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52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及时应对,有效遏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充分保障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其优异表现凸显了中国人权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西方人权理念多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不同的是,中国人的人权认知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特征。在中国人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关系网络中,而家庭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归属。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对于家庭其他成员都具有相应的义务与责任,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观念影响了中国人对权利的理解。中国文化对家庭责任的强调,要求每个人都应珍视自己的生命权,贸然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会被认为是没有责任感、不成熟的表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多数中国人都能够自觉地佩戴口罩并居家隔离。而欧美国家疫情大范围暴发后,大量民众仍然不顾紧张的疫情形势外出聚会游玩。政府即便发布了禁足令,仍无法阻拦民众冒险外出。西方社会对个体自由的过度追求给疫情防治带来了巨大困难。西方人权理念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欲望的正当性,认为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就应当享有各种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人权。西方人权文化将人理解为“欲望的主体”,其一大弊病在于容易忽视人类内在的道德潜能,也容易导致权利的无限膨胀与滥用。相比之下,中国人习惯于从道德视角理解人与权利。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权固然是每个人都珍视的重要权利,但人不仅有生物性的一面,还具有超越性的一面,中国文化不主张将人权绝对化。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超越性,受此影响,在面对大灾大难时,中国人总能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与“不避义死”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共产党员为先锋的数万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火速赶往疫情第一线,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快递小哥等,放弃节假日休息,坚守工作岗位……这种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汇聚了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强大力量。西方人权理念强调个人独立与个人自治,将个体与国家关系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对抗关系。政府偏向承担消极的“尊重”义务和事后的“保护”义务,缺少更加积极的措施为人的发展创造适宜条件,不可避免造成人权理念与实践的背离。英国在疫情初期所推出的“群体免疫”政策便是典型,这对民众生命健康权造成极大侵害。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社会过度强调政府的消极不作为,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权能,在危急时刻反倒使人权无法得到充分实现。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将公民生命健康权作为第一位的基本人权予以保障,尽最大能力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西方人权文化所存在的诸多弊病,而中国人权文化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对权利义务相平衡的追求,对两类人权协调推进的重视,无疑是对现代西方人权文化的重要中和与超越,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积极展现。(摘编自尚海明《疫情治理凸显中西人权文化差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人多从自然属性的一面理解人与权利,中国人则从道德的视角理解人与权利。B.西方的人权实践常与其理念相背离,是因为其政府不易为人的发展创造适宜条件。C.中国人的道德超越性,使无数的人在抗疫中表现出了西方人缺乏的无私奉献精神。D.中国人权观强调家庭责任,任何把自己置于危险中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没有责任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把中国与西方的人权理念及其表现作对比,论证了中国人权文化具有优势。B.文章第三段论述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超越性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C.文章为论证西方政府的消极不作为,举出了英政府推出“群体免疫”政策的事例。D.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人权文化的主要差异,它们是并列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即使有禁足令,西方依然有民众外出聚会游玩,表明西方社会对个人自由的过度追求不利于抗击疫情。B.因为有着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国数万名医护人员火速参加抗疫,日夜不懈努力工作,不再考虑个人安危。C.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使一般的中国人在对疫情期间的行动作出决定时,都可能把是否会给家人带来危险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D.西方人权理念将个体与国家关系理解成为简单的对抗关系,则其政府在抗击疫情上对民众的动员力相比于中国定然比较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千顶红帽子程瑞嘉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B.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C.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D.小说引用了贺知章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5.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粱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系之数月,稍为狱吏所护。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由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路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阴:在阴天B.稍为狱吏所护稍:渐渐地,逐渐C.汴兵望见天子乘舆舆:车,车驾D.不得已,乃罢之罢:罢免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B.麾下,原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指部下,也可用以敬称将帅。C.用事,可以用来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指王淑妃专权D.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大臣死称“薨”,大夫死称“死”。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延光很有担当。唐明宗寻人把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唐庄宗,范延光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最终完成使命。B.范延光具有谋略。唐明宗到达荥阳时,叛军作乱,范延光献计急速攻城,并请求作战,最后平定了汴州。C.范延光善于劝讽。唐明宗问战马数量时,范延光分析养战马的耗费,触动了唐明宗,使唐明宗减少了战马。D.范延光不惧权势。遂凝兄弟恃宠自傲,大多数大臣不敢与其抗争,只有范延光从容镇定地阻止他们。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3分)。(2)于是舍人相与谏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春雪韩愈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中“驱”“逐”两字让人感受到春风吹拂,春雪漫天飞舞的景象。B.“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通过对比,表现了这场春雪的范围之广。C.“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从正面表现了春雪下得久、下得大。D.结尾写农人因春雪带来丰收的希望而相互庆贺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农人的关心。11.请简要赏析“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柳永用“杨柳”“残月”等意象,景中有情,表达离别后的凄凉、冷落之情。(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抱负不能实现,知音难求,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并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5)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孤独凄凉,便觉时光难捱,而在《醉花阴》也有极类似的情绪传达的两句是:,。第Ⅱ卷(表达题共68分)三、课内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2题。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A.于是相如前进缶。B.璧有瑕,请指示王。C.明年复攻赵。D.以勇气闻于诸侯。14.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是()(3分)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大王必欲急臣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归璧于赵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⑤逆强秦之欢⑥秦贪,负其强A.①⑥/②④⑤/③B.①④/②③/⑤⑥C.①⑤⑥/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有相同意义的一组是()(3分)A.顾召赵御史书曰/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B.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C.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D.宁许以负秦曲/决负约不偿城/秦贪,负其强17.下列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3分)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徒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