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3882-2020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_第1页
DB32T3882-2020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_第2页
DB32T3882-2020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_第3页
DB32T3882-2020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_第4页
DB32T3882-2020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B05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882—2020

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ultivationandprocessingofAbelmoschusmanihot(L.)Medic.

2020-10-13发布2020-11-13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3882-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医药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兴化市林盛黄蜀葵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仁茂、唐海涛、沈小林、王秀俊、周卫欣。

I

DB32/T3882-2020

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蜀葵选地整地、栽培、加工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黄蜀葵栽培与加工的全过程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

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

3.2黄蜀葵花

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的干燥花冠。

4选地整地

4.1选地

4.1.1选择光照充足、地势高爽、排水畅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砂壤土、黏壤

土。

4.1.2空气应符合GB3095-2012二级标准。

4.1.3土壤应符合GB15618-2018二级标准。

4.1.4灌溉水应符合GB5084-2005质量标准。

4.2整地

1

DB32/T3882-2020

4.2.1播种前,耕整2~3次,每次应深翻25cm以上,耕细、耙平,每亩均匀施用NPK复合肥

(15-15-15)30Kg。整地后的土壤应细碎疏松,表土平整,无残茬、石块、草皮,干湿适度。

4.2.2灌排设施建设:在整地时,疏通厢沟、腰沟、围沟,厢沟的深度应不低于30厘米。

5栽培

5.1播种时间

每年4月,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方可播种。

5.2播种方法

5.2.1应选粒大、饱满、色黑的种子,置于30℃~40℃的温水中,保持水温(中途应注意

换1~2次温水),浸泡12小时,去除不饱满的漂浮种子,取出浸泡后的种子可用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与种子重量比为1:100)拌匀之,播种。

5.2.2宜采用穴播法,按每亩用种约50g~75g,每穴播2~3粒种子,深度2cm左右播种,

播后覆土,浇透水。播种至出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

5.3田间管理

5.3.1苗期管理

5.3.1.1间补苗

播种后7天左右出苗。苗高10cm~15cm时应进行间补苗,宜按株距0.60m~0.70m、小

行距1.00m、大行距1.50m,大小行交替进行间补苗,每穴留壮苗1株,田头等特殊位置可

留壮苗2株,间补苗宜选择晴天早上进行,并注意为补苗处补水。

5.3.2施肥喷药

5.3.2.1出苗5天后宜于傍晚为幼苗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与种子重量比为

1:100)和阿维菌素(稀释6000倍)混合液。

5.3.2.2移栽定苗2天后宜喷施噁霉灵(稀释6000倍,叶面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稀

释1000倍,叶面喷施);定苗约10天宜喷施甲霜灵锰锌(稀释800倍,叶面喷施)、吡虫啉

(10%吡虫啉稀释6000倍,叶面喷施),并在植株旁开穴追肥(应在株旁约15cm位置,穴深

10cm~15cm),每亩应施复合肥10Kg,施肥后应浇一遍透水。

5.3.2.3苗高50cm左右时,宜喷施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助壮素)。用量为每亩用5ml~

6ml,兑水20Kg~30Kg。10天后,同样用量第二次喷施;20天后,同样用量第三次喷施。

5.3.3除草

苗出齐后应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锄为主。定苗后宜根据田间状

况人工除草2~3次。

5.3.4灌排水管理

应清沟理沟,及时灌排水,苗期持续保持土壤适度湿润;。

5.3.5蕾期管理

刚孕蕾时,高1.2m以上的植株应用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助壮素)再次控高,宜按

每亩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助壮素)5ml~6ml,兑水15Kg对植株进行喷施,并按每亩施

2

DB32/T3882-2020

复合肥15Kg,第二次在植株旁开穴追肥。

5.3.6花期管理

初花期时,宜于晴天下午4时以后按每亩用量30g,兑水15Kg喷施一次磷钾肥(磷酸二

氢钾,含磷P2O5为52%左右,含钾K2O为35%左右);10天后按每亩45g,兑水15Kg再次喷

施磷钾肥。

5.4虫害防治

5.4.1主要防治害虫

包括斜纹夜蛾、蝼蛄、地老虎等。

5.4.2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

防治方法,适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发现虫害,及早治疗。

5.4.3物理防治

翻地时应将虫卵、蛹、幼虫翻到土表,使其失活致死。

5.4.4生物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宜采用黑光灯、糖醋液、杨树枝及甘薯豆饼发酵液诱杀,

