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培训教材《法律基础》_第1页
职工培训教材《法律基础》_第2页
职工培训教材《法律基础》_第3页
职工培训教材《法律基础》_第4页
职工培训教材《法律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职工培训中心培训教材法律基础PAGE5法律基础主编:刘开明副主编:赵军红参编人员:行桂文李双力刘文芳方晖李小锐李志明卫宪怀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职工培训中心

前言孟州经济在发展,孟州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前进,孟州企业为孟州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校为了更好配合孟州经济发展,特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法律培训,以便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为此特编写本培训教材。该教材知识讲解清晰,知识面广,目标明确,面向社会,把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大家,让员工在进行劳动生产的时候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法律的帮助下更好的为孟州企业服务。本培训教材共分五讲。第一章劳动法,由刘开明和方晖老师编写;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由李双力和李志明老师编写;第三讲合同法,由赵军红和李小锐老师编写;第四章民法,由刘文芳和卫宪怀老师编写。本教材由行桂文老师校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孟州市产业集聚区领导及广大企业的大力支持,积极为教材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本教材不免存在一些错误和缺陷,敬请批评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将不胜感激并进行修订,以期不断完善。编者2012年12月

目录TOC\o"1-2"\h\z\u第一章劳动法 7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 7第二节劳动法的地位和体系 9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2第四节劳动权利与义务 13第五节劳动法律关系 15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 17第一节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7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8第三节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 22第四节经济法律责任 24第五节经济纠纷的解决 25第三章合同法 28第一节合同法概述 28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30第四章民法 31第一节民法概述 31第二节代理 35第三节物权与所有权 36第四节债权 38第五节合同 40第六节知识产权 43第七节人身权 46第八节财产继承权 46第九节民事责任 48第十节诉讼时效 49

PAGEPAGE5第一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法的概念1、狭义的劳动法: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例如,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广义的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是指的一部法典,而是指的是包括劳动法律法规的各种法律的综合。(二)劳动的含义1、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人们利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为社会创造财富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社会意义的劳动:人们获取基本生活资源(实现谋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途径,所以,劳动是一种天赋的基本人权。3、法学意义的劳动: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的合法的,基于劳动合同关系产生的隶属性的,有报酬的,职务性的劳动。家务劳动,义务劳动,非职业性的钟点工劳动,家教,家政劳动,暑期短工,学生实习等是不是法学意义上的劳动?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一)劳动关系1、含义: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劳动关系,这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实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特征:第一,它是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第二,它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第三,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必须遵守其内部劳动规则,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四,二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思考“承揽关系、著作人与出版社的关系是不是劳动关系?3、劳动关系的分类(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这些其他社会关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但是它们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例如:有的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有的是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而产生的等等,具体表现为:第一,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第二,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第三,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第四,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第五,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第二节劳动法的地位和体系一、劳动法的地位二、劳动法的体系三、劳动法的作用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效力范围。一般指劳动法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人的效力范围。1、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它直接与不同立法权限制定颁布的法律有关。2、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包括:第一,劳动法的生效时间;第二,劳动法的失效时间。3、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第九十三条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当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解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使用在法定就业年龄内且与其他任何单位均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上述单位使用外单位内退职工、退休反聘职工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只能签订劳务协议。在校学生实习只能签订实习协议。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家庭雇佣保姆(非家政公司派遣)、农民雇帮工、摄制组雇演员、筹备处雇临工、无照摊商雇工、黑作坊雇工、个人承包者自己雇工、按《民法通则》调整,不在《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本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教师、医生是否适用《劳动法》根据劳动法,教师、医生既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人员,又不是《劳动法》规定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事业单位的劳动者。这些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处于无法调整的状态。《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家庭保姆保姆工作摔伤究竟该赔多少--劳动部门表示不属工伤,赔偿金额依据民事诉讼最终判定来定。案情:李某从事家具加工生意。2001年6月5日李某招收赵某在自己家中为其制作家具零件,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赵某按李某的关于零件制作规格,交付时间等要求加工制作家具零件,李某按赵某完成的数量支付报酬。赵某按协议约定,按期交付加工制作的家具零件,但是李某一直未按协议支付报酬。此后,赵某多次向李某索要欠款,李某都以暂时没有现钱为由拒决支付,于是赵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试分析:(1)李某和赵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劳动法是否调整?(2)法院应当如何处理此案?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含义劳动法基本原则,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不平等(1)劳动力供需状况决定了实质上的不平等。(2)劳动力之人身特性决定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保护劳动者,历来是各国劳动法所奉行的主旨。在我国宪法中,对公民作为劳动者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作了许多原则性规定,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应当是偏重,平等,全面和最基本的保护。(二)劳动自由原则1、择业的自由2、辞职的自由3、反对就业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地域歧视。现在又出现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等等。用人单位根据职位的性质、需求及其他相关因素仍然可以限定招聘的条件,这是“合理差别”。一般说来,如果不是特定的行业,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者的自然属性如性别、年龄、身高、相貌、血型、属相、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属性如户籍等因素进行限制,因为这些自然属性是个人不能选择的,也很难通过后天努力加以改变,对上述的这些自然属性及部分社会属性作出的种种限制则构成就业歧视,这种限制不为法律所容忍。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有何维权途径?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就业促进法》实施后,如果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歧视,就有了明确的维权途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4、禁止强迫劳动第四节劳动权利与义务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获得休息,休假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比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者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患病和负伤残或患职业病;享受工作保险待遇;失业后享受保险待遇等。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结社权9、集体谈判权10、参与权――民主管理权二、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三、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与义务劳动权利主要有:(1)招工权,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需要招用职工的权利;(2)用人权,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劳动者的权利;(3)奖惩权,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和本单位的劳动纪律,决定对职工奖惩的权利;(4)分配权,是用人单位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决定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权利。