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 大学之道》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 大学之道》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 大学之道》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 大学之道》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大学”是什么?与“小学”有什么不同?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shìzǐ,同"嫡子"。释义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孩子八岁了,从王公以下到普通百姓的子弟,皆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小学的老师首先教给小学生洒扫道路、庭院与室内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各种各样的家务事

;人与人之间合理恰当的应对回答言行;进入退出院子与室内时候的礼节;礼就是礼法,指社会上各种场合的礼节规范。乐是包括音乐和舞蹈;射是习武之人的射箭技能,是保家卫国必须的,说明每个人都要有士兵的技能与胆勇;御是驾车、赶马车,就是要有驾驶证会开车;书写方法与算数;这些文化技能。八岁开始上学,经过七年的学习,到了十五岁完成了小学阶段,从天子之元子(天子的嫡长子)、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嫡子),还有普通百姓家的聪明俊秀的学子,都进入大学阶段,让教师教授“穷理(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正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己(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治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与方法。元:1、头、首、始、大:~凶。~首。~旦。~年。~勋。~帅。状~(科举考试第一名)。2、基本:单~。~件。~气(精气,根本)。~素。~音。3、同“圆”。4、未知数:一~二次方程。5、中国朝代名:~代。~曲。姓。6、古同“玄”,如《千字文》宋本中是避宋朝皇帝远祖赵玄朗的名讳清本中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的指导意义。《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42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是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书中内容主要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商丘)。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学《礼》,成就卓著,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之职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编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戴圣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道:本意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课文指宗旨。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读文本、明文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

,在止⑤于至善⑥

。大学之道①: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②:动词,彰明。明德③:美好的德行。文本研读译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亲民④:亲近爱抚民众。止⑤:到、至。至善⑥: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朱熹注曰:“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以其见于实用言之,如事亲、从兄是也。如此等德,本不待自家明之。但从来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向昏昧,更不光明。”朱熹认为人本性清明,但因为气禀所拘和人欲所蔽才变得昏暗不明。“明德”即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物所污染,“明明德”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把人天生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个人修养明明德补充资料: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灵:神,即每个人得之于天的“明德”有神性和灵性的特点昧,未日,即暗不昧:不暗,即明,也就是后面说到的明德其本体之明。可惜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虚灵不昧基本上是关于“明德”的特征的描述。补充资料:“气禀”[qìbǐng]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源自于《孟子》中的“气禀”学说。在《孟子》中,“气”指的是一种物质力量或特质,而“禀”则表示承受或接受。所以,“气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出生时所承受的特定的物质力量或特质,这包括身体、智力、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宋明理学中,“气禀”被进一步解释为人格、道德、智慧等方面的天赋差异,这些差异被认为是由人在出生时所承受的阴阳五行之气所决定的。天赋异禀道家的炁

老子所说“炁”是介于阴阳之间的物质,无所谓阴,也无所谓阳,也就是阴阳未开的原始混沌状态,是宇宙最原始的能量。这个炁指的是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氣不能相提并论。道家认为先天元炁,为生命之源,这个“炁”是我们从母胎里就接触形成的。它源自于自然能量,是维持我们身体平衡的内在能量,它与空气不同的是:炁需要通过人体作为导体,激发脏腑器官、经络穴位等生理功能来帮助人们的身体达到平衡状态。《一人之下》八奇技

炁体源流。(并不是推荐)亲民“亲民”的解释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一解为“亲爱于民”

或“兼教养意”,是关爱人民,这里的“亲”即是亲近、关爱的意思;一解称“亲民”当为“新民”,是教化民众、使民向善之意。教材里“亲民”取“亲近爱抚民众”之意。朱熹注: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推己及人、匡世济民止于至善朱熹

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在这里,“止”当“必至”、“不迁”之意,就是必须达到;“于”为虚词,“至善”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尽善尽美的“尽善”之意。”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也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止,象形字。1、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2、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后作“阯(址)”。3、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4、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5、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6、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仪容举止)。补充资料○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三纲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圣)(外王)最终追求三纲“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指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指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请同学们自主诵读本段,思考“三纲”指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三纲”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本段论证层次: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三纲”?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知定静安虑得明确原则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周到处事合宜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⑦矣。知止①: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定②:(志向)坚定不移。静③:心不妄动。安④:性情安和。虑⑤:思虑精详。得⑥:处事合宜。道⑦: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都有终结和开端,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齐其家①: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②: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③:获得知识。格物④: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①,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知至①: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庶人②:指平民百姓。壹是③:一概,一律。本④:本源、根本。译文: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请同学们自主诵读本段,思考“八目”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八目推究事物原理获得更多知识意念诚实不欺去除私心杂念具有良好修养处理家族关系协助治理国家彰显美好品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下天平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八目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养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这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理解“三纲”“八目”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内圣外王三纲八目最终追求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圣(修己)外王(安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纲

因果关系八目具体步骤宗旨,是纲领条件关系情境探究1.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积极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