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7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7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7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7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L单选题2.多选题3.简答题4.综合题

单项选择题

1.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

A.外显行为

B.意志过程

C.情感情绪

D.心理机制

正确答案:D

解析: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

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着重研究的是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

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行为主义研究人的外显行为。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为考研高频考点,需考生注意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等。

2.利用放射性的示踪剂来研究脑功能的技术是

A.脑磁图(MEG)

B.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C.脑电图(EEG)

D.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正确答案:D

解析: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

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

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是利用放射性的示踪剂来研究脑功能的技术。脑电图(EEG)是通过精密的电子仪

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

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本部分历年考查不大,但是出题

机率比较大,因此需考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细节知识的积累。

3.主管躯体运动的脑区位于

A.额叶

B.枕叶

C.颍叶

D.顶叶

正确答案:A

解析: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即额叶。主要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

位置及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视觉区:位于枕叶,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听觉区:

位于颍叶,接受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即顶叶,接

受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本题需考生熟记大脑皮层的位置及其机能,

此部分为高频考点,需考生牢牢掌握。

4.下列有关视觉感受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A.锥体细胞的数量多于棒体细胞的数量

B.视网膜边缘存在大量的锥体细胞

C.锥体细胞对颜色敏感

D.棒体细胞对明度不敏感

正确答案:C

解析:锥体细胞一一明视器官,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及网膜的边缘,在中

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及颜色。棒体细胞一一夜视器

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本题需考生熟知锥体

细胞和棒体细胞的功能、位置、数量。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为视觉生理机制中比

较重要的考点,考生一定要牢记。

5.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幕函数。该定律称为

A.费希纳定律

B.韦伯定律

C.史蒂文斯定律

D.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正确答案:C

解析:韦伯定律: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

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公式是△I/I=K。K是韦伯常数;I

是原刺激强度;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费希纳对数定律:感觉量的增加与刺激强度的对数呈正比,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

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增加。P=K-IgloP是心理量;I是物理量;K

是常数。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斯蒂文斯幕定律:心理量并不随刺

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P=K-InoP是心理量;I

是物理量;K和n是常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和行为效率的关系。中等强

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因此本题选C。阈限测量的定律为考试的高频考

点,考生一定要正确区分。

6.一种色光与另外一种色光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解释这种色光混合现象

的规律称为

A.间色律

B.代替率

C.补色律

D.对比率

正确答案:C

解析:色光混合: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加法过程。如,彩色电视

就是色光混合的原理。色光混合的三个定律:补色律,任何一种颜色与其互补色

的适当比例相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间色律,任何两种非互补色相混合产生一种

相混合的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代替率,任何不同颜色的光产生的颜色相同

的混合色,可以相互替代。题中现象正是补色律。本题需考生熟记色光混合的三

定律,考生注意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区别。

7.在视知觉的形成过程中,“是什么”的通路是指从枕叶到

A.顶叶

B.颍叶

C.额叶

D.角回

正确答案:B

解析:where和what通路是指从枕叶皮层发出的两条通路,解释了盲视分

别是''具体是什么”和“具体在哪"。一个通向顶叶(where);一个通向颍叶(what),

主要负责物体形状的信息。本题需考生注意,视觉系统还存在两条通路:大细胞

通路,功能为分析运动和深度;小细胞通路,功能为分析颜色和形状。与这两条

通路相联系的是两个不同的视觉功能系统一运动系统和色彩系统。本题考查点比

较细,因此考生初期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小知识点的复习积累。

8.在时间判断方面,下列感觉通道的精确性从高到低依次是

A.视觉、触觉、听觉

B.视觉、听觉、触觉

C.听觉、触觉、视觉

D.听觉、视觉、触觉

正确答案:C

解析:时间知觉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估计

准确性最高,触觉其次,视觉最低;时间知觉的阈限也受感觉通道的影响,视觉

的时间知觉阈限是113〜124ms,听觉的时间知觉阈限是10ms~50mso②一

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内容丰富容易估计低,枯燥容易估计高;③

人的兴趣和情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

估计不足。本题在普通心理学课本上出现,需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知识

的积累。

9.作者在校对自己的文稿时,对错字“熟视无睹:这反映了知觉特性主

要是

A.恒常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正确答案:D

解析:知盐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

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即人们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

