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 篇_第1页
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 篇_第2页
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 篇_第3页
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 篇_第4页
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 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说课稿-2经典版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时常须要编写说课稿,

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

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与

保藏。

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7.1.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平

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有序数对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

并且之前也学习了数轴的概念,对于本节课的学问点有了很好

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探讨函数的图像供应了

有力的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状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

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老师,深化了解所面对的学

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实力,

1

也能做出简洁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许

多阅历。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

三维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驾驭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会通过点的坐标找到位置以

及通过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点的坐标与位置关系时,提升

逻辑推理实力以及几何直观。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肯定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是密不行

分的。那么依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面

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这种方法学生首次见到,难以理解,

2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需以强调

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为动身点。依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

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纳讲授法、练

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先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

么能否举一个例子。

依据学生回答追问:有序数对所表示的位置如何直观表示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

利用有序数对而不用数轴进行导入,是因为有序数对是上

节课学习的内容,而数轴是上学期学习的内容,距离学生相对

比较远。这样利用学生刚刚学过的学问进行导入,更好的从学

生的角度动身,学生更简单接受。

3

(二)新知探究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究环节,我主要采纳讲解

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学生对于该问题能够依据之前的学问阅历考虑运用数轴,

我便和学生一起回顾数轴的三要素。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对于

有序数对有两个数应当如何表示,进而转到用两个数轴。

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

行线和三角形学问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

菱形、正方形、圆,甚至中学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

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

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起先入门,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巩

固和提高,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实力也有肯定的帮助。

4

为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

认知规律和素养教化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如下:

2.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使学生驾驭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洁的问

题。

(2)实力目标:培育学生视察、、猜想、归纳学问

的自学实力和培育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

抽象学问的数学思维品质。

(3)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XX从详细到抽象,特别

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辨证

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理解并驾驭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

性质的应用。

4.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敏捷应用。

二、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

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贝L

5

老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限制教学活动的进程,

并见机行事、解除障碍,承认和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

应素养教化,培育学生的实力,本节课采纳五点教学法。详细

如下:

1.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

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

采纳的学法如下:

四、教学程序(说过程)。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别

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

6

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

学问基础上去探究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实力,让学生敢于

探究和猜想。

2.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

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别性质。同时老师整

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

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视察、猜想出平行

四边形的性质,在老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

过程的实力。

3.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详细问题的视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

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

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

己去驾驭重点。

4.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

观―、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全部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

7

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

目的。

5.反馈补缺,消退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

问题时,老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

而达到消退难点的目的。

6.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老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殊是对两头的

学生予以表扬,告知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

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8

4、平行线间的距离

数学说课稿篇3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立体几何(人教版)第九章其次章

节第八小节《棱锥》的第一课时:《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下

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

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棱柱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球的必要基础。第一课

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驾驭棱锥的一些必要的基础学问,同时

培育学生猜想、类比、比较、转化的实力。闻名的生物学家达

尔文说:“最有价值的学问是关于方法和实力的学问”,因此,

应当利用这节课培育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实力。

2.教学目标确定:

(1)实力训练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的概

念。

②使学生驾驭截面的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及各元素间

的关系式。

9

(2)德育XX目标

①培育学生擅长通过视察—实物形态到归纳其性质的实

力。

②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实力。

③培育学生“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重点:1.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2.正棱锥的性质。

难点:培育学生擅长比较,从比较中发觉事物与事物的区

分。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学生参加为标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育学生创新实

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依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须要,设置一些

启发性题目,采纳启发式诱导法,讲练结合,发挥老师主导作

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10

依据《教学大纲》中“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

要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量大,整节课以启发学生视

察思索、探讨为主,采纳“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索”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

并引导学生沿着主动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实力;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可探究”的环境

里,主动参加,生动活泼地获得学问,驾驭规律、主动发觉、

主动探究。

二、说学法:

这节课的核心是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教

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锥)、由一般

(棱锥)到特别(正棱锥)的相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索,不断

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学程序:

[复习引入新课]

1.棱柱的性质:(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微面是平行四边形

11

2.几个重要的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

体、正方体

思索:假如将棱柱的上底面给缩小成一个点,那么我们得

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体呢

[讲授新课]

1、棱锥的基本概念

(1).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的概

(2).棱锥的表示方法、分类

2、棱锥的性质

(1).根面性质定理:假如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

那么截面和底面相像,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

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图(略),在棱锥S-AC中,SH是高,截面

A'B'C'D'E'平行于底面,并与SH交于H'。

证明:(略)

引申:假如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

锥与已知棱锥

12

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

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高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

