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拉萨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学说相信美学与世道人心存在特殊呼应,譬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如此等等。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去除“俗意”。薛雪的《一瓢诗话》说:“人知作诗避俗句,去俗字,不知去俗意尤为要紧。”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黄山谷在《再次韵杨明叔》一诗的“引”中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从晚唐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或者艺术常充当雅俗之辩的导火索,但雅俗之间的分歧往往会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B.“俗字”被巧妙地运用到诗句中,其“俗意”性质可被同化去除,也能成为雅韵。C.古文之后,宋诗亦走上“雅俗共赏”之路,黄山谷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首先进行实践。D.元朝的杂剧、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大半属“俗文学”,但大体上“俗不伤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推崇庄重的雅乐而贬抑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体现在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诗学观念中。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变迁造成的社会阶层的融合,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C.“雅俗共赏”以雅化的标准为主,所以身为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没有参与“赏奇析疑”雅事的资格。D.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立场解读传统,虽然《西厢记》无视传统礼教、《水浒传》无视忠德,但并不低级。3.下列诗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B.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C.袅雨拖风莫无赖,为我系著使君船。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阅读列表信息并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段落要点归纳主要论证方法第一段①举例论证第二段雅俗的美学起源③第三段②比喻论证第四段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引用论证A.图表①处可以填写“‘雅俗之辩’源远流长且分布广泛”。B.图表②处可填写“雅俗之辩经久不衰的原因”。C.图表③处填写“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均可。D.材料一并不局限于美学范畴谈论“雅俗之辩”的话题。5.请结合材料的观点,简要分析为什么说柳永的《蝶恋花》实现了“雅俗共赏”?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薯,红薯许心龙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人遐想。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令人欣慰。①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②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③就在老鼠也饿得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锄头给砍了个稀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亢奋地拿起锄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剐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奶奶不无自豪地说。在我们镇被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薯,须臾也不能分割。④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其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秋高气爽、丰实高产的景象,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B.“红薯”一词在标题中重复出现,并且作为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不断叠加分量,是小说抒情的载体。C.小说多次写到土堆上裂出的沟纹,凸显奶奶对土地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一切拥有一种质朴自然又深沉丰富的情感。D.“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等都表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使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被霜打之后的红薯叶颜色的变化,引出下文红薯丰收的情节。B.句子②“插入”“抠出”“嚼”几个动作,写奶奶在红薯地劳作时生下五叔,突出其对红薯的依赖。C.句子③既强调收成不好的年景里红薯的珍贵,又表明奶奶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仍不放弃孩子的前途。D.句子④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与沟里躺着的水泥筒子的今昔对比,暗示了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无奈。8.请以奶奶这一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9.小说结尾写奶奶梦到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且“枝繁叶茂”。这样写有何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丁酉,至江陵,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材料二: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注】,率百官,若帝之初。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节选自《尚书•大禹谟》)【注】神宗:古代指尧庙。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A新得天下B诸侯不过遣C子弟将佐入贡D惟高季兴身自入E朝F当褒赏G以劝来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四海”意思相同。B.河南,与河内、河东并称三河地区,与《鸿门宴》“臣战河南”中的“河南”均指黄河以南地区。C.许,答应、允许的意思。与《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许”意思不同。D.徂,去、往意思。与《诗经•卫风•氓》“自我徂尔”中的“徂”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中书省谏言裁撤官府机构,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B.后唐帝以两个州来封赏救命恩人周匝,同时封赏随帝征战、累有战功的将士。C.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里受任,率百官行礼,像舜当年受命于帝尧一样。D.禹受命征伐不久便偃旗息鼓,舜帝广施恩德,向三苗表达诚意,最终三苗请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2)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14.为了使蠢蠢欲动三苗臣服归附,禹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和寇十一①二首(其二)陈师道与世相违孰自量,资身无策漫多方。逢场作戏真呈拙,误笔成蝇②岂所长。名字不归青史笔,形容终老白云乡。可须五斗轻千里,赖有斯人未肯忘。【注】①寇十一:寇国宝,师从陈师道,两人亦师亦友。②误笔成蝇:三国时,吴国画家曹不兴,为孙权作画。毛笔误点留下墨痕,但他巧妙地改画成一只苍蝇,孙权还以为是一只真苍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世相违”表达了作者与周围社会的脱节感,他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困惑和无奈。B.作者认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尝试却无所成就,“漫”字表现出茫然状态。C.“误笔成蝇”之典本形容画技高超,作者反用此典,“岂”表明自己不擅机变之道。D.诗作中多处使用典故,让诗歌的语言在平实中增添几分蕴藉,呈现沉郁顿挫的风格。16.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蕴含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在《虞美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愁怨具体化,不仅写出愁怨之多,还突出了它时间上的连绵不绝,有力度,有深度。(2)三国时期,曹操视野广阔、气魄宏大,曾三下“求贤令”,在《短歌行》中借周公礼遇贤才的典故,表达自己广纳人才,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老师在讲解《乌衣巷》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诗时说,古人常用草木茂盛抒发盛衰兴亡之感,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多梅雨。“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下个三两天是常态,下个十天半个月也A,又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①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还B,转眼就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②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③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④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又因连着下雨,因梅而“霉”,再温婉的江南人也会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更在于它执着、恒久,滋润万物,有着C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