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的计提坏账准备_第1页
浅谈会计的计提坏账准备_第2页
浅谈会计的计提坏账准备_第3页
浅谈会计的计提坏账准备_第4页
浅谈会计的计提坏账准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激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不但要设法把产品销售出去,更重要的是及时收回销货款项,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在生产经营中流转,应收账款若不能如期收回形成坏账,会增加企业资金运用成本,加重银行贷款利息负担,造成资金周转失灵、生产停滞,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的同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针对坏账产生的严重后果,探讨坏账损失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了解坏账的重要性,理清坏账损失的确认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思考坏账产生的根源,针对坏账损失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产生的危害,文章探讨了计提坏账准备必要性及我国当前会计准则中对坏账准备的核算和计提采用的方法,并指出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关键词】坏账准备核算计提问题浅谈会计的计提坏账准备当前企业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扩大销售,降低存货,不得不为对方提供商业信用,以赊销等优惠方式来销售商品,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应收账款,甚至是呆账、坏账。企业所拥有的应收账款债务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良莠不齐,资信状况和经营能力不尽相同,给应收账款的回收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为更清楚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坏账准备科目和其他的多项准备计提科目一样,一直在企业资产和负债真实性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提坏账准备,可以将坏账损失的风险分散到各期,使不能收回的坏账及时得到更加合理的处理,有利于均衡各期的损失负担,利于财会人员对成本进行分析、测算、计划等管理。一、对坏账损失的确认及核算账款;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在这其中,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并不意味着企业对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与其他应收款项一样,也应当在期末时分析其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2001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规定企业必须采用备抵法核销发生的坏账。与原规定相比,《制度》有了本质的改变。这是因为直接转销法不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备抵法恰恰符合这些会计原则。具体表现为:①备抵法将转销坏账损失所产生的费用与有关赊销收入反映在同一会计期间,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②合理预计出现坏账损失发生的费用,符合稳健性原则;③按一定方法计提坏账准备,将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化解在常年的经营过程之中,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平滑收益。《制度》在说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时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根据这一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比如通常所用的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等。《制度》在“坏账准备”科目使用说明中还给出了一个计提坏账准备的公式,即当期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本科目的贷方余额二、我国当前坏账准备计提存在的问题

坏账准备的计提与会计目标——提供真实、公允、相关的会计信息相悖,会导致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真实,而且也不便于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现行规定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国有企业而言,对坏账的认定,核销必须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在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当地国有企业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很可能为了地方短期利益或政绩而不能客观地审定批准坏账的核销。“应收账款”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改观。(二)以“三年”为标准进行界定显得缺乏科学依据。欠款企业可能会故意拖延至三年以上,等待被核销;而债权企业则会以“三年”为警戒线,认为三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尚属正常,不用彻底清理从而放松对其的管理,而当超过“三年”这个警戒线时,再去关注,往往为时已晚,款项收不回往往已成定局。或因负责该应收账款发生的责任人已调离而无法追究其责任,或欠款单位已破产。

(三)由于应收账款部分不具有资产性质,更多部分不符合流动资产的特性(即一年内变现),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仍采用国际通行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已失去实际指导意义,不仅如此,还会误导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三、对存在问题的针对性分析一般来讲,企业对应收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坏账,并作为坏账处理:(一)必须要求企业如实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来核算费用和损失,而且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必须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并且加强有关责任人的离任审计。

(二)对超过三年而未能收回的账款必须有向债务人追索的记录、人民法院的裁决书作证明。因自然灾害或非常事件造成因破产所产生的不能收回的账款,需有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认定或公证机关的司法部门加以证明。(三)严格按照流动资产的定义,规范“应收账款”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为了能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便于财务分析,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对应收账款严格按照流动资产的定义,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列入流动资产,而对于不能在一年内变现即账龄超过一年而又不属于坏账的应收账款,则将其单独列于流动资产与长期投资项目之间,增设“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披露账龄在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的有关信息,

四、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坏账损失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对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的管理首先要在根源上入手,即企业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密切配合,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审议。企业可以根据积累的历史资料或者买卖过程重合同往来等方式,详细了解客户资金及信用状况,据以确定能否给对方赊销。

(二)在销售中积极提倡票据结算,避免坏账拖欠。在企业实际销售中,对往来少,金额少的,尤其是外地单位,应该积极争取对方带款提货,即使客户做不到贷款提货,也应该积极争取票据信用结算,也就是说要客户带商业承兑汇票或者银行承兑汇票来提(三)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不能扩大化。企业的所有应收款项,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都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如应收票据、预付账款虽然都属于应收款项,但就不能计提坏账准备。这是因为,除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外,《企业会计制度》对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分别在这两个科目的使用说明中对此进行了具体明确,即使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所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也只能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后,再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四)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不能随意化。这方面,有三种情形应引起注意。1、第一种情形,有四种情况是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①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②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③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④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2、第二种情形是,可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影响利润,就不全额提取:①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②因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导致债务单位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还债务的;③逾期三年以上,尚未收回的应收款项。(五)计提坏账准备前所进行的会计估计方法不能简单化众所周知,计提坏账准备前,会计人员应对当期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进行会计估计。如果进行的会计估计方法过于简单,其确定的应收款项可收回性必然与实际情况误差较大,那计提的坏账准备就不准确,从而所反映的资产质量也就不准确。事实上,有许多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会计估计就是怕麻烦,其方法过于简单化,有的只考虑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忽略考虑债务单位的现金流量情况;有的只考虑债务单位的资信状况,而忽略考虑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人事变化状况等;有的只考虑债务单位的现在,而忽略考虑债务单位的过去。所以,我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在估计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应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六)计提坏账准备后,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情况不能片面化计提坏账准备是企业的重要会计事项之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不少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仅仅披露的内容是,本期提取的坏账准备总额是多少、计提比例是多少,以及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是按余额百分比法提取,还是按账龄分析法提取等等,这些披露的情况是不完整的,存在片面化的倾向。我国会计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会计已由简单的记录和计算,逐渐发展成以货币单位来综合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商业信用的产生使赊销成为企业竞争的宠物。由于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是导致坏账损失发证的直接原因,这是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切实落实责任制度,在积极重视产品的基础上,力求将企业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科学管理,即是做好坏账损失的事前控制,增强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