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1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2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3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4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小麦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4一、小麦锈病 4二、小麦白粉病 5三、小麦赤霉病 6四、小麦纹枯病 8五、小麦根腐病 9六、小麦全蚀病 11七、小麦蚜虫 12八、小麦吸浆虫 13九、小麦螨类 14十、麦田杂草 15第二节玉米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16一、玉米大斑病 16二、玉米小斑病 18三、玉米褐斑病 19四、玉米丝黑穗病 20五、玉米黑粉病 21六、玉米粗缩病 22七、黏虫 23八、玉米螟 25九、蛴螬 26十、地老虎 27第三节水稻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28一、稻瘟病 28二、水稻白叶枯病 29三、水稻纹枯病 30四、稻曲病 32五、二化螟 33六、稻纵卷叶螟 35七、稻飞虱类 36八、稻田杂草 37第四节棉花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38一、棉苗病害 38二、棉花枯萎病 40三、棉花黄萎病 42四、棉铃病害 44五、棉蚜 47六、棉铃虫 49七、棉盲蝽 50第五节花生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51一、花生叶斑病 51二、花生根结线虫病 53三、蛴螬 55第六节马铃薯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56一、马铃薯晚疫病 56二、马铃薯早疫病 57三、马铃薯环腐病 59四、马铃薯病毒病 59五、马铃薯瓢虫 60六、马铃薯蚜虫 61七、地下害虫 62第七节蔬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64一、灰霉病 64二、瓜类白粉病 66三、霜霉病 66四、早疫病 68五、枯萎病 68六、立枯病 69七、猝倒病 70八、蚜虫 71九、白粉虱 72十、小菜蛾 74十一、斜纹夜蛾 75十二、美洲斑潜蝇 76第八节果树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 77一、苹果腐烂病 77二、苹果轮纹病 79三、梨黑星病 80四、葡萄霜霉病 81五、山楂叶螨 83六、苹小卷叶蛾 84七、桃小食心虫 85八、中国梨木虱 86第一节小麦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一、小麦锈病1.小麦锈病识别小麦锈病主要分为3种: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和小麦秆锈病。(1)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秆和穗也有,在叶片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孢子,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多是几条结合成片。(2)叶锈病则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茎秆和穗部很少。受害叶片出现圆形红褐色孢子。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穿透叶片,到表皮破裂后,会散出黄褐色粉末。(3)秆锈病在叶片上没有,主要在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发生,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产生很多分散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孢子。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我国条锈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2.防治措施以种植抗锈品种为主,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实施分区治理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栽培防治: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合理密植。(3)药剂防治: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或在病害流行年份,药剂防治是减轻病害的重要辅助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秋苗菌源和春季流行。用于防治锈病的主要药剂有粉锈宁、戊唑醇、丙环唑和速保利等三唑类和嘧菌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粉锈宁可按麦种重量0.03%拌种,速保利可按种子量0.01%拌种,持效期可达50天以上。成株期田间病叶率达2%~4%时,应进行叶面喷雾。二、小麦白粉病1.小麦白粉病识别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危害燕麦、黑麦及雀麦、野黑麦、冰草、鹅观草等禾本科植物20余种。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典型症状为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霉层下面及周围寄主组织褪绿,病叶黄化、卷曲并枯死;后期霉层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一般叶面病斑要多于叶背,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受害重。2.防治措施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越夏区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种植密度,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感病计划。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①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还能兼防根部病害。②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嘧菌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和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等。三、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识别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引致苗枯、茎腐和穗腐,流行年份病穗率常达50%以上,不仅产量大减,品质变劣,而且病粒还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子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2.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菌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追肥不能过晚,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千克种子用药100~200克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四、小麦纹枯病1.小麦纹枯病识别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1)烂芽:种子发芽后,芽鞘受浸染变褐,继而烂芽枯死,不能出苗。(2)病苗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3)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4)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5)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药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子粒瘪瘦,形成“枯白穗”。2.防治措施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综合防治的策略。(1)种植抗(耐)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高产田块应适当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大量施用氮肥,小麦返青期追肥不宜过重。重病地块适期晚播,控制播量,做到合理密植。田边地头设置排水沟以防止麦田积水,灌溉时忌大水漫灌。(3)药剂防治。①播种前用三唑类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雾防治。喷雾可使用23%宝穗水乳剂、15%三唑酮、12.5%的烯唑醇等,还可兼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五、小麦根腐病1.