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_第1页
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_第2页
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_第3页
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_第4页
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一、概述形象,作为文学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西厢记诸宫调》与《西厢记》两部作品,以及后来的《传西厢记》,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展现了形象演变的轨迹。这些作品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形象的塑造与演变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学价值。《西厢记诸宫调》作为早期的作品,其形象塑造尚显稚嫩,但已初步展现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情感表达的探索。至《西厢记》,作品在形象塑造上有了显著的突破,不仅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情感表达也更为细腻,显示出文学形象在演变过程中的成熟与深化。而《传西厢记》作为后世的传承之作,在继承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形象的内涵,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本文旨在以《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及《传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深入探讨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学与社会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三部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揭示形象演变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1.简要介绍《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和《西厢记》三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探讨中国文学史上形象演变的脉络时,三部以“西厢记”为名的作品:《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和《西厢记》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趋势,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中人物形象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传西厢记》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由元稹所著。这部作品虽然篇幅短小,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情节安排,为后来的“西厢记”系列作品奠定了基调。在《莺莺传》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爱情观念的认识。《诸宫调西厢记》则是一部北宋时期的作品,由董解元创作。这部作品在继承《莺莺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扩展。它采用了诸宫调的文学形式,以长篇叙事的方式详细描绘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历程。在《董西厢》中,作者不仅增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和细节,还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刻画,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同时,《董西厢》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其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都非常高。到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是对“西厢记”故事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演绎。这部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而且在内容上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其中张生和莺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同时,《西厢记》也以其优美的文辞和生动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和《西厢记》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北宋和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趋势。它们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同时,这三部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学中人物形象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学形象演变的重要视角。2.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比三部作品中形象塑造的变化,探讨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对比《传》、《西厢记诸宫调》以及《西厢记》这三部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来详细探讨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我们选取这三部作品,不仅因为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因为它们在同一主题——即西厢故事——的演绎中,展现了形象塑造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解读上。通过对这三部作品中形象塑造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形象的演变轨迹。这种演变不仅仅是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的变迁,更是社会文化背景变迁的反映。例如,从《传》到《西厢记》,再到《西厢记诸宫调》,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从被动到主动,从刻板到丰满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的变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形象演变的内在规律和社会文化因素,以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象塑造和社会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二、《传西厢记》中的形象塑造在《传西厢记》中,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和丰富的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还在形象塑造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传西厢记》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例如,莺莺的形象在《传西厢记》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刻画,她不仅美丽聪慧,更有着坚定的爱情信仰和执着的爱情追求。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正是这种矛盾和挣扎,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真实和动人。在形象的塑造上,《传西厢记》还注重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人物形象的演变。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使得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逐渐发生变化,从而更加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例如,老夫人的形象在《传西厢记》中经历了从严厉到宽容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使得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在形象的塑造上,《传西厢记》还注重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增强形象的表现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例如,对于张生的形象塑造,作者通过描绘他的憨厚、执着和机智等性格特点,使得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传西厢记》在形象塑造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情节的发展和语言的运用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传西厢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分析《传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张生、崔莺莺等。