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研究_第1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研究_第2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研究_第3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研究_第4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空间。微课程是以微课视频为载体,结合灵活多变、短小精悍、内容精练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此外,微课程还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从而妥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充分发挥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微课程的基本内涵(一)微课程的定义顾名思义,微课程是一种短小、精练的课程形式。它是以一个小主题为核心,通过简短的讲解、演示或互动等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技能或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微课程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20分钟之间,内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它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二)微课程的特点1.内容短小精悍微视频具有内容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特征,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该注重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与概括。同时,考虑高中生思维习惯与兴趣爱好,教师会将地理课程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理解。微课程以一个小主题为核心,紧密围绕该主题进行讲解和探讨,使学习者能够迅速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微课程的时长控制在5~20分钟之间,既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学习者的疲劳感。2.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高中地理教学开展微课程教学主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会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首先,教师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上传微课视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待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后,逐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上的内容。其次,每堂课教学开始前,教师会对任务单进行收集与整理,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从而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做出调整。最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开展教学总结活动,深化学生记忆。二、“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体现(一)丰富教学资源,助力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案、课件、视频、图片等,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阐述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饱满、生动。“微课程”教学法作为信息技术迭代更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能为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网络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教师可以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活元素与趣味元素,带给学生全新的地理学习体验。(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助力全面发展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兼顾所有学生。教师采用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会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下”。而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三)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师生良好互动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具有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学生先进行自学,梳理单元知识点,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再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主解决,在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后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课上与教师共同探讨,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指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三、“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一)课前自主预习设计及教学案例1.“微视频”内容制作通常情况下考虑到高中每节课教学时间、学生学习习惯与注意力集中情况,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5~8分钟左右,这样既方便学生在课上观看,也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对此,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微课视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教师可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自主切换与搭配微课程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微课程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新知以及巩固课上所学新知。例如,在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时,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主要采用的便是“讲授类+启发类”模式,通过直接用语言传授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单元学习重难点,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教学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教师需要紧紧围绕以下两点开展教学设计:第一,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第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在微课视频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示意图描述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在哪里?特殊又在哪里?进而引申出地球上之所以能诞生出生命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结合教材与微课视频中给出的内容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2.“自主学习任务清单”的制作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困惑五项内容,是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概括。其中,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资源是指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过程中提供的各项学习素材;学习方法则是指教师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与自身理解,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学生本节课的具体学习策略;学习任务是指教师结合本节课重难点知识设置的各项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活动,以深化学生学习理解,形成实践技能,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过程中还要秉持梯度性原则,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学习困惑是指学生在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同时该部分也是自主学习任务清单的重点,关系到教师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在必修1《水循环》教学中,课堂学习目标为,学生通过观看水循环示意图,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和主要环节,在实例探究中学生能正确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水循环示意图、相关案例分析等,这些素材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能准确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明各环节的过程;二是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对水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水循环,巩固所学知识。(二)课中互动学习设计及教学案例1.展学答疑,考点探究微课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与自主学习机会,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以学促教”理念。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再通过对学习困惑的搜集整理,由学生解答普遍问题,教师找准切入时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与修正。而对于特殊问题则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考点探究则是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形式完成,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掌控教学节奏,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节课易错易混淆点,从而为学生深层地理知识探究的视线,与地理知识学习规律的掌握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必修1《气象灾害》教学中,学生完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习气象灾害的成因时能更加快速地消化与吸收,并对避灾、防灾措施形成深入理解。对此,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重点围绕洪涝与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可以从洪涝灾害的成因、影响因素、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和应对方法。视频中可以穿插实拍洪涝灾害现场的画面,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洪涝灾害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接着,教师针对干旱灾害进行讲解,包括干旱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等,并通过对比洪涝灾害,使学生了解干旱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在讲解完洪涝和干旱灾害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灾害事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灾害事件,讨论灾害发生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损失。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深入了解了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2.检测反馈,总结提升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利用练习类微课视频组织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与应用,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课堂检测活动。教师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发现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间的问题以及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从而在课上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此外,教师还可在微课视频中利用思维导图形式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所学内容,补充学生学习思维,验证自身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例如,在必修1《地质灾害》教学中,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选取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典型地质灾害案例。通过对“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及2015年尼泊尔地震”等案例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让学生对地质灾害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地质灾害相关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微课视频中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检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检测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如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地质灾害方面的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类似问题时是如何应对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三)课后巩固复习设计及教学案例教师应明确课后巩固复习环节的核心为基础知识的梳理与重难点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时间安排上更要紧紧围绕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生可利用思维导图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单元要点的分析以及高考考点进行整合梳理。同时,学生还要明确单元学习的易混点与易错点,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而在重难点知识应用中,则需要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将习题内容分为基础型与提升型两部分,基础型作为学生检验知识基础是否牢靠的主体,提升型则作为学生完成技能转换实现深层理解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对每道题的答题时间进行设置,以此提高学生解题速度,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例如,在必修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中,首先,梳理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各类地貌类型的概念、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将地貌类型按照成因分为自然地貌和人为地貌两大类,再细化为各种具体类型。这样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其次,分析单元要点。学生需要关注各类地貌类型的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通过分析这些要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貌类型的内在联系,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再次,强化重难点知识。针对地貌类型形成的原因这一重难点,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将习题内容分为基础型和提升型两部分。基础型题目主要用于检验学生对地貌类型基本概念和成因的理解,提升型题目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进行易混点与易错点训练。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易混点与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