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年11月联考试卷高一语文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答案】1.D2.C3.C4.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5.“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界限清晰”错,根据材料一思维导图应该为“界限模糊”。B.“儒家倡导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C.“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错,原文材料二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是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性改变”。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中没有“比喻论证”。从结构上看,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总说,围绕“差序格局”一词作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说,呈并列关系;第五段是概括总结。文章总体呈“总分一总”的结构。从论证手法上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里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差序格局’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结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等内容,再结合题目“<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可知,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贾雨村趋向贾家,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自己的差序格局是有等级性的,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座(节选)相裕亭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等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汪福所扳罾的那个小岛,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不是沈家的呢?他汪福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在人沈家的小岛上搭起草棚,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情。沈老爷或许就是一时兴起,想停车看看风景。刚才,若不是汪福那一番作揖求饶的话语,沈老爷没准都不记得河对面那片绿油油的秫子地是他家的。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言外之意,求沈老爷宽容他这一次。以后,他不敢再来了。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汪福这才“扑通”一声,跪在沈老爷马车后面的烟尘里,接连磕了几个响头,以谢沈老爷的大恩大德。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芫荽、菠菜和过冬的小麦。其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少,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肥大。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儿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沈家没有人认识他,拦他在大门外,直至马夫出面,与大太太说了来龙去脉,汪福这才有幸见到沈家的大太太。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处的门槛儿。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就先把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有一回,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汪福有了钱,便注重穿戴,去沈家前,他着意要在河边多洗几遍手。天气不是太冷时,他还要在河中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呢。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后来,沈老爷在城里娶了四姨太,汪福便很少见到沈老爷。沈老爷喜欢在四姨太那边过夜。但是,此时的汪福,仍然把他种植的蔬菜瓜果送到沈家。沈家大太太对他不薄。汪福挑去青菜、萝卜,大太太却回馈他大米、油盐。有一年冬天,大太太还把沈老爷穿过的一件灰棉袍赏给了他。那时间,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就此,汪福断了财路。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福下意识地作揖,并求饶“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让汪福的卑微,一下子灵动起来。B.沈老爷施舍般地说了一句:“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河心岛的“主权”有了不言而喻的意味。由此可见,沈老爷的城府深不可测。C.起初沈家的显贵,让汪福没敢坐椅子。到后来,他与沈家人混熟,情不自禁坐到椅子上,这前后的行为反差,表现了汪福身上反抗意识在苏醒。D.文中汪福的卑微低下、小心翼翼,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鲜明的阶级形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暗线是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B.汪福忘形地坐到椅子上的行为,让大太太觉得其“气度不凡”。运用了反语,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现有等级秩序的挑战。C.作者善于用细节雕刻人物,文中多处的动作描写以及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小说充满戏剧化的张力。D.从看椅到坐椅,这一人物行为方式的转换,带来了故事情节的突变,而汪福却到死也不明白,结尾耐人寻味。8.根据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分析人物“紧张”和“不知所措”的原因。9.文章多次提到“椅子”,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答案】6.C7.A8.①第一处汪福越发紧张,他认为自己未经沈老爷的同意私自在人家小岛上生活捕鱼,担心沈老爷要惩治自己。②第二处汪福发愣不知所措,是因为沈老爷将小岛送给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兴奋的同时又有怀疑。9.答案:①老爷太太赏赐他座椅,体现了他们虚伪的礼节。②汪福从不敢坐到后来情不自禁地坐下,体现了他由开始的畏惧、感恩,到后来的忘却身份卑微的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③从看到坐,汪福的这一行为导致了下文荒岛被收回,财路被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从看椅到坐椅,从赏岛到收岛,突出了封建社会上尊下卑的根深蒂固的等级关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反抗意识在苏醒”错,由“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中的“情不自禁”只能表明汪福暂时忘却了自己身份卑微,谈不上主动的反抗。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错,原文没有明暗线,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都是明线。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心理原因的能力。①第一处“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联系前文可知,汪福在河中小岛上打鱼,而这个小岛正好在“沈老爷家秫子地边”,汪福觉得这岛就是沈老爷家的,“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不是沈家的呢?他汪福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在人沈家的小岛上搭起草棚,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于是他又是送白鲢鱼又是作揖道歉,结果“沈老爷不言语”,于是汪福越发紧张,“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他认为自己未经沈老爷的同意私自在人家小岛上生活捕鱼,担心沈老爷要惩治自己。②第二处“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联系前文“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汪福本来怕沈老爷惩治自己在他的地盘打鱼,结果沈老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要把小岛送给他,汪福“瞬间不知所措”,一是没有想到会有这等好事,不敢相信,二是过于兴奋。