小麦根腐病识别小麦根腐病分布极广,在世界各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尤其是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症状表现常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多产生根腐型症状。在潮湿地区,除根腐病症状外,还可发生叶斑、茎枯和穗茎枯死等症状。(1)幼苗:严重的病种子不能发芽,有的发芽后未及出土,芽鞘即变褐腐烂。轻者幼苗虽可出土,但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色黄绿,生长不良。(2)叶片:幼嫩叶片或田间干旱或发病初期常产生外缘黑褐色,中部色浅的梭形小斑;老熟叶片,田间湿度大以及发病后期,病斑常呈长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上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叶鞘上为黄褐色,边缘有不明显的云状斑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白色斑点,湿度大,病部亦生黑色霉状物。(3)穗部:从灌浆期开始出现症状,在颖壳上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穗轴及小穗梗亦变色,潮湿情况下长出一层黑色霉状物。重者形成整个小穗枯死,不结粒,或结干瘪皱缩的病粒。一般枯死小穗上黑色霉层明显。(4)子粒:被害子粒在种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尤其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的长条形或梭形病斑较多。发生严重时胚部变黑,故有“黑胚病”之称。2.防治措施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覆土不宜过深,麦田不连作。(3)药剂拌种。用25%粉锈宁或50%福美双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4)药剂防治。重病年及时喷药保护,第一次在小麦扬花期,第二次在小麦乳熟初期,药剂有25%三唑酮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六、小麦全蚀病1.小麦全蚀病识别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扩展蔓延快,田间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近成熟时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造成根、茎变黑褐色,部分次生根也出现变黑腐烂。病苗茎部老叶黄化,新叶内卷,分药减少,生长衰弱,发病严重时出现死亡。冬麦返青拔节时,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层,称为“黑脚”,形成“黑脚”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病菌扩展仅限于茎基部1~2节。由于茎基部发病,抽穗灌浆时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发病成簇或点片状,严重时整块地植株全部枯死。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近地面叶鞘内侧生有稀疏的黑色颗粒状突起。2.防治措施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加强病害检疫,充分利用生物、化学的防治手段达到保护无病区,控制初发病区,治理老病区的目的。(1)加强检疫。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若需从病区调进少量种子时,要严格检疫,为确保安全,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分钟,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2)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花生、烟草、番茄、甜菜、蓖麻、绿肥等。(3)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4)药剂防治。用12%三唑醇按种子重量0.02%~0.03%拌种,防病效果较好。2.5%适乐时种衣剂按1:1000包衣处理,防效可达70%以上。七、小麦蚜虫1.小麦蚜虫识别我国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小麦、糜子(称子,不黏)、高粱、玉米、谷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成、若蚜群集于叶片、嫩穗、茎等部位刺吸汁液危害,造成“锁口蜜”,阻碍小麦生长发育;蚜虫分泌蜜露可引起真菌发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病毒如麦黄矮病毒等,导致病害流行。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种抗耐蚜丰产品种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冬麦适当晚播,实行冬灌,早春耙磨镇压。(2)药剂防治应注意抓住防治时期和保护天敌的控制作用。麦二叉蚜要抓好秋苗期、返青和拔节期的防治;麦长管蚜以扬花末期防治最佳。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40%乐果乳剂,或2.5%敌杀死乳油10~15毫升,对水喷雾。其中抗蚜威防效好,且不杀伤天敌,可优先选用。八、小麦吸浆虫1.小麦吸浆虫识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小麦吸浆虫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也危害大麦、青稞、黑麦、燕麦、鹅冠草等。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小麦花器及灌浆子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壳而减产,大发生时全田甚至颗粒无收。成虫体型像蚊子,体长2~2.5毫米,体呈橘红色或鲜黄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红吸浆虫幼虫橙黄色,体长3~3.5毫米;黄吸浆虫幼虫黄绿色,体长2~2.5毫米。蛹的体色呈橘红色或黄绿、鲜黄色。2.防治措施(1)选用抗虫品种。(2)栽培防治。调整作物布局以减少虫源,麦收后浅耕暴晒,秋季深翻;科学灌水、施肥,冬灌不春灌。(3)药剂防治。①小麦拔节孕穗期撒毒土防治,这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关键时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毫升,对水5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在地表,进行划锄,把毒土混入表土层中,杀死幼虫。也可用0.04%除虫精粉或4.5%甲敌粉或4%敌马粉2千克,掺细土30千克,撒于麦田地表,进行划锄,把毒土混入表土层中,也可撒药后浇水效果更好。②小麦抽穗期喷药防治,这主要是防治成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36%克螨蝇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雾,也可用4%敌马粉或2%西维因粉2千克喷粉防治。九、小麦螨类1.小麦螨类麦叶螨俗称小麦红蜘蛛又叫麦蜘蛛、火龙、麦虱子等。主要有两种: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麦田普遍发生。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豌豆、苜蓿、油菜等。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小麦叶片,使叶片失绿、枯黄,甚至全株枯死。危害小麦的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前者多发生在地势低洼潮湿、水浇地、生长茂密的麦田;后者多发生在地势高或灌溉条件较差的麦田。麦圆叶爪螨:成虫体卵圆形,黑褐色。足、肛门周围红色。卵椭圆形,初黯褐色,后变浅红色。麦岩螨:成虫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色至褐绿色。四对足,其中第一、第四对特别长。卵有两型:越夏卵圆柱形,卵壳表面有白色蜡质;非越夏卵球形,粉红色,表面生数十条隆起条纹。2.防治措施(1)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冬春进行灌溉,及时清理田边杂草。(2)主要抓好发生初期的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叶螨的危害。在叶螨发生初期,用20%哒螨灵乳油、40%三唑磷乳油或1.8%阿维菌素乳油对水均匀喷雾。小麦田叶螨严重发生期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73%炔螨特乳油、5%噻螨酮乳油、40%三唑磷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等药剂,对水均匀喷雾,可有效地防治麦叶螨。十、麦田杂草1.麦田杂草的识别危害冬小麦的杂草有两大类,一类是非禾本科杂草,其外观与小麦差别很大,常见的有播娘蒿、荠菜、米瓦罐、猪殃殃、麦家公、藜、苦苣菜、山苦荬、打碗花、田旋花、刺儿菜、酸模叶蓼等;另一类是禾本科的,其幼苗与小麦苗外形相似,其中优势种群是雀麦、节节麦、看麦娘、野燕麦。2.防治措施麦田杂草防除以秋季小麦分药期防治为主,以春季小麦返青期防治为辅,本着治早治小的原则进行。以播娘蒿、荠菜、泽漆、刺儿菜等杂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72%2,4-D丁酯乳剂或20%的使它隆乳剂于杂草2~3叶期喷雾。使用2,4-D丁酯除草剂时,要注意避免药液漂移到附近敏感作物上造成药害。喷雾器要专用,不得在双子叶作物上使用。