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镜湖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镜湖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镜湖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镜湖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镜湖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现代文阅读I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约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等灾害,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还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典型代表。

黄土高原的气候虽然谈不上宜人,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萌发。在距今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萌芽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但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得以不断地生长到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特制的“舞台”》)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

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

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

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

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

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萌发

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

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体现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

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B

3.A

4.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③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整体阅读,肢解文本。针对论述类文本八大常见设误类型,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时候可以勾画一些重点词语或句子,如表地位、下定义、写特点的句子;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示时间和程度的词句;观点及其主语等。其次比对阅读,破解选项。从论述类文本题干和选项的设置规律来说,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可以勾画题干的中心语和判断词。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B项“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

故答案为:B。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概括错误,原文中“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最终导致的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是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非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C项“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分析错误,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

D项“原因在于……"分析错误,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不仅仅因为“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

故答案为:B。

3.A项“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说法错误,推断不当。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故答案为:A。

4.本题作答注意回归文本结合相关文本进行梳理整合:

①由“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可知,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

②由“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可知,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③由“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故答案为:

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

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③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现代文阅读II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儿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①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②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③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④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后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一九九四年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表明胡同与作者有紧密的生命联系,读

者徜徉其间的胡同是作者一个人的胡同。

B.史铁生借用感性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来描述事件,以此展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如用具有画

面感的话语来述说“我"的出生。

C.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史铁生的胡同生活明朗了起来:“我”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

并开始写作和恋爱,去顺应人世的变迁。

D.生活中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

现实生活的残酷依然使作者无法完全解脱困境。

6.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可能是一回事"指随着我的长大,走过的胡同“不断地漫展”;“不断地漫展"的

胡同也见证了我的生命、我的成长。

B.句子②,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

“襁褓”时的怨恨,具有象征意味。

C.句子③,心理感受细腻,“漫漫"一词真切地表现出幼小的“我”在亲人不在身边陪伴时的

寂寞和无助。

D.句子④,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诗意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带给作者

的独特感受。

7.第二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概括。

8.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

以看见命运的构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胡同”和“命运"关系的理解。

【答案】5.D

6.B

7.①阳光与温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

②难以抹去的忧郁:“可怕的孩子"的控制,让“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8.①胡同构筑了我的生命历程,构建了我的精神世界。胡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见证了我离家时的无助,亲人的呵护,胡同了解我的伤悲,也带给我心灵的慰藉,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

②胡同启迪着我的人生,关联着我的命运变化。胡同成为我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一件件往事在“胡同"中连接交织,在生命中回响,带给我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让我明白在命运变化隐没中人生依然如胡同一样延伸向前。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结合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概括梳理能力。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具体来说,应根据具体题型、具体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②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③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5.D项“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理解错误,由原文“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知,是爱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和感受。

故答案为:D。

6.B项“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赏析错误,由原文“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可知,老太太是和蔼的,写出了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离开家时的哭闹,并无怨恨。

故答案为:B

7.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原文相关文本进行梳理分析:

①阳光与温情:原文“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以及“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中,“妈妈从太阳里来"代表母爱的温暖;“奶奶带我去看病”由对我的关心和呵护;原文“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中,老人欣然的接纳,让我这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有了收入,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心里备感温暖;原文“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中,写妻子爱恋着我珍爱的东西,妻子的理解与关爱,给我带来了温情;原文“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中,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这些美好的情景。

②难以抹去的忧郁:原文“……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中,霸道同学的做法,让作者体会到“弱者"的处境,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原文“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中,“独自"足见双腿残废后的彷徨;“找不到工作”,是难以抹去的忧郁。

故答案为:

①阳光与温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

②难以抹去的忧郁:“可怕的孩子”的控制,让“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8.本题首先注意把握“胡同”和“命运"关系: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接下来结合文本进行梳理分析:

由“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以及“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中,幼年时期,有生病时奶奶的关心,有妈妈阳光般的温暖,胡同里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原文“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中,“漫漫”一词,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表明“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和忧伤。

