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21-22)_第1页
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21-22)_第2页
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21-22)_第3页
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21-22)_第4页
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21-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6页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21)【阅读任务】二轮微专题4:核心概念突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近5年高考考情概览表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之源起“多元一体”的理论是已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生前的杰出思想贡献。老人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确认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准确判断,也为我们认识今天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清晰的轮廓。“多元”是指中国文明、民族或文化的多样性;“一体”是指中国境内文明、民族或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逐渐形成的同一性,呈现兼收并蓄,“中原核心”的特征;这种“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因:1、内向型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2、“和而不同”与“夷夏一体”的观念:哲学思想。3、统一的经济基础:一种自然的凝聚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几千年来四边少数民族都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4、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与“羁縻”制度并存的政治制度。中华文明总体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探源工程实施期间,在几个重要的距今5500一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现,如浙江余杭良者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截至目前,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之流变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体。——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会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多元性:许多元素构成众多族群,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一体性:把若干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体地过程。(1)先秦时期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交融,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交融。交融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周人实行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宗法分封,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王和著《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各民族走向大交融,华夏认同的出现。(2)隋唐时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唐剂推动了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3)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加速内迁,制度认同,社会生活变迁,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隋唐时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5)辽宋夏金元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因”……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今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碰撞交融到边内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大交融的顶峰。(6)明清时期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了树立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版图奠定,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定型。历史主流:民族交融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观(1)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边疆的开发。经济上: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文化上:促进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民族上:推动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习俗上:衣食住行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民族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具体来讲,应包括传统的物质、行为、知识、制度、文学、艺术、思想、精神等层物质层面如传统的建筑、典籍、器具等,行为层面如传统的礼仪、习俗等,知面。识层面如传统的医药、天文知识等,制度层面如传统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等,文学层面如传统的诗歌、戏剧、小说等,思想层面如传统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如传统的性情观、生命观、知行观等。——王学伟在《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多元: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形成了特征各异的文化,这些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考古学家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包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有差异。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多样性与同一性并存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2)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重大意义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对维护祖国统一有重大意义。“大一统”的价值观和“多元一体”的文化追求奠定了祖国统一的基石。增强年青一代对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推动文化不断创新,促进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22)命题:周莹2024年3月(25—31)【阅读任务】二轮微专题5: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论述题赏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做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部分)考古发现基本介绍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文明起源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论述: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象。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地发掘的文物及历史遗迹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区域的文明互相交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促成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之后不断走向交融,共同构筑起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文明体主要类型的简单分类法文明体类型主要特征什么时候?亲属社会小型的(少于50人),移动的,与邻居有联系旧石器时代,不过,其中一些持续到21世纪早期农业村庄农民群体,几百号人,与邻居有松散联系大约距今11000年农业肇始之际初次出现,扩展到世界许多地区,覆盖四个世界区,至今还存在于一些地区游牧社会游牧民群体,与邻居有松散联系,偶尔能够结盟形成庞大的军队大约公元前4000年伴随次级产品革命(提高了对大型牲畜的利用效率)而首次出现;只存在于非洲—欧亚大陆不适合农耕的干旱地区农耕社会人口几百万的大型群体,将广大地区的村庄和城市联结在一起,出现了国家、税收体系、读写能力以及纪念性建筑大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诸多世纪,最早出现在苏美尔和埃及;也出现在包括美洲在内的农业广为传播的其他地区;19世纪之前主要的社会类型现代全球社会相互联系的全球文明体,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之上只出现于现代人类世的社会类型——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示例:人类文明体呈现逐渐复杂化的趋势。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过若群居生活,以血缘为基础的小型“亲属社会”过着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的移动式的生活。大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的一些区域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以农民群体为基础的早期农业村庄出现并扩展到世界许多地区。大约公元前4000年,伴随着游牧业的发展,在非洲——欧亚不适合农耕的地区,以游牧民群体为基础的游牧社会出现,牧民之间、牧民与农业文明区之间存在松散的联系,游牧社会偶尔能够结盟形成庞大的军队并进行远征。大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诸多世纪,在一些大河流域出现了人数更多更复杂更多样的农耕社会,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等,这些文明将广大地区的人口、村庄和城市联结在一起,出现了国家、税收体系、读写能力以及纪念性建筑,人类文明体复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逐渐形成相互联系的全球文明体,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之上“现代全球社会”是人类文明体复杂化的新阶段。总之,人类文明体随着历史发展复杂化程度逐渐提高。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答案】示例:观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是“多元”的前提和基础,即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强调多元性。“一体”表现在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上,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互动的过程。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过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的情况,但总趋势是走向统一。即使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仍然是以“大一统”为目标以谋求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强调“一体”、追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多元”表现在众多的民族类别、区别明显的族源、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其实质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那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制度、政策上的优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总之,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多元”民族与“一体”国家间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关系。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中华一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这些文章或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自拟一个能反映其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书名:《大一统理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论证: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大一统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国家统一,发展了大一统理念,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出现民族融合高潮,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增强,促进了大一统理念的认同,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总之,大一统理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了纽带作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读后检测】1.贵州普定穿洞遗址存在于距今5.5万年至距今8000年,2024年最新考古发掘收获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加工精致的骨角器进一步证实该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磨制骨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术特征和时空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据此可知,穿洞遗址(

)A.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B.出现了权贵阶层C.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出现了贫富分化2.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A.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 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3.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社会阶层分化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4.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5.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考古发现其中的2号建筑址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以山体岩石为基础,以土石混合料、石块砌筑而成,部分夯土厚度超过5米。这反映了红山先民(

)A.初步建立等级秩序B.尚未进入农耕文明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组织动员能力强大6.距今约6000—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