以繁缕、猪秧秧、麦家公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75%的巨星干燥悬浮剂、10%苯黄隆可湿性粉或20%的使它隆乳剂于杂草2~3叶期喷雾,对于多种杂草混生的麦田,可以采用除草剂混用技术。第二节玉米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及其他旱谷地区的主要粮食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但玉米病虫害在各种植地区每年都发生严重,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一、玉米大斑病1.玉米大斑病识别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后期,尤其是在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子粒。叶片发病后,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田间)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一般长5~10厘米,宽1~2厘米,有时可长达20厘米以上,宽可超过3厘米。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苞叶和子粒发病,病斑也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玉米大斑病在田间的发病往往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在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出现梭形大斑(一般长度为10厘米左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状物出现。2.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主要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适当早播以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应注意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3)药剂防治。防治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10%世高、70%代森锰锌、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新星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二、玉米小斑病1.玉米小斑病识别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子粒。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初为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在不同品种叶片上病斑分三种类型:(1)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2)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3)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有黄色(颜色或深或浅)的小病斑(一般长度不会超过2厘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层。2.防治措施:(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2)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并做好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3)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及时打除底叶消灭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大流行年份的补救措施,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10%世高、50%扑海因、50%菌核净、75%粉锈宁、77%可杀得、12.5%的速保利和45%大生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三、玉米褐斑病1.玉米褐斑病识别玉米褐斑病是河北省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病斑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在感病品种上,一旦被病原菌侵染,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叶片快速干枯。2.防治措施(1)农业措施。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中耕除草,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促使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2)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12.5%禾果利粉剂等。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剂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以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喷药间隔期为7天左右,连喷施2~3次。喷施时注意着药均匀,喷后6小时内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四、玉米丝黑穗病1.玉米丝黑穗病识别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6~7叶期就开始表现症状,如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株形弯曲,第5叶以上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但大多品种或自交系苗期症状并不明显,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如病株雌穗短小,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丝状物在黑粉飞散后才显露,故称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也有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苞,外包白膜,当膜破裂后,才露出黑粉。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长、大而多,呈多叶状。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轮作,根据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实行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轮作。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避免不适宜的早播。提高播种质量,促使种子早发芽。(3)拔除病株减少菌量,根据苗期的发病症状,结合定苗和田间除草及时铲除病苗或可疑病株。在植株病症显现后,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铲除病株或病穗。(4)药剂处理。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好。常用药剂有17%三唑醇拌种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12.5%氰菌唑乳油100毫升加水8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千克,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风干后播种;2%立克秀粉剂2克加水1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千克,风干后播种。在使用时不得任意加大药量,以免造成药害。五、玉米黑粉病1.玉米黑粉病识别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该病菌可浸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曲折,呈各种畸形。2.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地防治方法。(2)加强农业防治。减少菌源因地制宜合理轮作,避免多年连作,根据病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的特点,可以采用3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品种轮换也能起到一定防治作用,避免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多次侵染。适时播种,播种时深浅适宜,促苗早发,减少感染机会。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增强品种抗性。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感病阶段,保证水分供应。田间出现病株时,前期及时拔除,带离田间深埋,后期及早割除菌癌,以减少当年的再侵染菌源及次年的菌源。(3)药剂防治。