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共四个方面)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共四个方面)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共四个方面)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共四个方面)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共四个方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共四个方面)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一

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标在古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过几年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专题着重讲第二项。

一、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cuàn)驴,取樵炊爨(cuàn),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

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二、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考试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

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

例4: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三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整体阅读要领

1.依据选文特点

考试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2.依据试题的特点

古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阅读文章的技巧

这里介绍一种技巧,可称为“倒读法”。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题面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1.筛选信息的试题。这类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有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有的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也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三、解答试题的技巧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技巧,即“题文对应,由文及题"。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应该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四

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于中学生来说,通假字更是个拦路虎。如何识别通假字,找出其本字不仅是我们古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考察项目,也是中国古代的学者长期研究的问题。

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沽之旨,在乎言。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发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这说明了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也告诉我们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读,按照本字的意义理解。然而由于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的声韵调发生了很大的差别,中学生难以把握。能不能帮助学生找到掌握通假字的捷径呢?我个人认为利用字形特点掌握通假字是适合中学生的。中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其实,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的方法同声训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比较,只是强调字形,从字形入手罢了。同音通假的原则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音同音近,因此往往相互通假。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下面我分别加以说明和列举。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