反映。知觉的选择性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将某些信息作为知觉对象,其他作为背

景,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

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认识的特性。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经验来对客观事

物做出解释。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开;理解有助于知

觉的整体性;理解还可以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作者在校对自己的文稿时,非常

熟悉自己先前写的东西,很容易将词句作为整体来感知,因此会忽视词句中的个

别错字,造成熟视无睹的现象。本题需考生理解知觉的四种特性,此部分为考试

的高频考点,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10.小王先学习了汉语拼音,随后学习英语,在使用拼音录入汉字时经常

会混淆拼音和英语,产生这种干扰的原因是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记忆重构

D.记忆恢复

正确答案:B

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先、

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或抑制作用越大。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

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记忆重构常用来研究错误记

忆。记忆恢复指的是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

立刻测到的保持量要高,这种现象在儿童期比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将逐

渐消失。题中现象反映的就是倒摄抑制,后学习的英语字母对拼音的使用产生了

干扰。本题需考生熟记选项中各个概念的含义并能灵活应用,尤其注意前摄抑制

和倒摄抑制的区别。

11.斯柏林(

C.Sperling)采用部分报告法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保持的字数数量为

A.5

B.7

C.9

D.11

正确答案:C

解析:斯伯林的部分报告法的实验,材料:3X4的字母卡片。条件:呈现

时间50mso要求:在每次刺激呈现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

行的字母。结果:平均达到9.1个项目。斯伯林在开始研究感觉记忆时用的是

整体报告法。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时间为50ms,尽可能多地报告出

先前呈现过的刺激。结果:人的记忆容量为4〜5个项目。本题需考生熟悉斯伯

林的感觉记忆的两个实验: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并对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要

熟记。

12.“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鲸鱼是哺乳动物”,据此可以推论“鲸鱼是

胎生的”。这种推理是

A.演绎推理

B.逆向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正确答案:A

解析: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

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分为三种: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真实前

提的结论组成。线性推理,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递推关

系。如,A>B,B>C,所以A>Co条件推理,前提的“真”或“假”都以逻

辑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具有的相关事件知识为基础。本题有两个前提和一个符

合前提的结论,属于三段推理,因此属于演绎推理。本题需考生理解归纳推理和

演绎推理的含义,并熟知演绎推理的种类和例子。

13.人脑中出现的“天宫二号”发射升空的景象主要是

A.触觉表象

B.动觉表象

C.听觉表象

D.视觉表象

正确答案:D

解析: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

道来分:视觉表象(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想起吉他的声音)、动觉表象(想

起舞蹈的动作)、触觉表象(想起针扎的疼痛)等。根据创造力的不同分为:记忆表

象(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和想象表象(具有新颖性)。题干中,“天宫二号”发射

升空的景象属于视觉表象。本题为基础考点,考生需理解熟记各个表象的含义。

14.某人的大脑受到意外损伤后不能理解口语。依据机能理论,其大脑左

半球损伤的区域可能是

A.额下回

B.颍上回

C.中央后回

D.顶、枕叶交界处

正确答案:B

解析:言语听觉中枢是威尔尼克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颗叶颗上回处。其受损

会引起接收性失语症,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

语义。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即顶叶处。言语运动中枢是布洛卡区,位于左

额叶部位。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是角回,位于顶枕叶交界处,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

意象失去联系,从而引起阅读障碍。这种病人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

书面言语。本题需考生熟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考查内容越来越详细,需要考

生精确记忆。

15.根据沙赫特(S.Schachter)的实验研究,使人的合群行为倾向增加的主

要原因是

利他

A.力

B.忧

C虑

D.心

正确答案:D

解析: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

群需要。实验告诉我们,在恐惧或紧张的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与别人待在一起以

降低紧张感。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时会导致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

惧感,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

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可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降低

恐惧感。本题需考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熟悉社会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内容。

16.学生上完一节音乐课后,很快准备下一节语文课。这反映了注意的品

质是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

C.注意转移

D.注意保持

正确答案:C

解析:注意广度是指在一瞬间内意识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注意的稳

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

意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

不同的活动中。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双作业操作。注意转移是人根据

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

另一种活动中去的过程。注意分散,由于受到无刺激的干扰,使刺激离开了需要

稳定注意的对象,不自觉的转移到了对完成工作的无关活动上。本题中,学生上

完一节音乐课后,很快准备下一节语文课,反映的便是注意的转移。本题为基础

考点,需考生熟记注意的各个品质及经典的例子。

17.有关性格与气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

B.气质有好坏之分,性格无优劣差别

C.气质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性格可具有道德评价含义

D.气质更多地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特

质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

人的成就。性格是指一种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了许多

社会道德的含义。气质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

社会属性。性格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具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反映一个