带菌种子是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尤其是远距离的传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不仅能抑制种子所带病原菌,对种子萌发时,土壤带菌的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目前生产应用的包衣剂和拌种剂种类很多,应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剂,如20%辛酮种衣剂,在重病区注意在药剂中适当增加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粉剂,以增强防治效果。六、玉米粗缩病1.玉米粗缩病识别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以苗期受害最重。5~6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又称脉突;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雌穗也基本不能结实。玉米粗缩病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寄主范围广泛,除玉米外,还可浸染57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由灰飞虱传播。2.防治措施(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没有发现对粗缩病免疫的品种,抗病品种也少,生产上有较耐病的品种。(2)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期播种,避开5月中下旬灰飞虱传毒高峰。(3)预防措施。改套种为纯作,并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杂草减少侵染来源。用呋喃丹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对早播玉米,于出苗前和出苗后分别2次喷洒杀虫剂,如抗蚜威、氧化乐果等。另外还可喷洒植病灵、83-增抗剂、菌毒清等药剂,这些药剂应早喷,如出苗后,主要作用是促幼苗生长迅速,减轻发病。七、黏虫1.黏虫识别黏虫是一类间隙性猖獗危害的害虫,是玉米上的一个重要的害虫,造成减产5%~20%。成虫飞翔能力很强,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成虫白天多隐蔽于草丛、作物植株、秸秆堆等阴凉环境,傍晚出来取食、交配。成虫对糖、酒、醋混合液的趋性极强,有飞向枯黄的叶上产卵的习性,因而卵大多产在枯黄的干叶尖上。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把大面积作物叶片食光,并可咬断穗茎,造成严重减产。2.防治措施(1)诱杀成虫。成虫对糖、醋和发酵的糖浆趋性很强,夜出活动,趋光性强。可利用黑光灯、糖浆液诱杀。黑光灯诱虫可在成虫发生期,每3~5公顷地块设40瓦黑光灯一支,高于苗株30厘米,灯下放一水盆,再加煤油漂浮水面,晚上开灯诱集,清晨捞出死虫并扑打没落水中的活虫;糖醋液诱杀成虫,诱液中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再加入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入盆内,每天傍晚置于田间距地面1米处,次日早晨取回诱盆并加盖,以防诱液蒸发。2~3天加一次诱液,5天换一次诱液。(2)草把诱卵。把稻草松散地捆成65厘米长,直径10厘米的小把,插于玉米或水稻田间,高于植株。5~7天换一次,换下的草把要烧掉,把糖醋液喷在草把上效果更好。凡是诱蛾、诱卵的糖醋盆、草把附近,每隔7天喷一次药,把产出的卵所孵化出的幼虫杀死。(3)药剂防治。在大发生时,可在傍晚用敌百虫加细土或草木灰拌成毒土撒施;一般发生年份,在三龄幼虫高峰期可用药剂喷雾防治,常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50%敌敌畏乳油、25%灭幼脲胶悬剂等。八、玉米螟1.识别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茎虫,内和叶鞘上危害。边吸食玉米汁液,边排泄大量密露,覆盖叶面上的密露影响光合作用,易引起真菌寄生,被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产量下降。玉米蚜虫危害高峰期是在玉米孕穗期,喷药防治比较困难,干旱年危害损失较大。2.防治措施(1)“毒麦秆”插入心叶熏蒸蚜虫。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此时为玉米蚜发生的初盛期),用40%氧化乐果乳剂和80%敌敌畏各0.5千克,对水50千克,配制成高浓度药液,再将剪成8厘米左右长的麦秸放入药液中浸泡1小时便制成“毒麦秆”,取出后每株玉米心叶内插入3根“毒麦秆”,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2)药剂涂茎法防治玉米蚜虫。在玉米蚜虫发生初盛期,采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倍液用毛笔或棉絮蘸药液涂抹在玉米果穗以上1~2节上,每株玉米涂药宽为7~10厘米。平均防效达95%以上。这两种防治玉米蚜虫的方法,不仅简便易行、省工省药,工效高、效果好,而且有利于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蚜虫天敌,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能兼治玉米钻心虫、红蜘蛛、金龟甲等多种害虫。(3)喷雾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100克、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毫升,加水40~50千克喷雾。九、蛴螬1.识别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成虫白天潜伏土中,傍晚出土活动、取食交配,黎明又回到土中。有假死性和较强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更强。蛴螬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危害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取食须根和主根,虫量多时可成片将须根吃光,造成地上部枯黄,严重影响产量。2.防治措施(1)要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减轻蛴螬危害,玉米、大豆收获后,秋播整地时,在犁后拾虫,既可减轻对麦子的危害,又可减少来年虫量。(2)黑光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在成虫盛发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250克对20~25千克干细土撒施,并浅锄入土内,可有效毒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在7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大部分幼虫处于1龄期时,用75%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40%乐果1000倍液灌根、8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也可用米乐尔或乐斯本进行灌根。十、地老虎1.识别地老虎俗称土蚕、切根虫、夜盗虫,是春播作物幼苗期常见的重要害虫,发生量大时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2.防治措施(1)叶诱杀法。地老虎幼虫对泡桐树叶具有趋性,发现作物受害时,可取较老的泡桐树叶,用清水浸湿后于傍晚放在田间,每5~8平方米放置1片,第二天一早掀开树叶捉拿幼虫,效果很好;若将泡桐树叶先放入90%晶体敌百虫150倍液中浸透,再放到田间,可将地老虎幼虫直接杀死,药效持续7天左右。(2)堆草诱捕法。幼虫超过3龄后,抗药力增强,地面喷药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可采用堆草法诱捕,即傍晚将鲜草均匀地堆放在田间,每6~7平方米1堆,每堆面积约0.1平方米,第二天清晨翻开草堆捕杀虫,如此连续5~10天,即可将大部分幼虫杀死。草堆一般每隔3~4天更换一次;经日晒干枯后可泼些清水,以提高诱集效果。(3)毒草诱杀法。每亩用鲜杂草30~40千克,先剪成2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拌人90%晶体敌百虫50克或2.5%敌百虫粉剂50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施,均有良好效果。(4)毒饵诱杀法。取90%晶体敌百虫1千克,先用少量热水化开后再加水10千克,均匀地喷洒在100千克炒香的饼粉或麦麸上,拌匀后于傍晚顺垄撒在作物根部,每亩5千克左右,效果很好。(5)利用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和对糖醋液的特殊嗜好,在田间设醋液盆和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6)化学防治。对3龄前的地老虎幼虫,可用2.5%敌杀死1000倍液喷洒,或用2.5%敌百虫粉剂1.5~2千克加10千克细土拌匀撒在植株周围。对虫龄大的幼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的1000倍液灌根。第三节水稻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在全国居于第一一位,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虫草害的危害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水稻生产。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稻瘟病1.识别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绿色霉状物。此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高产水稻品种。