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概论》第8章新能源材料_第1页
《新材料概论》第8章新能源材料_第2页
《新材料概论》第8章新能源材料_第3页
《新材料概论》第8章新能源材料_第4页
《新材料概论》第8章新能源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OGO第8章新能源材料主要内容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氢镍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光催化新能源材料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能源按产生方式不同分类: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自然存在的、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化石燃料引言能源问题引言能源问题二次能源(secondaryenergy):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电力,汽油,煤气,蒸气等。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Ene

rg

yre

s

ourc

e

sw

ind

e

ne

rg

ynuc

le

a

r

e

ne

rg

yc

he

mic

a

l

e

ne

rg

yhydroe

ne

rg

ys

ola

r

e

ne

rg

yg

e

othe

rmCao

ml

pea

nny

eLrogg

oyw

w

mw

.

tihneem

re

ag

all

lee

rny

.ec

ormg

y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全球每年排放的CO2

高达240亿吨之巨,几乎未经任何处理!1、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在近几十年同步变暖,发生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目前全球臭氧层正以每年2%至3%的速度削减,如果任其发展,在21世纪末平流层臭氧含量将降至目前的一半以上,届时人类将会面临一场空前的浩劫!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气候的变化,将对全球生态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人类而言,灾难可能就出现在“后天”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2、大气污染全球每年排放SO2

2.

9亿吨,NOx约为5千万吨,可吸入粉尘→酸雨、光化学烟雾、呼吸道疾病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甘肃沙尘暴酸雨效应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13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级别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荒漠化森林破坏速度:每年1130万公顷,以0.35毁灭;荒漠化面积:~地球陆地1/4。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太阳的物理性质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团,主要组成为气体氢(约78.4%)和氦(约19.8%)。直径为139万公里,体积比地球大1.3×106倍;太阳质量为2.2×l

027

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而其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K。8.1太阳能电池材料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41

H4

He

2

2226.7MeV1MeV=1.6

10-13

J太阳每秒消耗600万吨氢进行氢→氦的热核聚变反应,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3.8×1026W);按目前的聚变反应速率估算,其氢的储量足够维持百亿年以上,因此可以说太阳能是用之不竭的。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总辐射能的22亿分之一,但仍高达1.7×1017W。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常规能源,归根结底来自于太阳。所有的生命运动都离不开太阳这一最主要的能源。(2)太阳内部的反应Com

p

a

n

y

Log

o(3)太阳能的特点资源丰富:40分钟照射地球辐射的能量,全球人类一年的能量需求。洁净能源:不会导致“温室效应”,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使用方便:同水能、风能等新能源相比,不受地域的限制,利用成本低。4

能量总量大但能量密度低:海平面上标准峰值强度~1kw/m2,陆地上年均辐射强度仅为0.20kw/m2。5)光照非连续和不稳定性:地球的公转,自转,以及地球形貌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象条件下地球上不同地w

w

w区.t

h

e所m

e

g接a

l

l

e受r

y.c

o到m的太阳辐射强度都是不相同的。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设计在可见区内有强吸收的半导体材料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关键性因素。48%<5%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λ683λ4001.

80e

V3.

07e

V(4)太阳光谱图高效地收集、转换、储存?—太阳能开发利用问题太阳能利用重要途径之一是研制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5)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日本----涵盖74年的“阳光计划”;

78年的“月光计划”;89年的“地球环境技术开发计划”;93年实施“新阳光计划”;97年宣布7万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计划到2010年安装7600MWp太阳能电池。日本利用其电子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品,其产量已经相当于全球产量的50%以上。英、荷、日、美等国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的光伏发电产品市场,其出口额占世界的贸易额的80%以上。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美国----提出了逐步提高绿色电力的发展计划。主要是通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发电等来达到目标,其中太阳光伏发电预计到2020年将占美国届时发电装机增量的15%左右,累计安装量达到36GW,保持美国在光伏发电技术开发、制造水平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百万屋顶计划的内容与目标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太阳能屋顶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6)太阳能电池的发展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太阳能电池,效率为4%,于1958年应用到美国的先锋1号人造卫星上。由于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太阳能电池逐渐由航天等特殊的用电场合进入到地面应用中。现在太阳能电池的价格不到20世纪70年代的1%。目前,年均增长率35%,是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结上,形成新的空穴-电子对。样品对光子的本征吸收将产生载流子并引起光伏效