《传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戏曲作品,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张生和崔莺莺的形象塑造尤为出色,他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在整个剧情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张生,作为剧中的男主角,被塑造成一个既聪明又痴情的书生形象。他对于崔莺莺的爱慕之情,从初次相遇的那一刻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张生的聪明才智使得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功名而他的痴情则体现在对崔莺莺始终如坚定不移的爱上。无论是在面对权贵的诱惑,还是在遭遇重重困难时,张生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爱情信念,最终赢得了与崔莺莺的团圆结局。崔莺莺则是剧中女主角的典范,她美丽、聪慧、善良,同时又具备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的压力时,崔莺莺敢于追求真爱,勇敢地与张生私奔。她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展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对于自由和尊严的坚守。崔莺莺的形象塑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张生和崔莺莺之外,《传西厢记》中还塑造了其他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或善良、或奸诈、或忠诚、或背叛,他们的性格各异,但都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使得《传西厢记》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天下夺魁”的戏曲杰作。2.探讨《传西厢记》在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如传统伦理观念的体现、对爱情的描绘等。《传西厢记》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其在形象塑造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部作品不仅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充满了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体现和对爱情的描绘,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传统伦理观念的体现上,《传西厢记》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作品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张君瑞、崔莺莺等,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男女角色定位、家庭伦理、婚姻观念等方面的特点。这些人物形象的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深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符合封建社会价值观的道德风貌。在爱情的描绘上,《传西厢记》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张君瑞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得如痴如醉、荡气回肠。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之情,更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这种爱情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了重要的地位。《传西厢记》在形象塑造上既体现了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又展现了独特的爱情观念。这种既传统又创新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念。3.揭示《传西厢记》形象塑造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封建礼教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在深入探究《传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时,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礼教作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封建礼教强调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些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以张生和莺莺这对恋人为例,他们的爱情波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制约。张生作为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面对莺莺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被莺莺的美貌和才华所吸引,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敢公然追求爱情。这种内心的矛盾,使得他的性格显得犹豫不决,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命运。莺莺则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形象。她虽然内心渴望爱情,但却被封建礼教所禁锢,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她的性格因此变得复杂而矛盾,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又有对封建礼教的无奈和妥协。这种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色彩。除了张生和莺莺之外,《传西厢记》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这些形象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封建礼教作为《传西厢记》创作背景中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命运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也体现在其他次要人物身上。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对爱情、婚姻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追求。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问题的视角和启示。三、《诸宫调西厢记》中的形象演变《诸宫调西厢记》作为元代杂剧的重要作品,对《西厢记》的故事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诸宫调西厢记》在形象塑造上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细腻的特点。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诸宫调西厢记》更注重内心的挖掘。例如,张生在这一作品中不再是单纯的痴情书生,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层次。他既有着对莺莺的深深眷恋,又面临着科举压力和社会束缚,这种内心的挣扎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在形象塑造上,《诸宫调西厢记》也更加注重细节描写。无论是张生和莺莺的相遇、相识,还是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在形象演变的过程中,《诸宫调西厢记》还体现出了对前两部作品的继承和创新。一方面,它继承了《莺莺传》和《董解元西厢记》中对爱情主题的深刻探讨,继续强调了爱情的坚贞和执着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更加丰富的情节设置,使得这一主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诸宫调西厢记》在形象演变上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形象库,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1.