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卷为语文试题,共23个题(含作文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用笔在特制答题卡上答题,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3.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根据本题单各题的编号在答题卡上找到答题的对应位置,用规定的笔书写。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存在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无法”的乡土社会,缺乏维持秩序的力量,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B.立足行为规范,礼与法律无异,而从维持规范的行为力量上说,两者存在差异。C.礼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只要善于教化,就能使个人养成敬畏之感。D.做了不道德事不仅见不得人,还会遭人唾弃。由此看来,道德的教育重于“礼”的教育。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与礼仪息息相关的“修齐治平”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礼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B.代代如是的乡土社会里,可以信任的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前人的生活经验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南。C.“礼治”不像“人治”,它不易引起误解,原因在于礼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礼治。D.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重视礼仪文化,以礼仪教育为抓手,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中庸》:“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为父母守孝,彰显了我国的“忠孝”文化理念。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座次不一,体现了尊卑有别。C.在公司年会上,小刚和一名女同事作为优秀员工同时登台领奖,小刚主动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女同事,这一举动说明他懂得女士优先,知道公共场合的礼仪。D.《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代男子举行冠礼来表示其已经成年,可以以成人的角色参与事务。故曰:冠者,礼之始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说:“人服礼是主动的”,孔子也很重视人服礼的主动性,材料二却说“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两者矛盾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B2.A3.C4.由“人治”“法治”引出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接着阐述礼和法不相同之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是靠国家权利,维持礼的是传统,然后阐述传统是社会经验的传承,人服礼是主动的,最后阐明“礼治”和“人治”是不同的。5.不矛盾。①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礼是传统的,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行为规范,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人们对传统有敬畏之心。②礼仪文化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有独特的内涵,它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③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缺乏维持秩序的力量”错,根据材料一第1、2段可知,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力量是“礼治”。C.“只要善于教化,就能使个人养成敬畏之感”绝对化。原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通过教化可以养成敬畏之感,但二者不是选项说的充要条件关系。D.“由此看来,道德的教育重于‘礼’的教育”于文无依据。原文是“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礼也就成为了中国民族的代表与象征”错误。原文是“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可见是“独特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国民族的代表与象征,而非“礼”。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观点为“礼仪文化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追求,具有独特的内涵”。C.“女士优先”即女士第一或女士先行的意思,是国际上公认的一条礼仪原则。女士优先发源于西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引入两个概念“人治”和“法治”,由一般人对西洋社会和我们中国社会的认知入手,分析得出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接着阐述“礼和法不相同之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然后阐述由于乡土社会的特点,“经验”在这里非常管用,传统是社会经验的传承,“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并且“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然后用孔子的例证人服礼是主动的;最后阐明“礼治”和“人治”是不同的。礼治并非“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不矛盾。①“人服礼是主动的”,因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是传统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行为规范,“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人们对传统有敬畏之心,“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②“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礼仪文化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有独特的内涵;“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它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③“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善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爱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乐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了,又搭着长得富态,几乎忙得喘不过气来。不必提其他,就光拿上下轿车说,穆女士也便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久疼爱着自己,但是更爱他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其他,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疼爱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方先生要见女士。”“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他又怎样了?”“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平白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给她的名义是秘书,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个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的形象跃然纸上。B.穆女士虽然很关怀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怜悯方先生的不幸遭受,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C.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表明穆女士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只是表面上热心。D.穆女士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她是既吝啬又世故。7.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B.小说运用大量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的发展,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多侧面、多角度、生动地刻画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D.小说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认为热衷社会公益活动、追求自由博爱,实际上伪善、空虚、冷漠、吝啬的所谓的善人穆女士。8.“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本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冯女士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借秘书冯女士之口说出穆女士一天的日程安排,照应“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有多忙”;并通过二人对话自然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②从人物塑造看,冯女士侧面烘托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揭示出一个处处标榜为“救世者”的“善人”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伪善嘴脸。