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和“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中,“夏夜的星光”代表美好的事物和情景,可见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而霸道同学的所作所为,让“我”孤独,这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

由“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以及“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中,成年以后,老人的接纳,让我有了收入,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妻子的爱恋、理解、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

结合以上分析,进行整合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①胡同构筑了我的生命历程,构建了我的精神世界。胡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见证了我离家时的无助,亲人的呵护,胡同了解我的伤悲,也带给我心灵的慰藉,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

②胡同启迪着我的人生,关联着我的命运变化。胡同成为我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一件件往事在“胡同”中连接交织,在生命中回响,带给我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让我明白在命运变化隐没中人生依然如胡同一样延伸向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①

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9.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陛下用A臣B计C幸而D时中E臣愿封F留足矣G不敢当H三万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年龄最小的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

B.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其健康长寿。

C.谢,指道歉,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的“谢"意思不同。

D.壁,指军营、营垒,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听到项羽要攻打他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采纳建议;热情款

待项伯,与其结为儿女亲家。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面对危情,他一方面推诿责任,掩饰野心;一方面言辞恳切,

剖白忠心,取得了项伯的信任。

C.张良洞察人情,为人精明。甲文中他剖析利害,使刘邦醒悟;乙文中他深知秦将市侩贪婪,

用计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甲文中他面对故人报信,从容应对;乙文中他劝告汉王授印于

韩信,解除危难,立下汗马功劳。

12.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13.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9.CEG

10.D

11.C

12.①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②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13.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乙)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命令郦食(yì)其(jī)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叛变了,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

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时时跟从汉王。汉四年(前203),韩信攻下齐国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信。汉六年(前201)正月,高帝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在留县与陛下相遇,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侥幸有预料对了的时候,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9.本题注意分析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断句,首先看“陛下用臣计"主谓宾齐全,所以在C处断开;再看“臣愿封留足矣”中“臣"为句子主语,“矣”为句末语助词,故分别在EG处断开。

句意: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故答案为:CEG

10.AB两项文化常识解说正确,C项正确,第二个“谢"意思是感谢。

D项“意思不同”解说错误,注意成语“作壁上观”,壁垒是指营寨周围的高墙,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11.C项“没费一兵一卒”分析错误。原文“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既然是“引兵击”,不可能不费一兵一卒。故答案为:C。

12.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遣”,派遣;“出入”,偏指进入;“非常”,意外变故。②“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从”,听从;“因”,趁着。故答案为:

①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②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13.本题注意结合原文筛选相关句子整合分析作答:

①由“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意思是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然后又说到“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意思是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所以张良主张以利诱惑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②由“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意思是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所以张良还主张设疑兵。③由“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意思是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张良认为只是将领反叛士兵们不一定听从,应该臣他们懈怠的时候袭击他们。故答案为: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写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闲散无事。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又“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了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孤寂冷清的心境。

15.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

分析。

【答案】14.D

15.不同:“老翁”恬淡清静、安然闲适。颔联写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颈联写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还“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说明他心无所虑,闲适恬淡;“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凄凉悲伤。“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江州司马”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4.D项“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赏析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这里属于借景抒情。故答案为:D。

15.本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作答①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②《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故答案为:

不同:“老翁”恬淡清静、安然闲适。颔联写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颈联写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还“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说明他心无所虑,闲适恬淡;“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凄凉悲伤。“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江州司马”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16.(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

两句是“,"。

(2)秦观在《鹊桥仙》中以“___,___”两句充满哲思的议论,概

括了爱情的真谛,命意高妙,全然不同于他人的黯然神伤。

(3)郁达夫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古诗词中,诗人借助秋景表达情感的

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雩,岂,渚,荻,瑟等。

故答案为:⑴浴乎沂风乎舞雩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或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多年B.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

C.赢得仓皇北顾回头望D.凄凄惨惨戚戚哀愁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项错误,“百年":晚年。句意: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B项正确,句意:琵琶女目光低垂,神态自如地随手连续轻弹。