对比《诸宫调西厢记》与《传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诸宫调西厢记》与《传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上,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和主题的呈现。在《诸宫调西厢记》中,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倾向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张生和崔莺莺的形象塑造,更多地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挣扎与抗争。张生虽然善良、聪慧,但他的软弱和轻贱名利,使他在面对封建家长的压力时,显得犹豫不决,缺乏坚定的反抗精神。而崔莺莺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她的勇敢抗争和大胆追求,更多地体现了她内心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她的行为模式仍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她的叛逆之路充满了挣扎和不安。相比之下,《传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张生不再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坚定信念和反抗精神的青年。他在面对封建家长的压迫时,敢于站出来为自己的爱情辩护,甚至不惜与整个封建势力对抗。崔莺莺的形象也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她不仅有着勇敢抗争的精神,还有着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她的叛逆之路不再只是简单的追求自由爱情,而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这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主角身上,还影响了其他角色的塑造。《诸宫调西厢记》中的红娘和相国夫人等角色,更多地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礼教下的无奈和挣扎。而在《传西厢记》中,这些角色则更加具有个性和独立性,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和突出。这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观念的变迁。在《诸宫调西厢记》所处的时代,封建礼教仍然是社会的主导观念,人们在面对封建压迫时,往往只能选择挣扎和抗争。而在《传西厢记》所处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觉醒,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诸宫调西厢记》与《传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上,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和主题的呈现。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观念的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这两部作品的重要视角。2.分析《诸宫调西厢记》中形象演变的表现,如对爱情观念的深化、对人物性格的丰富等。《诸宫调西厢记》在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不仅继承了《传西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设定,更在形象塑造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创新。特别是在爱情观念和人物性格的描绘上,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演变趋势。在爱情观念方面,《诸宫调西厢记》对传统的爱情观念进行了深化。相较于《传西厢记》中对爱情的朦胧和含蓄,《诸宫调西厢记》更为直接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它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欢和厌恶,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深化不仅体现在男女主角之间,也体现在其他配角身上,使得整部作品的爱情观念更加立体和多元。在人物性格方面,《诸宫调西厢记》对原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丰富和拓展。这部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和生动的情节安排,使得每个人物都具备了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例如,男主角在保持原有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层次和矛盾冲突,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女主角则在保持温柔贤淑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诸宫调西厢记》还通过增加新的角色和情节,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这些新加入的元素不仅与原有的故事线索相互交织,也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丰富和拓展不仅使得作品本身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诸宫调西厢记》在形象演变方面的表现是显著的。它不仅深化了爱情观念,也丰富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进步和创新,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3.探讨《诸宫调西厢记》形象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市民文化对作品的影响、对封建礼教的反思等。在《诸宫调西厢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演变不仅仅是个体或创作者艺术选择的结果,更是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产物。市民文化作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民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为《诸宫调西厢记》中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情感、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对封建礼教的反思也是这部作品形象演变背后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之一。封建礼教作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人们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束缚。《诸宫调西厢记》中的形象演变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些规范和束缚,展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批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敢于追求真爱、勇于挑战封建伦理,这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批判,无疑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诸宫调西厢记》中形象的演变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民文化的影响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思等因素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中的独特形象,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四、《西厢记》中的形象再塑造《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情节、语言、音乐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展现了卓越的创造力和深刻的思考。相较于《莺莺传》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在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上更为丰满、立体,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实感。在《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不再是《莺莺传》中那个轻薄浮浪、始乱终弃的文人,而是成为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青年。他对崔莺莺的爱深沉而坚定,即使在面临重重困难和压力时,也从未动摇过。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使得张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崔莺莺的形象也在《西厢记》中得到了再塑造。