角形;

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

角形

引申: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锥的各元素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结合图形,进一步探讨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为探讨便利将课本图94(略)正棱锥中的棱锥S-OBM从整个图中

拿出来探讨。

引申:

13

①视察图中三棱锥S-OBM的侧面三角形态有何特点

(可证得NSOM二NSOB=NB=ZOMB=900,所以侧面

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别假设正棱锥的高SO=h,斜高=h',底面边

长的一半BM二a/2,底面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0B=R,内切圆半

径0M=r,侧棱SB=L,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N0=a,侧

棱与底面组成的角NSB0=B,ZB0M=1800/n(n为底面正多

边形的边数)请试通过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课后思索题)

[例题]

例1.若一个正棱锥每一个侧面的顶角都是600,则这个棱

锥肯定不是()

A.三棱锥B.四棱锥C.五棱锥D.六棱锥

(答案:D)

例2.如图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高S0=h,斜高二L,求

经过SO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4A'B'C'的面积。

解析及图略

例3.已知正四棱锥的棱长和底面边长均为a,求:

14

(1)侧面与底面所成角a的余弦⑵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B

的余弦

解析及图略

1、知一个正六棱锥的高为h,侧棱为L,求它的底面边长

和斜高。

解析及图略

2、锥被平行与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

之比为1:2,求此棱锥的'高被分成的两段(从顶点到截面和从

截面究竟面)之比。

解析及图略

-:棱锥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类

二:棱锥的性质

1.截面性质定理:假如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

么截面和底面相像,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

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假如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

锥与已知棱锥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

们的底面积之比。

15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

形底边上的高

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

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

角形

引申: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1:课本P52习题9.8:2、4

2:课时训练:训练一

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16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其次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中的“乘法的初步相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晰,“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

的学问,而“乘法的初步相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实力弱,建立“乘法”

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详细活动情境,从让学生相识相

同数相加起先,并结合详细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

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视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

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坚固扎实地建立

“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

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

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化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每个学

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

17

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育他们对数学的

爱好,从而更加酷爱数学。

2、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视察实力以

及语言表达实力。

3、学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

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学问,而加强基础学

问的教学,就要特殊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

多种活动参加学习。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打算主要采纳创设

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视察、操作、

沟通等形式协助教学。同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

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

18

依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打算指导学生用“发觉

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觉中,学生成为“发觉

者、探讨者、探究者”参加学习过程,满意了他们的新奇心,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胜利、学的开心,真正成为

课堂的主子。

四、说教具、学具打算

依据教学的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打算的教具、

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

点是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擅长记忆详细事物。所以,我将遵

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

根据直观感知一一表象相识一一概念形成一一拓展运用的规律

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情意(约7分钟)

其次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习,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19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假如课一起先就

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好玩的、有用的、可探究的情境,不仅可

以激发学生的爱好,还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主动的学习状态。

因此,我一上课,打算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挚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

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洁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

来,确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经验炫耀给其他同学。

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机话锋一转,说:有一个特别漂亮的

公园,你们确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慧

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

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

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

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正值他们

惊羡这漂亮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觉了什么?”

20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

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

引入乘法做打算。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特别小,可能不简单被视察事

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觉,所以我就会接着引导他们

视察:“细致看看,你还发觉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似乎在远处下棋”,

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晰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原委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

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

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爱的图形,

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

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察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

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

亲口说一说、亲自做一做,获得了真实、可信的感性相识,同

时,又满意了小孩子剧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习爱好也就油

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其次个环节。

21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打算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

相互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

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沟通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

依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

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习。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

特别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

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洁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

或者简洁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

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提倡要师生互动,共同参加学习。因此,我说:

“老师刚才巡察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

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

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22

为了从小培育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打

算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

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假如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

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确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

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争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

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确定大多数都认为不

行能,所以会不信任,这时,我会趁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确定就有一种新的运

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23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问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

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

他们视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详细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

以他们的想像富于仿照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

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赐予确定。

在学生相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起先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打算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视察这个算

式显著的特点,由此相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

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

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X),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

的另一边(4X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比照加

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知学生6个4

连加还可以用6X4=24来表示。最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

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

的算式与乘法算式比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相识。这样,

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

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24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

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刚好地进行反馈练

习就是一种帮助学生驾驭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打算让他们

进行以下练习,课件演示:

2+2+2+2+2+2=()X()或()X()

4+4+4=()X()或()X()

6+6+6+6=()X()或()X()

在完成练习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全部的加法算式都能

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老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

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

推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

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爱

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洁”,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特性也得到张扬。

