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分)下列示意图呈现了某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南()A.秦国、修建都江堰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唐朝、营造大明宫 D.元朝、开凿通惠河2.(1分)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表明此项制度()A.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B.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D.选拔官吏仍注重门第3.(1分)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唐朝()A.达到鼎盛阶段 B.重视选拔人才 C.诗坛气象万千 D.藩镇割据严重4.(1分)下列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5.(1分)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6.(1分)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7.(1分)《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出唐朝()A.胡乐仅流行于朝廷 B.贵族只吃胡食 C.胡人文化成为主流 D.民族交流交融8.(1分)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9.(1分)书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唐代书法家怀素与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他们最擅长的书法是()A.行书 B.隶书 C.草书 D.楷书10.(1分)唐朝灭亡后的一个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史称()A.七雄争霸 B.南北朝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11.(1分)如图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朝代年代铜币数目(万贯)唐804年13.5宋1000年1351007年1851073年600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12.(1分)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13.(1分)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14.(1分)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A.契丹 B.西夏 C.大金 D.蒙古15.(1分)公主赵姬因战乱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带并结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A.金灭北宋 B.蒙古灭金 C.元朝建立 D.元灭南宋16.(1分)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17.(1分)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的种植范围扩大,“有山皆种麦”,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繁盛 B.土地资源的丰富 C.社会矛盾的激化 D.农业技术的发展18.(1分)图示法可以比较直观地展示较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如图体现出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B.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化 D.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19.(1分)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20.(1分)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A.藏族 B.党项族 C.回族 D.女真族21.(1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22.(1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大都市是()A.长安 B.开封 C.杭州 D.洛阳23.(1分)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小张同学在收集“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据此可推知,“某一时期”应该是()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24.(1分)“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是《梦溪笔谈》关于某项技术的记载,与此技术发明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毕昇 B.贾思勰 C.华佗 D.张衡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8分,第26题10分,第27题8分,共26分。25.(8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多种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的历史文献数量繁多,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时段长,内容丰富,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两部史书大致情况如下:史书记载时段作者《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司马迁《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司马光材料二:类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诗歌内容《登观音台望城》唐•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注释:①菜畦: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块。②一条星宿:百官早朝时所执灯火,如天空中一道星宿。备注学者复原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登观音台望城》被诸多学者用以研究唐朝长安城。(1)根据材料一,选出可供研究唐朝长安城的史书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长安城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唐朝长安城?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摘自《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杭州商业繁荣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27.(8分)文学艺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诗词证史】材料一: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摘编自《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曲中唱史】材料二: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画中探史】材料三:图1:《张骞出使西域图》图2:《雨中耕作图》(敦煌壁画•唐)图3:《货郎图》(李嵩•南宋)(1)根据材料一,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概括材料二:中散曲反映出的元朝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参照图1示例,任选图2或图3中的一幅进行阐述。图1【示例】《张骞出使西域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史事,反映了当时汉朝与西域的沟通交往以及中外文明的联系交流,可以借此了解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分)下列示意图呈现了某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南()A.秦国、修建都江堰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唐朝、营造大明宫 D.元朝、开凿通惠河【解答】根据图示“政治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判断可知,图示反映的是隋朝的统治;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故B符合题意;秦朝实现了统一,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唐朝是英国统一的王朝,但不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排除C;元朝的制度创新是行省制度,排除D。故选:B。2.(1分)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表明此项制度()A.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B.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D.选拔官吏仍注重门第【解答】根据材料“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C项正确;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A项;“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B项;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渠道,使广大平民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员行列,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式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3.(1分)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唐朝()A.达到鼎盛阶段 B.重视选拔人才 C.诗坛气象万千 D.藩镇割据严重【解答】据题干“贞观十三年,统计户数是312万,开元十四年,近707万,开元二十年,达786万。开元中期米价每斗13文,开元后期稳定在20文以下,‘天下无贵物’。社会治安稳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可知,唐朝人口增长,物价稳定。社会治安稳定,这说明唐朝达到鼎盛时期。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唐朝重视选拔人才、诗坛气象万千、藩镇割据严重,排除BCD。故选:A。4.(1分)下列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解答】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故选:A。5.(1分)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不符合题意。故选:C。6.(1分)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解答】A.根据材料“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业贸易繁荣,唐朝经济发达,A正确。B.材料体现不出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C.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化兴盛,排除C。D.材料体现不出政治制度完备,排除D。故选:A。7.(1分)《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出唐朝()A.胡乐仅流行于朝廷 B.贵族只吃胡食 C.胡人文化成为主流 D.民族交流交融【解答】据题干“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可知,这反映唐朝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西汉影响,体现了民族交流交融。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唐朝民族交流交融,不能说明唐朝胡乐仅流行于朝廷、贵族只吃胡食、胡人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BC。故选:D。8.(1分)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解答】A.根据所学和材料“法式备定,珍国也”可知,这体现出,唐朝典章制度先进,日本落后,日本才向中国学习,A正确。B.日本派出遣唐使属于对外关系,唐朝民族政策开明是在唐朝典章制度先进的表现,不是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排除B。C.对外贸易兴盛不是日本派出遣唐使的主要原因,排除C。D.社会风气开放是唐朝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的结果,不是日本派出遣唐使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9.(1分)书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唐代书法家怀素与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他们最擅长的书法是()A.行书 B.隶书 C.草书 D.楷书【解答】张旭,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因他常饮酒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颠张”的雅称。怀素是继张旭以后的又一位大草书家,好饮酒,饮酒后,不分墙壁衣物,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素”。怀素与张旭合称为“颠张醉素”。故他们最擅长的书法是草书,C符合题意;行书、隶书和楷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0.