③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冯女士的描写,折射出一些人对富人察言观色,迎合拍马屁,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势利和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主题。9.①反话正说(说反话,反说法)。如“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方先生丧妻却怨“无缘无故死哪门子人”,对方先生、丫环们等穷苦人尤其冷酷无情;本来她的早饭极其丰富,却说“她的早饭很简单”;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②巧用对比映衬。对待方先生这样的寒苦人给二十块的月俸都嫌多,对张家这样的有社会地位的人给二十八块礼却怕礼物太薄;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③漫画式的夸张。“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着意刻画她的两条胖腿,形象生动;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愁,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④神态描写。面对冯女士的恭维,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到“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穆女士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伪善嘴脸。【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由衷怜悯”夸大其词,他给方先生二十块钱、送十个鸡蛋等行为可能有一点儿怜悯的因素在,但她却担心方先生因丧妻会荒废少爷的几天功课,而将方先生的工作交由冯女士,真实地体现出其伪善的一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错,小说用了语言描写“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心理描写“继而一想,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并没有用到肖像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冯女士”是小说中次要人物,小说中的次要人的作用一般有:①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升华主旨,画龙点睛。小说借冯女士说出穆女士的日程安排,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所以有推进情节的作用;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揭示出一个处处标榜为“救世者”的“善人”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伪善嘴脸,所以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冯女士的描写,折射出一些人对富人察言观色,迎合拍马,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势利和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反话正说(或“说反话”“反说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本来她的早饭极其丰富,却说“她的早饭很简单”;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②巧用对比映衬,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著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了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③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④神态描写。神态描写能够通过描述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体态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一开始,穆女士的脸上只是浮现出一些淡淡的笑意,这表明她对于冯女士的恭维感到有些得意,但还没有完全沉溺其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穆女士脸上的笑意逐渐扩大,变得更加明显和夸张。对于别人的恭维和奉承非常受用,这使得她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出一种伪善的姿态。虽然她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自信和傲慢,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不安全感和自卑感这种神态的变化反映出穆女士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和虚荣心。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穆女士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伪善嘴脸。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朕每思此,不敢纵逸。”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陛下所明,实同古义。”太宗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玄龄A昔从我B定天下C备尝艰苦D出万死E而遇一生F所以G见草创之H难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贱,轻视,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贱”意义和用法不同。B.悌,敬爱兄长,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含义相同。C.而,表转折关系,与《论语》十二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而”用法不同。D.端,萌芽、发端,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之端也”中的“端”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百姓就会富裕、长寿,但哀公有顾虑,孔子用《诗》中的道理说服了他。B.太宗认为伤害自身、酿成灾祸的并不是外物,而是因为自己沉溺吃喝、声色等嗜好欲望,所以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行为。C.在魏征看来,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从自身入手,才能推及其它事物,詹何认为国君治理好国家的要领是修身,太宗与古人看法相同。D.关于国君创业与守业哪个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各执己见,太宗分析了不同看法的缘由,并认为创业已经完成,当下要认真守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2)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而身毙1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国君怎样才能“守成”【答案】10.CDF11.D12.A13.(1)心怀怨恨和仇恨的人同时存在于国内,又与邻国的敌军交战于郊外,中行氏即使不想灭亡,能够做得到吗?(2)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吃,肚子填饱了但人也死了。14.①用人:尊重并任用贤人,看轻并撤换没有才能的人;②爱民:爱民如子,休养生息,使百姓富裕并健康长寿;③修身:国君要注重修身,避免骄奢享乐,贪图安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玄龄昔从我定天下”中“玄龄”是主语,“定”是谓语,“天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从其后断开,中间不能断开,即C处断开;“备尝艰苦”主语还是“玄龄”,“备尝”是谓语,“艰苦”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从其后断开,即D处断开;“出万死而遇一生”的“而”表承接,中间不能断开,主语还是“玄龄”,句意完整,所以从其后断开,“所以”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即F处断开。故选C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贱,轻视/低贱。句意:在于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因此没有地位高贵低贱之分。B.正确。悌,两句都是“敬爱兄长”的意思。句意:平易近人的君子/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C.正确。而,表转折关系/表示顺承关系。句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但徭役没有休止。/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D.错误。两个“端”含义相同,都是“萌芽、发端”的意思。句意: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是施行仁德的开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孔子用《诗》中道理说服了他”理解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只是写到孔子用《诗》中的道理对答,并没有写到说服力哀公。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构兵”,交战;“构兵于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郊构兵”;“虽”,即使。(2)“奉”,奉养;“股”,大腿;“啖”,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可知,孔子与子路谈了国君用人方面的“守成”:尊重并任用贤人,看轻并撤换没有才能的人;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可知,孔子与哀公谈了国君爱民方面的“守成”:爱民如子,休养生息,使百姓富裕并健康长寿;③根据材料二“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可知,唐太宗与大臣谈了国君修身方面的“守成”:国君要注重修身,避免骄奢享乐,贪图安逸。