25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嬉戏中,还是在学习的过

程中,新技能的驾驭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

运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

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

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习,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X()

2、3+3+3+3()X()

3、4+4+4+4+4()X()

26

4、5+5+5+5()X()

5、6+6+6+6+6()X()

我这样支配,主要是给他们刚好供应了“用武之地”,并

使他们体验到胜利的喜悦,而胜利的快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

大的力气,成为学生接着学习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学问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

问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这是学习学问的最终目的。

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

生进一步理解学问、体会学问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

学习数学的爱好。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打算让学生重新视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

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数学说课稿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

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1课时。对于本节课我将

从教材—与学生现实—、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

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7

(一)教材—与学生现实—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

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

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接着,又是二次函数

学习的基础,它是探讨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改变规律的重要模

型。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

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学问,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

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阅历,从微观而言,学生已经学

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作为第3

节第一课时承上启下,干脆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实

际问题为载体,借助有肯定挑战性和思索性的现实问题情境,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探讨,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数学建

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加应用相识。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收

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力较弱,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是我

们老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不容忽视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

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依据新课

28

标对方程的详细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

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会—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能够用

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知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

题,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培育学生在

生活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重点:在实际问题中找寻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难点:—问题找寻等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课堂中,通过供应

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思辨建构起新的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结构:

29

创设情境一一互动探究一一新知建构一一练习巩固一一小

结提升

一)教学简要过程

1、创设情境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cm2,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cll12,两条直角边的差是2cm,

求两条直角边长。

设计意图:心理学探讨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

活动时,就更简单成为留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建模较

为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2、互动探究

问题串:

1.通过学生自己一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棱长

2X6=216cm2

直角边X直角边+2=24cm2

2.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3.怎样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30

设计意图:通过使学生感受到,先审清题意,抓准问

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利

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实力。

3、新知构建例题讲评

例:课本P94,组织员工旅游问题。

这一问题源于生活,具有深厚的时代气息,但数量关系较

为困难,所以对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请学生一审题,并设

计问题:人数会超过30人吗实际人均费用为多少实际人均费用,

人数与总费用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在层层

递进的问题串下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建

立数学模型。得到方程:[8000(x0)]x=28000,解方程,并引导到

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超

过40人”与“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经验审、设、

列、解、验、答六环节,培育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严谨客

观的良好思维品质。

4、变式练习

变式:该公司有组织其次批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并支

付给旅社29250元,求该公司其次批参与旅游的员工人数。

31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学问迁移实力,通过变式练习,类

比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

解决此类问题的实力。

5、小结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最终引导学生回顾收获与沟通感悟,帮助

形成学问体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歹U、解、

验、答。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寻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

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

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P991、2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

的主动的学问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

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动身,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

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

主动的思索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

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32

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学内容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

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2“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

探讨烙饼时如何合理支配操作最节约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

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

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

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洁事例,让学生尝

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寻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XX优化

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基础,

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简单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

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找寻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实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

生疏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驾驭,

33

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

象的。基于以上思索,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相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找寻

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

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初步培育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这部分学问对学生来说,比较抽

象,难以理解的。特殊是“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

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

的重点。

四、说学具、教具打算

学具为每组学生三个硬币,为攻破三个饼烙法供应实践操

作材料。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具的支配上,我同样支配了“三

张饼”作演示用,并以直观的多媒体相辅,进一步增加直观性,

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策略

34

新课程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

定教、教服务与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自主

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突破本课重点时通过情境创

设,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探究

最佳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

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时

优化思想的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

现由引一一帮一一放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

学过程中,实行多媒体协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

学生视察、探究、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

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学问直观动态地展示

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加获得学问的过程,培育学

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

思想我设计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二个板块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供应

一种好的环境。

第三四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35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一一抽象内化一一巩固应用”

三个片段,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

“两张饼的烙法(基础)f三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f双数

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一最佳方案、双数饼:两张两张烙;

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终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

1.探究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

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XX”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

课中蓄势----为探究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

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

饼与2张饼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

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奢侈了空

间和时间,为探究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2.学生的自主探究是须要动机的,假如总是在老师的吩咐

之下被动探究,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究,产

生探究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地

投入到探究的全过程中。本课中,探究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

就是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

学生的探究主动有效。例如,在探究最佳方案时请学生回忆一

下,“1个饼和2个饼都要用6分的缘由是什么?”的问题,学

36

生主动思索,合作操作,谜底最终被渐渐揭开一一原来只要不

让锅奢侈空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3.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XX数学优化思想,不是靠几道题

目的讲解和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须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自觉