人的道德风貌。本题需考生熟记气质和性格的含义,掌握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

系。

18.依据阿希的从众实验,在每一次观察中,被试的安排是

A.均为真被试

B.真被试多于假被试

C.真被试与假被试一样多

D.真被试少于假被试

正确答案:D

解析: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

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

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线段。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

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

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从上述叙述中可知,真被试只有一个,少于

假被试。本题需考生熟知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注重细节知识的积累。

19.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对方接受后不久,再提出一个大要求,此时要求

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这种策略是

A.折扣策略

B.登门槛策略

C.留面子策略

D.滚雪球策略

正确答案:B

解析:留面子效应:如果对某个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再提

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

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留面子效应,也叫“门面”效应(欲

得寸先进尺)。登门槛策略: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

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得寸进尺)。题干中现象就是登门槛策略。折扣策略:是指

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

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滚雪球策略:一旦获得

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积少成多,优势逐渐强

大。本题需考生熟知社会心理学中一些经典的现象,注意区分留面子策略和登门

槛策略。社会心理学知识比较零散,考生复习应注重细节知识的积累。

20.在皮亚杰用于考察儿童思维发展的守恒实验中,儿童最晚通过的是

A.容量守恒

B.数量守恒

C.长度守恒

D.面积守恒

正确答案:A

解析: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获得守恒的概念,他们的思

维只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逐渐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

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在四个守恒中,只有容量守恒涉及的维度更多。

儿童获得守恒概念是由于儿童出现了可逆的心理运算。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获得

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儿童达到各种守

恒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数目守恒,6〜7岁。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

8岁。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2〜13岁。本题为

细节题,需考生注意细节知识的积累。

21.安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的依恋。某婴儿当母亲在场时

能独自探索,母亲离开时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强烈;当母

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该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A.回避型

B.反抗型

C.安全型

D.敏感型

正确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

本类型。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母亲不在场就会

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安全型

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安斯沃斯的依恋实

验属于高频考点,考生需要知道三种依恋婴儿的表现特点,及实验过程。后来研

究者又增加一种混乱型依恋。

22.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

自己的书袋,后来猎人赶来了。这时候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着狼”。

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A.空间认识

B.道德判断

C.自我概念

D.心理理论

正确答案:D

解析: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

(即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

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一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成功标志是成

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

务”。本题中“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即为“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即是

对幼儿心理理论进行考察。本题需考生理解心理理论的含义,并熟悉心理理论的

实验。知道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中一级错误信念实验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内

容。

23.根据塞尔曼(R.Selman)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

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

正确答案:D

解析: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

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

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阶段1:社会信息

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

同观点的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

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

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

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阶段

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

和判断事件。本题为基础知识点,考生一定要牢牢掌握。

24.认为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理论是

A.生态系统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知觉学习理论

D.条件反射说

正确答案:B

解析: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通过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

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生态系统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把环境分为四个

层次,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经典条件反射说是巴甫洛夫

提出的。知觉学习理论认为,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知觉是对刺激中信息的分

化过程;强调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本题为基础考点,考生一定要熟记发展心理

学的经典理论。

25.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

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该理论提出

者是

A.沙伊(K.W.Schaie)

B.莱文森(

D.J.Levinson)

C.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

D.艾里克森(E.H.Eri.kson)

正确答案:A

解析:成人智力理论。智力适应理论:沙依相信成年人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

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莱文森认

为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而构成的。稳定期与转折期的

区别就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变化,这里的生活结构指的是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

业角色的综合体。艾里克森的观点:①成年早期(18〜25):发展任务是获得

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②成年中期(25〜50)发展任务是获

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③成年晚期(50〜?)发展任务

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哈维格斯特提出7项中

年期的发展任务。本题为基础考点,需考生熟记成人智力的各种理论,成人心理

发展部分出题难度不大,但需考生精确记忆。

26.斯金纳训练鸽子学习走“8”字形路线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连续接近技术

B.给予线索技术

C.消退技术

D.负强化技术

正确答案:A

解析:连续接近技术,指的是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

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例如,训练鸽子或老鼠的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只

