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_第1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_第2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_第3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_第4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已”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已,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已”,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摘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

材料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仲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已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是所,而众里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达不求闻"是孔子所认可的立身行事准则,也符合孔子对君子品性与特质的期许和要求。

B.“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因此求“闻"之人必定致力于虚无的、外在的装扮,表里不一。

C.在孔子看来,实事实做是君子应当拥有的品性,为了求取声誉而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则是小人的机巧。

D.君子虽“求达”,但学在“为己”,他们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弄虚作假。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节选文段的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总领全文。

B.材料一主要从闻与达的内涵以及君子为何求达两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C.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论证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B.“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4.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如何立身行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

二者的差别。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金宝娘

马烽

一九四七年冬天,我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

我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一天下午,我趴在炕桌上整理材料,拴拴在后炕捻羊毛线。忽然听到门口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这就是工作团那马先生吧?"我一回头,见进来个年轻媳妇,后边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那小孩名字叫“金宝”。

那媳妇一进来,就坐在了炉台上,和我正对面。①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她这一身和年龄十分不相称的打扮,引起我一种厌恶的感觉。我继续看材料,没有去理睬她,只有刘拴拴,杂七杂八地和她胡扯。只听那女人低低地说:“不要瞎说了,我早就不啦。"

她走后,刘拴拴对我说:“老马,你看这女人怎样?”我说:“不是个正派女人!年纪那么大了,还那样打扮。"刘拴拴说:“以前还擦粉抹胭脂咧!自土地改革开始,才不敢了。”我问;“地有男人没有?"刘捡拴说:“原先是有,如今大概死了!”我又问:“靠甚过活?"刘拴拴笑着说:“靠甚过活?田不耕,地不种,腰里就有米面瓮。这女人,嗨!做什事不能赚碗饭吃,为甚要挑这种丢人败兴营生?”

正说间,门“吱——"的一声,金宝叉进来了,对我说:“老马,我娘请你去我家坐坐!”还没等我开口,刘拴拴抢着说:“你妈瞎了眼啦!老马不是那号人!"我也很起火,我记得我把

手一挥说:“快滚!”金宝吓得跑了。

我收拾起材料,要到贫下中农代表会去,代表们见我脸色不对,问我因为什么,我讲了一遍。代表主任田老大说:“我看她没那胆量,怕是真有些说的!"开会的人还没到齐,大家谈起了金宝娘的身世。

金宝爹叫李根元,家里很穷,租种着本村地主刘守忠的二十多亩地。根元三岁的时候,从绥远逃来一家难民,生下个女孩子,养活不起。根元娘花了五升米,就把她买下了,准备奶大以后给根元作媳妇。她给奶媳妇起了个名字叫翠翠。地主刘守忠的儿子叫刘贵财,贵财早就看上了翠翠。

翠翠十八岁结了婚以后,比闺女时更好看了,脸就像一朵桃花。第二年,翠翠生了个小子,刘贵财仍然没死了心,还是常去根元家闲蹿。根元知道自己惹不起刘贵财,只好安抚翠翠:“不要答理他!”

一九三五年,冬天各村都成立“防共保卫团"。刘贵财家有钱有势,就当了村团长。第二年春天,各地抓共产党,刘贵财说根元是共产党,就把根元捆去了。夜里,翠翠没合眼,她哭着,她想着,她想:“拼上命也要把根元救出来!”②这时有半夜了,天黑得很,冷风迎面扑来。她从村外绕到了村公所后面,找到那间炭房的后墙,便用锄头开始刨了起来,幸喜那墙是土打的,不一阵便刨下个洞。

刘贵财见根元跑了,也没敢声张,怕自己受连累。但想翠翠的心更切了。刘贵财就打发刘顺义老婆,给翠翠来说媒,翠翠说:“顺义婶,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我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金宝抚养成个人,侍候我娘百年以后!"不久,刘贵财家就把地夺回去了。

第二年秋天,日本人打进来了,敌人向村里要花姑娘,那时刘贵财当了伪村长,逼着把翠翠送给日本人。过了六七天,翠翠被抬回来了,脸色青白,嘴唇没一点血色,比死人只多一口气。恰巧婆婆又病倒了,翠翠挣扎着侍奉婆婆。婆婆病了两个月死了,翠翠埋葬了老人,家中更没法活了,粮没粮,地没地,索性就泼出身子,指那事过日月。

