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地理试卷讲评课件_第1页
高三二轮地理试卷讲评课件_第2页
高三二轮地理试卷讲评课件_第3页
高三二轮地理试卷讲评课件_第4页
高三二轮地理试卷讲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二轮地理试卷讲评课件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某地地下水水位(虚线)和地面沉降(实线)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该地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地下水水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下降B.从水位变化看,虚线代表的是承压水水位C.该地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地面沉降始终呈正相关D.该地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与该地地表水缺乏有关D第2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当地面沉降超过100毫米时,这时的地下水水位称为警戒水位。该地警戒水位和出现的时间大概是()

A.20米;1983年B.30米;1985年

C.40米;1989年D.20米;1990年C第3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1题:该地地下水水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有上升趋势,A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不呈正相关,所以C错;该地地下水水位最初埋藏深度只有几米深,之后地面在下沉,地下水水位虽然降低,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并不太远,即埋藏深度较浅,因此该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应该是由于地表水缺乏,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可能为潜水。第2题:此题首先要从地面沉降100毫米处引直线,找到与地面沉降线相交的A点,然后从A点出发,作垂线与横坐标年份相交找到对应的年份为1989年,与地下水水位线相交于一点B,从B点再向左引直线,找到此时地下水水位深度为40米。如下图所示:第4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植被是联结土壤、大气和水分等要素的自然纽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土地覆盖的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充当“指示器的作用。读“安徽省2000—2009年MODIS/NDVI月变化统计图”(NDVI意为植被指数,是遥感图象计算出的参数,用于衡量或监测植被的质量或变化状况,取值一般-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回答3~4题。第5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关于该植被指数季节变化正确的是A.1-5月NDVI上升主要因为冬小麦处于生长阶段B.6月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割导致淮北平原NDVI骤降C.6月出现弱的波谷应为该省北部山区林地植被还处于生长阶段D.8月夏收作物达到生长的旺盛期,之后因南部阔叶植被落叶使

NDVI骤减4.近10年来,该省特别是沿淮淮北地区,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下列与植被指数变化趋势正相关的现象是A.加大农业生产强度,提高复种指数B.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林树种C.城市化改变土地利用结构D.兴修水利,扩大山塘湖沼面积BA第6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3题:随着月份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到,1月NDVI是一年中的最小值,从1—5月全省NDVI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北方冬小麦和油菜处于生长的阶段,而山区的林地树木也抽枝发芽;而进入5月后,NDVI达到一个小波峰,由于6月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割导致淮北平原NDVI骤降,而省内南部山区林地植被还处于生长阶段,平均后在图2呈现一个弱的波谷;8月区域内各种植被均处于生长旺盛阶段,NDVI达到一年中最高值;从9月开始至12月,全省NDVI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第4题:沿淮淮北地区的植被指数的正向趋势系数较大,是由于该地区为农作物种植区,由于生长季的延长,其与近年来该区域内农业生产活动在不断增强有关,如开垦荒地、植树造林、扩大种植业、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等导致NDVI不断增加。第7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有一飞机①于下午2时,以地球自转等角速度,从甲向乙飞行2小时45分钟后,正好在乙地看到日落,据此回答5~7题。5.甲、乙两地的经度差约为