应。在p-n结电场的作用下,空穴由n区流向p区,电子由p区流向n区,形成光电势,接通后形成光电流。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太阳能电池的应用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1.1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分类(1)按在电池中功能不同分为:

1)

p型半导体材料n型半导体材料电池封装材料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1.1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分类(2)按化学组成不同分为:

1)硅材料多元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太阳能电池的构成材料及特性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太阳能电池材料效率(%)特性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约20成本高多晶硅小于20成本低于单晶硅非晶硅约12成本低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Ga

As约25高效,易薄膜化,耐高温Cu(I

nGa)Se

2系列约30CdTe约15有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约10易薄膜化,低成本8.1.2硅材料目前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最多的有三种材料:单晶硅多晶硅

非晶硅。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主要技术路线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1.2.1单晶硅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单晶硅材料制造工艺流程大致如下: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冶金级硅主要是在电弧炉中用碳还原石英砂而成。该过程能量消耗高,约为14kWh/kg。其纯度约98%-

99%,称为冶金级硅(MG-Si

)。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2)多晶硅锭使用冶金级硅材料,也可以使用含有大量单晶颗粒的集合体或废次单晶硅熔化浇注而成。工艺过程多晶块料或单晶头尾料→破碎→提纯→加适量硼硅→浇铸炉→真空加热熔化→注入石墨铸模→缓慢冷却→多晶硅锭。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①改良西门子法(闭环式三氯氢硅氢还原法)工艺流程

H2+Cl

2→2HCl

Si+HCl→Si

HCl

3

分离精馏提纯→Si

HCl

3在氢还原炉中进行CVD反应→高纯硅。现在多晶硅厂大部分采用此法生产电子级与太阳能级多晶硅。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②硅烷法(硅烷热分解法)首先以四氯化硅氢化法、硅合金分解法、氢化物还原法、硅直接氢化法等方法制取硅烷(Si

H4

),然后将制得的硅烷气提纯后在热分解炉中生产纯度较高的棒状多晶硅。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③流化床法以四氯化硅、氢气、氯化氢和工业硅为原料在流化床内(沸腾床)高温高压下生成三氯氢硅,将三氯氢硅再进一步歧化加氢反应生成二氯二氢硅,继而生成硅烷气。制得的硅烷气通入加有小颗粒硅粉的流化床反应炉内进行连续热分解反应,生成粒状多晶硅产品。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④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选择纯度较好的冶金硅进行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去除硅锭中金属杂质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后,进行粗粉碎与清洗,在等离子体熔解炉中去除硼杂质,再进行第二次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去除第二次区熔硅锭中金属杂质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经粗粉碎与清洗后,在电子束熔解炉中去除磷和碳杂质,直接生成太阳能级多晶硅。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单晶硅拉制单晶有坩埚拉制和区熔法两种。坩埚拉制法是在氢气保护下,在石英坩埚中高温熔化多晶硅料,再经引晶,缩颈,放肩,收尾,降温等单晶拉制工艺获得硅单晶。区熔法依靠熔体的表面张力,使熔区悬浮于多晶硅棒与下方生长出的单晶之间,通过熔区向上移动而进行生长单晶。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4)切片将单晶硅棒切成片,一般片厚约0.3

mm。硅片经过抛磨、清洗等工序,制成待加工的原料硅片。常规的硅片切割采用内圆切片机,其刀损为0.3-0.35

mm,使晶体硅切割损失较大,且大硅片不易切得很薄。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兰州瑞德集团X07

150-

1型多线锯切割机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上海日进下压式NWS6X2多线钢丝切割机可同时并列切割二支