有当其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才强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点,直到完全

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了。消退技术是指消除强化从而

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负强化是消除厌恶刺激,如免做家务。斯金纳的操作性

条件反射属于高频考点,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对经典实验的理解记忆。

27.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直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劝说

D.情绪唤醒

正确答案:A

解析: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

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个体自

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

感的影响最大。替代性经验: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言语说

服: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

方法。情绪的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或紧张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

预期水准。本题为基础题,考生要熟记班杜拉的相关理论思想及相关概念。

28.关于学习的含义,错误的表述是

A.人与动物都需要学习

B.学习就是有机体的行为改变

C.学习是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

D.学习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正确答案:B

解析:学习: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具体包括:

①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

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如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引起的变化不能称为

学习的行为变化。因此B选项错误。③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

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④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

普遍具有,而且动物也存在。本题为基础题,考生需熟记学习的定义,并理解其

含义。

29.某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

计算。适合解释这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A.结构匹配理论

B.关系转换理论

C.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D.产生式迁移理论

正确答案:C

解析: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产生式理论

是由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如果两个情境中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两

个情境有产生式的交叉、重叠,就产生迁移,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结构匹配

理论以金特纳为代表,提出了结构匹配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

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个表征匹

配,则可以产生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关系转换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

所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在迁

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到的迁移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中,在于对要素组成

整体的关系的理解,在于能否认识到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本题为基础题,建构

主义的内容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需考生重点复习。

30.因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情感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正确答案:D

解析:奥苏伯尔把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

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

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

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是一种典型的外

部动机。学习动机的类型考查难度不大,考生需正确区分各个类型涉及的概念。

31.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建立的成就目标是

A.社会目标

B.绩效目标

C.表现目标

D.掌握目标

正确答案:D

解析: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

力实体观。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

提高的,倾向于掌握目标。能力实体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可以改

变的,倾向于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本题为基

础考点,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为高频考点,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重点掌握。

32.在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范式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A.学习阶段

B.保持阶段

C.干扰阶段

D.回忆阶段

正确答案:B

解析: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包括:学习阶段,被试学习几种类别样例的

词对。提取练习阶段,进行提取练习作业。最后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每个类别

的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现在实验过程中见过的所有样例,即干扰阶段和回忆阶

段。因此只有保持阶段不属于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本题为基础题,考生需

要掌握实验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范式。

33.下列选项中,测定启动效应常用的方法是

A.双耳分听法B,对偶联合法

B.知觉辨认法

C.分散注意法

正确答案:C

解析:启动实验是指先前加工的活动对随后加工的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测

量启动效应最常用的方法是知觉辨认法。在注意资源有限理论中,常用的是双耳

分听实验。对偶联合法是研究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分散注意法是短时记忆的研究

方法。本题为基础题,考生一定要熟记各种经典的实验研究方法。

34.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中,“不同情境”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A

解析:自变量是研究中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要观察

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映和表现,它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

变化。额外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之

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题干中不同情境属于自变量,延迟满足属于因

变量。本题需考生熟记各种变量的含义,并具备识别各种变量的能力,心理学实

验研究中的变量是考试的高频考点。注意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35.下列变量中,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的是

A.年龄

B.注意

C.加工水平

D.感觉通道转换

正确答案:D

解析: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

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

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记忆负荷量的变化

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

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

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

影响。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

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因此只有感觉通道会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