③就这样,在苦海里漂流了七八年。

开完代表会。我回到自己屋子里,心上好像压了一块石头,觉得非常沉重。

第二天清早,我跑到了金宝家。那简直不像个家,炉灶里燃着一把毛柴火,冷得很,地下摆着些烂盆烂瓮。金宝娘见我突然进去,吓得不知该怎好,忙扫开炕让我坐。金宝拿着块窝窝头在啃。金宝娘悲惨地说:“我是个下贱女人,名声坏,活得还不如条狗!”说着不住拿袖子擦眼,我说:“我听人说过了,知道你的苦处!"停了半天她才又说道:“我找你,是想告诉你,等开斗争会,我想把这些事讲一讲。这能不能讲?”我说:“能讲。地主刘贵财已经扣起来了!"从她家里出来,我和代表们商议了一下,暂时借给了她几斗粮。大家都说:“寡妇孤儿可怜的,十来年工夫,把个好人糟踏了!”

在开斗争会时,金宝娘第一个控诉地主刘贵财的罪行,起初是一面讲一面哭,随后一下气昏过去了。④等人们拿冷水喷过来后,她忽然像疯了一样,跳了起来,头发散开了,她傻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扑在地主刘贵财身上,用嘴乱咬。

这个村工作我没参加到底,斗争会一结束,我就被调到了县上。今年农历七月十五,城里赶会。走到大门口,见站着一个三十大几的农民,手里提个白布包,一见了我,忙上前说:“你就是工作团的老马?我是金宝的爹,叫李根元。"我吃惊地说:“不是说你……”他抢着说道:“我那年逃到绥远,给人家当了长工。今春才听说,咱这里解放了,才讨上吃回来。现在甚也有了,分下房,分下地。我们一家人常念叨你。这是金宝娘给你做的一双鞋。"说着把那个布包递给我,打开白布包,有一对崭新的黑布鞋。这对鞋上,记载着一个女人苦难的经历,也标记着一个女人的新生。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金宝娘”的外貌描写,暗示了“金宝娘"曾经的身份,为下文交代她的经历做铺垫。

B.小说中“我”第一次与“金宝娘"见面,凭借衣着就对其产生厌恶的情感,说明了“我”思想的落后性。

C.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借村民之口补充交代“金宝娘"的经历,使内容更加完整,并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结尾“一对崭新的黑布鞋”,具有象征意味,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讴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金宝娘的形象,该句中的冒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B.句子②环境描写,交代了“金宝娘"深夜救夫的恶劣环境,侧面展现了她的有勇有谋、忠贞善良。

C.句子③运用借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金宝娘”饱受生活的折磨,命运坎坷,内心痛苦不堪。

D.句子④“跳"傻笑”“扑"咬”等动词,展现了人物情绪的爆发,可见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

8.文中“金宝娘"与《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都经历了新生政权的改造,请分析两人转变的异同点。

9.马烽作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代表,其作品真正做到了从农民的视角来写农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流派特色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款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节选自《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由汤至于A武丁B贤圣之君六七作C天下归D殿久矣国久则E难变也F: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确实、实在,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B.以,辅佐,与《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的“以”意思不同。

C.通,精通,通晓,与《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的“通”意思相同。

D.从,同“纵”,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喜欢被拿来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的信任,行使国家政权那样久,然而功绩少。

B.公孙丑疑惑周文王那样的仁德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认为他不值得学习。孟子却认为没有人比得上周文王。

C.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常常防范功利这个罪恶的根源,他认为事情都依据功利去处理,一定会招致怨恨。

D.孟轲周游列国,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主张迁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②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14.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齐宣王、梁惠王采用,原因是什么?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掷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潜,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爱居爱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闻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鼓声。②土国:挖土筑城。城漕:在漕地筑城。③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④爱(yuán):于何。⑤于嗟:吁嗟。阔:指远别。活:同“恬”,相会。⑥洵:远。信:守信,守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采用赋的铺陈手法,描述了一位士卒入伍、出征、思归、逃散的全过程。

B.前两章写人伍出征的基本情况,从鼓声写起,交代了士兵南行远征的背景原因。

C.第三章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设问表达了戍边士卒在战乱中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

D.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往事的追忆,写生死不离的信诺难以实现的残酷现实。

16.《无衣》和《击鼓》都是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但两首诗又有不同,请从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17.(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两句,写《离骚》的描写对象虽普通平常但旨趣博大,列举事例虽浅近但表意深远。

