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想政治 复习关键问题与训练 把握《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答题逻辑_第1页
高考思想政治 复习关键问题与训练 把握《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答题逻辑_第2页
高考思想政治 复习关键问题与训练 把握《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答题逻辑_第3页
高考思想政治 复习关键问题与训练 把握《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答题逻辑_第4页
高考思想政治 复习关键问题与训练 把握《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答题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高中毕业班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关键问题与训练(五)说明:为了帮助一线老师找问题、补短板、提效率,福建省普教室近期组织省内教学与教研专家,针对近几年全省高中毕业班教学复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并约请部分老师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撰写文稿,供我省高三政治老师在教学复习过程中使用。各地各校老师可参考这些材料,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分析个性化问题,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材料中的疏漏肯定不少,敬请谅解。我们对参与本次材料编写与推送工作的老师表示衷心感谢!本系列材料主要针对本省情况编制,也只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仅供省内老师内部参考,禁止任何老师将材料上传上网或外传。把握《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答题逻辑近几年福建省的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中,《文化生活》的主观题得分普遍不理想。2019-2021年文化题的得分率分别是56%、55%、42%,基本处于各模块主观题的末尾。考生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有知识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知识性问题包括答题的相关知识无法再现和构建;方法性问题包括审题技巧与答题方法问题。高三复习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巩固整合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题型,掌握答题方法。当前高中政治主观题一般为材料说明题,都由“材料+设问”组成,设问一般又包括“知识范围+设问”。答题的内容主要依据材料、知识和设问这三大要素来确定。当然,这三个要素在构建答题逻辑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问题逻辑”对答题思路的构建是最根本性的,必须首先予以考虑。在此基础上,还要兼顾“理论逻辑”“题型逻辑”“材料逻辑”“生活逻辑”等。总之,解题思路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具体情境、限定知识范围、不同题型和设问方式等进行灵活判断、有所侧重或综合运用。下面结合近几年相关考试中比较典型的试题,分类说明不同文化类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从老师们教学复习时参考。一、学会从“理论逻辑”答题多数试题指定或规定了答题所需运用的具体知识,则答题逻辑会受知识本身的逻辑即“理论逻辑”的影响。当然,调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要根据情境材料和设问进行取舍。文化生活的主观题,常用的理论逻辑有两条线:大: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文化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小:两个素质——思德建设(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例1】(2021年全国乙卷,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2)“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10分)[参考答案]: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两个务必”激励共产党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砥砺前行。[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本题知识范围明确,难度较小。【答法分析】通过研读设问可知,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答时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依据相关的知识回答即可。本题可以分别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角度作答。【例2】(2021福建卷,节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数字福建在我省“遍地开花”。“滴滴农业”APP一键连接分散的农机与农户,实现了农忙季节的统一智能调度;“数字茶园”对种植评估、生产监测、终端溯源等进行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品质保障;“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精准分析李果等特色产业的生产数量、价格走势、市场供求等数据,帮助小农户找到大市场;“畅游”微信小程序提供全域旅游720°VR视频观赏,实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随着数字化应用和农业生产的融合日益加深,我省逐步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技术多干活,让农户得实惠。材料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既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生代“田秀才”,又需要善于经营管理的先锋派“农创客”;既需要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工巧匠,又需要投身乡村建设的文艺爱好者;既需要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又需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农村追梦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共同书写。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教育为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参考答案]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②教育可以传授农业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③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明乡风。[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教育为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首先从理论上要求学生依据教材所学,回答教育的作用。其次,考查学生演绎能力,运用“教育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次,依据材料由归纳出教育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形成文明乡风这两方面的作用。【答法分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客体。本题主体是教育,客体是乡村振兴。题型属于原因类。对教育这一主体需要回归教材,找其理论依据,即教育的地位、特点、作用等。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在材料中教育是如何具体对乡村振兴起作用的,即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有效信息①:乡村振兴既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生代‘田秀才’,又需要善于经营管理的先锋派‘农创客’;既需要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工巧匠,又需要投身乡村建设的文艺爱好者。有效信息②:既需要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又需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农村追梦。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教育的理论依据。得分点②:教育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得分点③: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形成文明乡风。总之,第一点是理论,第二三点结合材料分析,要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例3】(2020年新课标Ⅲ卷,节选)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早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2019年9月,习近平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关于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治理黄河的号召、思路和战略,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千百万黄河儿女发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兴修水利,治沙治水,恢复生态,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题中要求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只要按照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作答即可。【答法分析】首先要明确“文化力量”指的是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然后重点结合材料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部分信息,分别从党提出治理黄河的号召、思路和战略,千百万黄河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两个角度阐述“文化力量”对黄河治理的重大作用。【例4】(2019·全国新课标Ⅲ卷,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百县榜”。(2)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参考答案]: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焦裕禄精神,能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民心,激励斗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脱贫。[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审读设问,设问要求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答法分析】设问对分析说明的对象“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进行了前置,从中可以归纳概括出需要运用的知识是“民族精神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演绎分析。