(1分)唐朝灭亡后的一个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史称()A.七雄争霸 B.南北朝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D。11.(1分)如图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朝代年代铜币数目(万贯)唐804年13.5宋1000年1351007年1851073年600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解答】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反映唐朝时期主要使用铜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繁荣,图片反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C项正确;选项ABD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2.(1分)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解答】数据中武职和文职出身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任职人员比例说明北宋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选:D。13.(1分)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解答】根据“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其作用主要是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财政,排除B。从材料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中书门下是中央官员,不是通判牵制的对象,排除D。故选:A。14.(1分)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A.契丹 B.西夏 C.大金 D.蒙古【解答】根据材料“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爆发,北宋与西夏的大战拉开帷幕,B项正确;契丹、大金和蒙古所处的位置不是西北方向,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15.(1分)公主赵姬因战乱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带并结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A.金灭北宋 B.蒙古灭金 C.元朝建立 D.元灭南宋【解答】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皇族流落民间,于是出现了这种情况,公主赵姬因战乱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带并结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故A正确;蒙古灭金、元朝建立与北宋皇族流落民间没有关系,排除BC;材料是说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元灭南宋晚于此,排除D。故选:A。16.(1分)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解答】根据题干卡片内容“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知,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人,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等的中心,这些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只是说明苏湖地区成为天下粮仓,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增加,排除B项;都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17.(1分)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的种植范围扩大,“有山皆种麦”,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繁盛 B.土地资源的丰富 C.社会矛盾的激化 D.农业技术的发展【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麦类作物属于北方作物,南宋麦类作物在南方广泛种植,水田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D正确;麦类作物不属于经济作物,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土地资源的丰富与否,排除B;农业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C。故选:D。18.(1分)图示法可以比较直观地展示较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如图体现出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B.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化 D.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解答】分析题目图示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两宋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没有实现统一,直到元朝才完成统一,所以图片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D是正确的选项;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和建立时期是在秦汉时期,与图片内容无关,排除AB;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化只是图示反映内容的一部分,最后元朝统一全国,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故选:D。19.(1分)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解答】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朝在河南等地设立行省,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说明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治理,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20.(1分)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A.藏族 B.党项族 C.回族 D.女真族【解答】藏族他称亦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可知不是元朝形成的民族,排除A项;宋朝时,李元昊即位夏国王后,创制党项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可知党项族不是元朝形成的民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C项正确;女真族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可知不是元朝形成的民族,排除D项。故选:C。21.(1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CD错误,排除。故选:B。22.(1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大都市是()A.长安 B.开封 C.杭州 D.洛阳【解答】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反映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B符合题意;长安、杭州和洛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3.(1分)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小张同学在收集“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据此可推知,“某一时期”应该是()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解答】A.材料未涉及两汉时期的相关信息,排除A。B.材料与隋唐时期的时代风貌不符,排除B。C.据材料“瓦子”“蹴鞠”“勾栏”“杂剧”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历史信息。“瓦子”是宋代城市中兴起的娱乐场所;“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勾栏”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杂剧”是元代时期的重要戏曲艺术。故C正确。D.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排除D。故选:C。24.(1分)“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是《梦溪笔谈》关于某项技术的记载,与此技术发明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毕昇 B.贾思勰 C.华佗 D.张衡【解答】据题干“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北魏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排除B;华佗是东汉医学家,发明“麻沸散”,创制五禽戏,排除C;张衡是东汉科学家,发明地动仪,排除D。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8分,第26题10分,第27题8分,共26分。25.(8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多种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的历史文献数量繁多,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时段长,内容丰富,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两部史书大致情况如下:史书记载时段作者《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司马迁《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司马光材料二:类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诗歌内容《登观音台望城》唐•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注释:①菜畦: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块。②一条星宿:百官早朝时所执灯火,如天空中一道星宿。备注学者复原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登观音台望城》被诸多学者用以研究唐朝长安城。(1)根据材料一,选出可供研究唐朝长安城的史书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长安城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唐朝长安城?【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两部史书的记载时段可知,《资治通鉴》是可供研究唐朝长安城的史书,理由:《资治通鉴》记载时段是从战国到五代,记述了唐朝的历史。(2)根据材料二图示及文字材料可知,唐朝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井然有序(规划整齐,宏伟壮观);居民区和商业区有严格界限,东西两市为主要商业区。(3)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或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上网查询等途径。故答案为:(1)史书:《资治通鉴》;理由:《资治通鉴》记载时段是从战国到五代,记述了唐朝的历史。(2)特点:唐朝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井然有序(规划整齐,宏伟壮观);居民区和商业区有严格界限,东西两市为主要商业区。(3)途径:阅读历史书籍或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上网查询等。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摘自《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杭州商业繁荣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解答】(1)根据“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可知打破市坊界限;由“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可知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由“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可知注重市场管理。因此杭州商业繁荣的表现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由“杂剧家悉为杭州人”,可知与文化相关;由“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可知与商业成果,因此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文化中心;商业中心。(2)根据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的主要职能,在于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设置行省制度,这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沟通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故答案为:(1)表现: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功能:文化中心;商业中心。(2)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