(2)《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古圣先贤都不免失意孤寂,愤激地表示:“___,___"。

(3)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如“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

近来,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改变体育副科的性质,将体育课纳入主科的范畴。社会各界应对学校体育有新的认识,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热爱运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①____。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态度。同时,要提高体育学科地位,也需要转变体育教材观。教材的编写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应有知识、能力、情感、教学思想和方法等多个层次,与培养学生能力和职业发展挂钩,②____,能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除此之外,还有必要进一步转变体育器材的使用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总之,提高体育学科地位,③____,而应从转变观念开始,激活学校体育的“一池春水”,进而加强对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探索创新,让运动成为每个人的终身习惯。

18.下面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池春水”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B.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即“有物有序”,指的是既要有内容,又要有条有理。

C.像他这样自作聪明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D.那只先进来的幼鱼,原来是龟群的“侦查兵”。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会绞尽脑汁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基,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____。戏出年画相当于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长久欣赏的平面艺术,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睹其形如闻其声,____便可时时欣赏戏曲之精妙。

①戏出年画中要数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精彩。②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画样多达数百种以上,③涵盖了文戏、武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④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⑤清末武打戏广泛流行,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戏、隋唐戏、公案戏等,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____。⑦这类武打戏出善于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势,抓住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加以刻画和表现,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为“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慕,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到画面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少年心事当孥云”,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4.①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

5.①材料一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为人”与“为己"的差别,表明孔子欣赏“为己”,鄙薄“为人"的处事态度,从而引出下文,进一步阐释“为己之学”的具体表现,为论证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提供逻辑原因及理论依据。②材料二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孔子的道德系统与差序格局的思想紧密相关,都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范围会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作者以此来论证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必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错,材料一有举例论证“《论语》载,子张问孔子……”,有引用论证“诚如朱熹所注……”,未使用比喻论证。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差序格局中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富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的特点”。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是若想成为一个仁德之人,应该靠自己的自觉和努力,而非依赖别人的指引或帮助。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可知,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结合“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可知,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结合“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可知,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结合“‘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可知,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故答案为:①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和作用的能力。①材料一第四段说: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结合“‘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知,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为人"与“为己”的差别,表明孔子欣赏“为己”,鄙薄“为人”的处事态度,从而引出下文“所谓‘求诸己’……”,进一步阐释“为己之学”的具体表现。可见,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论证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提供逻辑原因及理论依据。②材料二第一段“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引出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这也是材料的中心论点。第三段,首先指出“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再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并说“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可见,是为了论证孔子的道德系统与差序格局的思想紧密相关,都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范围会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作者以此来论证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故答案为:①材料一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为人”与“为己"的差别,表明孔子欣赏“为己”,鄙薄“为人"的处事态度,从而引出下文,进一步阐释“为己之学”的具体表现,为论证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提供逻辑原因及理论依据。②材料二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孔子的道德系统与差序格局的思想紧密相关,都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范围会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作者以此来论证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答案】6.B

7.D

8.相同点: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不同点:金宝娘之前的身份是被压迫所致,而三仙姑是假迷信,故意装神弄鬼,贪财好利。②金宝娘之后的身份是积极争取,主动转变。而三仙姑是被教育、被改造的。

