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_第1页
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_第2页
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_第3页
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_第4页
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藏分类2021—11-16发布2022-02—16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I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4分类原则 24.1油藏分类 24.2非常规石油分类 2 25.1原油性质 25.2储集岩岩性 35.3储集岩渗透性 4 45.5油、气、水产状 55.6储集层形态 55.7储集空间类型 65.8地层压力 65.9原油中气的饱和程度 7 75.11润湿性 7 86命名原则 86.1油藏命名原则 86.2非常规石油命名原则 97分类结果 97.1中高渗透砂岩油藏 7.2低渗透砂岩油藏 7.3砾岩油藏 7.4碳酸盐岩油藏 7.5特殊岩性油藏 7.6稠油油藏 7.7挥发油油藏 7.8高凝油油藏 ⅡSY/T6169—20217.9致密油 7.10页岩油 7.11油页岩油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本文件代替SY/T6169—1995《油藏分类》,与SY/T6169—199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c)增加了“原油性质”分类因素中普通稠油I-3和特超稠油IV类别(见5.1.4、表1);d)增加了“储集岩渗透性”分类因素中超低渗透类别(见5.3.3.3);e)增加了“构造圈闭”分类因素中按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分类的条目(见5.4.1.2);f)增加了“储集层形态”分类因素中透镜体状类别(见5.6.3);i)增加了“埋藏深度”分类因素中特深层类别(见5.10.4),置于深层与超深层类别之间,并补j)增加了“埋藏深度”分类因素中针对热采稠油油藏的埋深划分界线(见5.10);1)修改了油藏命名原则和流程(见6.1、图1,SY/T6169—1995的第4章、图1);m)修改了分类结果和油藏综合分类表(见第7章、表2,SY/T6169—1995的第5章、表2);藏及断块油藏类型,增加了整装构造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和断块中高渗透砂岩油藏类型(见o)增加了分类结果中超低渗透砂岩油藏类型(见7.2.3);p)增加了分类结果中特殊岩性油藏类型,包括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和黏土岩(泥岩)油藏(见7.5);q)增加了分类结果中致密油类型(见7.9);r)增加了分类结果中页岩油类型(见7.10);s)增加了分类结果中油页岩油类型(见7.11);t)删除了分类结果中凝析油气藏类型(见SY/T6169—1995的5.16)。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范洪军等。——1995年首次发布为SY/T6169—1995;SY/T6169—1995自1995年12月25日发布以来,已经实施了20多年,对于强化我国油田开发基础工作,推动油田开发水平和油藏管理水平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油田开发技术不断进步,技术经济界限也不断突破,SY/T6169—1995中部分内容已无法满足油田生产应用的实际需求,本次修订根据国内外油田开发技术发展的现状,按照GB/T1.1—2020相关规则要求,新增、修改或删除了部分相关条目,兼顾了1995年以来各油公司油藏分类具体实践,同时也考虑了内容的延1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内油藏(含非常规石油)的分类原则、分类因素及命名方法。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GB/T8423.1—2018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第1部分:勘探开发GB/T34906—2017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GB/T35063—2018煤基伴生油页岩油地壳上石油聚集的基本单元,石油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特殊岩性speciallithology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外的其他类型岩性,包括火成岩、变质岩和黏土岩(泥岩)等。用传统技术无法获得自然工业产能,需应用新技术改变储层渗透率或流体黏度等才能经济开采的覆压基质渗透率in-situmatrixpermeability采用不含裂缝岩心(基质)在净上覆岩压作用下测定的渗透率。