因此汪福发愣不知所措,是因为沈老爷将小岛送给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兴奋的同时又有怀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①椅子第一次出现是“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汪福和沈老爷身份悬殊,因此大太太赏椅子也只是“礼节性的”,汪福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不敢真的坐。可见老爷太太赏赐他座椅,体现了他们虚伪的礼节。②后面两次提到椅子,“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开始汪福始终不敢碰这把椅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他常常去沈家是因为感恩;而后来随着交往次数增多,沈家人都认识汪福了,他都“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这让汪福误以为他能得到大太太赏识,从而有点忘乎所以,才出现了“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可见汪福从不敢坐到后来情不自禁地坐下,体现了他由开始的畏惧、感恩,到后来的忘却身份卑微的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③椅子摆在那里,汪福只能看不敢坐;后来汪福坐上了这把椅子,结果“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就此,汪福断了财路”。从看到坐,汪福的这一行为导致了下文荒岛被收回,财路被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汪福的“祸福”从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幸福来自沈老爷一时兴起的“赏岛”,他的幸福被切断来自大太太的一句话“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而导致他财路被断的根源就是那把椅子,广看没事,坐上去就不行了,因为在大太太眼中,尊卑有别,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可见,身份是封建社会无法逾越的鸿沟。从看椅到坐椅,从赏岛到收岛,突出了封建社会上尊下卑的根深蒂固的等级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与元微之①书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改)【注】①元微之,即元稹,元和十年,贬谪为通州司马。10.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B.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C.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D.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颜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在古代最初表示下对上的尊称,后来演变为平辈或朋友之间的敬称。B.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疏远隔绝,亦泛指北方,南方的少数民族。C.二十二郎,“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不分男女。依年龄的排行。D.司马,唐时为州长官刺史的佐官,多以贬官充任,属闲职,一般不参与公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来,白居易孤独地居住在贬谪地,与元稹近两年未通书信,内心沉郁悲痛又深感无奈。B.两首赠诗抒写了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既表现两人交谊深厚,又增强了文学感染力。C.白居易用“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友人均遭贬滴的困顿处境,寄寓了内心抑郁不平之气。D.信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呼唤“微之微之”,既亲密真切又沉痛凄楚,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意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2)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1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选文中有具体的表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述。【答案】10.B11.C12.B13.(1)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2)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14.作者向友人报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遏而安的旷达情怀。第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来九江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同寒暖,共温饱,亦可同享天伦之乐。第二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江州地理环境尚佳,传染病不多;鱼肥酒关,其他食物跟北方相似;司马薪俸虽不高,量入计出,衣食口粮,亦可自足。第三种值得宽慰的事是:去年(元和十一年)秋,在庐山东西两林间香炉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周围环境极其幽关,天下称绝。白居易每次入庐山,必在此草堂盘桓十余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风候”的谓语是“稍凉”,所以应在“凉”后断开,排除AD;“多”修饰“类”,作“类”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不分男女”错误。“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分男女,依年龄各自排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两首赠诗抒写了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错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的情景,而不是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于是;“置”,建造;“乔松十数株”,定语后置句,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修竹千余竿”,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2)“举”,抬;“山僧一两人”,定语后置句,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或”,有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可知,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由原文“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可知,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由原文“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可知,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参考译文:与元微之书白居易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沙丘城下寄杜甫①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注】①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自问自答,刻画了诗人和友人分离后,闲居沙丘,倍感苦闷和乏味的形象。B.本诗中“空”字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与崔颢的诗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致。C.前六句从“我”着墨,写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情,不说“思君”全都是“思君”。D.诗人寄情流水,创造流水不息、情感不绝的意境,与李煜《虞美人》借水喻愁类似。16.同是寄友人之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感更为深重。试从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的角度分析这一点。【答案】15.B16.①本诗三四句写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营造了萧瑟凄寂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愁情;②寄王昌龄的诗,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为意象,使用“尽”“啼”烘托哀伤悲惋的氛围,表达思念、牵挂之情的同时暗含了悲痛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一致”错,本诗中“空”字意为“徒然,白白地”,因为友人不能陪伴诗人共同欣赏,当地的歌声在诗人听来是徒有其情,不能令他忘忧;“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描绘了仙人已离去,只剩下黄鹤楼的画面,重在写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诗“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萧瑟的秋风,营造了萧瑟凄寂的意境,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用“尽”“啼”烘托哀伤悲惋的氛围,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更能融情入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既是两个相似比喻,也是一组工整的对仗,强调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向往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3)《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明明如月④.