9.①从内容上:文中叙述了土地改革背景下作为贫苦的农民“金宝娘"的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贴近农民的真实状态。②从叙述者上:文本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位扎根农村工作的土改工作者,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③从语言上: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鲜活、生动,符合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色。④从主题上:揭示了新生政权之下农民的生活上物质以及精神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下“失贞洁"的金宝娘顽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说明了‘我’思想的落后性”错。体现了“我"认知的片面性,但不属于思想落后,相反正是基于“我”思想的先进性,才对“金宝娘"产生这么强烈的厌恶。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恰当使用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能认为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点: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她这一身和年龄十分不相称的打扮,引起我一种厌恶的感觉"此时金宝娘是一个不正派的女人。不同点:①金宝娘之前的身份是被压迫所致,《金宝娘》中地主的儿子刘贵财对金宝娘垂涎欲滴,几次勾引没有得逞。后来,刘贵财当了村长,又要逼翠翠就范,翠翠不为所动。她曾经青春美丽,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但婚姻生活不和谐导致她精神空虚,渐渐地借助“下神"聚拢青年,来宣泄被禁锢的生命活力,获得对于感情的替代性满足。三仙姑的迷信则是对不幸婚姻的畸形反抗。②金宝娘之后的身份是积极争取,主动转变。三仙姑那天在区上被一伙妇女围住看了半天,实在觉着不好意思,回去对着镜子研究了一下,真有点儿打扮得不像话;又想到自己的女儿快要跟人结婚,自己还卖什么老俏?这才下了个决心,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不同点:金宝娘之前的身份是被压迫所致,而三仙姑是假迷信,故意装神弄鬼,贪财好利。②金宝娘之后的身份是积极争取,主动转变。而三仙姑是被教育、被改造的。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从内容上:文中叙述了土地改革背景下作为贫苦的农民“金宝娘”的经历。“她忽然像疯了一样,跳了起来,头发散开了,她傻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扑在地主刘贵财身上,用嘴乱咬"等处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贴近农民的真实状态。②从叙述者上:文本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位扎根农村工作的土改工作者,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我"在了解到金宝娘的悲苦身世和际遇后,“我”认识到金宝娘也是受害者,罪魁祸首是万恶的旧社会。金宝爹给“我"送来金宝娘为“我”做的一双鞋。这些都表现了“我"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③从语言上: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田不耕,地不种,腰里就有米面瓮”“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泼出身子”“现在甚也有了,分下房,分下地"等鲜活生动的民间口头语言,符合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色。④从主题上:文章揭示了新生政权之下农民的生活上物质以及精神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下“失贞洁”的金宝娘顽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从金宝娘自己身份地位的转换反映出土地改革给解放区人民带来的生机。小说的最后写到金宝爹给老马送的那双鞋,不仅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一个旧时代女人的新生,更是金宝娘包括众多受压迫的妇女甚至是整个农民群体在土改之后获得的新生。

故答案为:①从内容上:文中叙述了土地改革背景下作为贫苦的农民“金宝娘"的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贴近农民的真实状态。②从叙述者上:文本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位扎根农村工作的土改工作者,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③从语言上: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鲜活、生动,符合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色。④从主题上:揭示了新生政权之下农民的生活上物质以及精神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下“失贞洁"的金宝娘顽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

【答案】10.BCE

11.D

12.A

13.①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

②读到梁惠王问“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国家获利”,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叹息

14.①天下致力于合纵连横的谋略,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②孟轲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的仁德之政,与当时齐、梁的需求不相符。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您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确实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有人问曾西道:‘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微不足道,你为什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

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国家获利”,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叹息。我还说:唉,功利真是祸乱的开端啊!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其原因在于经常防范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说“按照功利去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喜好功利的弊病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跟随子思的弟子求过学。他的学业精通之后,就出游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他又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思想迂阔,不切实际。在那个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争取得胜利,削弱了敌国的势力;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这样的人,从而使诸侯东来朝拜齐国。天下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可是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仁德之政,因此他所到的那些国家都不适合。他返回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尙书》,阐述孔子的意旨,编写《孟子》七篇,在他之后有邹子等人。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贤圣之君六七作”是主谓句,主语前B处断开;“天下归殷久矣"中,“天下”是主语,其前C处断开;“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E处断开。故答案为:B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你可确实是个齐国人啊。/确实害怕,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B.正确。辅佐;把。句意: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把它作为桂林象郡。C.正确。句意:他的学业精通之后。/精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D.错误。都是“合纵”的意思。句意:天下正致力于合纵连横。/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认为"错误,由原文“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可知,是曾西认为。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专”,专一;“行”,行使。(2)“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废”,放下。故答案为:①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②读到梁惠王问“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国家获利”,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叹息。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可知,天下致力于合纵连横的谋略,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②由原文“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可知,孟轲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的仁德之政,与当时齐、梁的需求不相符。故答案为:①天下致力于合纵连横的谋略,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②孟轲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的仁德之政,与当时齐、梁的需求不相符。