C项正确,句意: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D项正确,句意: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18.(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项,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原因;

B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行装。

D项,风流:古义,英雄人物;今义,有关男女间的放荡行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之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把握能力。文言中古今异义现象,一般指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语,而在文言文中只是两个字偶然地组合在一起,各是各的意思,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理解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19.(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相同的一项是()

A.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B.夫晋,何厌之有

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D.何为其然也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首先注意例句为“……者……也"判断句式,比对四个选项:

A项为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正确顺序应该是:当道者崖限。

B项为疑问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正确顺序应该是:有何厌之。

C项为“……者……也”判断句式。

D项为疑问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正确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省略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等。

20.(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A项“莺语花底滑”与“幽咽泉流"均为比喻。

B项“黄发垂髫”为借代,“黄发"指的是老年人,“垂髫”指的是儿童,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老人和小孩。

C项为借代,“杜康"代指酒。

D项为借代,“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报刊杂志频频出现,一般词典里又找不到。有鉴于此,我们出版编辑了《新华新词语词典》。

《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它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共收条目20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②,还着重收录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

(节选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有删改)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3.《新华新词语词典》即将更版,现向社会征集新词语收入词典,请你推荐一个近年出现的新

词语并解释含义。要求解释清晰,语言准确精炼,不超过50字。

【答案】21.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除语言文学词语条目外

22.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一般词典里又找不到。有鉴于此,我们编辑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

23.【示例1】凡尔赛指“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一般以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苦恼的话语模式来炫耀自己。

【示例2】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也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示例3】破防原指在游戏中突破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能力。现指因遇到一些事或看到一些信息后情感上受到很大冲击,内心被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

【示例4】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语。后来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偶像,可以用来赞美人,也可以用来赞美一切事物

【示例5】特种兵式旅游指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核心要义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享受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

【示例6】主打一个××指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的主要特点或优势,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事的目标或期望。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1.①处,由前文语境“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后文“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是“变化"会“反映”到语言中,故可填写为“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②处,由后文语境“还着重收录信息……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可知,前文要填写“除了……之外”,因为这是一部“中小型语文词典”,一般收录的是“语文词语”,故可填写“除语言文学词语条目外”。故答案为:①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②除语言文学词语条目外

22.本题注意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②“报刊杂志频频出现"成分残缺,需要在句首补充介词“在”;③“出版编辑了《新华新词语词典》"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编辑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

故答案为:

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一般词典里又找不到。有鉴于此,我们编辑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

23.本题要求关注流行新词语并了解其来源、含义,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影响,如“凡尔赛"内卷”“躺平"佛系”“逆行者"元宇宙”“硬核"村BA”“特种兵式旅游"等。这些词语有其原本的含义,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又有了针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新含义。推荐新词语时,注意结合现代生活的使用情况,准确表达该词语的本义和通常意义。如“逆行者”,指反向行走的人,现常用于称呼面对危难挺身而出的强者,如迎难而上的消防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医护人员等。“硬核"原形容说唱音乐有力量感或游戏有难度,后形容强悍、彪悍,强调事物、任务或事件的难度大、结果好,品质或质量过硬,也有形容厉害、有价值的意思。“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新词语进行说明,注意语言流畅,字数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1】凡尔赛指“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一般以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苦恼的话语模式来炫耀自己。【示例2】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也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示例3】破防原指在游戏中突破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能力。现指因遇到一些事或看到一些信息后情感上受到很大冲击,内心被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

【示例4】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语。后来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偶像,可以用来赞美人,也可以用来赞美一切事物

【示例5】特种兵式旅游指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核心要义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享受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

【示例6】主打一个××指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的主要特点或优势,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事的目标或期望。

四、写作(60分)

24.(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

作为高中生,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样”勿强求,“味"由心生

在梵高眼中,芸芸众生只有两类:一类人总是绞尽脑汁,只求活出个“样儿”;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过“味儿"。

