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俗的变迁看待_第1页
从婚俗的变迁看待_第2页
从婚俗的变迁看待_第3页
从婚俗的变迁看待_第4页
从婚俗的变迁看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婚俗的变迁看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婚礼的本质是什么???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礼是非常简单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其形式也随其地位的提升而愈加复杂。

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通过对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一、婚俗形式的变化1.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2.“嫁妆”“聘礼”的增加二、观念转变1.婚姻目的侧重点的转移2.一夫多妾到一夫一妻

3、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4、休妻到离婚5、同居思想

古代: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古人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夫子;与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现代:的观念显然有很大的转变,结婚的原因不再只是传宗接代那么简单了(甚至有的人宁愿一直过两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丁克家族)。而传宗接代也只是爱情的结晶,并不再是仅仅为了延续香火,保持家族旺盛(除去一些富豪为了家业有人继承)。这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体现

“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束缚了中国妇女几千年,而如今婚前同居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个,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有利于双方的思想的磨合,为婚后生活打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强烈的反对。于其利弊,我们现在也无法很好衡量,只能说是利弊参半吧。

当然在不断的变化中有的东西也是不变的,门当户对和婚礼时间的选择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50.9%表示婚礼会选择良辰吉日。对于婚姻需不需要“门当户对”,调查显示,52.2%的人认为需要,27.2%的认为不需要,20.7%的人感觉不好说。而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三、由中国婚俗变化看中国社会

纵观中国社会婚俗发展的历程,导致这样巨大的变化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而且婚俗的变化也相应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十几年(1988—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区,开发区,沿海城市等一系列新政策促使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形成。与此同时,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农村地区整体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也使得我们的一些法律法规进一步的完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是《婚姻法》的精神。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年一个飞跃。因此出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在社会上,逐渐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地区旧式婚俗有所抬头。

第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对《婚姻法》的了解也更为深入。所以在城市中,新人婚前领取结婚证成为了婚礼的又一个新的“风俗”。而农村地区则并不明显。第三,“离婚”“征婚”等这类词在这个时期盛行。婚姻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国家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畸形,贫富差距的扩大,地区差异的明显。一些人权利至上和金钱万能的思想膨胀,致使诸如“傍大款”“傍高层”的现象出现。社会的舆论引导和道德谴责薄弱,城市越发达,经济水平越高,离婚率也越高。

第四,国家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法律在运行中出现的缺失进行的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在《婚姻法》中,强调“夫妻应相互忠实,相互扶持”。国家还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单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九十年代三大件(电话、电脑、空调)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二十一世纪三子一本(房子、车子、票子、存折本)红宝书指称的是文革中的崇拜礼器,广义地说,所有毛泽东著作都是红宝书;狭义地说,它是特指《毛主席语录》、“三合一”等袖珍、简易的毛泽东著作选编本。其中尤其特指《毛主席语录》。五十年代

50年代的婚礼简朴,程序简单,没有鼓手,没有司仪,没有贵重饰物交换,只交换一个手绢。主持人宣读完结婚证,礼毕后开席。六道菜,白菜、萝卜、土豆、豆角丝......其中一两道菜里有几块肥肉,其他菜中连油星都很少,席间无酒。六十年代

物质极度匮乏的“三年灾害”。这个时候,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六十年代的婚礼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婚礼上新娘会有要好的女友相陪,而男方也会有“革命战友”帮忙,例如挡酒或者代替做游戏之类。进入七十年代

7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很多物品需要凭票购买,物质生活方面并不富裕,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婚礼的热情。七十年代年轻人的婚礼火热质朴。婚礼开始后,两个人要并排站好,对着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鞠躬,接下来,要念一段毛主席语录,参加婚礼的宾客还一起唱《东方红》。当时也很流行集体婚礼。/blog/2007-09/29/content_6812676.htm婚礼成本比较70年代末:三大件几百元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时需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当时上海全钢手表121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加上衣服、家具,总共花费只需要六七百元。当时三门大衣柜,还需要凭票购买,扶手沙发要靠自己请人来做。80年代末:3000元能搞定上世纪80年代,租两辆婚车共需60元;婚宴每桌60元,10桌共600元;喜糖200元;照相50元;家具500元,还包括自己做的;东芝12英寸黑白电视420元;夏普录音机610元;衣物、被褥500元;另外还有单位分房的房租每月1元多。总共3000元可以把婚礼办了。90年代末:开始为房子发愁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家具电器平均需要1.5万元,婚宴花费开始上涨;婚纱照相大约要1000元;衣服和首饰要2000元。20世纪以来:至少十万。婚姻成本比较在进入新社会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结婚为什么越来越贵?关键词:扎堆

“领证扎堆,结婚扎堆,办婚宴更是扎堆,这是我今年结婚最直接的感受了。”才结婚的赖阳说,很多人结婚都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根据农历,2005和2007年都是寡年,寡年无“春”,预示着不吉利,然而2006年有两个“春”,4个情人节,因此,很多新人都选在2006年举行婚礼。

当记者打电话给长沙市一些影楼、酒店、婚庆公司时,得到的答复是十一期间早已预订满。9月底,湖南佳程酒店企划公关部经理谭丹就告诉记者,该酒店的婚宴预订已经排到了2007年的元月。

关键词:涨价

据调查,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每年产生的婚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婚庆公司推出了“婚礼套餐”,从经济型到钻石型,从两千出头到三四万元应有尽有,迎合了不同消费能力新人的口味。如今选择婚庆公司一条龙服务,或是某个环节特定服务的年轻人已高达85%。

关键词:攀比

婚庆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新人结婚成本“水涨船高”的主要原因是:新居装潢以及购买各种名牌消费品。很多新人都有“非名牌不买”的心态:买结婚钻戒,要周大福、周生生;买灶具,要方太、美的……

一个婚礼成本相差会有多大?如果只要求司仪摄像,最低花个几百块就可以了。而有的新人要求“游轮婚礼”,光布置船上就得花上一万多,“花费多少,和新人自己的心态有关。”

/u/vw/173874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