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石和而不同福国利民

坚持自我革故鼎新——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联读VS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答司马谏议书》文章逻辑的分析,增强思辨力;摒弃任何先入为主式的评价,结合文本及相关文献,形成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比较阅读,发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审美能力,由发现迅速进入体验与鉴赏、评价。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的论辩艺术,体会王安石“论证严密,简朴有力”的政论风格、司马光“推心置腹,温文尔雅”的论辩风度,感受北宋年间“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感受王安石“论证严密,简朴有力”的政论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推断观点、逻辑分析,增强思辨力。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教师点拨、合作探究、课堂辩论。教学重难点学习任务:

倾听理性的声音

体会反驳艺术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介绍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VS总论点陈述:总论点陈述: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ROUND1分1:分1: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变法不是侵官。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ROUND3分2:分2: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变法不是征利。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ROUND2分2:分2:生事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变法不是生事。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ROUND4分2:分2: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变法不是拒谏。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ROUND5分5:分2:A、B、C、D四点,让王安石变法招致天下怨谤。招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而是因为“朝臣”们习于苟且,不恤国事,自媚于众。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司马光王安石ROUND6小结:小结:王安石变法导致A、B、C、D四点,王安石当知罪知改。王安石不必知罪。王安石不应该变法。因为(A)、(B)、(C)、(D),导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应该变法,因为王安石没有A、B、C、D。而且,导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变法,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考: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辩论,哪一方的思路更加严谨?高明在哪里?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驳论高明在哪里?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

1.

驳论点4.归谬法

2.驳论据5.反证法

3.驳论证。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驳论高明在哪里?问题探究一:回顾正方(司马光组)的立论,正方运用“三段论推理”,以王安石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为前提,推论出“王安石变法”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其推论过程省略了一个什么前提?是否严谨?【知识补充】“三段论推理”的含义。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例:大前提:人类要吃饭。小前提:小明属于人类。结论:小明要吃饭。大前提: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会导致天下怨谤。小前提(省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都是王安石变法活动。结论:王安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大前提: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会导致天下怨谤。小前提(省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都是王安石变法活动。结论:王安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司马光的逻辑漏洞:司马光在《答王介甫书》中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如果归纳推理出的结论成立,其归纳的样本必须全面,否则其推论就不成立。例如:大前提:小明很淘气,小刚很淘气。小前提:小明和小刚是15班的学生。结论:15班的学生很淘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四个方面,不能涵盖“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因此,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的推论属于“以偏概全”,其推论是不严谨的。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驳论高明在哪里?问题探究二:回顾反方(王安石组)的立论,在逐条驳斥正方分论点(《与王介甫书》)前,王安石强调:“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一句话可否删去?为什么? 【知识补充】1.“名副其实”的含义名:一般指名称,概念,名义。实:实在和实际。副:通“符”,符合。指名义和实际之间的关系,名义与实际一致。例句:他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丈夫。即一个大丈夫既有男性的名分,又做了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本文指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出的“王安石变法的错误”应该名实相符,即“罪名”应该符合“罪行”。2.以不合大前提驳论点示例

大前提:好学生需要品学兼优。

小前提:小明学习成绩好。

结论:小明是好学生。【驳论】好学生需要品学兼优,小明成绩好就能代表他品德好吗?不可以删去。在辩论中,驳斥对方论点不成立,最凌厉的方法就是攻击对方所有论点不符合其成立的大前提(基本前提),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王安石在驳论时“先声夺人”,提出司马光论点成立的大前提是“名副其实”。即司马光指出的“王安石变法的五大错误”应该名实相符,即给王安石安插的“罪名”应该符合王安石真实的“罪行”,否则就是“名不副实,乱加罪名”。确定了对方论点成立的大前提,王安石后面的驳论就是攻击对方“名副其实”的大前提,即论证“自己的四大错误”名不副实。这便推翻了司马光的立论。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王安石有罪,因为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结论:王安石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名副其实吗?有罪要名副其实。问题探究三: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王安石接连用了四个省略的大前提的演绎推理反驳,证明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名实不明”,从而一一反驳了司马光的分论点。请参考王安石反驳侵官的逻辑,补充王安石剩下四个演绎推理中“省略的四个大前提”。示例:反驳司马光“侵官”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侵官应该“名副其实”,只有不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不修之于朝廷、不授之于有司才是侵官行为。小前提:

王安石变法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结论:侵官“名实不符”,王安石变法没有侵官。问题探究三: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王安石接连用了四个省略的大前提的演绎推理反驳,证明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名实不明”,从而一一反驳了司马光的分论点。请参考王安石反驳侵官的逻辑,补充王安石剩下四个演绎推理中“省略的四个大前提”。反驳司马光“生事”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生事”应该名副其实,只有不举先王之政,兴弊除利才是生事行为。小前提:王安石变法“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属于生事行为。结论:“生事”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生事。反驳司马光“征利”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征利”应该名副其实,只有“横征暴敛,不为天下理财”,才是“征利”行为。小前提:王安石变法“为天下理财”,不属于征利行为。结论:“征利”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征利。

