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豫园灯会里看“一夜鱼龙舞”商场里随处可见龙主题装饰,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纷纷推出寻“龙”活动……甲辰龙年将至,人们身边的“龙”含量达到了顶峰。虽然每年生肖都是农历新年的重头戏,但在中国,民众对“龙”的热情远远超出其他生肖,这是为什么呢?“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神物,其他都是普通的生物。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是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精神象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表示,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崇拜之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如果进一步细究,龙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在众多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他在19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龙这一神圣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等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成了帝王的符瑞和标志,许多帝王的出生都与龙有关。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统治者的符号,各族人民也以龙为吉祥符号。如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故事中,龙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也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田兆元还提及,中国与龙相关的节日和民俗十分丰富。“舞龙灯”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舞龙。据说舞龙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一种祭祀和祈雨的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如今,舞龙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遍及中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舞龙灯活动最为盛行。春节过后不久,就有“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与龙抬头相关的习俗众多,现在依然广泛流传的是在这一天“剃龙头”,人们相信在“二月二龙抬头”之际理发,自己一年的运势可以随着升起的龙一起腾飞。这是典型的把自己当做了龙的传人。五月初五“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赛龙舟相传为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传说。人们亦祭龙以求雨水、丰收等。赛龙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感恩英雄和健康生活,在中国长期保留下来。(摘编自杨宝宝《十二生肖里中国人为何偏爱龙?》)材料二:龙年将至,“龙行鬣巍”成为了当下最火的祝福语,也与“欣欣家国”一起成为2024春晚的主题。其中的“鱻”字结构独特,非常罕见,不少地方还特意标上了它的读音——dá。“龙行巍巍”,出自《玉篇·龍部》:“矗,龍行巍巍也。”“龙行巍巍”形容的是龙行飞舞的样子,“巍巍”是用于书面语的双音节形容词,其用法类似于“湖水泱泱”中的“泱泱”“太行巍巍”中的“巍巍”。“泱泱”形容水面广阔,“巍巍”形容山体高大。

较生僻的汉字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这种现象近年在网络空间比较活跃,比如“囧”“呆”“又双赑叕”等。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这些生僻字仍能在特定语境里表达其特定的含义;二是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新的表达需求。上海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敏认为:“这些用法,很像是一种文字游戏。从构字理据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给了这种文字游戏施展的空间。从交际效果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用字方法可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临时的活用。”他表示,使用这些生僻字时,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弄懂再用,不要想当然,不要误用。比如“龙行鬣鬣”是希望龙年大吉大利,“龍”越多越好。但我们一查辞书,会发现还有一个包含四条“龍”的字,那样叠字成词的话有八条龙不是更好吗?“但是,过犹不及,因为该字的读音为zhé,意思是啰唆、唠叨,另外是作为‘砻’(恐惧、丧胆的意思)的异体字,与龙飞舞的样子无关。”第二,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王敏认为,如果是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如果是私人传播,最好不要发给年龄大、上网少的朋友。总之,就是不要因为使用生僻汉字,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摘编自罗听《祝福语“龙行器器”火了,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说中炎帝等许多民族始祖的诞生都与“神龙”传说相关,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被称为是“龙的传人”。B.舞龙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相传起源于汉朝,由后来的祭祀和祈雨的仪式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C当代“囧”的用法是一种文字游戏,从构字理据上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赋予了它生存空间。D..十二生肖大多数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仰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干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完备于图腾合并。