答案的构建可运用“三段论”架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焦裕禄精神)为打贏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此逻辑指导下,结合材料从“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民心,激励斗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地制宜”说明焦裕禄精神的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弘扬焦裕禄精神推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例5】(2018年全国卷I,节选)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材料二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考查范围是“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能力,要求考生能从材料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中找出并抽象概括出优秀文化。并进一步分析“先进文化……的作用”,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答法分析】设问要求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文化的作用,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把握;其次,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抽象概括出本题隐含的先进文化,涉及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中的正确政策和思想;最后,要解决先进文化是如何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组织答案时要运用演绎思维把先进文化“具体化”,即应结合这些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效果加以分析,根据文化作用的两个方面,从正面说明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从反面说明它能破除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最后总结说明它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本题也可以运用“三段论”构建答案。其中“大前提”是提出理论依据。“小前提+结论”是进行演绎分析的过程。本题大前提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小前提为: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反映”“顺应”补充说明“为什么是先进文化”)。结论为:中央意见和决定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例6】(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9题,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10分)[参考答案]: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考查范围是“文化创新”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有关知识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知识体系(包含文化创新的意义、途径、主体等知识)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设问中“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强调途径、措施这一角度,侧重依据材料逻辑作答,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答法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要熟记相关知识,并能够获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理论和材料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题格式“知识+材料分析”,先明确文化创新的知识,即创新基于实践,创新要即要继承又要发展。在些基础上结合材料进行具体阐述。具体包括:由冯洪钱深入畜病治疗第一线,访问兽医站和老兽医,研制兽药,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由冯洪钱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体现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由冯洪钱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最新成果中推进创新。小结:依据理论逻辑答题,先要明确题目的知识要求和限定,然后从涉及到的知识点出发,结合材料信息分点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这就要求考生熟悉《文化生活》的知识结构,并能熟练再现相关知识。文化生活从一般到特殊之——文化作用文化生活从一般到特殊之——文化发展二、学会从“题型逻辑”答题“题型逻辑”实际上也就是问题逻辑,从“题型逻辑”答题即根据试题设问的逻辑进行作答。政治学科试题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是如何、怎么样和怎么办五类,此外还有综合类。每类试题同时也包括不同的具体形式。下面结合文化生活试题具体说明几种类型。(一)论证类试题【例7】(2013年全国卷I第39题,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地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只是阐明理由。[参考答案]: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门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解析]:【设计思想】该题型特点(1)只能选择某一种观点,即造成或不造成;(2)理由阐述(理论依据+结合材料)。与辩论赛相似,考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只能选择一种,做到自圆其说、逻辑自洽即可。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论证能力。【答法分析】本题思路,第一是先立论(明确、选择论点),接着再论证。论证的过程同于“归因论证”。观点一包括反对某观点;理论依据;指明怎样才是正确的观点,阐述时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观点二包括支持某观点;理论依据;指明应该怎么做,阐述时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二)关系类试题1.说明A与B的关系【例8】(2015年全国卷Ⅱ第39题,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分)[参考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3分)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分)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分)[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要求说明A与B的关系试题,考查必修三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答法分析】本题答题思维方式应该是:①若是书上原有知识点,则是根据书上的情况作答(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若不是书上的,则思维方式是:A是……,B是……,B对A的作用(意义)或A对B的作用(意义)。在此要注意,A可能包含A1A2……,B可能包含B1B2……,答题时要根据知识点或材料信息点进行分解作答。2.说明B、C对A的作用(意义)【例9】(2015年全国卷Ⅰ第39题,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分)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4分)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4分)[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要求说明B、C对A的作用试题,或者说是B1B2对A的作用,考查必修三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该题设问上比较新颖、独特。让考生有些难以判断该题到底要求说明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境材料的信息,进行冷静分析,找准试题设问的真实意图。通过分析可以转换设问的表述,该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即论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答法分析】审清设问后,本题还需要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如题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住乡愁》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等重要信息都提供了答题的思路与方向。本题答案逻辑性非常强,层层推理,以理说文,以理答题。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乡愁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期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此思路下,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应答。(三)评析类试题【例10】(2019全国卷Ⅰ第40题,节选)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分)[参考答案]: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③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解析]:【设计思想】本题求运用相关文化知识,结合材料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即运用相关知识评析题中已有的观点,属于评价型试题,答题要求全面辩证,遵循“正→反→合”辩证分合的思路。【答法分析】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要求评析观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首先,要结合材料解读设问中“传统村落”属于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中“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等,可将传统村落归结到文化层面,即传统文化。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中的核心概念向上追溯(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文化)。其次,要结合材料“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看到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可看出本题涉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从而确定本题答题的知识依据在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知识。最后,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决定于政治和经济的知识分析解答问题。一要阐述这一知识。二是从这一知识出发,根据评析题的答题逻辑,从题型层面形成基本答题思路,即:第一要肯定其合理之处,这一观点看到了经济社会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会面临困难;第二是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这一观点忽视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能动性,因此要说明文化会因时而变,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最后可进行总结。(四)开放性试题【例11】(2021河北卷)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四史’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A中学高一(3)班将于“七一”前夕举办一次以“学‘四史’增强‘四个自信’”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做一个活动计划。