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对张生的感情真挚而热烈,同时也保持着女性的矜持和自尊。在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时,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这种勇敢和坚定,使得崔莺莺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活。除了张生和崔莺莺之外,《西厢记》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得到了精细的刻画和再塑造。无论是红娘、法本还是郑恒等人,都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发展,也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西厢记》在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深刻独到的思考,将原本单薄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生动鲜活。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经典之作。1.对比《西厢记》与《诸宫调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变化。在对比《西厢记》与《诸宫调西厢记》两部作品时,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角色的性格深度、复杂性以及发展轨迹上,还体现在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崔莺莺这一角色在两部作品中的塑造就有所不同。《诸宫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她对爱情的追求真挚而炽烈,展现出了女性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而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她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在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时,她敢于挑战,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形象的变化,使得崔莺莺成为了一个更加鲜活、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张君瑞这一角色在两部作品中的塑造也发生了变化。《诸宫调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善良、聪慧、痴情,是礼教的叛逆者,执着而诚挚。在《西厢记》中,张君瑞的形象更加复杂。他既是一个善良、聪慧的书生,又是一个在爱情面前显得软弱的人。他的形象塑造更加细腻,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多面性。红娘这一角色在两部作品中的塑造也有很大的不同。《诸宫调西厢记》中的红娘聪明机智,勇敢泼辣,是故事中的正面形象之一。而在《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更加突出。她不仅聪明机智,而且乐于助人,敢于与封建势力抗争。她的形象塑造使得故事中的反封建势力更加强大。老夫人这一角色在两部作品中的塑造也有所不同。《诸宫调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的封建家长形象。而在《西厢记》中,老夫人的形象更加复杂。她表面上爱女儿,但实际上更看重家族的利益和名声。她的形象塑造展现出了封建家长在面对家族利益时的无情和冷酷。通过对比《西厢记》与《诸宫调西厢记》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巧妙构思和深刻洞察。这些变化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而且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同时,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和封建礼教的看法和态度。2.分析《西厢记》中形象再塑造的表现,如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人物关系的处理等。《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巅峰之作,对前代作品《传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再塑造,这种再塑造不仅体现在对女性形象的细致刻画上,更体现在对人物关系的巧妙处理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西厢记》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相较于前作,它更加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智和勇敢。莺莺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女性。她敢于追求真爱,勇于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形象塑造不仅使莺莺成为了古代女性形象的典范,也为后世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西厢记》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它巧妙地将张生、莺莺、红娘等多个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人物关系网。这种处理不仅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西厢记》还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西厢记》在形象再塑造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它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多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通过巧妙的人物关系处理,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这种再塑造不仅使《西厢记》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杰作,也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揭示《西厢记》形象再塑造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等。在《西厢记》的形象再塑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盛行,强调人性的解放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这种思潮对《西厢记》的形象再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原本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人物形象得以重新塑造,呈现出更加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例如,张生在《西厢记》中被塑造成一个勇敢追求真爱、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青年形象,这正是文艺复兴思潮中强调个体自由和人性的解放的体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西厢记》形象再塑造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之一。封建礼教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厢记》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揭示了其束缚人性、压抑个体自由的弊端。在《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动人,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真爱。这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个体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批判。《西厢记》的形象再塑造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共同构成了《西厢记》形象再塑造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传达了对个体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深刻思考。这些因素不仅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五、形象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在探讨《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三部作品中形象的演变时,我们不能忽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紧密关联。