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三中2023——2024学年草一子平八子调测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值为100分。I卷表达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8小题,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追剧的现象,在年轻观众中越来越普遍。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______。更有甚者,会选择观看“一分钟看全集”的视频剪辑,把整集情节_______。虽然从传播过程来看,“碎片化”追剧是在接收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在观众这一端。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因为害怕在一部“注水剧”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选择通过图文信息和短视频_____“精华”,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速食”习惯。在观众这种“速食”习惯的______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经济”和剧集宣传方的营销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一网打尽囫囵吞下撷取养成B.一网打尽打包带走汲取培养C.一览无余打包带走汲取养成D.一览无余囫囵吞下撷取培养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B.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C.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D.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3.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B.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这“绿囚”出牢的日子。C.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翠袖红裙、宽袍广袖……身着汉服的青年从你身边翩然走过,此时你会有种______之感,像是穿越了。兵马俑造型的雪糕不比普通雪糕更甜,但正如网友所言:“逛着兵马俑吃着兵马俑造型的雪糕,有种穿越的感觉。”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原因,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熟知并走近传统文化起决定作用。可是,很多令人______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______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更有甚者,______,把日韩风当成国潮范。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它代表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应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浮生若梦眼花缭乱矫揉造作李代桃僵B.恍如隔世扑朔迷离矫揉造作张冠李戴C.恍如隔世眼花缭乱附庸风雅张冠李戴D浮生若梦扑朔迷离附庸风雅李代桃僵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近并熟知传统文化。B.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原因,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近并熟知传统文化起决定作用。C.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熟知并走近传统文化起决定作用。D.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原因,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熟知并走近传统文化。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Ⅱ卷阅读题二、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窒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来也都是未知数。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都得感谢那些小真菌、大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而石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就导致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累了下来。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B.“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B.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D.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11.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A.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B.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C.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D.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生(节选)①路遥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人。农村对他来说,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景,他只有在寒暑假才重新领略一下其中的情趣。正当他和城市分不开的时候,城市却毫不留情地把他遣送了出来。高中毕业了,大学又没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经有些陌生的土地上。当时的痛苦对这样一个向往很高的青年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现在马占胜同志帮助了他。此刻,高加林高兴得如狂似醉,他认识到,这次进县城,他再不是一个匆匆过客了,他已经成了县城的一员。当然,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不过,眼下他能在这个城市占据一个位置,已经心满意足了。何况,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瞩目啊!通讯干事,就是县上的“记者”,到处采访,又写文章又照相,名字还可以上报纸。县上开个大会,他照相机一挎,就敢在庄严神圣的主席台上进进出出!高加林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出成绩来。这种心情也是真实的。他有时还把他的变化归到了党的关怀上,下决心努力为党工作——并且还庄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他的领导叫景若虹。老景比他大十几岁,瘦高个,戴一副白框眼镜,省里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高加林来之前,老景是县上唯一的通讯干事。初次见面,老景给人的印象非常和蔼,表面上不多言语,但一开口,就显示他学问很大,内涵也很深。高加林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称他景老师。老景虽然没任命什么官,但不用说当然是他的领导。上班后的头一两天,老景不让他工作,让他先整顿一下自己的行装和办公室,没事了出去玩一玩。他和老景的办公室在县委的客房院里,四面围墙,单独开门。他和老景一人占一孔造价标准很高的窑洞。其余五孔窑洞是本县最高级的“宾馆”,只有省上和地委领导偶尔来住几天。把通讯干事安排在这里办公,显示了县委领导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视。这里条件好,又安静,适合写文章。高加林在外面晾晒完铺盖,放好了箱子。老景带他去县委办公室领了一套办公用具。桌椅板凳和公文柜在他来的前一天都已经摆好了。所有这些弄好以后,高加林独个儿在窑里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忍不住嘴里哼起了他所喜爱的一首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还在镜子里照一会儿自己生气勃勃的脸。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照。全部安排好了。在县委的大灶上吃完下午饭,他就悠然自得地出去散步——先到他的母校县立中学。正在假期,校园里没什么人。他徜徉在这亲切熟悉的地方,过去生活的全部事情都浮现在眼前了。手风琴的醉心的声音,学校运动会上的笑语喧哗,也在耳边喧响起来。当年同学们的脸庞一个个都历历在目。最后,他回忆的风帆在黄亚萍的身边停下来,他和她在哪一块地方讨论过什么问题,说过什么话,现在想起来都一清二楚。他在他经常去的几个地方分别按当年的姿势坐了坐,或躺一躺,忍不住热泪盈眶。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从学校里出来,他又去了县体育场——他是体育爱好者,是学校许多项运动队的队员。尤其是篮球,他和克南都是校队的主力。他曾在这里度过许多个激动人心的傍晚!他从体育场转出来,从街道上走了过去,像巡礼似的把城里主要的地方都转悠了一遍,最后才爬上东岗。东岗长满了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有的树还是当年他们在清明节栽下的。山顶上是烈士陵国,埋葬着一百多名解放这座县城牺牲了的战士。那已经有些斑驳的石碑告诉人们,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这是县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一般的市民兴趣都在剧院和体育场上。经常来这里的大部分是中学教师、医院里的大夫这样一些本城的知识分子。山冈很大,没几个人来,显得幽静极了。高加林坐在一棵大槐树下。透过树林子的缝隙,可以看见县城的全貌。一切都和三年前他离开时差不多,只是街面上新添了几座三四层的楼房,显得“洋气”了一些。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象。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当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城里亮起来的时候,高加林才站起来,下了东岗。一路上,他忍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选自《人生·第十四章》,有删改)【注】①《人生》是作家路遥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站在故事之外,叙述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行踪,自由灵活地表现出了高加林的形象特征。B.高加林虽然高考落榜,但他富有才华,因而县里聘用他为通讯干事,并给他安排县委最好的办公场所,高加林对此感到非常满意。C.景若虹是一个为人和蔼、富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让高加林先整顿好行装和办公室、再出去玩一玩的安排,体现他对高加林的体贴。D.高加林唱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的情节和作者对东岗上三十多个年头的烈士石碑的描写,向读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13.下列选项对高加林心理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加林认为自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说明他对自己未来充满理想和抱负。B.高加林来到母校中学转悠时,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心中充满激动和甜蜜,令他怀念。C.高加林巡礼烈士陵园,警醒自己不能像烈士一样无畏牺牲,还有人生目标需要实现。D.高加林爬上东岗俯瞰县城全貌,感到心潮澎湃,下了东岗后,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14.选文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请任意选取两处并分析其作用。15.《人生》获得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评论认为《人生》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请结合选文对此加以分析。三、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③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略:攻占。降:投降。③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④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⑤连:率领。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A下B使C人D攻E城F略G地H所I降J下K者L因M以N予O之P与Q天R下S同T利U也1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B.愚以为宫中之事所降下者因以予之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D试用于昔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18.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20.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潭州①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贾傅③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