Φ6"×9"(φ152mm×230mm)硅晶棒,切割晶片最薄厚度为0.2m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5)掺杂和封装:加工好的单晶硅片,首先要进行掺杂和扩散,一般掺杂物为微量的硼、磷、锑等。扩散是在石英管制成的高温扩散炉中进行以在硅片上形成P-n结。然后采用丝网印刷法,将精配好的银浆印在硅片上做成栅线,经过烧结制成背电极,并在有栅线的面涂覆减反射源,以防大量的光子被光滑的硅片表面反射掉。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单体片经过抽查检验,即可按所需的规格组装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用串联和并联的方法构成一定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最后用框架和材料进行封装。用户根据系统设计,可将太阳能电池组件组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太阳能电池方阵,亦称太阳能电池阵列。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1.2.2多晶硅多晶硅技术省去了昂贵的单晶拉制过程,在材料

及电能消耗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1)多晶硅片:目前太阳能电池使用的多晶硅材料,是以冶金级硅材料或废次单晶料熔化浇注后切片而成。硅锭可铸成立方体,以便切片加工成方形太阳能电池片,提高材料利用率和方便组装。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多晶浇注法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HE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DSS多晶浇注设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艺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相似,其光电转换效率约12%左右,稍低于单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晶硅太阳能电池,但是省去了昂贵的单晶拉制过程,材料制造相对简便,节能降耗,总的生产成本较低。2)多晶硅薄膜目前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①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②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化学气相沉积法主要以Si

H2Cl

2、Si

HCl

3、Si

Cl

4或Si

H4

为反应气体,在一定的保护气氛下反应生成硅原子并沉积在加热的衬底上,衬底材料一般选用

Si、Si

O2、Si

3N4等。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1.2.3非晶硅开发太阳能电池的两个关键问题: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非晶硅作为太阳能电池材料尽管是一种很好的电池材料,但由于其光学带隙为1.7

e

V,使得材料本身对太阳辐射光谱的长波区域不敏感,这样一来就限制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1.3无机化合物1)砷化镓(GaAs)砷化镓属于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能隙为1.4eV,正好为高吸收率太阳光的值,因此是理想的电池材料。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2)铜铟硒(CuInSe2)铜铟硒(CuInSe2

)简称CIS。CIS是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300K时Eg=1.02eV。CIS作为太阳能电池材料,具有价格低廉、性能良好和工艺简单等优点,将成为今后发展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方向。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碲化镉(CdTe

)CdTe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高效、稳定、廉价的薄膜光伏器件材料。CdTe多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理论值在室温下为27%,目前已经制成面积为1

cm2、效率超过15%的

CdTe太阳电池、面积为706

cm2

的组件,效率超过

10%。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质量轻、材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而较低的转换效率一直是制约其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因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2储氢材料氢-二十一世纪的绿色能源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能源一直是强大的推动力。人们依靠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煤、

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的数量毕竟有限,已经有枯竭的危险。二百年后,恐怕所有的化石燃料都将消耗殆尽,况且它们也并非十全十美,如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种种环境问题的产生都直接归因于化石燃料的燃烧。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氢-二十一世纪的绿色能源常规能源日益缺乏+能源消耗继续增长新能源清洁新能源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氢能开发,大势所趋

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元素,资源无穷无尽-不存在枯竭问题

氢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零排放,无污染,循环利用热值高氢的热值高于所有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为汽油热值的3倍。清洁氢本身无色无味无毒,燃烧生成水,对大气无污染,并可循环使用。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氢能的利用途径多-燃烧放热或电化学发电4)氢的储运方式多-气体、液体、固体或化合物预言--氢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从长远来看它将取代石油和天然气!存在形式多气态、液态、固态金属氢化物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氢能与氢能经济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氢能社会构想氢被人们视作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物。因为氢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体现出诸多优势:(1)氢具有很高的燃烧值。H2(g)+0.5O2(g)→H2O(L)Δr

Hm衬=-286kJ▲mol

-1单位质量的氢气所含的化学能(142MJ/kg)至少是其他化学燃料的三倍(例如,等质量的液体碳氢化合物是47MJ/kg)。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氢在氧气中燃烧只产生水,预计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一种绿色的能源。氢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当然,以分子氢形式存在的H仅占总量的不到

