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230-2018 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_第1页
HYT 230-2018 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_第2页
HYT 230-2018 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_第3页
HYT 230-2018 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_第4页
HYT 230-2018 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2018-02-13发布 I 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分类代码编码方法及说明 84.1分类代码编码方法 84.2分类代码编码说明 85图式图例设计要求 5.2色彩 6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 6.1观测点的EGG码主符号 6.2海冰密集度 6.3海冰发展阶段 6.5冰量 6.6冰表面特征 6.7海冰其他要素 7海冰图绘制 7.1基于海冰密集度的海冰图绘制 207.2基于海冰发展阶段的海冰图绘制 207.3其他要素海冰图绘制 207.4观测点的EGG码主符号的使用方法 附录A(资料性附录)基于海冰密集度的海冰图 21附录B(资料性附录)基于发展阶段的海冰图 附录C(资料性附录)其他要素海冰图 23附录D(资料性附录)海冰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24参考文献 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Ⅱ海冰观测、调查、监测等工作均需制作海冰图,目前国内海冰图制作过程中所涉及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尚无统一的标准,为此,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参考国际冰图颜色代码标准和国内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我国海冰观测、调查、监测工作的实际而制定。适用于各类海冰图的设计与编绘,对海冰图的制作具有指导作用。1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本标准规定了海冰各要素的名称、数字代码、符号、图式图例、颜色编码以及使用这些图式图例的原则、要求和基本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海冰图的设计与编绘。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4914海滨观测规范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3术语和定义GB/T12763.2—2007、GB/T15920—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15920—201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浮冰floatingice漂浮在水上的任何形式的冰。注2:改写GB/T15920—2010在海上所见到的由海水冻结而成的任何形式的冰,亦包括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冰山和冰岛)、河冰及湖冰.注2:改写GB/T12763.2—2007,定义3.13。固定冰fastice沿着海岸形成并与海岸冻结在一起的海冰。2流冰/浮冰群driftice/packice除固定冰外不论其地区、形态的海冰。当密集度高于7/10时,可用浮冰群(packice)代替。在陆地或冰架上形成的漂浮在水中的冰。注: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6.2。海冰密集度concentrationofseaice海冰覆盖面积占海冰分布海面的成数。注1:包括海区内海冰总密集度(C)和各发展阶段海冰的密集度(C₄、C、Ce)。