其实,人生在世,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人能根本不追求“样儿”而只追求“味儿”,也没有人只追求“样儿”却根本不顾“味儿"。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仅只是为自己活,除了为自己,我们还会为很多的外在的因素而活:为家庭的荣誉,为别人的眼光,为父母师长的期待,为出人头地……我们都不过是平平凡凡的俗人,不可能作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既然我们生存在这个充满各种欲望的社会里,就注定了我们必然会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所以我们谁也无法避免去追求那种属于外在的“样儿”。

同时,我们不仅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的独立性注定了我们很难能从单纯的“样儿"中得到持久的快乐,我们的社会性、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得不去追求“样儿”,但我们内心更需要的却是纯粹的“味儿"。

尘世间,活出威风“样儿”、身居高位、腰缠万贯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若你问他们: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你生活得快乐吗,能作肯定回答的人绝对是非常少;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他却能不改其乐。大概只因为他从自己内心中寻求到了最纯粹的“味儿"。

无论是“样儿”还是“味儿”,其实都不易追寻。有些人耗尽一生想往上爬,想求荣华富贵,结果可能还是一文不名;有些人也许从小养尊处优,声名显赫,但直到死也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人生就是这样荒谬与不公平,简直无可理喻。其实,人能否活出“样儿”,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外在的条件与机遇。我们所能决定的只是自己主观的努力程度,不可能左右外在的机遇与条件。所以,结果自然也就不一定能与我们所设想的一致了,古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概这就是我们对于“样儿"的最好的态度吧!

而一个人能否活出味儿来,却主要取决于自身。上天也许能决定我们是否能活出“样儿”来,却不能左右我们能否活出“味儿"来。只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一颗善于欣赏、善于发现的心,每个人都可能寻求到人生的“味儿”。

所以,“样儿"乃天定,我们可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求,那样也许只会增添我们的烦恼;“味儿”却由心生,我们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真味。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活法,即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这里的“样儿"与活出“味儿”是二元关系。“样儿"是“成功的生活”(努力追求体面风光的生活,力求成就一番事业,能够出人头地);“味儿"是“享受生活”(怀着平常心生活,享受人生,自得其乐,不求荣华富贵)。

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可以理解为红尘滚滚,时光匆匆,我们要敢为人先,立大志、创大业,不甘平庸,活出“样儿”来,这才不枉费我们这匆匆一生。

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可以理解为红尘滚滚,外表光线不可取,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静守心灵之一隅,活出自己的洒脱。

本题立意需要辩证看待“样儿”和“味儿"二元关系,“样儿”和“味儿"并不矛盾,人既应该活出“样儿”来,也应该活出“味儿"来。在活出“样儿”的同时,体味人生的“味儿"。活出“样儿”是指活出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建功立业,立德立言;活出“味儿"是指净化心灵,让奉献、仁爱、善良、恬静等充盈心灵,让自己体味生活的充实,绽放人性的光辉。

具体行文构思时,可以把“样儿”和“味儿"两者结合进行论述,列举孔子、毛主席等例子论证活出“样儿”;再列举王维、陶渊明、苏轼等例子论证活出“味儿”,进一步分析这两条路看似相反,实则相同。活出样儿的人不断攀登,不断追求,在追求中感受困厄,在艰难里滋生力量,在体悟中达到新生,他们活出了味儿;而活出了味儿的人们坚守精神家园,风雨如晦,他们泰然处之,傲然对之,他们活出了样儿。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风采,这就是样儿,与此同时,心中坦然而无忧,这就是味儿。

参考立意:

①投身时代洪流,活出个人的光彩,活成时代的先锋。

②勇立潮头,做时代先锋。

③不汲汲于富贵,不为名利而钻营,平淡自足,快乐人生。

④不为“样儿”所累。

⑤既活出“样儿”,也活出“味儿”。

【点评】本题为二元(多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多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或三元甚至多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1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4高一下·镜湖月考)现代文阅读I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约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等灾害,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还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典型代表。

黄土高原的气候虽然谈不上宜人,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萌发。在距今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萌芽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但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得以不断地生长到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