1%,绝大部分是结合在水和烃类中。要实现氢能源的大规模普及,首先要解决氢气的制取问题,而制取氢气是要消耗化学能的。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目前工业上主要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制取氢气,全球产量达每年5×1010kg,但以化石燃料制取新能

源与燃烧化石燃料无异。最清洁的氢气制取方法是在催化剂(如Ti

O2

)存在下利用太阳能使水光解:H2O→H2+0.5O2。这种方法真正实现了能量的持续转化(化学能直接来自太阳能)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且没有污染,是未来大规模产氢的理想途径。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在氢能的开发利用中,制氢、储氢和氢的运输都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储氢材料的研究开发是储氢环节的关键问题。氢气储存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主要有高压氢气储存、液氢低温储存、

活性炭吸附储存、纳米碳管储存。化学法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存、有机液态氢化

物储存、无机物储存等形式。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通常用储氢成本、储氢密度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来衡量一种氢气储运技术。按照国际能源署规定,实用的储氢系统必须达到5%(质量分数)和40kg/m3(体积储氢量)的指标。美国能源部提出车载氢源目标的要求是:质量和体积储氢密度分别为6.5%和62

kg/m3。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高压压缩储氢高压压缩储氢是一种应用广泛、简便易行的储氢方式,其储存压力一般为12~15MPa

。而且成本低,充放气速度快,且在常温下就可进行,通常采用厚

重的耐压钢瓶作为容器。一般一个充气压力为20MPa

的高压钢瓶储氢重量只占1.6%,因此其储氢质量密

度低。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2)低温液化储氢低温液化储氢是将氢气液化后储存在真空瓶里。深冷液化储氢体积能量密度高,储存容器体积小,但消耗的能量较大。先将纯氢冷却到-253℃使之液化,然后装到低温储罐。为了避免或减少蒸发损失,液化罐需要具有很好的热绝缘性,通常使用真空绝热的双层壁不锈钢容器,两层壁之间除保持真空外还要放置薄铝箔来防止辐射。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但是氢的液化面临两个主要难题:一是氢气的深冷液化能耗高,理论上液化1kg氢气需耗电4~10kW▲h,占1kg氢气自身能量的30%;二是液氢的储存和保养问题,由于储存器内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大,对液态氢的保冷、防止挥发、储存器材料和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只有少数汽车公司采用该储氢技术(如Hi

no

Mot

or

Lt

d推出的燃料电池汽车样车)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储氢合金储氢储氢合金是两种特定金属的合金,其中一种金属可以大量吸氢,形成稳定氢化物,而另一种金属与氢的亲和力小,氢容易在其中移动。20世纪60年代后期荷兰Phi

l

l

i

ps公司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分别发现了La

Ni

5

、Ti

Fe、

Mg2Ni

等金属间化合物的储氢特性后,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不同的金属储氢材料。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储氢合金的最大优势首先在于高的体积储氢能力和储氢体积密度,某些过渡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晶格结构等原因,在一定条件下,氢原子比较容易进入金属晶格的四面体或八面体间隙中,形成金属氢化物。这类材料可以储存比其体系大1000~1300倍的氢,与液氢相同甚至超过液氢。当金属氢化物受热时,又放出氢气。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4)碳质材料储氢碳质材料储氢方式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其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和纳米碳管。活性炭由于吸附能力大、表面活性高、循环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大约是金属氢化物的1/10)、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成为一种独特的多功能吸附剂。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研究表明,在超低温77K、1~10MPa条件下,其储氢量可达5.3%~7.4%(质量分数),而且吸脱氢速度较快。尽管纳米碳管潜在的高储氢容量十分诱人,但按照美国DOE车载储氢标准的要求,特别是体积储

