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之概念教学 论文_第1页
物理教育之概念教学 论文_第2页
物理教育之概念教学 论文_第3页
物理教育之概念教学 论文_第4页
物理教育之概念教学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教育之概念教摘要:该文阐述了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并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初步探索,提出笔者尚在研究探索中的几点建议,以供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同仁参考与补充。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过程,物理教育引言: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物理教学工作的经验,发现凡能学好物理者,必是思路清晰之人,思路清晰之根本在于物理概念明朗,所以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已经成为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之核心,其地位绝对不容忽视。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为此,本文对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初步探索,以全新教学理念更好的传授知识,更好的开发学生思维,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1.清晰概念,有助于知识讲授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编排,很多都是围绕物理概念展开的,所以讲清概念,讲透概念,对于后续知识的讲授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联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例如,人教版《物理1》开篇章——运动的描述,整章核心内容就是描述清楚“运动”,因此○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运动,也就是运动的概念。在介绍完所谓运动就是“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之后,教材便围绕此概念展开教学:要描述清楚运动,其实就是说清楚“位置变化”与“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于是为了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入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等。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也使物理知识网络更加清晰明朗。学生在熟练掌握运动概念后,更有助于理清本章内容,更有助于构建知识网络,更有助于提高思维反应速度与解题能力。2.清晰概念,有助于简化教学过程新课改之宗旨:为学生减轻负担,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笔者认为若能在教学中简化程序,以更简洁、易懂的方式传授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学生减负。从物理概念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则可以事半功倍,达此效果。例如,人教版《物理2》中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编排上,笔者认为,按如下过程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此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恒力做功公式(恒力做功公式:W=Fl·cosθ)之后展开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围绕恒力做功公式进行教学,将重力做功的教学环节简化这样以来,既简化了教学程序,又便于学生巩固前面的概念,加深对重力做功的理解。二、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既有成功又有不足之处。1.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是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是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是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2.传统的概念教学较易忽视概念获得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影响,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于是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如在人教版《物理1》第一章加速度一节中,如果在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匆忙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容易导致许多学生对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只是“强记”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而觉得物理概念只不过是玄之又玄的物理学家们的游戏罢了。三、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概念教1.感性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行走,车辆在前进,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会发现这些现象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的根本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任何一个物理概念有其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而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学生对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种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还是对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此时应引导学生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3.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概念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概念的引入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一般可采用下述方法:(1)从生活实际引入例如,力的概念可从推土机推土、人提水、马拉车、汽车压路面等现象引入。这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感性知识,以在对这些感性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从实验现象引入对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足够的感性经验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概念。例如,讲惯性概念时,就可以先做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同时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讨论分析,建立概念。经常运用实验,不仅能提供概念教学所必须的感性材料,还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并建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3)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建立了许多物理概念,物理感性知识也更丰富。这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基础上引入新概念。例如,高二所讲的电势能、电势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等知识,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适合这种情况的新的知识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是类比的(如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电流与水流);对比的(如速度与加速度、速度与功率)等等。这种依靠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对形成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的物理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概念时,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选择的感性材料要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另一个是选择的旧知识一定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的或错误的概念,或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4.概念应用是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