B.由专家建议可知,对于生僻字祝福语,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个人之间最好谨慎转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C.较生僻的汉字在大众视野下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特殊的表达需求。D.在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诗故事中,龙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下列生活情境中,最不符含材料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小张在江淮地区田野考察时发现,当地流行“六月六,晒龙袍”的风俗,他根据当地传说推测该习俗可能由皇宫内晒龙袍传向民间。B春节期间小刚收到了初中同学微信上发送的“龙行鼹鼹”祝福,他随即以“前程朋朋”回应。因为“朤字同“朗”,意为明朗。C据悉,2012年生育率显著提高,有专家表示,这说明当年生肖“龙”是吉祥美好的形象,老百姓人人都对这个生肖具有好感,想要一个“龙宝宝”。B.马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騳骉斋”,寓意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和外界介绍时,他专门查阅读音、含义,向他人耐心介绍“马”字文化。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人偏爱龙文化的具体表现。(4分)5.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假如你的学校拟开展为外国友人介绍“汉字文化古今谈”的主题活动,请在下列汉字卡片中选择最符合材料观点的一例,结合材料撰写一份讲解词,不超过120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关于冬天苏童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①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片也在滋滋作响,②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来。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雪后的日子,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A)江南有谚语道,不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坨坨,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到煤堆里去了。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总是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③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糟。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B)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反映了人们的朴素愿望,而这些要求也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④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的评弹档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材料二: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作者从气象名词“厄尔尼诺现象”入手,指出“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引出对气象和季节的论述。B.“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主要源于内心的想象,这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咏叹有异曲同工之妙。C两次写到“阴谋”,体现出作者对词语运用的创新,说明今年冬天寒冷,与“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的印象相一致。D.本文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等感觉的捕捉敏感而细致入微,文章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马虎”原指人行事草率,疏忽大意,“蜻蜓点水”原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此处用这两个词形容冬天,将冬天拟人化。B.②处“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御寒手段的进步,该段也采用插叙的手法,用真实经历阐释北国之冬的实际感受。C.③处“负隅顽抗”原是贬义词,形容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此处的情感色彩与作者对“融雪的天气”的感受相一致。D.④处“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既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也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8.作者开头指出现在的冬天“让人不知是喜是忧”,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9.苏童在散文中擅长变换组合语言风格,如将典雅的文学语言与朴实的民间俗谚相结合,使得文本意蕴深刻,充满张力。请结合文本,完成下表。(6分)本义语境义主旨义(A)“下雨下雪狗欢喜”狗通人性,大雪飘飘象征丰年,主人高兴,狗也欢喜。B._______(2分)雪在童年记忆中纯洁美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作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B)“邋遢冬至干净年”A._____(2分)江南百姓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过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C._____(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令佐理掾者,谨之至也。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慈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或疑信未决,必反下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死者虚被涝漉。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医师讨论古法,脉络表里先已洞澈,一旦按此以施针砭,发无不中,则其洗冤泽物,当与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节选自宋慈《洗冤集录·序》)

材料二: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窑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翕然称之。(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留之A且旬B日C知州D屡趣之E不得F上下G皆怪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与蒲松龄《促织》“里胥猾黠”中的“胥”含义相同。B.“针砭”本是一种疗法,后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与“针砭时弊”中“针砭”含义相同。C.文中“狱”意为罪案,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不同。D.文中“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慈认为,当时的州县官府往往把人命关天的刑狱之事委之于缺乏实际经验的新入选官员,这些人容易于受到欺蒙,这会导致是非混淆,冤情丛生。B.宋慈曾经四次被任命为掌管刑狱的最高法官,他谦逊地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长处,唯独对于案情的审理始终持审慎再三的态度,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C.钱若水的品行与同州官员形成对比。知州断案主观片面,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同州录事公报私仇、刑讯逼供,迫使富民承认杀死女奴之罪。D.回答录事的诉求时,钱若水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而回答知州想为他上奏时,他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反问指出拒绝的理由,态度坚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2)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作为刑狱官应具有的品质。(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山行寄刘李二参军卢照邻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事去纷无限,愁来不自持。狂歌欲叹凤[注],失路反占龟。

草碍人行缓,花繁鸟度迟。彼美参卿事,留连求友诗。安知倦游子,两鬓渐如丝。[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万里”“三春”空间、时间兼备,写出诗人流落无依的状态。B.作者用野草鲜花阻碍人、鸟前行来表达对未来道路走向的不确定感。C.“彼美”两句写出了刘、李两位参军向作者索要诗篇,并劝其暂留此地。D.全诗意境开阔,思想倾向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基本一致。16.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愁来不自持”的情感内涵。(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那么就能“

,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反问手法,劝诫君主趁着年轻力壮放弃奸邪行为,改变行事准则的句子是“

,

”(3)小刚步行于夜色之中,抬头发觉有星斗闪耀光辉,他不禁联想到了古诗文中含“星”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整个春节期间,电影《热辣滚烫》中贾玲一年时间内减肥100斤屡次登上热搜。②近日,贾玲公开了自己的日常食谱:大白菜、紫甘蓝、彩椒、鸡胸肉和糙米饭。⑧她现在的饮食少油少盐,“一天20克油5克盐”,并且尽量都在八个小时内吃完,④严格坚守着“16+8”规则。⑤贾玲还提到以前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就是吃饭和喝酒。④通过减肥,如今让她已习惯喝茶,并且早睡早起。

