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散文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散文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散文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散文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金色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运用朗读符号和提示语读好《金色花》。2.在朗读中理解《金色花》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3.深入探究《金色花》的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想变成金色花。【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理解《金色花》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2.深入探究《金色花》的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想变成金色花。【教学难点】深入探究《金色花》的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想变成金色花。【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在《游子吟》中刻画的慈母形象深入人心,诗人感叹,母爱就像春阳,自己难以报答。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散文诗作者另辟蹊径,化作一朵金色花来报答母亲,他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诗歌导入,拉进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哲学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2.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跟随情境诵读视频听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圈点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句。笑嘻嘻(xī)匿(nì)笑花瓣(bàn)儿沐浴(mùyù)林荫(yīn)祷(dǎo)告嗅(xiù)到罗摩(mó)衍(yǎn)那膝(xī)上(2)自由朗读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标画朗读符号,如停连、重读等,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写上朗读提示语。教师指导:这首诗朗读的语速应“舒缓”,以“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气来读更合适,对应的关键词句有“笑嘻嘻地”“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我不告诉你,妈妈”等。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朗读障碍。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听读课文形成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进行圈点及朗读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课文4-7自然段中写到了三处场景,请你仔细朗读这部分内容,找一找是哪三处场景,并展开想象,适当补充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场景描述出来。2.探究方法(1)反复朗读4-7自然段,抓住文中表示场景变换的关键句。(2)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中。(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适当补充内容,描写出你所想象的画面,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3.成果展示预设:A.第一个场景“当你沐浴后”:早晨,当你沐浴后,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院时,你正准备祈祷,突然空中送来一缕缕金色花的清香。咦,这香气从哪来的呀?我偷偷地笑了,但马上屏住气息,一声不响。B.第二个场景“当你吃过中饭”:当你简单吃过中饭,从书架上取下《罗摩衍那》在窗前软榻上坐下,调整到最舒服的姿态,开始读《罗摩衍那》时,你会看到所读之处正投着一朵小花的影子,它会随着你的阅读摇曳自己的身子只为给你挡住骄阳。妈妈,你能猜到这小小的影子是我的吗?C.第三个场景“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夕阳西下,日暮降临,你提着一盏油灯向牛棚走去,我悄悄地从树头落下再次变成你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跟在你的身后,冷不丁地从身后抱住你,喊着:“妈妈,我要听故事,求求你给我讲个故事嘛!”4.活动小结《金色花》中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如同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般。诗中说她在金色花的香气中工作,沐浴后披着双肩的湿发、穿过林荫去祷告,在窗前读书,乃至黄昏时拿着灯到牛棚,一天的时间我们看到这位母亲沐浴、读书、劳作,一位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描述画面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领会作品的精髓。过渡:课文的最后有一组“我”和妈妈的对话,该怎么读呢?换一种说法又会怎样呢?(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对比朗读下列几组句子,仔细体会课文中“妈妈”与“我”对话时的语气和情感。对比朗读一:(原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改动)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对比朗读二:(原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改动)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对比朗读三:(原文)“我不告诉你,妈妈。”(改动)“我不告诉你。”2.探究方法(1)自己读一读三组对比朗读的句子,直观感受一下两个句子之间的差别。(2)合作互读,交流讨论,先说说原文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表达了什么情感;再说说改动句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表达了什么情感。(3)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微妙的情感差异,揣摩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3.成果展示预设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应该用担心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疼爱。但是调整语序后则变成了指责的语气,表达的更多是妈妈找不到孩子后的怒气;把句末标点改成感叹号,语气中则会充满了愤怒,表达的是对孩子的责骂之情。预设2:“我不告诉你,妈妈。”是一种十分调皮的语气,满是撒娇的情绪,和母亲非常亲昵。但是把妈妈去掉,这句话的语气就会变得非常生硬,表现的是犯了错的孩子叛逆、不肯认错的态度。4.活动小结同样的内容,变换语序、标点、称呼之后,说话时的语气会有所变化。通过比较,我们容易体会到课文中“妈妈”说话时充满了担心、关心和疼爱,“我”与“妈妈”说话时调皮、撒娇、亲昵的语气,体会到文中“我”对“妈妈”炽热的爱。设计意图:通过删词、换词等方法,组织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诗情,通过合作互读,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微妙的情感差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主旨。(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事物?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参考提供的资料,写出你的发现。资料: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又译作“瞻波伽”。在泰戈尔生活的印度,金色花是美丽的圣树。(2)文中提到:“我”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并“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儿不响”,还“悄悄地开发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2.探究方法(1)再次朗读课文,结合金色花在印度的地位分析作者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2)结合诗歌内容,总结“我”变成金色花都做了什么。(3)分析“我”变成金色花陪伴母亲的真正原因。3.成果展示预设1: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爱中。预设2:诗中的“我”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我”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呢。“我”平时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母亲却不求回报,如果“我”声张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母亲知道了一定担心“我”在高高的树头上是不是有危险,担心“我”肚子饿不饿,担心“我”能不能变回一个孩子,这种种的担心都令母亲无法享受“我”给她的陪伴和“我”对她的关心,所以“我”故意和妈妈“躲猫猫”默默地守护母亲。4.活动小结(1)诗歌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金色花”在印度的文艺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圣洁的、崇高的情感。“金色花”就是那个无比纯真、对母亲充满依恋与亲昵的孩子,也象征着孩子依恋母亲,母亲疼爱孩子的人间伟大、纯真的情感。(2)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回报母爱应该不求夸奖。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旨,体会课文的情感。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反复朗读了《金色花》,共同研读课文、品味了诗意,知道了即使修改文中一个标点、一个词语都会令课文的语气或情感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朗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对作者的关心以及作者对母亲炽热的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选择这首诗中的一个场景,根据刚才想象补充的画面,设计“我”与“妈妈”的角色对话,练习后分小组展示。要求:要结合整篇课文表达的“我”对母亲的依恋、“妈妈”对我的“疼爱”这样的主题来想象设计对话,注意补充恰当的动作、神态等。2.课后作业:(1)朗读展示。把《金色花》读给妈妈听。(2)朗读《荷叶·母亲》,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两首散文诗的不同,把自己的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