氢密度差距甚远。01

2

345015L4o.g2

wot%Ca

r

bon

nanot

ube(RT,10MPa氢压)3

.6

wt%1

.8

wt%1

.4

wt%Hydrog

e

n

s

tora

g

e

c

a

pa

c

ity

(w

t%)2

3

4La

Ni

H5

6TiF

e

H1

.9Mg

NiH2

4Hydrog

e

n

s

tora

g

e

c

a

pa

c

ity

(w

t%)pe

rwe

ig

ht不同储氢方式的比较气态储氢:能量密度低,不太安全液化储氢:能耗高对储罐绝热性能要求高固态储氢的优势:体积储氢容量高无需高压及隔热容器安全性好,无爆炸危险可得到高纯氢,提高氢的附加值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体积比较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Log

o储氢材料T、P与氢作用生成氢化物储氢降低T、或压力氢化物分解w

w

w.t

h

e

m

e

g

a

l

l

e

r

y.c

o

放m出氢储氢材料在室温和常压条件下能迅速吸氢(H2)并反应生成氢化物,使氢以金属氢化物的形式贮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加温或减小压力使这些贮存着的氢释放出来以供使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许多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Me

)与气态H2可逆反应生成金属固溶体

MHx和氢化物MHy。反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先吸收少量氢,形成含氢固溶体(α相)。其固溶度[H]M与固溶体平衡氢压的平方根成正比:

H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p

21H2储氢原理第二步:固溶体进一步与氢反应,产生相变,形成氢化物相(β相):式中:x为固溶体中的氢平衡浓度,y是合金氢化物中氢的浓度,一般y≥x。第三步:再提高氢压,金属中的氢含量略有增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金属与氢的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正向反应吸氢、放热,逆向反应释氢、吸热。改变温度和压力条件可使反应按正向、逆向反复进行,实现材料的稀释氢功能。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2.1储氢合金的组成离子型I

A-ⅡA和金属型ⅡB-ⅤB族金属,如Ti、

Zr、Ca、Mg、V、Nb、RE(稀土)等能大量吸氢,形成稳定强键合的氢化物,并放出热,称放热型金属。ⅣB-ⅧB族的过渡金属(Pd除外),如Fe、Co、Ni、Cr、Cu、Al等,氢在其中的溶解度小,不形成氢化物,称弱键合氢化物,但氢可在其中移动,与氢结合时为吸热反应,称吸热型金属。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放热型金属和吸热型金属合理的配合,组成具有吸氢和放氢功能的贮氢合金。放热型金属控制贮氢量,是贮氢合金的关键元素,吸热型金属起调节生成热和分解压的作用。贮氢合金在常温常压下吸收氢,成合金氢化物,通过加热放出氢,在冷却和加压下,再次吸氢。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2.2储氢合金的分类贮氢合金的分类(按化合物的类型)AB5型稀土类及钙系贮氢合金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AB2型La

ves相贮氢合金AB型钛系贮氢合金A2B型镁系贮氢合金(1)AB5型贮氢合金(稀土类及钙系)1)La

Ni

5

AB5型贮氢合金的典型代表,1970年由荷兰飞利浦实验室首先研制。特征:室温与几个大气压的氢反应生成La

Ni

5H6

,贮氢量约为1.4%,25℃的放氢分解压约为0.2

MPa,分解热-30.1KJ/mol(H2)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优点: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吸氢量大平衡压力适中而平坦放氢快,滞后小容易活化,室温下即可活化具有良好的抗杂质气体中毒性缺点:成本高,大规模使用受到限制吸放氢过程中晶胞体积膨胀大(2)AB2型贮氢合金(Zr、Ti系拉弗斯相合金)20世纪60年代发现二元锆基贮氢合金Zr

M2(M=V、Cr、Mn、Fe、Co、Mo等),Zr

V2

Zr

Cr

2

、Zr

Mn2

能大量吸氢形成氢化物Zr

V2H5.3

、Zr

Cr

2H4.0

、Zr

Mn2H3.6

。它们贮氢量大,易活化,动力性好,但在碱液中电化学性能差,不适宜作电极材料,可在热泵、空调等方面使用。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AB型贮氢合金(铁系合金)1)Ti