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义务:1、用人单位应承担平等和择优录用职工的义务。2、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义务。3、保证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义务。4、提供劳动者享有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的义务。5、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6、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的义务。7、配合解决劳动争议的义务。保证劳动者实现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的义务第五节劳动法律关系一、概述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待征(1)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3)它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三、劳动法律关系要素要素主体客体内容(一)主体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作为劳动者的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及个体经营单位。2、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3、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1)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公民在年满16周岁时同时产生的。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赋予的劳动权,但在我国,只有年满16周岁的公民才被认为具有劳动权利能力的人。(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3)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4)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用人单位也要具备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二)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三)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指向的对象。劳动活动?劳动力?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在参加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以及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1、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带有强制性、具有特定经济内容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以及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3、经济法律关系是国家协调经济活动形成的法律关系。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职权,承担经济职责并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取得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1)宪法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职权、地位作了原则性规定,从而使这些国家机构在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的法律地位。(2)国家机构的组织法对国家机构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任务、职责、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原则和方式等进行了规定,国家机构因此取得了行使经济职权的资格。(3)一些重要的经济法律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们不仅规定了国家机关在国民经济的计划、组织、监督、调节和制约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主体资格,又规定了其权利和义务等实体内容,确定了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特定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资格。(4)一些专项和综合的经济法规,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均使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取得管理资格,而企业法人和公司等主体也取得了参加经济活动的资格。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取得的方式(1)国家机关取得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基本方式是依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特别授权而取得。(2)企业法人和非法人社会组织通过核准登记注册的方式取得。(3)从事工商经营的个体户,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取得营业执照而具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农村的村民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依承包合同取得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公民个人依税法取得税收法律关系主体资格。(4)企业内部组织或者分支机构依附的企业已经取得的法律主体资格,作为内部组织和分支机构而依法取得受限制的派生主体资格。(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1)经济法律关系决策主体。(2)经济法律关系管理主体。(3)经济法律关系运行主体。二、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经济法律关系内容是指经济法律规范所确认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职权、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一)经济职权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构依法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行使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时所享有的经济管理权力。经济职权行使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以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1、经济职权的特征(1)经济职权是一种国家专属独有的国家权力。(2)经济职权是一种基于法律的规定而直接产生的权力。(3)经济职权的行使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4)经济职权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宏观上的决策与管理。2、经济职权的内容(1)宏观调控权。(2)市场管理权。(3)经济监督权。(二)经济职责经济职责是指国家机关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经济管理责任。1、经济责任的表现形式。(1)主动作国的经济职责:是指承担经济职责的国家机关,必须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2)被动作为和不作为的经济职责:是指经济职权的行使主体依照法律的规定主动履行某种职责而未履行时,根据经济权利主体的请求,或者大有关机关和社会的督促下,或者在法院的裁决下所作的行为,或者被停止某种行为。2、经济职责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范围的法定性,也就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要求对方履行职责;二是经济职责是专属的,即专属于具有这种经济职权的特定机关。三、经济法律关系内容(一)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诸权利中最主要的权利。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运行主体依法可以为或者不为、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经济权利有以下几方面:1、财产所有权。2、生产经营权。3、联合经营权、投资权。4、承包经营权。(二)经济义务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一方为满足另一方的要求必须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经济义务有以下几方面:1、贯彻执行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义务。2、正确行使经济权力的义务。3、服从国家协调经济运行活动中的组织和领导的义务。4、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义务。四、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或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所直接指向的对象。(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1、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既有广泛性的一面,又有限制性的一面。2、经济协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重要客体。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结构复杂。(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宏观协调行为。2、宏观协调行为所及的物。3、科学技术成果。第三节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的含义(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也称为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发生,是指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产生,而使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必然形成某种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或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依法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引起了原来的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改变。它可以是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全部的变更,也可以是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中某一两个要素的变更。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受到严格的限制,一般不允许当事人随意变更,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必要时还要经主管部门批准。(三)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或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消灭。经济法律关系一经终止,即处于确定状态,表现为原本存在的经济法律关系不复存在。二、经济法律事实(一)经济法律事实的概念经济法律事实是一种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二)经济法律事实的种类1、事件这是是指法律事件。所谓法律事件是指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意志无关的客观情况。