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提纲_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提纲_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提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的兴亡(一)概况建立与统一建设灭亡建立:581年建立,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大兴城)。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出现“开皇之治”。隋炀帝:①广设仓库②兴建东都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④创立进士科,开创科举制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伐高丽)(二)大运河的开凿1.原因:(1)目的:①为了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②为了便于南粮北运,赋税征收。③方便隋炀帝南下游玩。(2)条件:①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国家重新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增强,奠定政治、社会基础。③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2.影响:(1)积极:①政治:贯通南北,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巩固了统一。②经济:便利了南北交通运输;便于南粮北运,赋税征收;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和商业的繁荣。③文化:加速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④后世:表明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2)弊端:成为隋炀帝奢侈享乐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赋役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3.对大运河修建与隋灭亡关系的认识:①隋的灭亡与大运河的修建有一定的关系。隋朝为了开凿大运河,百姓承受了繁重的赋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②隋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大运河的修建,而是隋炀帝的暴政统治。③大运河的修建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二、大唐盛世-唐朝前期的繁荣政治:政治清明开创盛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盛世名称“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统治措施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知人善用,虚怀纳谏③尊崇儒学,大办科举,大办学校④多种政策稳定边疆①减轻负担,发展生产②利用酷吏,打击敌对官僚和宗亲③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武举①选贤举能,改革吏治②发展生产③大兴文治④改革兵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阶段繁荣初现持续发展空前繁荣(二)制度:制度创新承前启后(三)经济:经济繁荣万象更新1.农业:出现曲辕犁(长直犁改为短曲犁;加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深浅;改进犁壁)(当时最先进耕具,在江南水田推广,标志中国传统耕犁/步犁基本定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同时耕具此后再未有革命性变化,逐渐落后);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①制瓷业领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唐三彩(陶器)②纺织业领域,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③造纸业领域,宣州、益州的纸,十分出名3.商业:①交通运输发达②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元通宝③市场发达,交易场所固定,有专门官员管理;出现草市、夜市;出现邸店、柜坊、飞钱④城市发展:长安、洛阳(四)文化:文化昌盛外交开放(五)民族: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方位民族措施结果西域/西北突厥东突厥太宗击败灭之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称太宗为“天可汗”;8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西突厥高宗联回纥灭之北方回纥(回鹘)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太宗设瀚海都督府,后改名安北都护府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西藏吐蕃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穆宗时,唐蕃长庆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东北靺鞨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主要方式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武力征服;政治和亲;会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特点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怀柔为主,因俗而治,羁縻政策影响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和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发展和稳定。③各地区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④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发展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⑤推动盛世局面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启示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国家兴盛富强的重要保障②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④应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总结: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与启示1.原因:①隋朝的制度创建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盛世奠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③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④制度创新,政策稳定⑤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友好的对外政策⑥人民的辛勤劳动2.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③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④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个人/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三、唐之衰落与五代十国(一)安史之乱1.节度使的设置(1)原因:天宝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为加强国防,巩固统治,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其长官即为节度使。(2)隐患:节度使权力日益扩大,国家逐渐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威胁中央集权。2.安史之乱(1)原因:①根本原因:唐朝政治的腐败②直接原因:节度使权力日益扩大,威胁中央集权(2)影响: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①中央权力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②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防危机。(吐蕃乘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③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二)唐朝的衰亡1.原因:①唐朝政治的腐败②藩镇割据,削弱统治③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政治黑暗,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④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黄巢起义等)⑤节度使朱温废帝自立2.唐朝的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三)五代十国的统治(907-960)1.概况: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唐。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定都开封。同时,南方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合称“十国”。2.特点: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唐朝时期掌握兵权的武将。(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3.后周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成为必然趋势。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的形势进行改革,后周实力渐增,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问题补充:隋唐时期的羁縻制度问题补充:隋唐时期的羁縻制度(1)概念: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2)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