(2)合理施肥管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掌握浅水勤灌,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增强抗病性。(3)药剂防治。防治苗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施药;防治穗颈瘟可于破口至始穗期喷施1次杀菌剂,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20%和75%三环唑是防治稻瘟病的专用杀菌剂。其他有效药剂有富士一号(稻瘟灵)、50%异稻瘟净、20%三环唑•井、13%三环唑•春雷霉素、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40%克瘟散等。二、水稻白叶枯病1.识别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水稻主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秧苗在低温下不显症状,高温下秧苗病斑短条状,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1)叶枯型。是一种慢性症状,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发现黯缘色水渍状短线病斑,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病健明显。病斑沿叶缘坏死,呈V字形斑,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干燥时形成菌胶。(2)青枯型。是一种急性症状。植株病感后,尤其是茎基部或根部受伤而感病,叶片呈现失水青枯,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绿色,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2.防治措施(1)选择高抗病品种,尽量避免使用易感病品种。(2)种子处理。用85%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催芽、播种。(3)加强肥水管理。施肥要注意氮、磷、钾配合,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分药末期以后应少施或不施氮肥;水的管理要注意保持浅水勤灌,严防深水淹苗。分药末期适度搁田,灌浆后期湿润维持至黄熟。(4)药剂防治。秧苗三叶期及移栽前各喷一次药剂预防。在大田期对有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扩散蔓延;严重时进行全田防治。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20%叶青双(噻枯唑,川化018)、20%龙克菌(叶青双的铜络合物)、25%叶枯灵及10%叶枯净(5-氧吩嗪)等。三、水稻纹枯病1.识别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富贵病”等。我国发生普遍,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危害较重。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从苗期到穗期都会发生,尤以抽穗期前后危害更烈。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严重时,可深入茎秆内部引起植株倒伏。在抽穗前如严重发生,可造成植株不能正常抽穗而出现“胎里死”;当菌丝蔓延至穗顶,可造成秕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1)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黯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2)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退黄,发病快时病斑呈乌绿色,叶片很快腐烂。(3)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4)穗颈部受害:初为乌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此病的诊断要点为病斑云纹状,后期生鼠粪状菌核。2.防治措施(1)清除菌源。铲除田边杂草,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布网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3)种植抗病品种。(4)药剂防治。在水稻封行后至抽穗期间,或病情盛发初期,喷施井冈霉素,间隔10~15天,针对稻株中、下部对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3次。在分药盛期至圆秆期,用甲基硫菌灵对水喷雾2~3次;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如病情严重时可间隔10~15天再喷1次。在分药盛期至拔节期用5%己唑醇喷雾,可保持药效4周以上。四、稻曲病1.识别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危害部分谷粒。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灌水过深,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2)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2小时。(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4)适时喷药防治。老病区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应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天及时喷药防治,一般每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井冈霉素25克对水50千克喷雾或50%甲基托布津加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天一次,连喷2次。五、二化螟1.识别主要危害水稻,还有茭白、玉米、高粱、甘蔗、小麦、蚕豆、油菜及芦苇、稗等杂草。以幼虫危害,初孵幼虫群集于叶鞘内危害造成“枯鞘”;2龄后蛀入茎内,秧苗期和分药期受害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受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白穗”;灌浆期受害造成“虫伤株”。成蛾雌体长14~16.5毫米,翅展23~2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21~23毫米,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卵长1.2毫米,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毫米,宽3毫米,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全体淡褐色,具红棕色条纹。蛹长10~13毫米,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2.防治措施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1)消灭越冬虫源。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2)农业防治。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危害期;健身栽培,提高水稻螟防害能力;合理施肥,促稻苗早生早发,生长健壮,严防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迟熟,可减轻螟害;适时排灌,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危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落干以降低其化蛹位置,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防止对天敌的伤害。(4)药剂防治。必须做到狠治一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在各类型稻田的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常用药剂为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20%三唑磷乳油、18%杀虫双水剂、苏云金杆菌(Bt)乳剂、5%杀虫单可溶性粉剂喷雾,或5%杀虫双颗粒剂1~1.5千克,拌土15~20千克撒施。六、稻纵卷叶螟1.识别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危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橘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为褐色,长圆筒形。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2)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3)化学防治。孕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重点,注意选择高效长效、对天敌影响小的化学农药。如25%杀虫双水剂喷雾或泼浇,或掺细土撒施;10%多来宝悬浮剂及其他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效果较好;50%杀螟松乳油喷雾,速效,但对保护天敌不利。其他有机磷农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稻飞虱类1.