反驳司马光“拒谏”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拒谏”应名副其实,只有“辟正说,难仁人”,才是拒谏。小前提:“辟邪说,难壬人”不属于“拒谏”行为。结论:“拒谏”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拒谏。反驳司马光“(变法)致怨”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怨诽之多或者在于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或者在于变法。小前提:怨诽之多不在于变法。结论:怨诽之多在于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变法与“致怨”无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致怨。问题探究四:在驳论之后,王安石又用了省略的大前提的三段演绎推理立论,证明了“今某不必知罪也”,请根据“三段推理”的推论格式,梳理其逻辑。解析:论证“今某不必知罪矣”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唯(只有)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某方(才)知罪矣。小前提:今君实未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结论:所以,今某不必知罪矣。此一反驳,从表面上看似乎王安石在引咎自责,实际上是王安石借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谋略与远大抱负即“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并不是不该进行革新活动,而是推行革新活动还不够有力。这里极婉转地表达了不愿接受对方的莫须有责难和力主革新活动的决心。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司马光王安石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课堂小结:第一轮辩论赛,正方(司马光队)仅从变法的四个方面,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论证“王安石变法招怨”,进而论证“王安石不该变法”。其论证显得以偏概全,不够严谨。反观反方(王安石队),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通过演绎推理论证洗刷了“变法的五大错误”,逐一驳斥了正方的攻击,并坚定了己方的立场,彰显了王安石队“结构严谨、简朴有力”的“辩风”。问题探究五:再读课文,确定议题,思维碰撞1.对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的论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如同冰与火两重世界,截然相反。列宁认为,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而《宋史》却因“王安石变法”将王安石写入了《奸臣传》。苏轼曾因司马光的反对变法言论赞誉其“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也曾因司马光反对变法讽刺其为“司马牛(像牛一样倔强)”。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司马光的论战呢?请结合补充阅读材料,总结二人论战的优势和缺陷。龙榆生先生说:“虽然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站在‘福国利民’四个字上面,所以两人往复辩论,态度是光明磊落的。”王安石、司马光从公、私两方面讲,均为中国历史上的大贤,所以绝交原因如王安石所言:“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然而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应该先入为主,给他们贴上“变法派”“保守派”的标签,站在教条的二元思维立场,简单地肯定一方然后全部否定另一方,甚至把他们丑化为京剧舞台上的大白脸之流。即使做翻案文章,也不能罔顾事实,肆意敷粉;而应该深读文本,言之有据。就文章内容看,与《与王介甫书》相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虽更加严谨,但并非完美无缺。其缺陷如下:第一,道德绑架,党同伐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说:“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所谓“壬人”,就是佞人,奸佞之人。那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果真都是一些奸佞之徒吗?答案并非如此。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有许多忠臣才人,如苏轼、司马光等,而且不少人和王安石渊源较深,是他的师长或者上级,如韩琦、欧阳修、文彦博等。这群人热心政治革新,政绩显赫,德高望重,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不能简单归之以思想老化、保守衰退,那显然是概念化的理解;归根到底,是政治理念不同。而王安石将“反对变法的人”粗暴地贴上了“壬人”的标签,这是党同伐异的“混账逻辑”,表现了其为人专横的一面。第二,心胸狭隘,缺少风度。根据《答司马谏议书》的逻辑,既然反对变法的人是“壬人”,那么支持变法的人自然是“好人。”那么,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果真就是仁人志士吗?答案也并非如此。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也有许多奸诈小人。比如王安石变法最得力的助手吕惠卿,实际更想自己主政,所以,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时,吕惠卿借机陷害对自己有批评意见的王安国,并且以王安石的私人书信构陷王安石,政治品格和私人品质不足称道。据说王荆公晚年也深切悔恨被吕惠卿等人所误。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早就提醒王安石“不能用人不当”,他非常恳切地劝告老友:“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循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这是何等透彻诚恳的说话。我们读了这一段话,无比佩服司马光对朋友推心置腹的态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要言不烦,简洁有力,字字千钧,显示出一位改革者的气度、决心、力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对老友语重心长的劝导、批评,则难免显得霸道强势,缺少听取不同意见的风度和胸怀。王安石变法最后失败,原因固然有多种,用人失察、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如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1、中国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你眼中的王安石是怎样的?请参考材料中有关王安石的言论,写一段对王安石的评价(200字)。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王安石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司马光论来介甫初间极好,他本是正人,见天下之弊如此,锐意欲更新之……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王安石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人物。——胡适2、如果你是司马光,你收到王安石的回信,你将如何回复呢?请拟写一封回信,字数不限。

拓展延伸,完成作业《与王介甫第三书》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与王介甫第三书》译文我惶恐向您致敬,再次有劳您给我回信,愈发感觉您没有舍弃我,能接纳并给予教诲,不胜感激之至。

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

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或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说到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