Fe系贮氢合金TiFe合金是AB型的典型代表。1974年由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研究所的Re

i

l

l

y和Wi

s

wa

l

l发现。合金吸放的氢量大,氢的质量分数可达到1.86%,平衡压在室温为0.3MPa,接近实际应用,而且价格便宜。但缺点是活化困难,需要高温高压(450℃,5MPa

)。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2)Ti

Ni系贮氢合金Ti

Ni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作电池负极。在270℃下与氢生成稳定的氢化物Ti

Ni

H1.4,因为镍含量高,反应速度快,但容量只有245

mAh/g。目前已商业化的Ti

Ni贮氢合金,已用于制造各种类型的Ni-MH电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4)A2B型贮氢合金(镁系合金)金属镁密度小(

1.74

g/cm3

),贮氢量高,MgH2的镁含量达7.6wt%,Mg2Ni

H4中氢的质量分数也达到3.6%。Mg2Ni的理论电化学容量为999

mAh/g,大大高于La

Ni

5

的370

mAh/g,但Mg2Ni

H4

不易脱氢,放氢量低,Mg2Ni的电化学容量,循环寿命不如La

Ni

5

,因此不能用于电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2.3储氢合金的要求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吸氢能力大,易活化。吸氢量希望达4%,易活化指在室温下,1MPaPH2

下,反应1-2次开始饱和吸氢的合金。金属氢化物生成热适当,过于稳定,不利释放。平衡氢压适当,平坦而宽、平衡压适中。一般希望的放氢条件为室温时0.2-0.3MPa。吸放氢快,滞后小。传热性能好,不容易粉化。对O2、H2O、CO2、CO等杂质敏感性小,反复吸收氢材料性能不至恶化。金属氢化物贮存与运输过程中性能可靠、安全。储氢合金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反复吸放氢后衰减小。价格便宜,环境友好。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2.4储氢合金的应用储氢合金主要用于Ni-H电池的负极材料。其他方面的应用主要为:镍氢电池由氢氧化镍正极,储氢合金负极,隔膜纸,电解液,钢壳,顶盖,密封圈等组成。在圆柱形电池中,正负极用隔膜纸分开卷绕在一起,然后密封在钢壳中的。在方形电池中,正负极由隔膜纸分开后叠成层状密封在钢壳中。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储氢容器氢存储于合金中,原子密度缩小1000倍,制成容器与钢瓶比,相同储氢量时重量比1:1.4.无需高压及液氢储存的低温设备和绝热措施。目前主要方向:开发密度小,储氢效率高的合金。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MH氢汽车燃料供给系统2)氢能汽车目前能用于汽车的储氢器件的重量比汽油箱大,但氢的热效率高于汽油,约为1:3,并且燃烧后无污染。BMW公司于1996年在德国斯图加特的世界氢能源会议上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的新式氢能源汽车,被称之为“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BMW745H上采用了4.4LV8氢/汽油双燃料发动机,输出功率达135kw,最高时速215km/h最大续航里程达到300k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3)分离器收氢利用储氢合金回收工业废气中的氢气,如用

MI

Ni

5+MI

Ni

4.5M0.5

二级分离床分离He、H2

;氢回收率达99%;分离合成氨生产中的氢气。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常用材料为:

Ti

Mn1.

5制取高纯氢气利用储氢合金对氢的选择性吸收,可制高纯氢,用于电子、光纤工业生产。氢气静压机通过改变温度,可调控pH2分解压,实现热能、机械能的转换,用作氢化物压缩机,如La

Ni

5,160℃和15℃循环使用,氢压从0.4MPa

增至4.5MPa。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6)氢化物电极La

Ni

5、Ti

Ni等阴极储氢能力,促进氢的阴极氧化,可用作阴极电极材料。具有比能量高(Ni-Cd电池的1.5-2倍),无污染,耐过充、过放电,无记忆效应等优点。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稀土储氢材料的市场情况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稀土储氢材料产业发展趋势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稀土储氢材料的主要生产企业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结束语-氢能离我们还有多远?氢能作为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10多年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中国近年来也投入巨资进行相关技术开发研究氢能汽车在发达国家已示范运行,中国也正在筹划引进氢能汽车商业化的障碍是成本高,高在氢气的储存液氢和高压气氢不是商业化氢能汽车-安全性和成本大多数储氢合金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基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位氢化物的可逆储放氢等需进一步开发研究,