识别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主要通过刺吸稻丛下部茎秆汁液,造成植株黄矮(冒穿、透顶或塌圈)、枯萎、不能出穗或出空瘪穗、粒。常产卵于叶鞘、叶片,集中产卵时造成枯鞘、白穗等。传播病毒病(稻褐飞虱:水稻草丛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灰飞虱:麦条纹叶枯病,稻、麦、玉米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等)。2.防治措施(1)选育抗虫品种。(2)栽培管理。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危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3)保护天敌(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等)。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4)药剂防治。前期预防可用10%醚菊酯悬浮剂(稻飞龙)喷雾;爆发时使用预防和速效性药物,如醚菊酯(稻飞龙)、马拉硫磷、毒死蜱等;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八、稻田杂草1.识别水稻田主要杂草可分为三类,即稗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主要杂草种类有稗草、雨久花(兰花菜)、野慈姑(驴耳菜)、泽泻(水白菜)、眼子菜(水上漂)、牛毛草(牛毛毡)、萤蔺(小水葱、灯心草)、针蔺(小水葱)、扁秆藨草(三江蔗草、三棱蒿草)等。2.防治措施(1)插秧前杂草防除方法。一般在插秧前3天,将水田弄平后,直接施用,也可以掺拌细土15千克撒施,或对水15千克进行泼浇,一次用药彻底防除杂草的效果。(2)插秧后杂草的防除方法。插秧后5~7天,用除草剂制成毒土撒施或对水泼浇。对于插秧后以稗草为主的田块,可采用96%的禾大壮于杂草2~3叶龄期施用。(3)水稻移栽田杂草防治,除草剂大多使用土壤处理剂,最好在水稻插秧后7天内进行封闭处理。使用除草剂时,一定注意药害,如果在插秧后使用,有时会出现药害,所以要严格掌握使用时期和使用剂量。可选用除草剂有二氯喹啉酸(神锄、杀稗王、稗无踪、克稗灵)、丁草胺、扑草净等。第四节棉花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近几年来,棉花种植品种主要采用的是抗虫棉,随着抗虫棉品种的推广,种植抗虫棉的面积逐年扩大,但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一、棉苗病害1.识别棉苗病害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引起烂种、烂芽、烂根和茎基腐为主,多数棉苗病害属于这类;另一类以危害幼苗叶片和茎为主,如炭疽病等。大多是由几种病菌侵染引起的复合病害。(1)立枯病:棉花播种后至出苗前被病菌感染,内部变褐腐烂,即烂种;受害轻的种子虽能萌发,但幼芽被害呈黄褐色,不久腐烂,即烂芽;幼苗出土后,被病菌感染的幼苗,则在根部和近地面茎基部出现黄褐色长条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呈黑褐色,并包围整个根茎部位,形成黑褐色环状缢缩,病苗很快萎蔫枯死,即烂根。有时病斑凹陷不明显,但上下扩展较快,并产生长短不等的纵裂。拔出病苗,在病部可见有菌丝体和小土粒纠结在一起。子叶受害,多在被害子叶上产生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病部干枯脱落后形成穿孔。轻病株仅根和根茎部皮层受害变褐或黑褐色,气温上升后可恢复生长。(2)红腐病:棉苗出土前感染也可造成烂子和烂芽。出土后感病,一般先侵入根尖,使根尖呈黄褐色,以后扩展到全根和茎基部,病部变褐腐烂;病斑多不凹陷,其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常略肥肿,后呈黑褐色干腐,群众称“大脚苗”,也可产生褐色纵向的条纹状病斑,有时侧根坏死形成肿胀的“光根”。子叶感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高湿条件下,在病部.可见粉红色霉状物。(3)炭疽病:棉苗出土前感染可造成烂芽,出土后感染,则在幼苗根茎部或茎基部产生褐色条纹,以后扩展成褐色、稍凹陷的菱形大斑,严重时纵裂、下陷,四周缢缩,幼苗枯死。子叶受害,多在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天气潮湿时可扩展到整个子叶。真叶被害初为黑色小型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黯褐色大斑。叶柄受害可造成叶片早枯。幼茎基部发病多产生红褐色或褐色稍凹陷的病斑。茎部被害,多先从叶痕处发病,初为暗红色纵向条斑,后变为暗黑色圆形或长条形凹陷病斑。2.防治措施棉苗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管理为基础,种子处理和喷药保护为辅助”的策略。(1)加强栽培管理。首先选种子饱满、发芽率和发芽势强的良种作为种用,会明显降低棉苗病害的发生。进行秋耕冬灌,并尽量深翻25~30厘米,播前耙地整地,可促使出苗整齐迅速,减少病菌侵染。要适期播种。要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应及早中耕松土,雨后注意中耕,破除板结,使土壤通气良好,提高地温,可减轻发病。重病田应进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2)种子处理药剂拌种。40%拌种双(拌种灵+福美双)拌种,可兼治立枯病和炭疽病。另外,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选用种子量0.5%的70%五氯硝基苯、0.5%的50%多菌灵、30%苗菌敌、0.3%的甲基立枯磷、0.8%~1%的苗病净,也可用种子量0.3%的30%敌唑酮、0.5%的20%敌菌酮、0.6%的50%甲基硫菌灵、0.3%的拌种灵等拌种。拌种时的加水量一般不要太多,100千克种子用2~3千克水将药剂稀释,喷拌即可。种衣剂包衣,如福多甲、卫福、多福、多福酮种衣剂等可用于棉花苗病防治。(3)药剂防治。若苗期发生炭疽病等,可用50%福美双、20%稻脚青、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和70%甲基硫菌灵喷雾,以控制病害扩展和蔓延。二、棉花枯萎病1.识别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曾作为国内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省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出苗后即可被浸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1)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使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最后干枯脱落。(2)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3)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脱落。(4)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产生“顶枯型”症状。(5)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无论哪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病株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一般在适宜发病条件下,黄色网纹型的症状较多;在田间,气温较低时易出现紫红型;而在气温急剧变化,如阴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或灌水后则容易出现黄化型和凋零型的症状。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为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成株期以凋零和矮缩型最常见。2.防治措施防治棉花枯萎病至今尚缺乏有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于根除。为此必须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调运种子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做好产地检疫工作,防止带菌棉子和棉子饼传入。(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最好是既能抗棉铃虫又抗枯萎的品种。(3)轮作换茬。(4)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施用无菌净肥。病重田块要施速效氮肥。同时要及时抓好清沟、沥水和中耕工作。(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150毫升。发病较重田块可间隔5~7天再灌1次,同时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加1%的尿素液,每隔5~7天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2~3次,防效甚好。三、棉花黄萎病1.识别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重要植物检疫对象之一。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1)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上扩展。