要求:①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③15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参考答案示例]:目的和意义: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此次活动,有助于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观看有关“四史”内容的视频,分小组进行针对所观视频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合作共同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解析]:【设计思想】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展理想信念的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核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法分析】开放性试题的形式有多样性,如主题归纳型、建议措施型、活动方案型、短文写作型等。试题一般不限定所依据的知识(有的试题的知识范围会有所限定)。本题不限定知识范围,但从设问可以看出主要属于文化现象,可参考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试题要求写出“活动计划”,属于活动方案型,即要求回答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过程、注意事项等。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本次学习教育活动的主题。然后,根据要求“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文化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的要求”、哲学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即可。最后,注意书写要求字数是150字左右,而且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例12】(2021湖南卷,节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湖南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多次讲述发生在湖南的“半条被子”和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动人故事。这些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某中学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请你从以下三条研学线路中任选一条,根据所选线路拟定学习主题并说明活动意义,字数在150字左右。A线: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长沙(新民学会旧址、岳麓书院、橘子洲头)B线: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道县(陈树湘纪念馆)——通道县(通道转兵纪念馆)C线:长沙(雷锋纪念馆)一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参考答案示例]:选择B线路。主题:学好党史课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意义:有助于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了解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有助于增进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场感,加深对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知,充分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解析]:【设计思想】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限定模块知识范围,同时提供三种可选的路径,但试题指向明确,即“主题”和“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法分析】解答本题时要紧扣“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自主选择路线回答研学的“主题”和“意义”。首先,考生要写出选定的研学路线。其次,要确定学习主题,主题一般是标题式的陈述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与所选路线相匹配。再次,要根据所选路线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活动意义。意义建议从多角度思考,归纳时要有层次性、逻辑性,一般有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知情意行等逻辑顺序递进。最后,要注意书写要求,字数是150字左右。【例13】(2021北京卷,节选)16.房子可以遮风避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雕刻彩绘?茶碗器皿能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烧制出各种图案?语言可以表达意思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讲求韵律的诗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参考答案]: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回答。等级水平等级描述水平4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水平3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知识运用比较准确:逻辑性较强,有条理水平2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水平1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解析]:【设计思想】本题限定《文化生活》知识范围,设问是“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属于综合性的认识类试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感悟文化、从背景素材(图文)中概括文化载体,并认识其中的作用与意义,说明从中可获取的体会与启示等等,包括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这类此题综合性强、开放性大,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答法分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视角,可以调动的知识包括有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等。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对文化载体赋予文化意义→可联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效信息②:人们浸润优秀文化→可联系优秀文化的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人们置身文化环境,感受文化熏陶。得分点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将物质赋予文化意义。得分点③: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雕刻彩绘、绘画、诗歌等优秀文化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总之,每一点理例结合,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此外,考生亦可从其它角度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三、学会从“事实逻辑”答题有些试题型的答案主要依据材料所呈现的事实答题,则要求按材料呈现的“事实逻辑”答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该认真解读材料,把握各个层次、部分材料的信息,或者提取各个层次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从它们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例14】(2021年1月福建适应性测试,节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拟定了“绕、落、回”探月三步走计划,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该项工程聚焦“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选代提升。2000年实施的嫦娥一号任务和2013年实施的嫦娥三号任务,分别完成了环绕和着陆巡视两个目标。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未来我国实现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工程研发团队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嫦娥五号任务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的负责人,大多是“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无数年轻的航天人早已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从总体设计、轨道控制到上行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协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下新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激励着广大青年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弘扬“探月精神”。[参考答案]:①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足实践,把个人理想融人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洪流中;②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掌握各项建设本领;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协作,勇担时代使命;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畏险阻,与时俱进,在新征程中再立新功。[解析]:【设计思想】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如何弘扬“探月精神”。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试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思想、航天人的精神,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法分析】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要紧扣设问的“探月精神”。材料明确提出探月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据此从教材、材料、时政热词等思路找措施。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面做法(本题),那么就从材料中归纳方法。在归纳法的运用中还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归纳做法提出措施,二是提炼材料中做法的精神实质并提出措施,如本题,根据材料信息回归教材,调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理想信念、个人素质修养等知识作答。【例15】(2016全国新课标卷,节选)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更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参考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解析]:【设计思想】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就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求根据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属于措施类试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法分析】本题材料较多,第一段主要是揭示主题,第二段是呈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第三段是展现事实。设问是“怎么办”的问题,需要回答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