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无论是人物性格、行为方式还是价值取向,都深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传西厢记》到《西厢记诸宫调》,再到《西厢记》,可以看出女性形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依附到独立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与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初期,女性多被束缚在家庭之中,社会地位低下,而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逐渐变得勇敢、独立,敢于追求真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和观念的变化。三部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从最初的文弱书生到后来的英勇将领,再到后来的多情才子,男性形象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还受到了当时社会风尚、审美潮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中,对于爱情的描写更加细腻、真挚,这与当时社会对于爱情的重视和推崇密切相关。同时,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氛围。形象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传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三部作品中形象的演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形象塑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1.总结三部作品中形象塑造的演变过程。在《试论形象的演变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形象塑造在三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元稹的《莺莺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对简单。老夫人这一角色在故事中只是匆匆一瞥,几乎没有任何深入的描写,其地位无足轻重。而崔莺莺则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真诚的女子,她的性格直率,对感情坦诚。由于她出身于一个正在衰落的家庭,她对爱情的态度显得有些犹疑。到了《董西厢》中,形象塑造开始发生变化。老夫人从一个有钱的寡妇变成了相国遗孀,她的形象变得威严且严谨,成为了与张生和莺莺对立的反面人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作者对于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同时,崔莺莺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她开始更加主动地追求爱情,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塑造。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形象塑造进一步深化。老夫人被塑造成了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的形象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束缚。这种批判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思和批判。而崔莺莺的形象则更加丰满,她不仅美丽直率,而且对待爱情更加勇敢主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进一步认同和期待。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西厢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形象塑造在三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和刻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物形象和角色的期待和塑造。同时,这种演变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2.探讨形象演变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如文学传统、市民文化、文艺复兴思潮等对形象塑造的影响。在《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以及《西厢记》这三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形象演变的轨迹。这种演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连,深受文学传统、市民文化以及文艺复兴思潮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影响。文学传统对于形象塑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文学史上,才子佳人题材一直备受青睐,从早期的《诗经》到后来的唐宋诗词,再到明清小说,这种题材都被反复书写和再创造。在《传西厢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才子佳人形象已经开始形成,他们既是道德的典范,也是情感的寄托。这种传统在后续的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使得形象塑造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化对于形象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在《诸宫调西厢记》和《西厢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生动、鲜活的市民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体现了市民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形象塑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文艺复兴思潮对于形象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这种思潮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西厢记》中。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也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正是文艺复兴思潮对于文学作品影响的具体体现。形象演变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文学传统为形象塑造提供了基础,市民文化使得形象更加贴近现实,而文艺复兴思潮则推动了形象的深入发展。这三部作品的形象演变正是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分析形象演变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如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人物塑造的创新等。形象的演变,在《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过程中,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种演变挑战了传统观念。在古代社会,许多文学作品受到严格的道德和礼教束缚,女性形象往往被刻板地描绘为贤良淑德、顺从忍耐的代表。《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以其勇敢、坚定、追求真爱的性格,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展现了女性独立和自主的精神风貌。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女性角色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形象的演变对人物塑造的创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还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表现她的美貌和才华。而在《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她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这种对人物塑造的创新,使得莺莺成为了一个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同情。