病初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从病斑边缘至中心的颜色逐渐加深,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变色部位的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现“花西瓜皮”症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后期常在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长出细小新枝。开花结铃期,有时在灌水或中量以上降雨之后在病株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退绿斑块,较快变成黄褐色枯斑或青枯,出现急性失水萎蔫型症状,但植株上枯死叶、蕾多悬挂并不很快脱落。(2)落叶型。叶向下卷曲退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秆,表现出急性萎蔫落叶症状。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上述不同症状的黄萎病株,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2.防治措施(1)选抗病品种。这是防治黄萎病、提高棉花产量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2)轮作倒茬。在棉田种植3~5年的田块或病株较多的田块采取轮作方式。以多年种植禾本科作物的田块轮换倒茬。(3)加强棉田管理。清洁棉田,减少土壤菌源,及时清沟排水,降低棉田湿度,使其不利于病菌滋生和浸染。平衡施肥,氮、磷、钾合理配比使用,切忌过量使用氮肥,重施有机肥,侧重施氮、钾肥,以利棉株健壮生长,增强自身的抗逆能力。整个生长期喷施黄腐酸钾3~4次,可减少黄萎病的发病几率。(4)药剂处理。①棉花种植前土壤消毒:用五氯硝基苯、清壤或立本净等土壤消毒剂同肥料一同撒施深翻施人土壤。②棉花苗期管理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措施,喷施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乙蒜素1000倍液或菌毒克1000倍液。苗期组织幼嫩,药剂易吸收,苗期喷施药剂2~3次,可减少发病几率,易起到预防为主的预期效果。③花铃期是黄萎病易大发生的时期,根据黄萎病株显现明显这一特点,为了降低成本,可采取零星病点治疗法。在病害发生轻的棉田,对病株及病株周边的健康棉株用乙蒜素1000倍液或无氯硝基苯1000倍液均匀喷施,同时每株用配好的药液0.25~0.5千克药液灌根;对较重病株,重复喷灌2~3次,病株能得到及时控制;严重者拔除棉田病株,连同枯枝落叶,集中作燃料使用或在病田地边及时烧毁,拔除病株的同时及时灌根,以防当年或第二年浸染循环。四、棉铃病害1.识别棉花铃病是世界各产棉国普遍发生的一类病害。它是在棉花结铃吐絮期,因棉铃受伤以及多雨高湿导致多种真菌和其他病原侵染,最后引致棉铃局部或全部腐烂变质,即通常说的烂铃。棉铃病害在我国约有20种,发生普遍而严重的铃病有炭疽、红腐、疫病、黑果及红粉病等。(1)棉铃疫病:郁闭而不通风的棉田发病较严重。发病时在棉铃基部萼片下、铃尖端或其他部位出现淡褐色、青褐色至黑褐色水浸状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色淡。病斑扩展较快,3~5天即使整个棉铃表面变成光亮的青绿或黑褐色。很快棉铃中柱、心皮和种子外皮也变青褐色,很少形成局部病斑。几天之后病铃表面生出灰色霜霉一层,这是疫霉的菌丝和孢子,但很快会被其他粉色、白色和黑色霉状物污染而呈不典型的症状。病铃最后腐烂,内部变成僵瓣,铃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湿度和降雨关系密切。(2)炭疽病:炭疽病引起的烂铃仅次于铃疫病。棉铃感染表现为初期呈暗红色略凹陷的小斑,渐扩大呈黑色或深褐色的陷斑,边缘紫红色,上生黑色小颗粒,黑粒排列成同心环状,气候潮湿时,表面长出淡粉至灰褐色的孢子。严重时棉铃不能正常开裂,纤维变黄成为僵瓣。病铃后期常伴有其他真菌侵染,掩盖了典型症状。高温、高湿有利于浸染危害,一般25天以上的棉铃最易感病,棉株生长健壮的棉田也有炭疽病发生。种子带菌是田间发病初次来源,土中的病残体和已经被浸染的茎、叶片及其产生的孢子,也是浸染棉铃的菌源。不同棉种及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有差异。(3)红腐病:棉铃红腐病的病原与苗期病害相同。病害大多发生在受伤的棉铃上,病斑无明显界限,常扩展及全铃,表面生有灰白的菌丝和淡色至粉色的孢子堆。病铃的棉絮不能正常吐出而僵缩干裂。田间初次浸染主要来自种子和病残体,还有前期发病棉苗上产生的孢子。病菌孢子可以短距离气传或雨水飞溅,导致再次侵染。棉田孢子捕捉分析表明,棉株开花后孢子量急剧上升,开花后50天达到最高峰,以后下降。烂铃最早在开花后60天出现,说明与孢子增加有关。(4)黑果病:棉黑果也是发生较广泛的铃病之一,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危害更普遍。其他寄主还有花生、苹果、甘薯、柑橘、绿豆、甜瓜等。被浸染铃壳开始变淡褐色,全铃变软,后表面生突起小点,由白转为黑色,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然后铃壳僵硬,呈煤烟状黑果,并不脱落,纤维亦变黑硬结,不能正常开裂。大量孢子易散出来并再次侵染。高温多雨利于黑果病发生,虫伤及其他病害浸染的伤口有促进浸染和病势扩展的作用,但在条件适宜时,黑果病也能直接侵入完好的棉铃引起腐烂。病菌不经种子传播,留在田间的烂铃病残是主要初侵染铃来源。在生长后期,病残组织上产生的大量孢子,可经气流传播侵染。(5)红粉病:是引致烂铃的常见病,各大棉区均有发生,寄主还有苹果、梨、瓜类、柚、芋、甘薯、番茄、菜豆、胡桃、葡萄和水稻等。其主要症状是在棉铃裂缝处产生杏红色松散的绒状霉状物,以后扩展及整个铃果。杏红色孢子层紧密而厚实,天气潮湿时,孢子萌发长出菌丝,成为白色绒状。病铃不能开裂吐絮,纤维干缩变褐色,铃壳干腐。病害大多发生在低温多湿的7~8月,传播途径同黑果病,属于伤口侵染。2.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排灌,清沟排水,及时整枝、打顶、摘叶,抢摘早剥病铃。(2)选育抗病品种。选用抗疫病及角斑病品种,早熟品种以及棉酚含量高或叶裂深的鸡脚叶品种和窄苞叶等品种,都和减轻铃病有关。(3)及时防治苗期叶病及铃期虫害。棉花铃期的害虫有玉米螟、棉铃虫、红铃虫和金刚钻等,它们蛀食的伤口也为病菌侵入提供了人口,因此,治虫是减轻铃病不可忽略的措施。(4)药剂防治。目前药剂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1%保铃丰500倍液,25%粉锈宁乳油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4%络氨铜500倍液喷雾,每10天喷一次。五、棉蚜1.识别棉蚜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棉、瓜类等。在我国,北方棉区发生危害较重,南方棉区除干旱年份外一般发生较轻。以成、若蚜群集于棉花等寄主植物嫩叶背面及嫩茎上刺吸汁液为害,使该部位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生长不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或皱缩,新叶发育受阻,果枝难以分化形成,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整株生长减慢。同时,棉蚜在叶片上吸食时排出大量蜜露,易招致病菌寄生,阻碍光合作用。2.防治措施棉花蚜虫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生物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品种,间作套种,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控制蚜虫危害;水旱轮作可以减轻棉蚜的发生。处理越冬寄主,减少早春蚜源。一般在棉苗出土前,清除棉田内外杂草。(2)种子处理。选用70%高巧或70%锐胜(种子重量的0.4%~0.5%)等种子处理剂进行光子包衣,5%的涕灭威颗粒剂拌种。(3)药剂防治。苗期蚜虫危害指数达防治指标时用药剂喷雾防治。苗蚜点片发生时,可用100倍乐果滴心药剂防治。当百株蚜量3000头或卷叶率达到30%以上时,或当百株单叶棉伏蚜数量达到2000头时或卷叶率5%以上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4)生物防治。保护棉田的天敌;当棉田瓢蚜比在1:150以下时,不需要药剂防治。六、棉铃虫1.识别棉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致灾性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农作物。在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棉区发生最重。棉铃虫是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30科200余种,主要危害棉花、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番茄、瓜类、苹果、梨、菊花、牡丹等多种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果树、花卉等。杂草中危害野苋菜、曼陀罗、马鞭草等。棉铃虫是重要的棉花蕾铃期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花、铃,也食害生长点附近的嫩尖、嫩叶等幼嫩部分。生长点被害后,从顶部以下几个叶腋处长出粗壮的徒长枝,使整株棉花变成只长叶、秆,不结果的光杆棉,俗称“公棉花”;取食嫩叶后造成孔洞或缺刻;幼蕾被害后苞叶张开变黄,2~3天后脱落;开花时食害雄蕊、柱头、花药和子房,使之不能授粉结铃;青铃被害后蛀成孔洞,不仅阻碍衣分生成,还常诱发病菌侵害,污染烂铃。2.防治措施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代、三代密度。(1)农业防治。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2)诱杀棉铃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每亩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3)药剂防治。