响外显记忆。本题为基础题,考生需理解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含义并熟知两者

的联系。

36.康拉德(R.Conrad)的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音形编码

正确答案:A

解析:1964年康拉德进行了〜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两组音近易混的字母

BCPTV和FMNSX为实验材料,用速示器以每个0.75秒的速度逐一随机地向

被试呈现,每呈现完6个字母就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

但不许不写。结果: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形状相似

的字母很少发生混淆。说明了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本题需考生

熟知记忆的主要实验,记忆实验为考试高频考点,考生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

37.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

正确答案:B

解析:研究假设属于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

告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

研究方法部分详细介绍了整个研究的过程,包括对被试的介绍、对仪器和材料的

介绍、对研究程序的介绍、对统计方法的介绍等。本题为常识题和细节题,认真

写过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的同学都能熟知本题的内容。

38.声笼法实验主要用来探讨的听觉特性是

A.音高特性

B.响度特性

C.音色特性

D.方位特性

正确答案:D

解析:音笼又称声笼,它是一种测定人对声音定位能力的仪器。让被试者戴

上遮眼罩,坐在音笼的椅子上,将被试者的头用固定夹固定起来。让被试熟悉实

验用的声音信号,要求被试只对本实验用的信号作出反应。音笼主要用于研究听

觉空间知觉。可以通过音笼实验验证有关听觉定位原理、差别阈限的测定。本题

考查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目的,需要考生重点记忆。

39.某企业想考察不同工龄员工的离职意向,将整个企业3000名员工按

工龄分为三组:两年以下的有1000人,两年至五年有1500人,五年以上的有

500人。如果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容量为600的样本,那么,从两

年至五年工龄的员工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A.100

B.200

C.300

D.400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的抽样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分配的比例为2:3:1,样本容量

为600,则具体的样本分配的人数为:200,300,100。因此两年到五年工龄的

员工应该抽取300人。本题需考生理解分层抽样的含义,并具备简单的计算能力。

统计部分的计算题难度不大,重在考查考生对公式的理解,并会灵活应用。

40.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

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目标出现

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目。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A.全部呈现法

B.重建法

C.重学法

D.提示法

正确答案:D

解析:提示法是一种常用的记忆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语词的系列学习和对偶

联想学习。提示法用于系列学习时,被试首先通过仪器学习一个刺激系列。系列

中的刺激项目按顺序排成一列,以事先定好的速度逐项向被试呈现。被试把刺激

系列全部学习一遍以后,即回到系列的开头,开始第二遍学习,但这次要求被试

在看到一个项目时,必须努力猜出它的下一个项目。由于刺激系列是等速逐一呈

现的,所以不管被试能否猜出第二个项目,猜得对还是不对,几秒钟后,第二个

项目总会以固定的速度呈现,起到强化和纠正的作用,同时它也提示被试继续设

法猜第三个项目。这样一遍一遍地反复呈现,直至被试完全记住整个刺激系列。

重学法是研究长时记忆保持规律的一种方法,通过两次或多次学习材料,计算初

学与重学保持量的改变,来研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重建法是测定记忆保持的一

种方法。首先让被试学习有一定顺序的一系列材料,然后将这种顺序打乱,让被

试重新把原顺序建立起来。其保持的指标通常用等级相关系数,即原顺序与重建

顺序的相关。+1为完全正确,-1为完全不正确,两者之间的数值为不同程度的

正确。记忆实验考查频率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各种记忆实验的内容。

41.研究者通常通过控制湿度、照明、噪音以及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等

各种额外变量,以突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这些做法损害最大

的效度类型是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

正确答案:B

解析: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的可推广性。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程度的一种指标。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控制

的额外变量越多,其结果就越能确认是由实验处理造成的。因而它的外部效度被

影响的可能性越大。本题中通过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提高了内部效度,而实验的

可推广性就很低,严重影响了外部效度。构思效度是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

的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

性程度。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

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考生需理解实验研究的四种效度的含义及影

响因素。

42.序列反应是方法的基本逻辑来源于

A.加法反应时

B.减法反应时

C.开窗实验法

D.排除一包含法

正确答案:B

解析:序列反应时任务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它以反应时作

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

学习的学习量。序列反应时是内隐研究的一种范式,依据减法反应时的原理,即

反应时的差异和心理过程的差异是同步的。开窗实验法同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反

应时的原理。反应时技术部分考题难度不大,需考生理解记忆几种反应时及相关

的经典实验。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

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

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

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

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

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

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属同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分属不

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

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

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

43.该实验自变量的数量是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A

解析:自变量是研究中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题干中有两个自变量,

分别为感觉可辨别度,语义可辨别度。感觉可辨别度有两个水平,高和低。语义

可辨别度也有两个水平,高和低。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为历年考试的高频考点,考

生一定要掌握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含义,根据题意能辨析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