A.40°

B.41°C.45°D.50°6.飞机①旅客经历的昼长是

A.16时45分B.13时

C.15时

D.12时15分7.飞机②同时以同样速度从甲向丁飞行3小时30分后正好到达丁,则下列有可能的是

A.飞机②于丁地日落1小时后落地

B.飞机②上的旅客历昼时间比飞机①的长

C.飞机②在丁地日落地正好日落

D.飞机②上的旅客历昼时间一定比飞机①的BDA第8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5题:两地时差为2小时45分钟,故经度差为约41°。第6题:到达乙地时,当地时间为19:30,正好日落,则该纬线上日出时间为4:30.所以经历的昼长为14-4:30+2:45=12:15第7题:原理是,昼长夜短时,纬度越高昼越长,纬度越低昼越短。第6题中,已经得出纬线1的日出日落地方时,可知昼长夜短;所以纬线2上的昼长应该更短。纬线1上的日落地方时是:19:30,则纬线2上的日落地方时是18:00—19:30之间A选项中,求出到达丁地的地方时:14+3:30+2:45=20:15,(2:45的含义是两条经线的地方时的时间差)到达丁地时,已经日落1小时,则日落时间是:19:15,处于18:00~19:30这个区间,所以是正确的。C选项说正好日落,而到达丁地的时间是20:15,不处于18:00~19:30区间,所以错误。纬度越低昼越短,所以B选项错误的,历昼时间一定要短(速度相同)D不能说一定短3小时。太绝对了。第9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一般说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受天文因素、大气因素、地形因素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读“太阳行径轨迹与地形关系示意图”“台湾全岛南向坡、北向坡逐月太阳辐射日累积量均值季节分配图”,回答8~9题.8.就台湾岛而言,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地形因素而言,与仅考虑地球自转公转下太阳辐射量为基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如考虑海拔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减小B.如考虑坡面角度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增加C.如考虑坡向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增加D.如综合各种地形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减小B第10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以正北坡向为0°、正东90°、正南180°、正西270°计算,统计南向坡(方位角135°~215°)与北向坡(方位角0°~45°;315°~359°)逐月太阳辐射量所得右图中表现的空间分布差异,据图则:A.南北坡差异主要受阴阳坡的影响,南坡为阳坡全年大于北坡B.南北坡差异主要受地球公转的影响,6、7月份北坡大于南坡C.季节差异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夏季太阳辐射大于冬季D.季节差异主要受海拔、地形和坡向、坡度的综合影响B第11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8题:坡面将增大太阳辐射量;而海拔增高缩短了太阳辐射的空间距离,太阳辐射量将增加;考虑坡向的地形遮蔽作用,太阳辐射量将减小;综合各种地形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增加。第9题:右图南北坡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主要受天文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高度角、日照时数、日地距离等,整体上南坡大于北坡,但图中显示6、7月南坡太阳辐射量小于北坡,此阶段阴阳坡面发生季节变化,正午太阳在回归线以南山地的正北方向,且此阶段日出至地方时6时、地方时18时至日落太阳方位偏北,是一年中北坡辐射增长的时段,部分山地(回归线以南)北坡为阳坡。第12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2010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东部城市坎昆通过了两份重要决议——《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决议,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决议。根据资料回答10~11题。10.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否定《京都议定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不负责任做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予以坚决反击。发达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11.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履行《京都议定书》。从2005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投资达1000多亿元的在建项目,掀起了“环保风暴”。下列对此次“环保风暴”的认识正确的是

A.彰显了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

B.“叫停”了众多的项目和企业,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D.行为过激,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在所难免AC第13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4°E67°E70°E73°E36°N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国克什米尔图例山脉河流国界瓦汗走廊200400067°E70°E64°E73°E降水量∕mm南北36.(26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西部,是一个多山的高原国家。农牧业是该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材料二:瓦汗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4900多米,每年6~8月都会有牧民来此放牧。材料三:阿富汗附近地区略图及沿图中四段经线的年降水分布曲线图。第14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简述上图所示区域沿36°N纬线的降水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14分)(2)分析当地的牧民只有在6~8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8分)(3)简要分析克什米尔地区多地震的主要原因。(4分)

总体降水少(3分);分布上表现为东西两侧少,中间多(3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2分),受海洋水汽影响少(2分);中部地区受地形影响(2分),降水较多(2分)

该地位于内陆高原,气温低,降水少(2分),植被稀疏(2分);夏季(6~8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2分),草类茂盛,适合放牧(2分)。(3)地处亚欧板块(1分)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1分),地壳活跃(2分)第15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7.(20分)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中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材料一: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材料二: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丙第16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读材料1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6分)(2)根据材料2和图乙、丙,“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12分)(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2分)光照、热量(向南开口);避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除湿)(6分)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水流较缓,便于取水。(12分)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宜建港口。(2分) 第17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2.(10分)【自然灾害】冻雨是高空中的冰晶、雪花下降到2一3千米的时候,因为周围温度升高融化成低于零度的过冷却水滴,当它接触到低于零度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冰壳。这种冰壳在气象上又称为“雨淞”或“冰挂”。我国冻雨主要出现在1一2月。下图是冻雨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l)图中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