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培育和提高应用意识。本节课一个明显的

特点就是,不以探究到的详细某次烙饼的最佳时间为终极目标,

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驾驭方法,自觉应用。

例如,探究了3张饼的最佳方法,在探讨烙5张饼时,学生想

到了把5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索,因为都有前面的结论和方

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于“零起点”去进行

从头探究。同样,在7张、9张时推广应用,逐步探究得出规律。

第五六板块是总结内化,拓展应用。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

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动,把静态的学问

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索、探讨中逐步构建并完善

自己的学问体系。尤其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

化应用。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探讨统筹思想的精典

范例,但假如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

品质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末我支配了“为妈妈设计烙饼

方案”的环节。通过围绕“要烙15个饼,怎样烙时间最省”

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把5个饼看成一份”,

37

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学问,在学生的脑海中坚固地构建起烙

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中的困惑

《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

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在人人都知道数学于生活,

应当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但是假如脱离了我们的生

活实际,即便这样时间最短又有什么意义呢?以烙饼为例:为

了体现时间最短,在烙三个饼子时,先烙1号2号的正面,然

后把其中1号翻个面,另一2号则拿出去放一边,同时把外面

的3号饼放进去烙,两分钟后,1号饼熟了拿出,同时把锅里的

3号翻个面、把外面的2号饼再放进锅里烙,如此折腾的确花费

的时间是最短的,在时间上来说的确是最优化的策略,可是在

现实生活中没见过一个饼子没烤熟,只烤半边,然后放一边凉

一会再烤另半边的做法,应当说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策略,在生

活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不能换一个既贴切生活又能XX优化

思想的例子呢?

数学说课稿篇7

一、教学内容

38

义务教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一一《相识分数》第一课

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

一练”。

二、教材__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驾驭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

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

学生从相识整数发展到相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

中听说过,,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

行分的单位起先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阅历,但不会用分数

来表述。教学中要留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动身,在丰富的操作

活动中获得学问。

3、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

必要性,会认、读、写简洁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

涂色等方式表示简洁的分数。

39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通过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体会相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看法方面:感受主动参加、合作沟通的乐趣,培

育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

色等方式表示简洁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留意新旧学问的连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视察,适时总结,

协作发觉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视察、动脑思索,

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学问,留意同桌互学,集体沟通。

(三)、教具与学具打算

40

1、老师打算: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

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打算: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学问引入,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相识”必需在“平均

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起先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

一天,调皮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款待他们

(老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

人都满足?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再

问:假如妈妈只打算了两个苹果,应当怎样平均分呢?学生:

每人分1个。假如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调皮和笑笑

(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

个。老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知学生半个可以

用来表示,师板书:。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

分数。

41

揭题,板书课题:相识分数。通过熟识的生活情境由整数

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相识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

平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

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视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

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

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只要画出对称轴)。

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

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

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嬉戏:自主参加,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

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

几幅不同的图贴在黑板上,告知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

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来表示。确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

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为今后学习分率埋下伏笔。通过

嬉戏,发挥学生创建不同涂法。

2、相识四分之几

42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

出它的?(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并在部分涂上颜色,

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

指名上台演示不同的折法,同桌相互试着说说的意义,老师适

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

是这张纸的。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

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赐予确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相识、2/4、3/4、4/4等分数的

意义。

3、创建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爱的吗?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

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爱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

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建,在创作中拓宽学问,相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

思。

43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

容,相互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学问?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2/4、3/4、4/4……都是分

数。

...分子

……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

母4,最终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事实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

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依据大纲要求:练习的

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

设计下列练习。

1、仿照练习,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

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

44

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

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相识,会认、读、写简洁

的分数。

2、基础学习,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细致视察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

示涂色的部分,练习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化学生细致

审题,养成仔细做题的学习习惯。

3、涂色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晰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精确的格子。

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

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相识,强化所学学问。

4、诊断练习: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推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

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小题错误的缘由是:没有平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的相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视察

实力。

四、全课小结

45

今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

相识了分数,如相识了、……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

示分数,相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洁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

点。为学生驾驭学问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留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识分数

(平均分)

...分子

……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数学说课稿篇8

教学内容: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材—: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体积的推导公式,在教学

时,先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圆面积的转化,由此推想圆柱的体积

能否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求出它的体积。这部分内

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教具演示

46

和学生动手操作弄懂可以将圆柱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长方体(近

似),再依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得到圆柱的体积也应当

是它的底面积乘高。

教学目标: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驾驭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驾驭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

教具打算: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

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分

开)。

教学设想:利用教具演示将圆柱进行切割拼凑的方法,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