由多种成因的组分(陆源碎屑、碳酸盐组分、火山碎屑等)组成的岩石。2油母质及少量沥青质分布于无机矿物质中的一种沉积岩。4分类原则油藏分类应遵循下列原则:a)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岩性、渗透性、储集空间、储集层形态、埋藏深度、原始地层压力等特征;b)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特征;c)油藏的渗流物理特征;d)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4.2非常规石油分类分为致密油、页岩油、油页岩油等主要类型,细分时考虑储集岩岩性和有机质成熟度等因素。5分类因素5.1原油性质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不大于5mPa·s。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20mPa·s,且不大于50mPa·s。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稠油可细分为4大类6个级别,见表1。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开采时,当地层压力降至露点压力后凝结析出轻质的液态油,一般相对密度小于0.8。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3级别黏度普通稠油I>50²~150²>150²~1000²>1000²~10000特稠油Ⅱ超稠油Ⅲ特超稠油注:超稠油、特超稠油在油层原始条件下不能流动,通常a指油层条件下黏度,其他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黏粒度大于或等于0.0039mm~2mm(即不大于8φ~-1φ)的碎屑物含量大于50%,同时粒度大于2mm(小于-1φ)的碎屑物含量小于30%的碎屑岩。粒度大于2mm(小于-1φ)的碎屑物含量占30%以上的碎屑岩。以碳酸盐矿物为主要成分(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其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由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堆(沉)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凝灰4主要由黏土矿物(多属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及粒度小于0.0039mm(大于8φ)的细粒碎屑(含量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裂缝发育时具有储集性。5.3储集岩渗透性5.3.3.1一般低渗透5.3.3.2特低渗透5.3.3.3超低渗透5.4圈闭类型5.4.1构造圈闭5.4.1.1按成因划分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5断块圈闭是断层圈闭类型之一,是若干断层将储集层从各个方向切割成地层圈闭是指储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油藏中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叫做油层水果油层厚度不大,或构造较陡时石油充满圈闭的高部位,而且油层水环绕在油藏的周缘,这种油藏中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叫做油层水。当油藏高度小于储层厚度时,油藏直接与水体接油气藏中有游离的天然气聚集在液态石油之上,占据圈闭顶部,气储量系数小于0.5(主要指标),含气面积系数小于1(辅助指标)。储集层呈层状,其上下均被不渗透地层所封隔,受固定层位控制。根据其内所封隔及油藏水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单层状和多层状。根据其地层倾角的高低又可分为低倾角(地层倾6角不大于10°)和高倾角(地层倾角大于10°)。储集层被数层(或一层)不渗透地层封隔成多层状,油藏水为边水(储层受固定层位控制,其下亦为不渗透地层所限),或为底水但油水界面亦被不渗透岩层所分隔,实际上对每个单层来讲为边水。储集层厚度大,内部没有被不渗透岩层间隔而呈整体块状,顶部为不渗透岩在非均质储集层中,物性相对较好的局部地区,四周被物性相对较差的地层所包围,形成一种被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孔隙,占比大于90%。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裂缝,占比大于90%。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既有孔隙亦有裂缝(孔隙占比大于10%,同时裂缝占比大于10%)。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双孔单渗型,储集空间为孔隙和裂缝,而渗流通道是裂缝;第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溶蚀成因的孔洞和洞大于2mm。