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七、棉盲蝽1.识别盲蝽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苗期一直到吐絮期危害期长达3个月,以花铃期第三代棉盲蝽危害最为严重。盲蝽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危害,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枝叶丛生等症状。在棉花的不同生育期表现症状也不同:在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则变黑干枯,不再生长;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变成“多头棉”;危害嫩叶时被害点初呈小黑点,叶展开后大量破碎,称之为“破叶疯”;顶心和边心被害,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幼蕾受害后往往苞叶张开,先呈黄褐色,继而干枯脱落;幼铃被害后,轻的伤口出现水渍状斑点,重的棉铃僵化脱落。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虫源,创造不适于棉盲蝽发生、繁殖的条件。3月份以前(越冬卵孵化前)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及棉柴等,减少虫口基数;合理施肥,忌施过量氮肥,防止棉花旺长和棉田郁闭,搞好化控,减轻棉盲蝽的危害;棉花生长期出现多头苗时及早整枝,去丛生枝,留1~2枝壮秆,使棉株加快生长补偿损失。(2)化学防治。傍晚或阴天的时候防治,以棉株尖和果枝尖等幼嫩部位为防治重点,喷匀打透大块棉田,从外围向中心喷。选择正确的农药品种,并进行交替使用。以触杀和内吸性较强的药剂混合用药效果最好。可选用的药剂有辛硫磷、马拉硫磷、氧化乐果、氯氰菊酯、敌百虫等。盲蝽象具有迁飞性,最好是各户联合、连片防治,效果较好。第五节花生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一、花生叶斑病1.识别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三种,即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均可浸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受害花生叶片较早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是制约花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时可减产40%以上。(1)褐斑病是世界花生产区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引起早期落叶,降低植株光合作用效率,影响养分积累而导致减产。花生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柄和茎秆。被害叶片刚开始出现黄褐色小斑点,与黑斑病不易区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褐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直径4~10毫米,比黑斑病斑纹大,病斑正面黄褐色至深褐色,背面淡黄褐色,斑纹外圈黄晕宽大而明显。叶柄、茎秆病斑呈黄褐色、椭圆形。(2)黑斑病是花生叶片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黑斑病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有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呈放射状。病斑直径为3~15毫米。病斑相互融合后形成不规则大病斑。在叶背的病斑上散生着许多小黑点。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个别枝条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一层灰褐色霉状物。主要危害叶片,严重一些的叶片、叶柄、嫩枝和花梗都可能受害。(3)花生网斑病是发生越来越重的一.种新病害。它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造成植株大量落叶,导致减产量达到20%~40%。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和茎。往往植株下部叶片先受害。沿着主脉产生圆形或不规则黑褐色斑块儿。周围有明显的褪绿圈,边缘星网纹状。病斑不透过叶面。如果遇到多雨天气,病斑较大。叶片一旦染病,很容易脱落,如果叶片茎脉受害,起初为小褐点,逐步扩展为水渍状,长条形或者椭圆形病斑。2.防治措施(1)选育和种植抗病优良品种,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在同一地块里实行多个品种搭配种植,或者隔年轮换品种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抗病性退化。(2)加强田间管理。花生田实行两年一度的换茬轮作制度。与大豆、玉米轮作为好。冬季要深翻晾土,一定要注意适时浇水,合理施肥,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营养剂,促进植株稳定健康地生长。雨后要疏通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3)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15%时,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叶片,45%三唑酮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黄悬浮剂600~800倍液,连喷2~3次,隔10~15天一次。可以适当增加喷药次数。二、花生根结线虫病1.识别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为地落病、黄秧病。由植物中寄生线虫引起的。是花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分布广,危害大。目前国内除西南地区外,其他花生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山东、河北发病最重。常年发病区占花生种植面积的10%~15%。遭遇根结线虫病的地块儿,整片的植株都表现出叶片黄化、瘦小,开花减少,生长势弱,植株矮小,提早落叶。这种病害主要侵袭花生地下部分。线虫从根部侵入,破坏根的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养分的正常吸收和运转。受害部位膨大,形成纺锤状的虫瘿,初呈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至深褐色,在虫瘿上生出很多不定毛根。线虫再次侵入,又形成虫瘿。经多次重复侵袭,使花生整个根系形成“须根团”。在果壳上形成疮痂状的褐色突起的虫瘿。虫瘿多长在根的尖端,表面粗糙,呈不规则形,并长有毛根;根瘤长在根的一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毛根。2.防治措施(1)合理轮作。在发生过线虫病的地块儿,要采取与谷子、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的方法,能显著减少土壤内的虫口密度。相隔2~3年轮作为好,时间愈长,虫口密度愈小。(2)加强农业防治。在秋季最高温的天气,翻地晒土,促使病根包括杂草根系_上的虫瘿死亡,消灭虫源。在寒冷的冬天,翻耕土地,让霜冻和严寒冻死病虫。施肥时,增施农家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旺盛的生长季节,要注意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园的洁净。(3)严格调种选种。我国花生果安全贮藏时的含水量为8%~10%,不适于线虫生存。因此,贮藏期线虫不传播。调运种子时,要注意花生果的实际含水量,以保证种子不带病。需要调运种子时,最好调运花生仁。(4)药剂防治。花生播种时,用根线虫药加人适量沙土,拌均匀,撒施于播种沟内,注意,药剂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连续使用2年效果更好。三、蛴螬1.识别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是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在5月下旬起开始取食花生刚萌芽的种子、咬断幼苗根茎,造成缺苗断根;生长后期蛀食荚果,形成孔洞,造成花生空壳。蛴螬一直咬食花生果直到收成,不仅造成花生减产,而且还大大降低其商品价值。2.防治措施减少花生蛴螬要以预防为主,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杀成虫与杀幼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1)种子处理。播种时,可用40%硫酸锌,按药、水和种粒的比例为1:20:1000的比例浸种2小时,然后再播种。还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按照每亩200~250克的量,拌入细沙,混合均匀,制成毒土,撒施于播种穴内。(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精耕细作,科学浇水施肥,做到氮、磷、钾肥合理配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及微肥,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花生抵抗病虫害的能力。(3)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落卵量。根据蛴螬的成虫羽化后,夜间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