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01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09-10)_第1页
高三上学期01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09-10)_第2页
高三上学期01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09-10)_第3页
高三上学期01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09-10)_第4页
高三上学期01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09-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6页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09)【阅读任务】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知识点总结(小论文题常用)一、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商鞅变法更侧重于破旧立新,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上:由原姑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二、中华文明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年)

总体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民族不断融合。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各国通过变法,逐步确立封建制度,初步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兴起,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兴起。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华夏文明不断扩大。

4.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秦: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东汉:公元25——220年)

总特征: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1.政治: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与巩固。(秦朝建立,西汉汉武帝时期巩固,东汉末年割据混战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北方的黄河流域较发达。此时期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思想文化:

①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道教产生。

③与“君权神授"等思想相对立,出现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④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

⑤新的文体——汉赋。

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四、中华文明的成熟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魏国的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共36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承上启下。

1.政治上,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井立,南北处于对峙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形成发展。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基。

3.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抵起民族融合的高潮,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文化科技方面.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维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异常话跃,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激烈: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五、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繁荣一隋唐时期(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推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的出现。但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如:藩镇割据等。

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5.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多远并存。“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六、中华文明的成熟繁荣——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一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元:1271——1368年)

基本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上,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②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敢地方权力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和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③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④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碗立。⑤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拓展,纷纷为各少数民族所吸取,加速了边疆各族的进步步伐。⑥出现了一国两制的政治范例。(即着汉分治)

2.经济上:①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南方经济维续发展。

3.科技文化:①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②科技成就突出,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指三大发明的外传)。

③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④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文化对祖国文化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⑤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

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一新的生产关系

3.文化上: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但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传统科技世界领先,近代自然科学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低化。

4.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对外实行“海禁”政策;西学东渐开始到逐渐衰落。【读后检测】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2.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3.宋代的生活性商品、生产性商品以及金银器物等均需要缴纳商税,甚至小到手工作业工具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均需要缴纳商税。对于长途行商而言,每经过一次州县需要缴纳一次“过税”,多则需要缴纳10%以上的商税。这说明宋代(

)A.商业贸易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贯彻执行C.赋税制度严密 D.商品经济存在政策阻碍因素4.在明清两京城的官员有出入宫廷的牙牌(象牙牌),是出入宫禁的“门禁卡”。《桓枢纪略》中记载军机处的凭证为金牌,“金牌以金为之,广约五分,厚约一分,修约两寸,上镌军机处三字,直(值班)军机配之”,而这面金牌也是军机处行使权力,打开印匣的“钥匙”。这可用于说明清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内阁议政功能丧失C.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5.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6.十六国时期,北方汉族士人不再将所谓正朔相承的家族或秦始皇所刻传国玉玺所有者看作自己应侍奉的正统,他们认为定鼎嵩洛、移风易俗、兴复儒教的王朝才是正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得到官方的推动 B.人口迁徙改变士人的信仰C.北方各族的文化交融加深 D.国家统一的趋势日渐增强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10)命题:周莹2024年1月(8—14)【阅读任务】历史学科地理常用概念知识点总结一、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二、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指的是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这四面都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难攻,同时土地肥沃、民众殷实,所以自古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其实最早的天府之国说的就是这里,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它们的出现,比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开头就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说的就是秦国的东面要塞:崤山与函谷关。此处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秦末楚汉争霸中,常说的“关中王”,即入关进咸阳者就在当地为王,指的就是函谷关。现在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在内的五市一区。关内、关外、关东这些可以放在一起说,即关口内外。由于历朝历代所指的关不尽相同,所以它的内外范围也有所变化。古代在陕西定都的王朝比如秦、汉、唐等时期,关指的就是函谷关或潼关。其以东地区就被称为“关外”,也叫关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东六国”由此而来,以此划分秦与齐楚等六国的方位。而关内就是其以西京畿附近地区。到了明清时期,关则是指山海关。出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就是关外,也叫关东。关东有了东北区域的概念。“闯关东”说得就是到东北去谋生。关内指长城以南地区,今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由上可见,“关中”的变化不大,而“关内、关外、关东”在历朝历代是有所变化的。三、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古有中原进入南方吴地的主要渡口,江之东地区称为“江东”。三国两晋开始江东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至唐以后逐渐被江南的概念取代。宋朝时的江南东路简称江东,首府在江宁府(今南京市),管辖今安徽省长江以南,苏南部分,江西小部分。江东亦是自江西九江以下,是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大致范围为现在的江苏省中部、南部,即现在的苏中,苏南。安徽省中部、南部,即现在的皖中,皖南。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江表,又因位于长江之东,所以又称“江东”。晋、南朝之时,称江东为“江左”。三国时江东是孙吴政权的属地,所以也有把孙吴统治的全部地区都叫“江东”。四、各省市简称省份简称,指中国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止,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北京市(简称“京”)、天津市(津)、上海市(沪)、重庆市(渝)、河北省(冀)、山西省(晋)、辽宁省(辽)、吉林省(吉)、黑龙江省(黑)、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安徽省(皖)、四川省(川或蜀)、福建省(闽)、江西省(赣)、山东省(鲁)、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广东省(粤)、海南省(琼)、贵州省(黔)、云南省(滇)、陕西省(陕)、甘肃省(甘)、青海省(青)、台湾省(台)、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藏自治区(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先秦时期(王制时代/青铜时代)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铁器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东汉(25年—220年)[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三国(220年—280年)西晋(265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政治]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出现“草市”;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总体商品经济水平低下;江南经济开发。[文化]钟繇、王羲之楷书贡献;东晋行草大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草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魏晋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形写神”。隋(581年—618年)[政治]开创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经济]京杭大运河。唐(618年—907年)[政治]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经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唐三彩(黄、褐、绿);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四大制窑业,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坊市分离、出现“夜市”。[科技文化]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87年发行《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火药用于战争;唐诗;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吸收印度波斯美术风格分别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盛极一时。北宋(960年—1127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政治]中央:“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削弱宰相权利;[地方]收兵权、削实权、制钱谷。[科技文化]理学;活字印刷术(毕升);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技术;文人画;宋词;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艺术史学价值。南宋(1127年—1276年)[经济]“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文化]宋词;朱熹推崇“理学”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开创“心学”。元(1271年—1368年)[政治]创立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政教事务。[科技文化]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追求神韵意趣,其中写意画(文人画类)王冕《墨梅图》。[戏曲]元杂剧走向成熟;文学:元曲。明(1368年—1644年)[政治]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经济]商业繁荣,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科技文化]徐渭写意画《牡丹蕉石图》;江苏昆曲流传甚广;小说。王守仁(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李贽反正统意识。[对外关系]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海禁政策。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政治]军机处;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雍正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对外关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读后检测】1.耳杯是古代汉族常用的饮器,下图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