氢能之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8.3氢镍二次电池材料随着现代电子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可充电蓄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迫切要求得到一种具有高容量、长循环寿命、无毒副作用和廉价的可充电蓄电池。铅酸电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最初使用的可充电电池主要以铅酸和镍-镉电池为主,但它们均存在着容量低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急需开发高容量、具有良好综合性能、无环境污染的二次充电电池,开发这种高性能电池是建立在这种高性能材料的基础上的。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氢镍二次电池的发展1969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金属间

化合物La

Ni

5在室温下具有大量可逆吸放氢气的特性,从而引发了科研工作者对这类材料的深入研究。由于储氢合金在电化学吸放氢过程中无电极消耗、无环境污染、因此Ni-MH电池的应用被竞相开发在各领域中应用,成为发展新一代可充电电池的重点研究对象。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970年E.W.J

us

t

i等首先用La

Ni

5

储氢材料来制作可

逆氢电极,但由于在合金表面形成了氧化物钝化膜及随后合金分解成La(OH)3和Ni使合金容量显著下降,电极循环寿命很短。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1984年,Wi

l

l

e

m发现用Co替代部分Ni虽然会使

La

Ni

5的容量下降,但循环寿命会显著提高,并通过研究得到了具有长循环寿命的La

0.8Nd0.2Co2.4Si

0.1

合金,其1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下降只有30%。这些研究结果促进了在合金替换和制造工艺方面的广泛研究。1988年,镍氢电池进入实用化阶段,Ni-MH电池是继镍镉电池之后的新一代高能二次电池。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工作原理:充电时,在外电流的作用下,正极Ni(OH)2

脱出,Ni

2+氧化成Ni

3+,Ni(OH)2

转变为

Ni

OOH。脱出的H+通过电解质溶液进入负极与电子结合成为氢原子,并与储氢合金结合成金属氢化物。放电时,金属氢化物中氢原子释放出电子转变为H+并从金属氢化物脱出,脱出的H+通过电解质溶液进入正极与Ni

OOH反应形成Ni(OH)2。Ni/MHx电池充放电过程示意图Com

p

a

n

y

Log

o8.3.1正极材料氢镍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为Ni(OH)2。Ni(OH)

2有α和β两种晶型。α-Ni(OH)2

是层间含有水分子的Ni(OH)2

,其晶体结构属于六方晶系,晶胞参数a=0.53

nm,c=0.75

nm。α-Ni(OH)2

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结晶度较低的α-Ni(OH)2

在碱性溶液中陈化会转变成为β-w

w

w

.

t

h

e

m

e

g

a

l2l

e

r

y.

c

o

mNi(OH)。β-Ni(OH)2不含层间水,其晶体结构也属于六方晶系,晶胞参数a=0.312

nm,c=0.4605

nm。充放电过程中,不同晶型的Ni(OH)2

与NiOOH之间会发生对应的结构转变。Ni(OH)2

与NiOOH之间有两个可逆体系:β-Ni(OH)2/β-NiOOH体系和α-

Ni(OH)2/γ-NiOOH体系。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研究较多的是β-Ni(OH)2/β-Ni

OOH体系,该体系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体积稳定性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目前β-Ni(OH)2

在氢镍电池中被广泛使用。Com

p

a

n

y

Log

o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此外,β-Ni(OH)2/β-Ni

OOH在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只有一个电子转移,理论容量较低,只有

289mAh/g。α-Ni(OH)2/γ-Ni

OOH体系的理论容量可达480

mAh/g。虽然α-Ni(OH)2

在碱液中不稳定,但掺杂

α-Ni(OH)2

在碱液中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给氢镍电池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方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Com

p

a

n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