后世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往往借鉴了这种创新的手法,注重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形象的演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为女性角色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它也推动了人物塑造的创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这些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以更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六、结论在对比分析了《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三部作品后,我们不难看出形象的演变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元、明、清三代对于同一题材——西厢记——的不同艺术诠释与再创作,它们之间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也揭示了形象塑造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从《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再到《西厢记》,我们可以看到,张生和莺莺的形象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在《传》中,他们的形象较为单一,更多地是作为忠贞爱情的代表而出现。而在《西厢记诸宫调》中,作者通过对角色的心理描写和情节设置,使得张生和莺莺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们开始具有更为复杂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到了《西厢记》,这一形象演变达到了高峰,张生和莺莺不仅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行为、语言也更为贴近真实的人性,展现了更为深刻的人性挣扎与矛盾。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在不断地进步。在《传》中,莺莺的形象较为被动,更多地是作为男性视角中的理想情人而存在。而在《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开始主动起来,她有了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不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显示了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日益成熟和全面。形象的演变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现象,它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通过对《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三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演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演变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1.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2.强调形象演变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象的演变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及《西厢记》这三部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同一故事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和意义。这种形象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作者们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也体现了文学创作在继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这些作品中形象的演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启示后来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另一方面,形象的演变也提醒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动文学形象的发展和丰富。形象的演变不仅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文学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而言,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演变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方法,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新的力量。3.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如深入研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演变、探讨形象演变与社会文化因素的更多关联等。对于形象的演变这一研究议题,其深度和广度都是极为广阔的。尽管本文已经以《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以及《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探讨了形象的演变过程,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研究可以沿着这一路径,进一步深入探索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连。一方面,我们可以选取更多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古典的诗词曲赋,还是现代的文学小说,甚至是跨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形象的演变研究的宝贵素材。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如何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挖掘形象演变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更多关联。例如,形象演变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形象演变本身也可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反作用,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如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社会学分析等,来全面、深入地揭示形象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研究手段,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研究质量,推动形象演变研究走向更加深入、系统的阶段。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议题,其涉及到的领域和方法都极为丰富。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中,共同推动形象演变研究的深入发展。参考资料: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深受中国人喜爱的戏剧作品,它的故事源于元稹的《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尽管《西厢记》已经从这两部作品中继承了许多元素,但是王实甫在情节、人物、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改动和发展。从情节的继承与改动角度来看,《西厢记》在很多地方沿用了《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的情节。例如,《西厢记》中的兵掠蒲人、张生护卫、张生与莺莺相见、张生情诗挑逗、二人相约月夜等情节,都源自于《莺莺传》。王实甫在继承这些情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如目成、惊艳、拷红、赖婚等,使故事更加曲折紧凑,内容更加充实。在人物的继承与增修方面,王实甫不仅保留了《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主要人物,如张生、莺莺、红娘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角色,如老夫人、法本长老等。这些新角色的加入,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再次,从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展来看,《西厢记》在保留《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叙事手法的同时,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例如,《西厢记》中增加了对景描写、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等,使故事的表现力更加突出。从主体思想的演变来看,《西厢记》与《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厢记》更加强调对爱情的抒发和对人性的探讨,将爱情置于更高的地位。这一点在王实甫增加的一些新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拷红一节中,王实甫将原有的情节改写为张生为争取爱情而与老夫人进行斗争,这一改动使整个故事的主题思想发生了变化。