【答案】15.C

16.①《无衣》表达人民面对敌人保家卫国、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精神,基调高昂。②《击鼓》表达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以及思归的痛苦之情,感情基调低沉。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直接抒情"有误。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以叙事为主。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秦风·无衣》运用了《诗经》经典的重章叠句手法,在反复的吟唱咏叹中营造出战争广阔的时空场景。“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三句,勾勒出士兵们的不同活动场景,战斗与生活的空间场景交织穿插,形成一幅生动的战事画卷。在诗歌的反复咏叹中,士兵们的情绪层层递进、逐渐高涨。“与子同仇"是刚刚形成队伍或刚涌起同仇敌忾的情绪,“与子偕作”是共同奋起,振作备战,“与子偕行"是整装出发,奔赴战场,这三句在时间上逐步推进,渲染出战争渐近的紧张而严肃的气氛,又充满军士们亲密团结、坚定无畏的乐观情绪,洋溢着军队保家卫国、力取战争荣誉的必胜信心。《击鼓》全诗五章,前三章征人自述出征情景。后两章转写夫妻离别的誓言,感情激烈。第一章,以“击鼓其镗”写即将远征。第二章,叙写这场战争的缘由,征人离家远行,满满的愁绪已爬上心头。第四、五章笔锋一转,写征人回忆当日与妻子执手相誓、以期偕老之事,抒发了“我"对家中爱人的思念之情。而“怨”是本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流露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和思归的痛苦,表现了“我"不得归的苦闷和对战争的厌弃与怨恨。故答案为:①《无衣》表达人民面对敌人保家卫国、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精神,基调高昂。②《击鼓》表达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以及思归的痛苦之情,感情基调低沉。

17.【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指、迩、惟。故答案为:(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D

19.体育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使教学中的体育贴近生活中的体育;不必纠结于体育是主科还是副科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一池春水”是特殊含义。A.表引用。B.表强调。C.表反语讽刺。D.表特殊含义。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为领起句,后文有“都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态度”,可知此处说体育教师的作用很大,应填“体育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②前后文有“与培养学生能力和职业发展挂钩"能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操作”,可知此处承上启下,谈教学应和生活结合,应填“使教学中的体育贴近生活中的体育"。③此处为总结句,对应前文“改变体育副科的性质,将体育课纳入主科的范畴”的提法,总结后面的具体分析,和“而应从转变观念开始"为转折关系,则是不需在乎其主副的定位,可知应填“不必纠结于体育是主科还是副科”。故答案为:体育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使教学中的体育贴近生活中的体育;不必纠结于体育是主科还是副科

【答案】20.毫无二致;足不出户;经久不衰

21.②句“以上"两字删去;⑤句“保留”前添加主语“年画";⑧句“所”字删掉。

22.①原句运用比拟,“绞尽脑汁"一词赋予“戏出年画”以人的情态,突出了戏出年画的精彩。②原句运用比喻,将画年画的“画师"比作轮船上的“掌舵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画师的重要性。③原句“搬"比“画”更加形象可感。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可知,此空是指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故可填“毫无二致”。毫无二致:形容两个事物或情况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或差异。②处,根据空前句“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可知,此空是指寻常百姓在家中就可以欣赏戏曲之精妙,故可填“足不出户”。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③处,根据空前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可知,此空是说这些经典的画样深受人们喜爱,长期销售很好,故可填“经久不衰”。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故答案为:毫无二致;足不出户;经久不衰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多达数百种以上"不合逻辑,“以上”两字应删去;⑤句“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缺少主语,可在“保留”前添加主语“年画";⑧句“深受……所喜爱”是“深受"和“为……所喜爱”的杂糅,可将“所"字删掉。

故答案为:②句“以上”两字删去;⑤句“保留"前添加主语“年画”;⑧句“所"字删掉。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戏出年画会绞尽脑汁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用“绞尽脑汁"一词赋予“戏出年画”以人的情态,运用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戏出年画的精彩,表现出年画展现的都是舞台的经典画面。而改句的“着力"没有“绞尽脑汁”形象。②原句“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画年画的“画师”比作轮船上的“掌舵者”,后面一句“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戏出年画画师作画的用心,同时也强调了戏出年画画师的重要性。改句的“民间画师多为戏迷"太直白,没有原句文学色彩浓厚。③原句“搬到画面中”的“搬"比改句“画到画面中”的“画"更加形象可感,更能突出戏出年画的精彩形象。故答案为:①原句运用比拟,“绞尽脑汁”一词赋予“戏出年画"以人的情态,突出了戏出年画的精彩。②原句运用比喻,将画年画的“画师”比作轮船上的“掌舵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画师的重要性。③原句“搬”比“画"更加形象可感。