注2:总密集度(C)表示海区内海冰总密集度,即以1/10为单位描述被覆盖海面占整个所考虑海域面积的比率。各发展阶段海冰的密集度(C₄、C,、C)以1/10为单位,C。描述整个所考虑海区最厚冰的密集度,C,描述整个所考虑海区次厚冰的密集度,C.描述整个所考虑海区季厚冰的密集度。注3: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6.46。海冰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注1:所考虑海区内最厚冰、次厚冰、季厚冰的发展阶段分别为S、S、S,相对应的各发展阶段的密集度分别为Ca、注2:S₄、S、S.的数字编码用1~10表示。冰)等。海冰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形式,包括浮冰冰型和固定冰冰型。注1:表征所考虑海区内各部分发展阶段对应的冰型(浮冰尺寸)分别用Fa、F、F.表示,主要的和次要的浮冰尺寸用F₂、F。表示,分别对应于S₄、Sn、Sc。如海冰覆盖面积占整个能见海面的成数。冰量的分界线是冰缘线和海岸线。注1:冰量分为总冰量、浮冰量和固定冰量。注2:将整个能见海面分为10等份,分别估计全部海冰、浮冰和固定冰的覆盖面积所占的成数。注3: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6.45。大面积的自由通航水域中存在密集度小于1/10的浮冰,无陆源冰存在。密集度为1/10~3/10的浮冰,水多于冰。3稀疏漂流冰openice密集度为4/10~6/10的浮冰,存在许多的冰间水道和冰间湖,浮冰块基本不相连。密集聚冰closeice密集度为7/10~8/10的浮冰,浮冰块基本都是互相连接的。极密集聚冰verycloseice密集度为9/10~10/10的浮冰。密实冰(冻连冰)compactice密集度为10/10的浮冰,无可见水面。初生冰newice最初形成的冰的总称,包括针状冰、油脂状冰、粘冰和海绵状冰。针状冰frazilice悬浮在水中的针状或薄片状的细小冰晶。由针状冰凝结而成的糊状冰层,反光微弱,冰面无光泽。尼罗冰nilas厚度小于10cm的有弹性的薄冰壳层,表面无光泽,在波浪和外力作用下易于弯曲和破碎,并能产暗尼罗darknilas厚度小于5cm,颜色非常暗的尼罗冰。在平静海面上直接冻结或由油脂状冰冻结而成的易碎且有光泽的冰壳层,通常存在于低盐的海水中,厚度5cm左右。易被风浪或涌浪折碎成长条状。厚度为5cm~10cm,颜色比暗尼罗亮的尼罗冰。4莲叶冰pancakeice主要为直径30cm~300cm,厚度10cm以内的圆型冰块,由于彼此互相碰撞而具有隆起的边缘。涌浪小时,可由油脂状冰、粘冰或海绵状冰冻结而成,也可由冰皮或尼罗冰破碎以及在大风浪或涌浪作用由灰冰破碎而成。有时也可在一定深度的不同物理特性水体的界面上形成后浮到海面。这种冰可以迅速覆盖广大海面。初期冰youngice尼罗冰向一年冰过渡阶段中的冰,厚度10cm~30cm,包括灰冰和灰白冰。冰厚为10cm~15cm的初期冰,比尼罗冰的弹性小,易被涌浪折断。受到挤压时多发生重叠。冰厚为15cm~30cm的初期冰。受到挤压时大多形成冰脊。一年冰(当年冰)first-yearice由初冰期发展而成的、厚度30cm~2m、生长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季的冰。包括一年薄冰(白冰)、一年中冰和一年厚冰。由灰白冰发展而成,表面粗糙,多呈白色,厚度为30cm~70cm的一年冰。一年中冰mediumfirst-yearice厚度为70cm~120cm的一年冰。一年厚冰thickfirst-yearice厚度超过120cm的一年冰。老年冰oldice至少经过一个夏季而未融尽的海冰,典型冰厚能达到3m或更厚。注2: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6.24。5剩余一年冰residualfirst-yearice经过一个夏季未融尽并重新处于新的生长周期的一年冰。二年冰second-yearice只经过一个夏季的消融仍存在的老年冰,典型冰厚能达到2.5m或更厚。多年冰multi-yearice经过至少两个夏季的消融后冰厚仍能达到3m或者更厚的老年冰。任何相对平坦部分的水平尺度超过20m的海冰。小浮冰盘(小冰盘)floesmall水平尺度为20m~100m的浮冰块。中浮冰盘(中冰盘)floemedium水平尺度为100m~500m的浮冰块。大浮冰盘(大冰盘)floebig水平尺度为500m~2000m的浮冰块。庞大浮冰盘floevast水平尺度为2km~10km的浮冰块。巨大浮冰盘(巨冰盘)floegiant水平尺度超过10km的浮冰块。