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无言之美》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无言之美》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无言之美》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层次。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体悟无言之美的妙处,并能借此欣赏艺术作品。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层次。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教学难点体悟无言之美的妙处,并能借此欣赏艺术作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2.学生:了解朱光潜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无言”到底是什么?它又美在何处?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一文将会引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无言之美”。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全国美学学会会长等职。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2.创作背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3.字词学习(1)字词读音(2)词语解释三、整体感知1.本文分成几部分?归纳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2.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四、合作探究1.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明确】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4.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摄影家创作的作品较“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而美术家创作的作品——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美术家创作的作品比摄影家创作的作品所引起的美感浓厚些。所发生的印象深刻些,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5.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6.我们从作者所论述的观点中能获得怎样的启示?【明确】作者“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五、写作手法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明确】①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②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③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明确】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六、课堂小结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广阔的,如果仅仅流于表面,不加深思,就可能与经典失之交臂。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论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七、拓展阅读省试湘灵鼓瑟【唐】钱起善鼓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