23.【答案】例文:

心存大我成就小我

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作出殷殷嘱咐:“坚定不移地听觉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这是深切的期盼,更是我辈青年理应担当的崇高使命。常言道:“中国梦,我的梦。"为此,我们要端正心态,明了个人定位与价值追求,让生命的光辉星星点点汇聚成绚烂的银河,照亮自我,更照亮祖国的前途与来来。

在民族复兴大业的宏伟蓝图上,个人的色彩被不可避免地糅合而成为底色。这对于某些渴望能获荣华富贵,纵享安逸无忧生活的“白日梦想家”而言,似乎十分不益,在他们眼中,怎样多快好省地争名获利、安逸享乐才是重中之重。由此,宥于一己欲私的“啃老族"、海归“洗澡蟹”层出不穷。他们的所谓“成功"是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表现吗?显然不是。

马克思曾言:“一个只为自己劳动的人,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真正恒久、光辉熠熠的人生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像樊锦诗那样,有扎根敦煌守护文化遗产的奉献与坚守;像钱伟长那样,有“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的豪情与决心;像雷锋那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与高尚……只有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我们理应循着先贤足迹,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的需要而贡献自己平凡却又不凡的一份力量,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

古语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投身于时代之需以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决心与毅力,还需要对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精准定位。量力而行,意味着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才干来作为,在“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中成就自我这一束“最不一的样烟火”,绽放美丽,散发光热。

“时势造英雄”,生逢繁荣盛世,平凡的我们当利用时势,成为自己的英雄。对时势的把握,在于一颗心怀大我、洞悉时需的智慧之心。在时代之需的宏图上定位一己生命之坐标,才能让自己累积的奉献填补时代更需要的空白,同时也能使自己的贡献更有意义。

“承风骨亦有锋芒,有梦则刚。"让“我们的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在各尽其能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不断奋斗,心存大我的我们定能成就小我,书写最无悔亮丽的人生华章!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为习近平的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大意为实现了远大的目标,可以兼得小的方面的目标;接着指出青年人要能够把个人的追求,个人的理想、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之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成就真正的事业。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自古以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紧密而微妙的。我们既是个体的存在,拥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追求;同时,我们也是国家的一部分,承担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个人融入国家,不仅是个人的荣誉和使命,也是国家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将个人融入国家,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步,让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同行,让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实现同频,才能使个人得到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才会凝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写作时,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观点,广大青年要读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把事业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信仰常驻心中,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主体部分分别从以下方面论述:读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以修身为先,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读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以坚持为重,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意志;读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以实干为本,秉持“舍我其谁挑重担,为观奇景上高山”的强烈担当。最后发出号召,只有把青春的奋斗与国家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把青春梦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我们的梦想才会绽放无穷的活力,我们才能书写出最瑰丽夺目的青春篇章。

【立意提取】

1.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

2.将个人融入国家,让成长与时代同频。

3.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许昌期末)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已”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已,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已”,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摘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

材料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仲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已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是所,而众里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达不求闻"是孔子所认可的立身行事准则,也符合孔子对君子品性与特质的期许和要求。

B.“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因此求“闻"之人必定致力于虚无的、外在的装扮,表里不一。

C.在孔子看来,实事实做是君子应当拥有的品性,为了求取声誉而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则是小人的机巧。

D.君子虽“求达”,但学在“为己”,他们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弄虚作假。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节选文段的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总领全文。

B.材料一主要从闻与达的内涵以及君子为何求达两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C.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论证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B.“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4.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如何立身行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

二者的差别。

【答案】1.B

2.D

3.C

4.①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

5.①材料一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为人”与“为己"的差别,表明孔子欣赏“为己”,鄙薄“为人"的处事态度,从而引出下文,进一步阐释“为己之学”的具体表现,为论证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提供逻辑原因及理论依据。②材料二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孔子的道德系统与差序格局的思想紧密相关,都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范围会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作者以此来论证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必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错,材料一有举例论证“《论语》载,子张问孔子……”,有引用论证“诚如朱熹所注……”,未使用比喻论证。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差序格局中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富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的特点”。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是若想成为一个仁德之人,应该靠自己的自觉和努力,而非依赖别人的指引或帮助。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可知,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结合“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可知,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结合“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可知,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结合“‘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可知,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故答案为:①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和作用的能力。①材料一第四段说: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结合“‘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