任何相对平坦部分的水平尺度小于20m的海冰。小冰块smallicecake水平尺度小于2m的冰块。由碎浮冰堆积而成的水平尺度小于2m的冰块,是浮冰残骸聚集物。6由尼罗冰或初期冰形成的自岸线起宽度在200m以内的固定冰。沿岸冰coastalice沿着海岸、浅滩或冰架形成,并与其牢固地冻结在一起的海冰。沿岸冰可以随海面的升降作垂直运动。固着在海岸上的狭窄沿岸冰带,是沿岸冰流走后的残留部分,不随潮汐变化而升降。座底冰groundedice在浅水中搁浅的浮冰。搁浅冰strandedice漂浮在海面,退潮时留在了岸上的冰。座底冰丘(固冰丘)groundedhummock由座底冰堆积而成,有单固冰丘和线固冰丘的形式。与海岸相连的、高出海面2m~50m或更高的相当厚的浮动冰盖。从冰川或冰架脱离下来漂浮于海面上或搁浅在陆地上、高出海平面5m以上不同形状的巨大冰块。包括风化冰山、冰川冰山、小冰山、碎冰山等。冰川冰山glacierberg一种不规则形状的冰山。小冰山bergybit一大块漂浮的陆源冰,通常高出海面1m~5m,面积为100m²~300m²。7碎冰山growler比小冰山小的陆源冰。浮冰岛iceisland从极地冰架分离出来的,高出海面5m左右的巨大浮冰块。其厚度为30m~50m,面积从数千平方米到500km²乃至更大。其特点是表面起伏比较规律。冰川向海一边的舌状伸展,通常是漂浮在水面上。平整冰levelice未受变形作用影响的海冰。变形冰deformedice由积压而向上(或向下)堆积起来的冰。包括:重叠冰、冰脊、冰丘、堆积冰等。重叠冰raftedice一层冰覆盖到另一层冰上形成的变形冰。碎冰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一排具有一定长度的山脊状的堆积冰。[GB/T15920—2010,定义2.6.30]碎冰受压被迫向上堆积而成的小丘。可以是新形成的,也可以是风化的。堆积冰hommockedice无序地堆积在一起,表面凹凸不平,经风化后,外观像光滑小丘的海冰。被雪覆盖的冰。8冰间水道lead水面舰船可以通航的海冰裂缝或通道。包含岸边水道、断裂水道。岸边水道shorelead流冰与海岸之间或流冰与冰前沿之间的水道。断裂水道flawlead流冰与固定冰之间的水道。积雪或冰融化后在冰面上形成的大小各异的水洼。海冰中间任何非直线形状的水面,海冰湖可能含有碎冰和/或被初生冰、尼罗冰、初期冰覆盖。冰缘线iceedge在任一给定时期或时刻,开阔水面与固定冰或流冰之间的分界线。[GB/T15920—2010,定义2.6.47]4分类代码编码方法及说明4.1分类代码编码方法按照海冰要素及图式图例的不同表示形式分为7大类,并细分为若干小类、一级和二级。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和二级代码分别用两位数字顺序排列,共同组成八位数字码的分类代码。其编码方法4.2分类代码编码说明大类码从10开始;小类码为大类码的分类,一级代码为小类码的分类,二级代码为一级代码的分类,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均从01开始。所有代码采用数字顺序排列,具体编码见表1。9表1分类代码编码小类及代码主符号(10)海冰密集度(11)(彩色)无冰区(01)海冰密集度<1/10开阔水面(02)海冰密集度1/10极稀疏冰(03)海冰密集度2/10极稀疏(04)海冰密集度3/10极稀疏冰(05)海冰密集度4/10稀疏冰(06)海冰密集度5/10稀疏冰(07)海冰密集度6/10稀疏冰(08)海冰密集度7/10密集聚冰(09)海冰密集度8/10密集聚冰(10)海冰密集度9/10极密集聚冰(11)9/10<海冰密集度<10/10极密集聚冰(12)海冰密集度10/10密实冰(13)固定冰(14)冰架(01)不明确冰(15)初生冰(01)尼罗冰(02)暗尼罗冰(01)亮尼罗冰(02)冰皮(03)莲叶冰(03)初期冰(04)灰冰(01)灰白冰(02)一年冰(当年冰)(05)一年薄冰(白冰)(01)(白冰)01(白冰)02老年冰(06)一年余冰(01)二年冰(02)多年冰(03)陆源浮冰(冰山)(07)不明确发展阶段浮冰(08)不明确发展阶段固定冰(09)冰架(10)冰型(13)莲叶冰(01)碎冰(02)冰块(03)小冰块(01)小浮冰盘(01)中浮冰盘(02)大浮冰盘(03)庞大浮冰盘(04)巨大浮冰盘(05)冰川舌(01)冰架(02)沿岸冰(03)冰脚(04)搁浅冰(05)冰山(06)冰川冰山(01)平顶冰山(02)圆顶冰山(03)尖顶冰山(04)斜顶冰山(05)破坏冰山(06)碎冰山(07)小冰山(08)中冰山(09)大冰山(10)巨冰山(