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子路说:“我听说晋国中行氏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他为什么灭亡了呢?”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任用他们,看不起不贤的人却不能撤换他们。贤人知道自己不会被任用而怨恨,不贤的人知道自己被看不起而仇恨。心怀怨恨和仇恨的人同时存在于国内,又与邻国的敌军交战于郊外,中行氏即使不想灭亡,能够做得到吗?”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材料二: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吃,肚子填饱了但人也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嗜好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唐太宗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但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但过度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谨慎对待才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①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注释】①元化:指造化、天地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在表现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B.颈联写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了时间。C.尾联写听琴后心情更加宁静来表现琴声,并夸赞处士水平高超,可为人师。D.全诗紧扣题目,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韵味悠长。16.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摹琴声的?【答案】15.D16.①颔联善用比喻修辞。琴音欢快处,就像流动的泉水碰撞水底的石头发出的叮咚声;那琴音低沉处,像是霜花落在松树枝头上,声音几不可闻,在这一联中,诗人连用两个比喻,正面写出了琴声的起伏。②颈联运用侧面描写。颈联侧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通过写听众的感受,间接写出音乐的高妙。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错误。文中只有颔联是直接描写音乐,其余三联均为从侧面来写音乐。首联写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弹奏者常年演奏,才得造化之功,是间接描写;颈联从听众的感受来衬托琴声的高妙,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是侧面烘托;尾联写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也是侧面描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意思是琴音就像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琴音也像是白霜落在松树上幽远细腻。在这一联中,诗人将音乐声音比作泉碰石头、霜落松枝的声音,连用两个比喻,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形状,化无形为有形,从正面写出了琴音的高妙。颈联“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写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不觉间,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为音乐而沉醉,忘记了时间,当他回过神来时,天色已晚。在这一联中,诗人通过写自己作为听众的感受,突出音乐的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为我们揭晓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屈原遭受的不公待遇,是“穷”的具体体现,为下文写他因怨作《离骚》作铺垫。(3)高适在《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战斗紧张危急,将军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信而见疑④.忠而被谤⑤.战士军前半死生⑥.美人帐下犹歌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施”“谤”“帐”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_____①_____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犹如一位位智者,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______②_____,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_____③_____,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欣欣向荣②千姿百态③生生不息19.①采用比喻手法,将优秀纪录片比喻成“智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优秀纪录片对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性。②采用拟人手法。把优秀纪录片当作人来写,赋予优秀纪录片以人的言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以优秀纪录片传播中华文明的方式的肯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后句“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可知,这里指今日大运河兴旺昌盛的景象,故可填“欣欣向荣”。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②处,根据空前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和空后句“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可知,这里指纪录片的样式特别多,故可填“千姿百态”。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③处,根据空前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空后句“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可知,这里是指中华文明不断出新,故可填“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犹如一位位智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比喻词“犹如”把“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比喻成“一位位智者”,这一比喻句使优秀纪录片的作用形象直观化,象生动地写出了优秀纪录片对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性。“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讲述”一词把优秀纪录片当作一位智者来写,赋予优秀纪录片以人的言行,说明了中华优秀纪录片影响之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以优秀纪录片传播中华文明的方式的肯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随着演出市场渐进高潮,“黄牛”不择手段获取门票,其经典运作模式_____①_____:一是利益输送。作为利益共同体,有的主办方、承办方暗中涨价,甚至批量销售门票给“特定用户”。这里的主办方,或为“第一手黄牛”。二是技术入侵。“黄牛党”动用外挂程序,抢票速度秒杀人工操作。_____②_____。“黄牛”往往将集资而来的定金,用于招募人员或进行身份代持,以传统的人海战术抢票。显然,_____③_____,不仅给演出市场的“报复性”复苏蒙上了阴影,也对文旅融合消费模式注入的“强心剂”发起了挑战。“黄牛”问题造成的伤害,通常要由整个社会共同买单。抵制“黄牛”,主要要看有没有决心。我们相信,各方如果都下决心采取行动,制防、技防、人防等真正落地见效,同步发力,演出市场的“黄牛”,就只能“黄”,不能“牛”了,最终受益的会是演出市场和广大消费者。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黄牛党”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香港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C.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A21.我们相信,如果各方都下决心采取行动,制防、技防、人防等真正同步发力,落地见效22.①可划分为三种②三是海量搜求③“黄牛党”的上述操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黄牛党”的引号表示特殊称谓。A表示特殊称谓;B.表示否定、反义、讽刺的作用;C.表示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作强调;D.表示特定节日、纪念日。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以下语病:“各方如果”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前面,应改为“如果各方”;“落地见效,同步发力”语序不当,应互换位置,改为“同步发力,落地见效”。【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①处,根据空后的冒号可知,此句是对后文内容的统领,根据此段后文内容,可知后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黄牛”的运作模式,故可填“可划分为三种”。②处,根据空后内容可知此句是介绍“黄牛”的第三种运作模式,根据空后“用于招募人员或进行身份代持,以传统的人海战术抢票”可知,“黄牛”的第三种运作模式广泛搜求,结合前面两种的介绍模式“一是”“二是”,得出此空可填“三是海量搜求”。③处,根据空后句“不仅给演出市场的‘报复性’复苏蒙上了阴影,也对文旅融合消费模式注入的‘强心剂’发起了挑战”可知,此空是对第一段“黄牛党”做法的总结,后文是对这种不良做法带来的后果的介绍,故此空可填“‘黄牛党’的上述操作”。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离骚》)“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探究历史典型人物的家国情怀与生死大义,你如何看待屈原(一心求死)与苏武(求死而后求生)的生死选择?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