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北省高三9月起点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巢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配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禹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晚,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B.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坚韧、淡酒等人格特征,是因为诗人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而获得了美的意味。C.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观点与态度的差别。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个人经历吻合度相关,因此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C.一般人虽然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但因为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所以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观点的一项是()A.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一剧的最后一幕,看到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那剑是有毒的!B.归有光修葺了旧南图子,在其中读书生活游玩,相隔15年完成了文章《项脊轩志》。C.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D.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答案】1.C2.A3.B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从时空距离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列举古代诗人在心理距离作用下进入艺术境界,获得美的意味);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它对二者都重要,原文没有比较。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错,原文是说“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可见,欣赏时的距离感很重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适当的距离”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ACD三项都是距离消失或过近,不能体现“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B.归有光在旧阁子中读书生活游玩,这是“入乎其内”,相隔15年完成了《项脊轩志》,这是“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一段“‘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可知,作者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从时空距离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由材料一第二段“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在‘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可知,文章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由材料一第三段“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及第四段“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由此可知,文章在此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由材料一第五段“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由此可知,文章在此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结合材料一“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和题干材料“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可知,《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结合材料二“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和题干信息“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可知,作者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文】最后一课(节选)郑振铎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乙文】《四世同堂》(节选)老舍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篇文章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都是从一件“一节特殊的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耻行径的无比憎恨。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D.“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B.【甲文】写下课后,“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C.【甲文】文末语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她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她们爱国主义的表现。D.【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所表现的意图。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案】6.D7.D8.①【甲文】是散文,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于悲愤中恨不得在离开之前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面对日本侵略者,表明作者意志坚定、绝不苟且的精神。②【乙文】是小说,通过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刻画出祁瑞宣的内心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时,自己却无所作为,表现出他极度痛苦和悲愤的心理及深沉的爱国情怀。③体裁不同,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情感却相同。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9.①塑造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无能为力。②反映底层生活。不仅对底层人民身处日本人铁蹄之下的状态予以呈现,还对底层苦难包裹的复杂人性有探索,如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描写反映出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他的善良和正直,说明他具有爱国思想。③运用底层叙事方式。比喻通俗易懂,如“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语言形象平实,如“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如“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错误,比喻表现的是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面对战争,学生们感到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说法也不妥,一个是用比喻产生形象的效果,一个是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效果有明显差异。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错误,祁瑞宣的反常表现体现的是他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甲文是散文,作者直抒胸意,表达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交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苟且的精神。“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乙文是小说,小说塑造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都生动地刻画了祁瑞宣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深陷沦陷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苦痛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表现出祁瑞宣极度的痛苦和悲愤的心理。两文题材相同,但是体裁不同。散文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变,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小说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甲乙两文相同情感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散文作者和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不一样,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小说中塑造了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从选取人物的社会阶层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安慰”“鼓舞”“装聋卖傻的教书”“忍耐”“忍受亡国的耻辱吗”一系列心理描写的曲折反映出祁瑞宣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小说反映的人物生活世界和心理活动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等语句都来自民间百姓,文白而俗,真实的反映了底层人们的话语方式和心理意识。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上看,体现了老舍的“底层叙事”。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天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选自《韩非子·功名》[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千钧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钧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技能”与“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中的“载”意思不同。C.“虽疾无声”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中的“疾”意思不同。D.“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中的“致”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2)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答案】10.ACF11.A12.C13.(1)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2)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14.①处于君位,有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因”,依靠/趁机。句意:依靠技能/请求以舞剑之名,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B.“载”,拥戴/一边……一边。句意: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才远远看到家门,边笑边奔跑。C.“疾”,快速、迅疾/痛心。句意: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D.“致”,均为获得的意思。句意: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掌握;“务”,致力于;“趣”,通“趋”,督促;“劝”,勉励。(2)“匹夫”,普通的百姓;“正”,管理;“肖”,有德才;“卑”,低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知,要处于君位,有权势。②由原文“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可知,要得到臣下的配合。参考译文: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选自《韩非子·功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黄庭坚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领文书千笔秃”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B.“公庭嚚讼百虫鸣”写诗人每天要处理各种案件,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休息。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16.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颔联写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侧面体现了黄庭坚喜爱读书;②颈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既在勉励广大学子学海浩渺需积累,书山高峻要攀登,亦是在告诫自己要不断积累,终有一日会登上顶峰;③尾联写诗人结束公务后,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从正面体现了黄庭坚喜爱读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B.“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休息”错,“百虫鸣”使用了比喻修辞,在这里是指公堂上争讼的声音,并不是说诗人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退食”,指诗人公余休息之时;“讽诵声”,指邻家学子刻苦读书的朗诵声。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大海广阔需要不断积累,山势崇高定当不断攀登。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暮堂吏退”,到了傍晚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张灯火”“抱取鲁论”,指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正面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3)小刚攀登峨眉山,因为山峰高耸险峻,没能成功翻越。登山教练用《蜀道难》中的诗句安慰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你呢?【答案】①.此时无声胜有声②.往往取酒还独倾③.钉头磷磷④.多于在庾之粟粒⑤.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⑥.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倾”“磷”“庾”“粟”“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捕捉、处理和存储视觉信息的神经形态设备。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这种神经形态设备是一种由掺杂氧化铟传感元件实现的单芯片,厚度仅为人类头发丝的数千分之一,不需要外部部件就能运作。该设备模仿了A,像视神经一样预先打包和传输信息,并像人类大脑一样在记忆系统中存储和分类信息。这些功能可使其实现超快决策。与此前已知设备相比,新设备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留信息,不需要频繁的电信号来刷新记忆。这一能力显著降低了能耗,B。人眼只有一个视网膜,①可以捕捉整个图像,②然后由大脑进行处理,③以识别物体、颜色和其他视觉。④研究团队在人眼中汲取灵感,⑤创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相机”。⑥该设备通过使用单一元素图像传感器来模拟视网膜的功能,⑦这些传感器在一个平台上捕获、存储和处理视觉信息。⑧神经形态视觉系统使用类似于人脑的模拟处理,⑨与目前的技术相比,⑩可以大大降低执行复杂视觉任务所需的能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人眼捕捉光线的能力B并提高了设备的性能19.(1)语句③修改为:以识别物体、颜色和其他视觉特征。(2)语句④修改:研究团队从人眼中汲取灵感。(3)语句⑩修改为:可以大大减少执行复杂视觉任务所需的能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面讲“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后面讲“像视神经一样”,又是在“模仿……”,故可填“人眼捕捉光线的能力”之类的句子。B处,语境讲的是“与此前已知设备相比”“新设备”的好处,除了“显著降低了能耗”之外,再就只能是“提高了设备的性能”之类的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③成分残缺,宾语之一的“视觉”缺中心词与谓语“识别”搭配,应该在后面加上“特征”。语句④介词运用不当,要把“在……中”改为“从……中”。语句⑩搭配不当,“所需的能量”只能是“增加”或“减少”,而不是“降低”,此处改为“减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22.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答案】20.答案一: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答案二: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21.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22.“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式的能力。鉴赏句式可以从长短、整散两个角度进行。“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作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作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