11)浮冰岛(12)缺测或不明(07)冰量(14)总冰量(01)浮冰量(01)固定冰量(02)冰表面特征(15)平整冰(01)重叠冰(02)冰脊(03)冰丘(04)覆雪冰(05)冰丘密集度(06)冰山密集度(07)覆雪冰密集度(08)融化阶段(09)碎冰堰(11)裂隙(12)裂缝(13)冰间水道(14)流冰(15)最大浮冰块水平尺度(01)浮冰漂流方向和速度(02)最大堆积高度(03)海冰堆积量(04)平均堆积高度(05)固定冰宽度(06)冰厚(07)实测冰厚(01)平均冰厚(02)最大冰厚(03)海冰温度(08)海冰盐度(09)海冰单轴抗压强度(10)冰间水域(11)水域(01)区域断裂(02)冰间水域(11)局部断裂(03)水道(04)冻结水道(05)边缘线(12)流冰边缘线(01)沿岸冰边缘线(02)注1:12050102中12代表海冰发展阶段;05代表一年冰;01代表一年薄冰;02代表注2:EGG码引用自世界气象组织《冰图颜色代码标准》(IceChartColourCodeStandard)。5图式图例设计要求图例绘制应遵循以下原则:a)要素与图例对应,不受比例尺的限制;b)图例中的字体均为宋体,字符的大小可随图幅及比例尺大小调整;c)图例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段的夹角等没有指明的,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0.12mm(海岸线为0.15mm),点的直径为0.15mm,图例非主要部分的线段长为0.3mm,非垂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45°或60°;d)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所有图例范围线颜色均为黑色(L:K100),线粗为0.1mm。色彩应采用以下模式:a)彩色编码采用RGB色彩模式;b)图例及标注的数字采用CMYK色彩模式。6海冰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6.1观测点的EGG码主符号观测点的EGG码主符号表示方法见表2。6.2海冰密集度海冰密集度代码及图式图例见表3。6.3海冰发展阶段海冰发展阶段代码及图式图例见表4。冰型代码符号及图例见表5。冰量代码见表6。冰表面特征是指海冰在动力或热力作用下所呈现的外貌。冰表面特征符号及图例见表7。本部分包含GB/T14914中冰情图的相关图例,海冰其他要素图例见表8。表2观测点的EGG码主符号图例简要说明CCC为一定范围内的海冰总密集度,(0~10)成;C₃、C、Ce为最厚冰、次厚冰、季厚冰的密集度,(0~10)成;S₄、S、S.为最厚冰、次厚冰、季厚冰的发展阶段;S。:比S₄厚的,但海冰密集度小于1/10的冰发展阶段;Fa、F₁、F.为与S₄,S和S对应的冰型编码表3海冰密集度代码及图式图例图式图例简要说明无冰区0123456789图式图例简要说明固定冰总密集度总是10/10,在冰图代码中,固定冰的总表4海冰发展阶段代码及图式图例阶段图式图例简要说明无冰区0N12暗尼罗冰2R2R2P2PY3YG45阶段图式图例简要说明一年冰(当年冰)6一年薄冰(白冰)W7W一级一年薄冰(白冰)8二级一年薄冰(白冰)9O多年冰陆源流冰(冰山)UX表5冰型代码符号及图例图例简要说明P01213中浮冰盘4水平尺度:100m~500m56水平尺度:2000m~巨大浮冰盘7固定冰888888冰山9图例简要说明冰川冰山9平顶冰山9圆顶冰山9尖顶冰山9斜顶冰山9风化冰山9碎冰山9小冰山9高度5m~15m,水平尺度中冰山9高度16m~45m,水平尺度大冰山9高度46m~75m,水平尺度巨冰山9高度>75m,水平尺度<213m,浮冰岛9缺测或不明Ux表6冰量相关要素符号及编码简要说明固定冰量表7冰表面特征符号及图例图例简要说明LHS箭头表示风蚀雪沟主导方向C₄、C,为最厚冰、次厚冰融化阶段的密集度JC度的范围度的范围度的范围D箭头的方向表示流冰流动的方向表8海冰其他要素图例图例简要说明100为水平尺度,单位为m0.5为漂流速度,单位为m/s41.5为最大堆积高度,单位为m4为海冰堆积量,单位为m³固定冰宽度实测冰厚区域断裂流冰边缘线沿岸冰边缘线99(资料性附录)基于海冰密集度的海冰图ANWSBCD无冰区固定冰陆地(资料性附录)基于发展阶段的海冰图7723陆地Ifr无冰区N初生冰灰冰DCBDCB白冰固定冰W1O固定冰宽度水道T10海冰温度冻结水道D10实测冰厚水域S10海冰盐度--…流冰边缘线沿岸冰边缘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