气温上、下层低,中层高(或中层出现逆温现象)(2分)。第18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2010年l2月中旬至2011年1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贵州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冻雨天气。其冻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什么?(2分)(3)我国贵州省受冻雨天气危害最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6分)冷锋或者答冷锋与云贵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2分)云贵高原海拔高(或地面崎岖),地面气温低(2分);西南气流带来大量暖湿水汽(2分);位于云贵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2分)。第19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套第20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图,回答回答1~2题。1.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

B第21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A.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C.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D.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C解析:第1题:构造运动稳定时,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阶地面。构造运动上升时,河流以下切为主,形成阶地斜坡(阶地坎)第2题:温暖湿润期,河流水量增加,下切加剧。第22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读下列一组景观图,完成3~5题。3.图示地质构造主要是A.火山B.背斜C.向斜D.断层D第23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形成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B.侵蚀C.流水D.搬运5.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b-c-dB.b-c-d-aC.c-d-a-bD.d-a-b-cC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为断层。第4题:图中明显有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B、D答案有可取之处但不够理想第5题: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判断。第24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读联合国“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图,观察中国2030年以前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分析回答6~8题。6.读图可知:①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②老年人口逐步上升③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④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下降后上升⑤少儿人口比重保持稳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⑤②④D.⑤②③7.劳动力人口的峰值出现在A.2010年B.2015年C.2020年D.2030年AB第25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则:A.高少年儿童抚养比与“高、高、低模式”对应B.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应处高少年儿童抚养比之前出现C.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先上升后下降两条曲线变化D.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下降后上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先下降后上升两条曲线变化C第26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7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达到其峰值,为10亿左右,然后会逐渐下降。第8题:三个阶段中首先是死亡率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处于上升期,需要抚养的少儿人口比例相应提高。再经过一个时间差,当婴儿潮一代逐渐长大成人,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依次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率趋于降低,随后逐渐开始人口老龄化。由此形成三个年龄结构阶段,依次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先上升后下降两条曲线变化。可见,人口老龄化不仅表现为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还表现为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第27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小于等于22°C时的第一天。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日等时线圈,读图回答9~11题。9.形成K、F两地入秋日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10.下列正确描述图中四地秋景的是

A.K地深绿背景下的大片金黄 B.L地登高寻秋景

C.F地秋色从城市点染到山地 D.G地到谷底中寻找秋色11.属于图中四地主要的秋收之物产的是

A.K地玉米 B.L地马铃薯

C.F地柑橘 D.G地苹果DCB第28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9题:由于海拔高度不同,K处入秋比F处早第10题:K地在青藏高原植被稀疏,L地海拔较高,高处秋色腿的早,F地秋色最有特点,G地应该登高寻秋景。第11题:K处不宜农耕,L处海拔较高,适宜喜温凉的马铃薯种植,且生长期短,F处秋季可采摘苹果等水果,没有柑橘,G处苹果很少,不是主要物产。第29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6.(26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河流域水系略图。河流流域界兰州河口郑州内流区第30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材料二兰州——郑州沿线地形剖面图。NWSE5001000海拔∕m基岩粗粒黄土细粒黄土材料三黄土高原的形成有“风化残积说”、“水积说”和“风成说”。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成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到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当大风减弱或遇到秦岭,大行山等高山阻挡时,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积累和环境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第31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其干流沿途水量变化大。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兰州以上、河口至郑州、郑州以下等三个干流河段水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黄河有时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8分)自源头至兰州河段,水量逐渐增大(2分);河口至郑州河段,水量增大(2分);郑州以下河段水量减小(2分)。兰州以上河段当地的高山冰雪融水(1分)和山地降水(1分),通过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河口至郑州河段随着降水增多,(1分)汾河、渭河等支流流入的水量多,(1分)水量增大。郑州以下河段由于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流入,流域面积狭小(2分),且工农业生产大量引用(2分),导致水量减少。下流沿河地区失去主要水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及生活;(2分)引起海水倒灌,加重了土壤的盐碱化;(2分)影响地下水水质,河流断流使水生物灭绝,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2分)加剧了泥沙淤积,引起河床升高,降低下游的防洪能力。(2分)第32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依据材料二、三为“风成说”提供证据?(4分)自NW—SE黄土层的厚度减小;(2分)自NW—SE黄土的土壤颗粒由粗变细。(2分)第33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7.(20分)读“某国家位置示意图”,以及“甲、乙两城市气候直方图”,回答相关问题:(1)简述图示国家地势特征及其判断依据。(4分)(2)与甲城市对应的气候直方图是