据报道,医生表示,人一年减重范围大约在60斤到80斤比较合理,一年减肥100斤的速度已经超出正常减重范围。医生提醒,A

不适合大部分普通人,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低血糖等情况。即使原本体重非常高的患者,也要考虑减肥造成的心脏负担。世卫组织(WHO)建议,每周减肥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匀速”减肥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根据对减肥失败人群的观察,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朱为模对国人减肥有三个建议:(一)不要盲目:一定量的脂肪对身体健康,尤其对于年轻女性的健康非常重要。为追求骨感加入减肥大军,反而可能越减越肥或导致厌食症。(二)B

:保证较平稳的血糖水平和胃饱感是关键。推荐几个控制饥饿的小方法:早饭要有蛋白质和粗纤维;午餐与晚餐之间可吃点水果或坚果;如果下午运动,把运动锻炼时间放在晚饭前进行,运动后喝点水,食欲不会太强。(三)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半年以上,仍然不能有效降低体重的人,建议通过咨询医生,遵医嘱通过药物治疗等手段减肥。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

”,“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车千》一诗中③“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牧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20.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雨不动安如山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鱼和熊掌不可兼得D.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21.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4分)22.第二段文字中的破折号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赋予这种文字游戏生存空间”有误,原文为“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给了这种文字游戏施展的空间”,此处转述错误。2.B解析:A项,“完备于图腾合并”有误,原文为“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C项,“主要原因”有误,原文为“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这些生僻字能在特定语境里表达特定的含义;二是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特殊的表达需求”可见两个原因不存在主次;且这只是王敏的个人观点。D项,“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表述有误,原文为“龙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统治者的符号,各族人民也以龙为吉祥符号。如在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文化中,龙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也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可见,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文化中的龙只是上文的一个例证,不是“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的原因,此处因果跳跃。3.C解析:A项符合材料一“中国与龙相关的节日和民俗十分丰富”的观点,同时依据“据说舞龙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一种祭祀和祈雨的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可类推A项习俗由官方传向民间的合理性。B项,由于是同学之间,因此符合材料二“如果是私人传播,最好不要发给年龄大、上网少的朋友”。C项,人口生育率显著提高受政策、经济发展,文化心态等多要素的综合影响,“都对这个生肖抱有期待,想要一个‘龙宝宝’”中的“都”表述过于绝对,片面夸大了材料一“龙这一神圣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等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的观点。D项,马先生的做法符合材料二“要弄懂再用,不要想当然,不要误用”的态度,虽然原文“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的主体是“公共媒体”,但此处“和外界介绍”并未限定一定是私人传播之间,因此总体符合。4.①龙文化融合了各部落图腾,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②龙文化历史悠久,体现在各民族史诗与民俗故事中。③现实中与龙相关的节日、民俗蔚为大观。(答出3点得4分,答出2点得3点,答出1分得2分。)5.评分标准:选择汉字(序号)1分:解释汉字古义(丰富的历史信息)1分,并结合中华文化(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进行阐释1分;联系当代赋予的新含义(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分;语言简明得体,符合情境要求1分。注:因题目要求“选择最符合材料观点的一例”,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可知①图对“垚”的解释不符合“弄懂再用”的原则,属于误用,因此如选择①进行解释,不超过3分。

参考示例:②:大家好!畅谈古今,与汉字相遇、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来看“鑫”字,它读作xiān,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它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指鲜美,有网友说这个字是“鲜美全鱼宴”,形象而贴切,反映了古今人民对鲜食的青睐与偏好。③:你好!欢迎来到“汉字文化古今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焱”字,它读作yì,由四个“火”字组成。在网上“焱”被称为“最火中国字”,有网友称它是“火神”,实际上,焱表示燃烧的样子,也的确可以表示远古时期的神,体现了古今人民心意相通,心有灵犀。6.B解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错觉”有误,原文中“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是指北方人未到南方时对气候有错误的估计,属于误判;而郁达夫经历过南国、北国之秋,有切身的体会,只是在审美喜好上有高下之别。7.D解析:“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不当,此处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与“我不喜欢冬天”没有因果关联,“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也无中生有。8.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情感态度:①“喜”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冬季不必经受严寒的折磨(2分):“忧”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并非正常的气象状态。/或答:现代生活中由于忙碌导致感官退化,没有时间去体验体会生活。(2分)9.A.如果冬至这天雨雪交加,街道脏乱:过年期间则多是阳光明媚,街道整洁。(2分)B.江南的孩子们因一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