《西厢记》在继承和发展《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王实甫通过丰富的情节、立体的人物形象、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使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崔莺莺,这个在封建礼教束缚中的贵族少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她从一个受人尊敬的相国小姐,到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少女,再到最终成为一位贤妻良母,崔莺莺形象的演变,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女性角色、爱情观念的理解和塑造。在《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是一个被动的、受人摆布的贵族少女。她虽然有着美丽的外貌和优越的家世,但在面对爱情时,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张生的始乱终弃,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无奈。在这个故事中,崔莺莺的形象是软弱而无助的,她的命运完全被外部因素所决定。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她不再是那个被动承受的少女,而是一个积极追求爱情的勇敢女性。她对张生的爱慕不再隐藏,而是勇敢地表达出来。她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再屈服,而是选择反抗。她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更加立体。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进一步演变。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少女,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女性形象。她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斗争精神,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她聪慧机敏、美丽多情,她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崔莺莺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女性角色、爱情观念的理解和塑造的变化。从《莺莺传》中的软弱无助的贵族少女,到《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勇敢追求爱情的少女,再到《西厢记》中的坚强反封建的女性形象,崔莺莺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形象和爱情观念的认知和期待的变化。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往往由男性所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逐渐开始摆脱这种束缚,她们开始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这种演变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爱情和婚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加工,塑造出各种不同的爱情形象和女性角色,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和期待。崔莺莺形象的演变,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女性角色、爱情观念的理解和塑造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形象和爱情观念的认知和期待的变化。这种演变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也影响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和期待。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说唱体文字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若干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诸宫调在北宋就已出现。北宋以后,诸宫调继续流传于中原和南宋临安等地方,又有南北之分,北方用琵琶和筝伴奏,南方则用笛子。北方的诸宫调又称“弹词”或“弦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大约生活于金代中叶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而非乡试头名的“解元”。他生于“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从这本书的几支自叙曲来看,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性放荡不羁,视礼教如粪土,他文学修养深厚,对唐代传奇、宋代词和民间诸宫调了若指掌。《董西厢》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的史诗,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同时,它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董西厢》的题材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原作是一个男子负心,始乱终弃,给女子带来侮辱伤害的悲剧。这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恋爱,张生与莺莺一度相爱,终于负心背弃。张生是一个玩弄女性而毫无羞愧的封建文人,他对莺莺始乱终弃,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富贵的真实写照。而莺莺则是一个出身名门,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少女,她的封建意识和爱情追求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元稹对张生的卑劣,非但不加指斥,还赞许他“善补过”,有严重的思想缺陷。但由于故事生动,流传很广。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中,经过了很多修改。北宋时期苏轼门下秦观、毛滂都写过《调笑转踏》,篇幅短小,但已含蓄地表达了鄙夷张生同情莺莺的感情倾向。赵令?用鼓子词歌咏过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也表明了同情莺莺,谴责张生的鲜明态度。这些对原作者观念和态度的修改,为后来题材的改造、甚至再创造开启了思路。后来,不少作家将西厢故事搬上舞台,《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等等戏剧都曾流行一时,但都未能流传下来,只有董解元创造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保留了下来。但王实甫《西厢记》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说有唱的长篇,全书分为八卷。卷一:“引辞”至“老夫人莺莺做道场”,卷二:“孙飞虎率兵围普救寺”至“张生献解围策”,卷三:“白马将军来援”至“红娘请张生鼓琴”,卷四:“张生鼓琴”至“跳墙受责归舍闷卧”,卷五:“张生梦见莺莺”至“酬简幽会”,卷六:“老夫人拷问红娘”至“张生廷试及第”,卷七:“张生赋诗报喜”至“郑恒离间张生来会”,卷八:“张生睹物兴悲”至“崔张团圆”。它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并增添了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闹道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许多情节。同时,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人物形象也立体丰满了起来,不再单一刻板。因为这许多改动,崔张的故事在传奇性之外,又多了反封建这一主题。《董西厢》描写了书生张珙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书生张珙上朝应试赶考,途经普救寺,遇上了前来为亡父追荐的相国千金。二人一见钟情。莺莺已有婚约在身,被许配给了表兄郑恒。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提出娶莺莺为妻的无理要求。张珙挺身而出,下书白马将军解围。崔母原答应能退兵者可以娶莺莺,但事后又后悔,不愿将女儿嫁给又穷又没势力的张珙。莺莺对其母甚为不满,愤怒反抗。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珙与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崔母发现二人的私情后,逼着张珙上京赶考,不取得功名就不能回来见莺莺。两个有情人挥泪洒别,张珙到京考试,一举及第,衣锦荣归,终于与崔莺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全书以崔、张两人同老夫人的矛盾为主线,交错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性格发展,同时巧妙地穿插其他人的活动,使故事发展丝丝入扣。尤其在故事紧要关口,故意盘马弯弓,迟回不发,惯用“忽来红娘”、“蓦地出聪”的转换写法,在山穷水尽之际,别出一段烟波。