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八)-【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内蒙古适用)解析版_第1页
模拟卷(八)-【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内蒙古适用)解析版_第2页
模拟卷(八)-【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内蒙古适用)解析版_第3页
模拟卷(八)-【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内蒙古适用)解析版_第4页
模拟卷(八)-【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内蒙古适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八)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亵(zhì)渎 隐讳(huì) 嗟(jié)来之食 B.词藻(zǎo) 拙(zhuó)笨 矫(jiǎo)揉造作 C.臆(yì造 违(wěi)背 供给(gěi) D.琢(zhuó)磨 缔(dì)造 从谏(jiàn)如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沟险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万恶不赦 B.未雨绸缪 生杀予夺贻笑大方 隐约其词 C.莫可名状 自惭形秽 名列前矛 轻手蹑脚 D.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3.下列词语感情色彩相同的一项是 ()A.弄虚作假 粗心大意 恰到好处 不可胜数 B.老谋深算坐井观天 雕虫小技 装腔作势 C.贻笑大方 不求甚解 故弄玄虚 语重心长 D.指鹿为马 孤陋寡闻 孜孜不倦 不学无术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A.制定振奋推迟 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 D.制订震撼延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真诚地希望常昊夺取世界冠军之后再接再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B.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C.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D.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B.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医患关系以及医疗事故的鉴定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C.对于学习文化这个问题上,我曾经产生过错误想法D.晚年的巴金,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7.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么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这既是本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 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8.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请问你的家父高寿啊! B.涂鸦之作,敬请拜读。 C.王东升先生亲启。 D.看清楚点,踩我脚啦! 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A.我绝不是考试的机器。 B.人,是一本大书。 C.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D.文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用编年体写历史的先例,鲁迅先生称这部著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C.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之作。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1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13.启事的格式由标题、正文、三部分组成。14.孙犁是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写景和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15.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节选),完成16—18题。(共9分每题三分,)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in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in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国度。B.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是因为古代的工匠们都是以打造精品为追求。C、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B.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C.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D,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A.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B,中国比西方更早建立起各种具体而严格的工匠制度,也一直具备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C.陶瓷界的厂家全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in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节选),完成19—24题。(共18分每题三分)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吏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19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20.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D.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21.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22.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3.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部分情节相对比较完整。结婚是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吗?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24.小说的王题应该怎样归纳?阅读《药》完成25—28题。(共13分)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来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着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25.对“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的丛冢。B.这句话不仅写了坟冢之多,而且暗示了死亡之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C.此处有嘲弄阔人家的意思,将其享乐祝寿讥讽为走向坟冢而死亡。D.这个比喻用“坟冢”和“馒头”分别作本体和喻体,含有更深的寓意:死囚的荒坟与穷人的丛冢毗连,献出鲜血的夏瑜与吞食人血的小栓先后都未逃脱这土馒头的归宿,他们的坟堆,标志着他们成了吃人者筵席上的一份菜肴。26.对这个女人“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A.儿子是因“造反”被“官府”杀头的,不是“良民”。B.看见华大妈上坟早,自己来得迟了。C.认为自己衣衫褴褛,老态龙钟,实在不好意思。D.认为儿子从事正义事业,自己却对儿子不理解,未能解救儿子。27.对“那老女人徘徊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A.她徘徊观望,发现华大妈在看她,所以忽然手脚有些发抖。B.她发现儿子坟上有一个花圈,不知花圈所蕴含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显灵。C.华大妈发现别人的坟上有一个花圈,而自己儿子坟上没有,显得紧张。D.夏四奶奶看到一只乌鸦,认为是不祥之兆,显得紧张。28.小说的结局,为什么安排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4分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29—30题。(共5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9.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30.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1—34题(10分每题2分,35题4分)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既然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命运32.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③李牧连却之④却匈奴七百余里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3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34.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五.作文(65分)(一)依据所给内容按要求完成应用文。(15分)以“写在母校留言簿上”为主题,写一篇留言。以“我的建议或展望、祝福”为内容,形式结构规范,150~200字之间。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参考答案(八)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DABBDDBCC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