,其降水量年内分配的特点是

,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

(6分)(3)列表比较甲、乙两城市在气候特征上的异同。(6分)北高南低(或自北向南倾斜)(2分);根据河流的流向(2分)B5~10月份降水较多(或干湿季明显)的西南风带来丰富的水汽,沿岸暖流的加湿作用夏半年来自海洋第34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简要说明形成甲、乙两城市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气温降水相同特征

不同特征甲城

乙城

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年较差小年较差较大夏半年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大,约在2000㎜以上年降水量较小,在1000㎜左右距海远近不同(受海洋影响的强弱不同)(4分)第35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2.(10分)【自然灾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中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西南部分地区如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中央气象台已于2010年2月25日、26日连续两日发布干旱黄色预警。27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此次气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影响重,南方受旱重于北方,受旱区域非常集中等特点。材料二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2010年1月以来,云南、贵州、四川火点数明显偏多,较2009年同期偏多5成。第36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试从干旱产生的原理说处导致云南特大干旱的原因?(2)西南地区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3)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①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②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雨季提早结束是造成云南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③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3分)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3分)3)危害: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和甘蔗生长极为不利;引发森林火情;影响水力发电;人畜饮水困难。(2分)措施: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节水灌溉等。(2分)第37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套第38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1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回答1~2题。

1.和长江相比,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些河流航运价值不高,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流的水量小

B.河流的结冰期长

C.河道狭窄

D.河流落差大、水流急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河水运优势的是

A.不需要线路建设,节约土地和资金

B.水运运费低,能降低物流成本

C.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连续性强

D.节约能源,运输量大BC第39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解析:第1题:西伯利亚的河流不利于航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结冰期长。第2题:内河水运在下行时可以在主航道行驶,利用水流速度,上行时可以靠近江岸行驶,避免水流影响,故节省能源。但内河水运受地形、天气和气候、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等自然条件影响很大。下表反映了某地一旗杆不同日期(二分二至日)的日影朝向,读后完成3~4题。

日期日影朝向日出正午日落A西南正南东南B正西正北正东C正西正北正东D西北正北东北3.该地可能位于A.赤道

B.0°~23°26′N

C.0°~23°26′S

D.23°26′N~66°34′N4.B日,当该旗杆日影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B日15:10,则此刻全球属于B日的范围是A.正好为全球的1/2

B.不到全球的1/2

C.大于全球的3/4

D.小于全球的3/4BC第40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右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5~6题。5.据右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北京小于上海B.长沙大于沈阳C.黄土高原大于云贵高原D.黄河三角洲小于长江三角洲6.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差异,导致获得太阳辐射不同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不同C.地形的阻挡D.不同纬度对流层厚度的不同CB第41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假设某地区是一个均质的平原,只能种植水稻、蔬菜、甘薯和甘蔗四种作物,生产的农业产品全部提供某市场消费。下表是各种作物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单位运费率及单位面积生产量。请根据这些假设及下表完成7~9题。

稻米蔬菜甘薯甘蔗市场价格(元/公斤)121842生产成本(元/公斤)61331.5运费率(元/公斤/公里)0.401.000.050.02单位面积产量(千公斤)5121216第42页,共4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距离市场13千米处,单位面积种植稻米的收益为

A.0 B.4000元

C.4200元 D.3840元8.蔬菜带和稻米带的界线,距离市场

A.3千米

B.5千米C.12.86千米 D.14.92千米9.各作物带的分布,由市场向外依序是

A.蔬菜→稻米→甘薯→甘蔗

B.甘薯→稻米→蔬菜→甘蔗

C.蔬菜→甘蔗→甘薯→稻米

D.甘蔗→甘薯→蔬菜→稻米BAA解析:第7题:区位收益的公式→LR=Y(m-c)-Ytd(LR=区位收益Y=单位面积生产量m=单位重量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重量农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