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阅读练习题-2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册阅读练习题-2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册阅读练习题-2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册阅读练习题-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每天一练(三)1.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陆分布、资源贮存等)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表现出的巨大地理差异性,因而各种因素在某一地区的不同组合对人口分布所提供的条件就大不一样。现在世界上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所施加的种种影响造成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在各地区表现有诸多差异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因素为人口分布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C.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皆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各地的人口分布

2.寂寞不是病态心理,而是人心路历程的标志。我国有许多有名的诗篇,都得力于作者当时心境的淡泊寂寞,如众人熟知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一言以蔽之,当心灵发生寂寞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如果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你的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一个境界。

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家只有在寂寞时才能写出优美的诗歌

B.要表现你的天赋必须能够忍受寂寞

C.寂寞的好处大于坏处

D.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它就不是坏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产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处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向往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1.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

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但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

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

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毋庸置疑的。

2.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

侵袭;同样,"昭君出塞"也不可能改变匈奴王朝的政治方向。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

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线上都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3.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

标志。

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

条万里长城。

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历史

事件的作用。

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

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粕"。

D.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1.D

【解析】原文第一句讲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为人口分布提供了条件,第二句讲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导致世界上人口分布不平衡。所以原文的主要意思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口分布不平衡。A、B项是第一句话的内容,C项中的“皆”是“都”的意思,与原文中的“很大程度”不符合。故正确答案为D。

2.D

【解析】本段话通过“寂寞可以使诗人写出不朽的诗篇”这一例子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寂寞,寂寞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同时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到一个境界。因此选项D正确。

(一)1、B2、B3、D (二)

1.D(A项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即"自美"的文化心态;BC两项是概括和比较概括地阐述面对纷至沓来的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持的态度;D项阐述具体恰当。)

2.B(仇视西方的对象范围不当,应该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A项对"天下大同"的理解,符合原文第三段首尾有关内容概括的文意;C项符合原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对涌进来的异文化要"欣赏""理解"等意思;D项符合原文"......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的意思。)

3.B("已经成了"推断无据,应该改为"容易成为"。AC两项推断依据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