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法律事实。2、这里指的是法律行为。而不是平常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法律行为是指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终止的行为。第四节经济法律责任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征(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含义经济法律责任是指因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违反经济法律规定而依法应当由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其责任人承担的法律后果。(二)经济法律责任的特征经济法律责任是我国整个法律责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一般法律责任的共性,又有特殊性。1、经济法律责任以经济职责和经济义务的存在为前提。2、经济法律责任不以给违法行为人带来经济上的不利后果为唯一结果。3、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复合性。4、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二、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1、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向法律责任承担者追究责任的强制措施,包括行政制裁和司法制裁2、社会制裁社会制裁是指特定的社会公共机构或者社会团体依法自行决定对与其有组织隶属关系的违法行为人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3、组织内部制裁组织内部制裁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自行决定对与其有组织隶属关系的违法行为人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五节经济纠纷的解决一、经济仲裁经济仲裁是指根据经济纠纷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由仲裁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发生的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一种非司法诉讼解决经济纠纷的制度。(一)经济仲裁的特点1、强制性2、自治性3、自愿性4、财产性5、民间性6、专业性7、灵活性8、快捷性9、保密性(二)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书面约定。仲裁协议也是仲裁机构受理仲裁案件的依据。仲裁协议包括仲裁条款和仲裁协议书以及其他包含仲裁协议的书面文件。(三)仲裁程序经济争议双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审理,必须经过申请、受理、组成仲裁庭、审理、裁决等法定程序。二、经济诉讼诉讼俗称打官司,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一)诉讼程序与诉讼制度在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起着主导作用。诉讼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我国法律对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如第一审普通程序分为起诉和受理、审理前准备、开庭审理阶段。诉讼的参加者,包括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的法院,都应当予以遵守,不得简化和违反诉讼程序。我国民事、行政诉讼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是指案件审判的组织形式是由三个以上单数审判人员组成的合议庭,依法对案件进行审判。实行合议制度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提高办案质量。回避制度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其他人员等,不得参加该案的审判活动。实行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审判的公正和合理。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所谓向群众公开,是指允许群众旁听案件的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所谓向社会公开,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宣告终结的制度。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有助于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同时,促使经济纠纷案件及时解决。一般的经济案件,若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有权在法定期间内向二审人民法院上诉。二审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为生效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二)人民法院收案范围与案件管辖1、收案范围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庭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其收案范围主要包括:合同纠纷案件;涉外或涉港、澳、台经济纠纷案件;技术合同纠纷案件;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经济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企业破产案件;专利纠纷案件;其他经济纠纷案件,如股票、债券、期货合同纠纷案件等。我国专门法院受理某一方面的经济纠纷案件,如海事法院主要受理海事侵权和海商合同纠纷案件;铁路运输法院主要受理铁路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和铁路运输侵权纠纷案件。2、案件管辖案件管辖是指确定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即确定第一审案件应由哪个具体法院作为受理法院。我国经济纠纷案件管辖分类(1)级别管辖(2)地域管辖(3)指定管辖(4)协议管辖(5)移送管辖第三章合同法第一节合同法概述一、合同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一)合同法概念及特征1、合同法概念: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2、合同法特征:(1)主体:法律地位平等(2)性质: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3)内容: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二)调整范围:不适用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二)自愿原则(三)公平原则(四)诚实信用原则(五)合法原则(六)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三、合同的法律效力(一)有效合同1、当事人应具有法定的缔约资格2、合同当事人各方意思表示真实3、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4、合同标的确定和可行5、特定情形下的效力(1)要式合同的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2)附条件的合同:条件成就时生效(二)无效合同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一、合同的订立形式1、一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2、特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2)当事人约定二、内容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三、程序(一)要约1、概念: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2、要件(1)内容具体确定(2)标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3、要约邀请(1)概念: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2)形式: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二)承诺1、概念: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2、要件:(1)受要约人以通知的方式向要约人作出(2)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3、效力: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第四章民法第一节民法概述一、民法概述1、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民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1)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加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三、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能够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事件主要有:(1)不可抗力;(2)时间的经过;(3)人的出生和死亡。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包括积极的活动(称为“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活动(称为“不作为”)。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必须能够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产生,其主要包括:(1)事实行为;(2)民事行为;(3)违法行为等。四、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民事合法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可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等等。第二节代理一、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被代理人承受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是:(1)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的行为,而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却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二、代理的种类1、法定代理。是指代理权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代理,主要适用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2、指定代理。是指代理权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3、委托代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代理种类,指基于被代理人授权行为所产生的代理。三、代理权的行使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2、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应当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3、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得任意转委托他人代理。4、不得滥用代理权。第三节物权与所有权一、物权1、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2、物权的特征(1)物权是一种“对世权”。(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物,而不是行为或精神财富。(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4)物权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5)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3、物权的分类物权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四类:(1)所有权与他物权;(2)主物权与从物权;(3)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4)准物权。