隐逸了,请务必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讲“道德”之意,有五千余言,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终了之事。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三玄”《道德经》《庄子》《周易》老子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后世评价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毛泽东贰初

文整

预习检测毂

埏埴

gǔshānzhíyǒupànzhuìjīn读文正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三十辐fú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条车轮的中间部分车毂的中空处功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疏通文意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之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房屋思考: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举例论证车子三十辐共一毂器皿埏埴以为器居室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的相对性有无相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研读文本——第十一章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你言我语谈收获: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文本解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踮起后脚跟行走不稳通“现”显露自以为是剩饭赘瘤众人常常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适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文本探究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本质恶果根源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令人厌恶举例排比比喻论证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你言我语谈收获: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文本解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了解别人智慧明达战胜别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不消亡,不朽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后却永不磨灭的人就是长寿。文本探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足、强行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十三章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对偶排比层层递进

为什么老子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你言我语谈收获:

现实中,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符合老子的观点吗?你怎么看?文本解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征兆谋划状语后置。两臂环抱状后句从九级状后句从状后句妄为主谓取独做事在使失败慎重对待如同重视辅助不妄加干预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土台,是从一筐筐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强行把持,因此不会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文本探究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抓好细节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总结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中每一层之间有什么关系?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观点一: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

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1、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观点二: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你言我语谈收获: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