如第一回写张生随喜普救寺,突然“瞥然一见如风的,有甚心情更待随喜,立挣了浑身森地”,本来可以自然过渡到“惊艳”,但作者故意提而不发,而加上几句说白:“当时张生却是见甚的来?见甚的来?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波澜曲折。张生和崔莺莺是作者饱蘸赞美之笔塑造出来的爱情形象。在《董西厢》里,崔莺莺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尺牍诗柬的柔弱人物,她的自许婚事和大胆私奔都相当大胆,作者着力表现了她的勇敢抗争和大胆追求。同时,细腻生动地揭示了她的个性特征。崔莺莺是个长期幽闭在深闺的少女,邂逅张生后,爱情在她心中萌生,而母亲食言之后,她开始怀疑母亲曾教诲过她的闺训和礼教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决心自己来追求爱情。她走出这一步不仅要冲破封建家长的层层防范,更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不安和动摇。这从书中的几个细节中可以看出:莺莺既致简给张生约会,又赖简,既希望张生采取主动,又惧怕落入被遗弃的结局,既利用红娘传书递简,又惟恐红娘走漏风声。从“赖简”到“酬简”,莺莺终于冲破了礼教对自己的束缚。后来私情败露,她更是矢志不移,态度甚至比张生还坚决,她认为爱情胜过功名,这种认识是纯情的也是超尘出俗的。而张生则再也不是那个始乱终弃的薄幸郎,他是个志诚专一天真可爱的清贫书生。他想方设法接近莺莺,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大有锲而不舍的劲头。他一介书生,却想追求相府的小姐,门不当户不对,又无媒妁之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执着表现了张生“狂”且“呆”的性格。他第一次见莺莺就迫不及待地表白“并不曾娶妻”,在普救寺解围之后,相国夫人变卦食言,他又气又恼,却不敢发怒。莺莺约他相会,他爬墙过去,却被莺莺训斥了一通,哑口无言,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张生的性格。同时,又通过他状元及第不忘旧情的描写,赞扬了张珙“魂梦儿不离蒲东路”的爱情态度。他身上也免不了有封建文人轻狂庸俗的成分。而红娘在《董西厢》里却成为一个活跃人物。这个下层奴婢热心地为崔张奔走,勇敢机智地向老夫人斗争。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幽默和斗争精神。她出于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出于对老夫人食言的正义抵制,对崔张爱情由冷眼旁观转而热情赞助。她是作品中对封建家长制最有冲决力量的主要形象。作为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代表,老夫人这个人物也相当真实可信。她用封建传统思想来爱护女儿,却给女儿带来禁锢,她处处替女儿打算,却阻碍了她的幸福,她信奉礼教,但彻底败在充满青春活力的爱情手下。她的失败在所难免。在我国文学史上,《董西厢》是第一部把自由爱情当作主题并细致曲折地写出了它的全过程的成功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赞歌。它的文学成就也很高。董词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烘托还是情节发展都挥洒自如。如莺莺和张生在长亭分别后,作者用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莺莺的心绪,就十分成功。作者还善于提炼民间活泼生动的口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和词汇,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如写莺莺相思: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更人无语但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人来彀,把深思都变作仇,比及相对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将莺莺既爱又怨,既爱得大胆又爱得羞涩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致,呼之欲出。再如长亭送别:马儿登程,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离得远一步也。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西厢记》虽出唐人《莺莺传》,实本金董解元。董曲今尚行世,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于此可见一斑。《董西厢》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情节不够集中,有的人物性格不够完整。如兵围普救寺一场,兵马厮杀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处理不当。再如张生有时软弱,有时又显得太世故。还有部分庸俗色情的描写。这些也不能掩盖全书的卓越成就。《董西厢》有明刻本数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凌景诞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以闵遇五刊《西厢六幻》为底本,参校多种版本翻印而成。《董西厢》问世后,影响巨大,它所开创的青年男女幽期密约,反抗封建家长,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被后人多次重复创作使用。许多优秀作家如汤显祖、曹雪芹等都从中吸取养料,后代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也受它的启发。这种巨大影响,给封建统治者造成了恐怖。明清两代的卫道士都诬之为“诲淫”之作而一再加以禁毁,最大的一次禁毁是在清代同治年间丁日昌对该书的查禁。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说唱体文字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若干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诸宫调在北宋就已出现。北宋以后,诸宫调继续流传于中原和南宋临安等地方,又有南北之分,北方用琵琶和筝伴奏,南方则用笛子。北方的诸宫调又称“弹词”或“弦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大约生活于金代中叶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而非乡试头名的“解元”。他生于“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从这本书的几支自叙曲来看,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性放荡不羁,视礼教如粪土,他文学修养深厚,对唐代传奇、宋代词和民间诸宫调了若指掌。《董西厢》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的史诗,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同时,它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董西厢》的题材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原作是一个男子负心,始乱终弃,给女子带来侮辱伤害的悲剧。这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恋爱,张生与莺莺一度相爱,终于负心背弃。张生是一个玩弄女性而毫无羞愧的封建文人,他对莺莺始乱终弃,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富贵的真实写照。而莺莺则是一个出身名门,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少女,她的封建意识和爱情追求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元稹对张生的卑劣,非但不加指斥,还赞许他“善补过”,有严重的思想缺陷。但由于故事生动,流传很广。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中,经过了很多修改。北宋时期苏轼门下秦观、毛滂都写过《调笑转踏》,篇幅短小,但已含蓄地表达了鄙夷张生同情莺莺的感情倾向。赵令?用鼓子词歌咏过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也表明了同情莺莺,谴责张生的鲜明态度。这些对原作者观念和态度的修改,为后来题材的改造、甚至再创造开启了思路。后来,不少作家将西厢故事搬上舞台,《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等等戏剧都曾流行一时,但都未能流传下来,只有董解元创造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保留了下来。但王实甫《西厢记》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说有唱的长篇,全书分为八卷。卷一:“引辞”至“老夫人莺莺做道场”,卷二:“孙飞虎率兵围普救寺”至“张生献解围策”,卷三:“白马将军来援”至“红娘请张生鼓琴”,卷四:“张生鼓琴”至“跳墙受责归舍闷卧”,卷五:“张生梦见莺莺”至“酬简幽会”,卷六:“老夫人拷问红娘”至“张生廷试及第”,卷七:“张生赋诗报喜”至“郑恒离间张生来会”,卷八:“张生睹物兴悲”至“崔张团圆”。它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并增添了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闹道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许多情节。同时,莺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