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4页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的皇帝是()A.汉武帝B.汉光武帝C.隋文帝D.隋炀帝2.穿越时光隧道,今天北京的一个商人在隋朝时要乘船到都城经商,如图所示,要经过大运河的()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3.“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A.严刑峻法B.重视农业C.节俭治国D.唯才是用4.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5.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6.遣唐使”、“鉴真东渡”、“玄类西行”等历史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对外开放D.交通便利7.天宝元年(742年),边军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各地的节度使日益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C.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第4页,共4页8.五代十国是五代(907-960年)与十国(902-979年)的合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9.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刺史制度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10.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A.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C.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D.考试选拔官更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11.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政权战和北宋与辽960-1005年,40余年100多年北宋与西夏1038-1044年,不到10年100多年A.各政权间混战不断B.有战有和,以和为主C.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D.辽与西夏是北宋最大的威胁12.下列四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13.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早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A.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14.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A.乡村文化繁荣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D.交子开始使用15.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单位总计北方数南方数南方所占比例(%)贯、石、匹、两100181534414841560331255.93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16.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A.推动了经济发展B.形成了国家认同C.促进了民族交融D.维护了国家统一二、简答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日:“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音曰:“……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无复言,吾已喻矣。-《资治通鉴》材料二北宋文官出行图(1)材料一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2)材料二中文官出行的场面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18.(14分)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宋诗纪事》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书》(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谚语反映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材料一、二反映了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带来这种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该制度在唐代又有新的什么发展?(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二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