二、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与内容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财产所有权的特征(1)财产所有权是一种最完全的物权权利;(2)它是一种绝对权;(3)它具有强烈的独占性、排他性;(4)其客体总是特定的物体和财产,而不是智力成果和行为。3、财产所有权的内容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1)占有,就是单位或个人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和控制;(2)使用,是指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而对财产的运用;(3)收益,是指通过对财产的占有、使用而取得经济效益;(4)处分,是对某项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最终处置,是所有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第四节债权一、债的概念和产生的根据1、债的概念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其享有的权利称债权;负有义务的一方为债务人,其负担的义务是债务。2、债产生的根据也称债的发生原因,是指引起债的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依照民法通则第84条的规定,我国民法上债的发生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合同;一是基于法律规定。在各国民法上,可引起债的产生的法律事实主要有: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单方允诺、其他原因。二、债的分类债的分类主要有:(1)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2)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3)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4)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5)主债与从债;(6)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三、债的履行1、债的履行的含义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全面地、适当地履行债所规定的义务,使债权人的权利得到完全的实现。2、债的履行原则(1)实际履行原则;(2)适当履行;(3)协作履行;(4)经济合理原则;(5)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因而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3、债的担保是指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债的担保的种类有:(1)人的担保,其形式主要有保证人担保;(2)物的担保,其方式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和优先权等;(3)金钱担保,主要方式有定金、押金;(4)反担保,是指在经济往来中,有时为了换取担保人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等担保方式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该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被称为反担保。4、债的消灭是指债的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债的消灭原因大致有三类:(1)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如免除、解除;(2)基于债的目的,如不能履行、清偿;(3)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债消灭的方式主要有:(1)清偿,是指当事人实现债权目的的行为。与履行的意义相同。(2)抵销,是指两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之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同等额内相互消灭。(3)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权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从而消灭债的制度。(4)免除,是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全部或部分终止合同关系的单方行为。(5)混同,是指债权和债务同归一人,致使债的关系消灭的事实。第五节合同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1、合同的概念《合同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2、合同的法律特征(1)它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3)它是当事人之间以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4)它所确立的是债权债务关系;(5)其所确定的内容是符合法律的。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三、合同的分类1、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以双方当事人是否互负义务为标准。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以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对价关系为标准。3、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以合同成立是否必须以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为标准。诺成合同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宣告成立,而实践合同则除当事人达成合意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才能成立和生效。4、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以合同的成立是否必须采用法律要求的形式为标准。5、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以法律是否赋予特定名称并设有规范为标准。四、合同的订立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1、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的要件,除了必须具备意思表示的一般要件外,和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1)要约是由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一方的当事人。(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2、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承诺的要件:(1)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2)承诺之意思表示须与要约一致;(3)在承诺期间作出。承诺的效力,我国合同法采到达主义,即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五、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酬金;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六、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以及当事人约定或法定的其他形式。七、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1、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2、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1)应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3、效力未定合同:(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2)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3)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八、合同的责任主要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如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或者赔偿损失(如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支付价金及预期利息)等。第六节知识产权一、知识产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及范围1、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人们对创造性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亦称智力成果权。2、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2)专有性,及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3)地域性,即知识产权只在产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4)时间性,即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一般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3、知识产权的分类一类为文学产权,是关于保护智力作品创造和传播的权利,包括著作权(即版权)和邻接权;另一类为工业产权,是工业、农业、林业、商业和其他产业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无形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4、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等。二、著作权1、著作权的概念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民事权利。我国《著作权法》中,它同版权系同义语,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具体包括:(1)发表权;(2)署名权;(3)修改权;(4)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2、著作权的主要内容《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保护的作品包括:(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3、著作权的保护期限(1)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但发表权的保护有时间限制。(2)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使用权的保护期分别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至于作者死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三、专利权所谓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为10年。四、商标权商标,俗称商品的牌子,是生产经营者在其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专用标记。根据商标的构成不同,商标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组合商标。根据商标的识别对象不同,商标分为制造商标、销售商标和服务商标。根据商标的法律保护不同,商标分为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商标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专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续展权、标示权、禁止权。在我国,商标权的取得需遵循自愿注册原则和先申请原则。注册商标的有效期有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期限届满,可以续展注册。第七节人身权一、人身权的概念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二、人身权的分类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具有法律尚的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