44.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A.追随的信息得到了全部加工

B.非追随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

C.左右两耳所追随的信息量是一致的

D.非靶子词比靶子词得到了更多的加工

正确答案:B

解析:非靶子词代表了非追随耳的加工程度,C、D选项没有办法看出来。

题干中说,无论语义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

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这说明了感觉可辨度低时,对非追

随耳程度比感觉可辨度高时更好。因此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A选项无

法验证。本题是从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结论,考生要灵活掌握。

45.该实验结构支持的注意理论是

A.早期选择理论

B.晚期选择理论

C.特征整合理论

D.资源有限理论

正确答案:D

解析:早期选择理论认为信息在进入加工之前部分信息被阻挡在过滤机制外

面,部分信息得到分析。晚期选择理论认为输入信息在进人过滤之前已经进行了

分析,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反应阶段。资源有限理论认为注意是一种认

知资源,它是有限的。人进行不同的活动时,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当认知资源

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特征整合理论,主要探讨视觉早期加工

的问题,一种知觉理论或模式识别的理论。因为语义辨别度高或低代表了信息有

无充分加工,充分加工是晚期选择模型的观点。没有被加工是早期选择理论的观

点。题目中说语义辨别高低对非靶子词无影响,所以说明信息没有充分加工。本

题相对考查比较灵活,考生需熟知注意的认知理论,根据实验结论选择合适的选

项。考题不仅仅只限于熟记,还需考生学会分析问题。

46.一个实验有三组被试,各组被试人数相同,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是29,

则该实验每组的被试数是

A.8

B.9

C.10

D.11

正确答案:C

解析: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N-1=29,则实验处理的总次数,即总人数为

30,由于实验有三组,每组人数相等,则k=3,每组的人数为30/3=10。由自

由度推算被试人数,或由被试人数计算自由度是统计中常考的知识点,尤其是方

差分析中自由度的计算。

47.下列关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优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C.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功能性的变化

D.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正确答案:A

解析: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优点:无创性、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

构性的图像、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成像速度快、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缺点:由于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检测滞后于神经活动5〜8秒的氧信号,

因此时间分辨率低于EEG和MEG;不适合幽闭恐惧症患者;噪音大妨碍听觉研

究的应用;系统造价较高。因此选项A不正确。心理实验技术部分考查难度不

大,但需考生平时复习注意积累。

48.对偶比较法通常用来制作

A.顺序量表

B.称名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正确答案:A

解析: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把所

要测的刺激配成对,让被试判断每对刺激中哪个刺激的某一特征更明显或更喜欢

哪一个刺激。对偶比较法呈现刺激的方式通常有台阶式和斜线式两种。等级量表

法是同时呈现多种刺激,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

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常用感觉比例法和数据估计法制作

比例量表。常用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本题需考生熟记制作各

种量表的方法,正确区分四种量表。

49.研究者选取了28对夫妻,考察双方承受压力的差异,正确的验证方法

A.独立t检验,双侧假设检验

B.配对t检验,单侧假设检验

C.配对t检验,双侧假设检验

D.独立t检验,单侧假设检验

正确答案:C

解析:双侧检验的含义是只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只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

叫单侧检验。题干中提到夫妻两个,二者之间共同生活,是有一定关联的,要选

择配对样本。考察双方承受压力的差异,题目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偏向(比如

谁比谁高或谁比谁低),所以需要用双侧检验。本题需考生理解单双侧检验的含

义和区别,在考试中具备区分两个检验的能力,同时需熟知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

的区别。统计部分,需考生熟记各种公式及检验的前提假设。

50.统计功效是

A.a

B.B

C.1-a

D.1-B

正确答案:D

解析:1-B反映正确检验出真实差异的程度,称为统计检验力或统计功效。

假如真实差异很小时,某个检验仍有较大把握的接受它,说明这个检验的统计检

验力比较大。任何统计检验的目的都不是检验两个统计量差异大到什么程度,而

是检验两个统计量是否有差异。统计检验力恰是某一统计检验方法检验出差别的

能力。本题需考生理解统计功效的含义,注重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重点理

解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51.某被试作答了由30道题目构成的一个测验,所有题目对被试提供的项

