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卷-附带答案_第1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卷-附带答案_第2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卷-附带答案_第3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卷-附带答案_第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卷-附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6题)1、下列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能导电B.都是黑色固体C.硬度都很小 D.都由碳元素组成2、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C.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墨”的主要成分是()A.碳B.硅 C.磷 D.碘4、按表进行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取等质量的同种大理石和足量的酸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实验编号药品①块状大理石、10%硫酸②块状大理石、7%盐酸③粉末状大理石、7%盐酸A.实验①、②、③对应的曲线分别为丙、乙、甲B.实验②和③对比,说明固体的颗粒大小影响反应速率C.实验①和②对比,说明酸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D.实验②和③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不正确的是()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D.都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6、能证明某无色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C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7、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到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A.①②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的下列气体组合中都属于大气污染气体的是()A.SO2、CO2B.CO2、CO、SO2C.CO、CO2D.CO、SO29、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选用的装置(铁架台省略)是()A. B.C.D.10、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主要是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它们的微观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石墨烯微观结构碳纳米管微观结构A.碳元素只能组成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种单质B.碳纳米管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C.构成石墨烯的原子间有一定间隔D.构成碳纳米管的原子不再运动11、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A.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不同与它们的结构有关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有关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生成碳酸有关D.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一开始速率变快与反应中过氧化氢浓度变化有关12、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下图,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中能选用的装置是()A.B.C.D.13、N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实验室要收集一瓶NO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A.用排水集气法B.用向上排空气法C.用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用向下排空气法14、小辉自制了如下实验室制取的发生装置,其中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A. B.C.D.15、已知: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下列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氧气与液氧 B.H2O与H2O2 C.石墨与金刚石 D.CO与CO216、在一定条件下,4g碳和12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后容器内的气体为()A.CO2B.CO C.CO和CO2D.CO2和O2二、填空题。17、全球首条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正式启动量产,我国国内首批石墨烯触屏手机将实现重庆造。则回答:(1)纳米材料石墨烯可能帮助科学家实现修建太空天梯的构想。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请推测石墨烯可能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___;(2)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目前已知石墨烯的导电性能和光学透明性最出色,则请设想出石墨烯可运用于哪些科学领域:(至少两点)____________。18、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排空气法收集CO2,则CO2气体应从装置的______端通入(填“a”或“b”,下同);(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应从装置的______端通入;(3)若用排水法收集O2,先将瓶内装满水,然后O2从______端通入;(4)若用水将装置中的O2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______端流入。19、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色________味的气体,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_。固体二氧化碳叫________。20、小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验满”。(1)图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所缺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____。(2)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是小明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21、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图1 图2 图3 图4 图5(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图2、图3、图4对应的三种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填图序),写出图2对应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5是改进后的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是。判断木炭与氧化铜已经反应的依据是。与传统型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4)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代表中国制造的高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高铁电力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的石墨的性质是(填序号)。

A.稳定性 B.滑腻感 C.还原性 D.导电性三、实验题。22、在学习完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小明同学回到家中又进行了一下实践活动:(1)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放一个冷碟子(如图),过一会儿,发现冷碟子底上有黑色物质,这种黑色物质是_______.(2)室内有人吸烟后,常有难闻气味,有人建议,在室内点燃一支蜡烛,不久这种气味可减弱,能达到这样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3)石蜡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根据石蜡的组成元素说出黑色物质是怎样产生的?_______。四、计算题。23、某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0.74g,要使该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6题)1、下列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能导电B.都是黑色固体C.硬度都很小 D.都由碳元素组成【答案】D2、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C.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答案】C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墨”的主要成分是()A.碳B.硅 C.磷 D.碘【答案】A4、按表进行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取等质量的同种大理石和足量的酸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实验编号药品①块状大理石、10%硫酸②块状大理石、7%盐酸③粉末状大理石、7%盐酸A.实验①、②、③对应的曲线分别为丙、乙、甲B.实验②和③对比,说明固体的颗粒大小影响反应速率C.实验①和②对比,说明酸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D.实验②和③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答案】C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不正确的是()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D.都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答案】B6、能证明某无色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C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答案】C7、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到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A.①②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8、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的下列气体组合中都属于大气污染气体的是()A.SO2、CO2B.CO2、CO、SO2C.CO、CO2D.CO、SO2【答案】D9、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选用的装置(铁架台省略)是()A. B.C.D.【答案】C10、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主要是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它们的微观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石墨烯微观结构碳纳米管微观结构A.碳元素只能组成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种单质B.碳纳米管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C.构成石墨烯的原子间有一定间隔D.构成碳纳米管的原子不再运动【答案】C11、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A.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不同与它们的结构有关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有关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生成碳酸有关D.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一开始速率变快与反应中过氧化氢浓度变化有关【答案】D12、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下图,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中能选用的装置是()A.B.C.D.【答案】A13、N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实验室要收集一瓶NO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A.用排水集气法B.用向上排空气法C.用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用向下排空气法【答案】A14、小辉自制了如下实验室制取的发生装置,其中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A. B.C.D.【答案】B15、已知: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下列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氧气与液氧 B.H2O与H2O2 C.石墨与金刚石 D.CO与CO2【答案】C16、在一定条件下,4g碳和12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后容器内的气体为()A.CO2B.CO C.CO和CO2D.CO2和O2【答案】D二、填空题。17、全球首条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正式启动量产,我国国内首批石墨烯触屏手机将实现重庆造。则回答:(1)纳米材料石墨烯可能帮助科学家实现修建太空天梯的构想。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请推测石墨烯可能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___;(2)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目前已知石墨烯的导电性能和光学透明性最出色,则请设想出石墨烯可运用于哪些科学领域:(至少两点)____________。【答案】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燃性或还原性制造柔性的手机触摸屏、用于电池电极、微型晶体管、防弹衣、飞机材料、用来制造太空电梯缆线等18、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排空气法收集CO2,则CO2气体应从装置的______端通入(填“a”或“b”,下同);(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应从装置的______端通入;(3)若用排水法收集O2,先将瓶内装满水,然后O2从______端通入;(4)若用水将装置中的O2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______端流入。【答案】b

a

a

b19、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色________味的气体,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_。固体二氧化碳叫________。【答案】无无能大干冰20、小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验满”。(1)图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所缺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____。(2)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是小明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答案】(1)镊子(或药匙)稀盐酸(2)(3)cabded21、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图1 图2 图3 图4 图5(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图2、图3、图4对应的三种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填图序),写出图2对应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5是改进后的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是。判断木炭与氧化铜已经反应的依据是。与传统型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4)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代表中国制造的高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高铁电力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