其中溶蚀孔洞的直径或宽度大于2mm~100mm,溶蚀洞穴的直径或宽度大于100mm。以溶蚀孔洞和溶蚀洞穴为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兼具渗流性和储集性,主要起沟通的作用。根据洞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基本一致,压力系数大于0.9且不大于1.2。7储层内储藏有气、液两相流体(即气顶油藏),饱和压力等于气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埋藏深度不大于1500m(对于热采稠油,埋藏深度不大于600m)。埋藏深度大于1500m,且不大于3000m(对于热采稠油,埋藏深度大于600m,且不大于900m)。埋藏深度大于3000m,且不大于4000m(对于热来稠油,埋藏深度大于900m,且不大于1400m)。埋藏深度大于4000m,且不大于6000m(对于热采稠油,埋藏深度大于1400m,且不大于2000m)。埋藏深度大于6000m(对于热采稠油,埋藏深度大于2000m)。86命名原则油藏分类及各类型的命名采用多因素主、次命名法,次要因素在前,主要因素在后,依序排列。根据分类因素排列的先后顺序确定多因素的主次顺序(见图1)。对于常见因素,为简单起见,在类油藏分类命名按照基本类型、大类和亚类三个层次进行,命名流程见图1。最主要因素(5.1、5.2)构成基本类型名称。a)首先考虑原油性质,把常见的高、中、低黏油略去,得到油藏基本类型名称:稠油油藏、挥b)然后考虑储集岩岩性,得到油藏基本类型名称:砂岩油藏、砾岩油藏、碳酸盐岩油藏和特殊岩性油藏,其中特殊岩性油藏包括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和黏土岩(泥岩)油藏。9123456789123456789储集岩岩性储集岩渗透性油、气、水产状储集层形态储集空间类型地层压力原油中气的饱和程埋藏深度润湿性天然驱动类型基本类型名称亚类名称大类名称图1油藏分类命名流程6.1.3大类命名原则较主要因素(5.3、5.4)冠在基本类型名称力成大名称。a)上述基本类型油藏中,除砂岩油藏外,我国其他类型油藏的储量相对较小,因此直接将基本类型作为油藏大类名称。b)我国砂岩油藏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类型最多,因此有必要将其细分大类。依次考虑把储集岩渗透性和(或)圈闭因素冠在砂岩油藏之前构成大类名称。6.1.4亚类命名原则根据对油田开发影响的重要程度,将其他因素冠在大类名称之前构成亚类名称。6.2非常规石油命名原则依据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实践及研究现状,将致密油、页岩油、油页岩油作为非常规石油大类名称。依据储集岩岩性对致密油细分亚类,亚类名称中岩性描述置于“致密”之后;依据有机质成熟度对页岩油细分亚类;油页岩油不细分亚类。7分类结果油藏(含非常规石油)大类与亚类划分结果见表2。表2油藏综合分类表(含非常规石油)中高渗透砂岩油藏根据油气水产状、储集层形态、异常压力、驱动断块中高渗透 分为普通稠油(I-1级)油藏、普通稠油(I-2级)油藏、普通稠油(I-3级)油藏、特稠油(Ⅱ级)油藏、超稠油(Ⅲ级)油藏、特超稠油 高凝油油藏致密油细分为致密砂岩油致密碳酸盐岩油、致密沉凝灰岩油、致密混积岩油页岩油细分为中高成熟度页岩油、中低成熟度页岩油油页岩油7.1中高渗透砂岩油藏7.1.1整装构造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砂岩,空气渗透率大于50×10-³μm²,油藏构造背景为整装构造,断层不发育。亚类划分时应把油气水产状、储集层形态、异常压力、驱动类型等特征反映在亚类命名里。7.1.2断块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砂岩,空气渗透率大于50×10-³μm²,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块叠合、相嵌组成。根据断块复杂程度的不同,细分为:a)一般断块中高渗透砂岩油藏,以含油面积大于1.0km²的断块为主,其地质储量占油藏区总储量比例大于50%;b)复杂断块中高渗透砂岩油藏,以含油面积不大于1.0km²的断块为主,其地质储量占油藏区总储量比例大于50%。其中,若含油面积不大于0.5km²的断块的地质储量占油藏区总储量比例大于50%,则称为极复杂断块中高渗透砂岩油藏。亚类划分首先考虑储集空间类型特征,进一步细分时把油气水产状、储储集层由砾岩、砂岩组成,且油藏中60%以上的储量分布在砾岩储层中。7.5.3黏土岩(泥岩)油藏储集的原油为稠油。根据稠油分类划分稠油油藏的亚类,进一步可根据渗透性、储集层形态、油藏埋深等特征进行细分。储集的原油为挥发油。储集的原油为高凝油。储集在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³μm²(空气渗透率小于1×10-³μm²)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层中的石油,或非稠油类流度小于或等于0.1mD/(mPa·s)的石油。根据储集岩岩性细分为致密砂岩油、致密碳酸盐岩油、致密沉凝灰岩油、致密混积岩油。赋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