何时可掇⑤.笠是兜鍪蓑是甲⑥.雨从头上湿到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羁”“掇”“鍪”“蓑”“胛”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久负盛名的美国休斯敦哈比剧院,最近播放了一部反映中国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天山脚下》,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①______。“没想到新疆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今年我要去看一看。”来自美国观众的反馈,生动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粘连”作用。从中国西部电影展到图片展,从民族服饰展到乐器展,为期一周的“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让美国休斯敦、迈阿密两座城市的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西部文化的②________和独特魅力。“栩栩如生的中国形象”,也因此更加立体、丰满。记得去年在一艘邮轮上,中国陕西、浙江、四川等地文艺工作者③_________,先后表演。陕西安塞腰鼓表演,体现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台》,展示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川剧变脸,诠释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这样的表演时机合适吗?当然。整个航程下来,不少外国观众产生了“看看真实中国”的迫切想法。可见,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在传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假以时日,种子自然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促成文明的交流互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密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文化交流为切入点,公认为拉近彼此距离、消灭心理隔阂的最佳方案。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文化的魅力在于“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凝结一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座无虚席②多姿多彩③济济一堂19.而以文化交流为切入点,被公认为拉近彼此距离、消除心理隔阅的最佳方案。20.①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表达效果,表明中国艺术内容的多样化和表演的精彩。②“这样的表演时机合适吗?当然。”一问一答,构成设问,意在强调表演时机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美国观众的反馈”可知,此处是说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都坐满了观众,可填“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形容出席的人很多。②结合“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精彩的文化盛宴”可知,此处说中国西部文化形态多样,可填“多姿多彩”。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③此处说多地文艺工作者汇聚在一起,可填“济济一堂”。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文化交流为切入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以”,在前面加上“以”;二是“公认为……”成分残缺,被动句中缺少“被”字,前面加“被”;三是“消灭”与“心理隔阂”搭配不当,改为“消除”。【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体现……;……,展示……;……,诠释……”三个句式结构相同,句意相关,构成排比句,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效果;从北方到南方,安塞腰鼓、越剧、川剧各具特色,表明中国艺术内容的多样化和表演的精彩。“这样的表演时机合适吗?”一问,“当然。”一答,构成设问修辞,引人思考的同时,意在强调表演时机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在传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假以时日,种子自然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促成文明的交流互鉴”,前后呼应,使观点表达得更准确鲜明醒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筑牢安全屏障,人人责无旁贷。①________,是安全出游的第一步。“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出发地及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自觉遵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提示,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这些提示很关键。病毒狡猾多变,旅行者当积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这是减少风险隐患的基础。“每到一地主动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扫码测温,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②_______”,从自身做起,切忌麻痹大意,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体现。“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勤通风,养成‘一米线’好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养成卫生习惯,这些事在你的生活中,已成为常态。疫情防控成效,取决于科学防治力度,③________。只有大家都重视并自律,公共健康才更有保障。确保平安出游,还有很多细节要做好。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乘公交不携带违禁危险物品、行驶途中系好安全带、自驾游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才会“一路顺风”。火灾事故猛于虎,住宾馆饭店不躺在沙发或床上吸烟,不在户外野草、树叶堆积的地方使用明火,才能防患于未然。谨慎参与高空、高速、探险等高风险项目,不前往“野景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己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切实维护好人身安全这个“1”,其后诸多的“0”才有意义。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觉得老师的苦口婆心是为了全班同学的团结与进步,就应该听取。B.屠呦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C.拿到考试的试卷,你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试卷上的分数,一声不吭。D.请你选择几名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4X100米的接力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合理安排行程

②应停止游览并及时就医

③也得益于全民参与广度【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例句是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A.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B.“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C.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D.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出发地及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自觉遵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提示,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可知这里应该是指合理安排行程,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