目信息量总和为25,那么此测验对被试的测量精度(估计标准差)是

A.0.83

B.0.2

C.0.1

D.0.04

正确答案:B

解析:测验和项目信息函数有如下重要性质:每个项目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它

所测被试特质水平的函数,因而项目及测验信息函数值均是针对某一被试特质水

平来说的,随被试特质水平取值的不同而变化;每个项目在某一特质水平处所能

提供的信息量还受项目自身特质的影响;区分度越大、猜测可能越小,所能提供

的信息量越多;每个项目所提供的信息不受其他项目的影响,测验中各项目均独

立地对测验总信息做贡献,项目信息函数具有可加性,测验信息函数等于所含全

部项目的信息函数的和;测验信息函数在某一特质水平上的值的平方根的倒数,

就是该点特质水平估计值的估计标准误差。本题中所有题目对被试提供的项目信

息量总和为25,因此估计标准误等于0.2。本题考查点相对较偏,需考生注重

细节知识的积累。

52.比较不同心理特质的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应采用的统计量是

A.差异系数

B.四分位差

C.平均差

D.标准差

正确答案:A

解析:变异系数又称差异系数,它是一种相对量数。差异系数适用于比较同

一团体不同属性特质观测值的离散程度,也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使用的是

同种观测工具,所测的特质相同,但样本间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四分位数是将

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序后,用3个点将全部数据分为4等份,与这

3个点位置上相对应的数值称为四分位数。平均差是总体所有单位与其算术平均

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本

题需考生理解差异系数的含义并熟记差异系数的公式及其适用范围。差异系数为

考试高频考点,考生需具备简单的计算能力。

53.斯蒂芬森(W.Stephenson)1953年提出的研究自我概念的方法是

A.语义区分发

B.Q分类技术

C.两难故事法

D.内隐联想法

正确答案:B

解析:语义区分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其同事所创立。两难故事法由

科尔伯格创立,研究道德发展的一种方法。内隐联想法是格林沃尔德

(A.G.Greenwald)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Q分类技术是由斯蒂芬森提出的用来

评价态度和兴趣,也是研究自我概念的一种方法。本题为基础题,考生需熟记心

理测量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

54.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其均值为10,标准差为5,则总体均值

95%的置信区间为

A.[8.60,11.40]

B.[8.04,11.96]

C.[7.65,12.35]

D.[6.90,13.10]

正确答案:A

解析:总体方差未知时,除了总体为非正态且样本容量小于30的情况下无

法估计外,其他情况,用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公式,由于总体方差未知,用样本估

计总体方差由于样本容量大于30,可用Z值进行估计,95%双侧概率的Z=1.96o

因此区间估计的范围为96X0714,10+1.96X0.714],即[8.60,11.40]。

区间估计为历年考试的高频考点,考生要牢牢掌握其公式,熟记不同置信区间对

应的具体Z值,并具备区间估计的计算能力。

55.关于心理测量中的行为样本,错误的说法是

A.被试有代表性的行为

B.能反映被试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

C.被试出现的可观测行为

D.被试行为取样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

正确答案:C

解析:行为样本是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反映个体特定心理特质的

一组行为,可根据对这一组行为的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被试的行为样本要

有代表性,能反应被试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心理测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行为

样本的测量来预测被试未来的行为,允许存在一定的偏差。本题为细小知识点,

需要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多加积累。

56.一个测验由0、1计分的100道单选题构成,根据原始得分计算题目区

分度的恰当方法是

A.①相关

B.点二列相关

C.等级相关

D.四分相关

正确答案:B

解析:中相关的适用条件是两个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无论是真正的二分变量

还是人为的二分变量。四分相关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且每一个变量的

变化都被人为的分为两种类型。等级相关是计算顺序数据相关系数的方法,对于

称名数据、不是正态分布的等距和等比数据也适用。点二列相关适用项目是0、

1计分,而效标或测验总分是连续变量的数量资料。题目中测验总分被看做是连

续变量,用的是0、1计分,恰当的方法是点二列相关。本题需考生熟记各种变

量的适用条件,该考点为考试的高频考点,考生尤其注意点二列相关和二列相关

的区别。

57.某被试的韦氏智力测验分数比同年龄常模团体的均值高一个标准差,

其IQ是

A.120

B.115

C.110

D.105

正确答案:B

解析:韦氏智力测验的离差智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用公式表示是

IQ=15Z+100o高于同龄常模团体一个标准差,IQ=115。智商的计算公式为考试

的高频考点,需考生会简单的计算。

58.下列导出分数中,不属于等距变量的是

A.百分等级

B.CEEB分数

C.Z分数

D.T分数

正确答案:A

解析: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一个测验分数

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换句话说,百分等级

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越低。

百分等级是一个顺序量表,不具备等距单位,不能做进一步的数学运算。其他的

分数都属于等距变量。考生需理解各个量表以及各个分数的含义。

59.心理学家用画人测验评估儿童的人格特征,这种投射技术是

A.联想型

B.构造型

C.完成型

D.表达型

正确答案:D

解析:通过各种非结构化的、间接的询问方式,激励被访者投射出他们潜藏

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情感,了解他们对某一事端的心理状态,这类调研方法统

称投射技术。表达法又称表露法,使受测者利用某种媒介自由地表露他的心理状

态。题干中心理学家用画人测验评估儿童的人格特征,所采用的技术属于表达型。

联想型、构造型和完成型都属于投射技术的类型。投射测验属于细小知识点,考

查越来越趋于细小化。考生前期应注意结合基础教材全面复习。

60.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责任感的判断,常会影响他对中层管理者的

决策能力和领导力的评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严格误差

B.宽容误差

C.晕轮效应

D.趋中效应

正确答案:C

解析:宽容评价误差是在等级评定量表中使用所产生的误差,指评价者倾向

于对评价对象给予过高评价而产生的误差。反之,给以过低评价而产生的误差叫

严格评价误差。趋中效应是错误地将被考评者划为接近平均或中等水平,以避免

即使有正当根据的过高或过低考评时的一种错误。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

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感觉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的现象。题中现象属于晕轮效应。社会心理学内容相对零散,需要考

生平时复习时多加积累。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

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

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

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结果如下表所示:

61.从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倾向性结论是

A.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要比与阅读理解间的相关更强

B.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要比与阅读速度间的相关更强

C.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减弱

D.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减弱

正确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与阅读理解相比,各年龄组看电视与阅读速度的相关系

数的绝对值明显更小一些,说明了看电视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比与阅读速度之间的

相关更强。本题需考生具备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比较相关大小比

较的是绝对值的大小,C、D两项不能用相关来描述。

62.基于上表,研究者认为看电视对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

这一结论受到了质疑,其主要原因是

A.相关数据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推论

B.6〜9岁儿童年龄太小,缺乏自制力

C.横断研究不能提供儿童纵向发展效果方面的信息

D.与记录看电视时间相比,阅读技能测评受评定工具的信效度影响较大

正确答案:A

解析:事物之间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因果关系,即一种现象是另一种现象

的原因;第二种是共变关系即表面看来有联系的两种事物与第三种现象有关;第

三种是相关关系,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但又不是因果关系和共变关系时,此时事物

间的关系为相关关系。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事物,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从表中的实

验数据可以看到,表中的数据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只能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程

度,不能进行因果研究,因此结论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推论。

本题为基础考点,需考生理解相关系数的含义,考生同时也需知道解释相关系数

的注意事项。

63.如果要考察看电视时间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把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划分

成三种水平,而年龄变量又不是研究所关注的,则恰当的实验设计是

A.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B.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C.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D.固定组比较设计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中要考察电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电视时间是自变量,阅读的成

绩是因变量,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三种水平,可采用单因素设计。为了消

除年龄这一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可以把年龄作为区组变量,因此可以采用单

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中被试不是随机抽取和分配的,在实验处理

前就已经形成了。完全随机设计是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

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本题需考生理解各种实验设计的含义和优缺点,能做到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被试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

64.根据前面选定的实验设计,处理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是

A.t检验

B.x2检验

C.F检验

D.Z检验

正确答案:C

解析:x2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能够处理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

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t检验和Z检验涉及两个样本平

均数差异的检验。由63题可知,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为一个自变量的三个水平

的单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对于单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实验结果要用,检

验。实验设计部分往往结合统计部分出题,需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65.如果测验的真分数变异增加,误差差异保持不变,那么可能发生的情

况是

A.信度提高

B.观察分数变异不变

C.信度降低

D.观察分数变异变小

正确答案:A

解析:在经典测量理论中根据CTT假设模型,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关系,

SX2=SV2+Se2,即在一次测量中,被试观察分数的方差等于真分数方差与随机

误差分数方差之和。系统误差包含在真分数的变异之中。测量的信度rXX=ST2

/SX2,真分数变异增加,误差差异保持不变,rXX将增大。本题需考生熟记经

典测量理论的公式,并理解各种误差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多选题

66.工作记忆的组成成分有

A.语音环路

B.唤醒系统

C.视觉空间画板

D.中央执行系统

正确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