或用毒谷、毒饵等诱杀,如用90%敌百虫1kg,加水5kg~10kg,喷拌铡碎的鲜草60kg~70kg

于傍晚按1堆/㎡的密度撒在黄蜀葵根附近。

5.4.5化学防治

宜视情况选用阿维菌素(稀释6000倍,叶面喷施)、苏云金杆菌(每亩用菌粉15g~20g

兑水喷雾)、氯虫酰胺(每亩10毫升)、噻虫嗪(稀释5000倍,叶面喷施)、辛硫磷(15g~

25g/㎡)、高效氯氟氰菊酯(稀释1000倍,叶面喷施)等,每7~10天喷施1次,连喷2~3

次。

5.5病害防治

5.5.1主要防治病害

有根腐病、茎腐病、叶斑病等。

5.5.2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采用农业防治、合理轮作、种子

消毒或包衣、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方法,及早治疗。

5.5.3农业防治

应选用无病害种子种苗,加强场地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科学施

肥。发现病害应及时清除病残株并及时集中销毁。

5.5.4合理轮作

宜通过水旱一年一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

5.5.5种子消毒或包衣

3

DB32/T3882-2020

宜用甲福(甲福与种子重量比为1:50)包衣或用多菌灵拌种(多菌灵与种子重量比为

1:100)、咪鲜胺(咪鲜胺与种子重量比为1:1000)浸种。

5.5.6农药防治

整地时,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g~15g/㎡处理土壤,预防茎腐病。

苗期宜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7天1

次,连喷2~3次,预防病害发生。

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在病穴中撒施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

灌,或对周边植株喷施已唑醇(10ml~20ml/L喷施)、嘧菌酯(20ml~50ml/亩喷施)、

噁霉灵(稀释6000倍,喷施地面)、甲霜灵锰锌(58%可湿性粉剂稀释600-800倍)、福美双

(稀释1000倍,喷施地面)等。

5.6鲜花采收

5.6.1黄蜀葵7月上旬开始开花,每朵花开放一天,盛花期约8月上旬至9月中旬。

5.6.2宜于晴天采摘待露水干后的花朵;若雨天采摘,应待雨停2小时后方可采摘,采后

应在阴凉处摊放,妥善处理。

5.6.3当天开放的花朵应当天采摘,不得采隔宿花。

5.6.4应采摘完全开放的花,去掉子房、花萼、副萼、花柄、叶片,只保留花瓣、花柱及

雄蕊柱。

5.6.5采花盛具应当通风透气。

6加工

6.1产地加工

6.1.1黄蜀葵鲜花不宜晒干,应当烘干。

6.1.2黄蜀葵鲜花朵易变色腐烂,应在6-10小时内及时干燥,烘干温度应控制在90℃±

10℃。

6.1.3当天采摘的黄蜀葵鲜花应及时按采摘顺序依次烘干,等待烘干的黄蜀葵鲜花应摊开

放置,厚度不超过20cm,每1小时翻动一次。

6.1.4烘干后的黄蜀葵干花应除去杂质、异物、腐烂变色及未烘干透的花。

6.1.5干燥后并按6.1.4处理过的黄蜀葵花,放凉,及时装入可防潮的薄膜塑料袋中,及

时密封,外罩编织袋。

6.2黄蜀葵花质量

6.2.1黄蜀葵花药材应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干燥花冠。

6.2.2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蜀葵花药材,规定了黄蜀葵花的性状、水分、含量和

总灰分及浸出物等指标,加工后的黄蜀葵花药材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规定。

6.3贮存

包装好的药材应放在清洁、通风、干燥、避光的仓库内,置货架上,与墙壁保持最小

30CM以上距离。

4

DB32/T3882-2020

目次

前  言....................................................................................................................................III

1范围.......................................................................................................................................1

本标准规定了黄蜀葵选地整地、栽培、加工的要求。........................................................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3.1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1

3.2黄蜀葵花............................................................................................................................1

4选地整地...............................................................................................................................1

4.1选地....................................................................................................................................1

4.2整地....................................................................................................................................1

5栽培.......................................................................................................................................2

5.1播种时间............................................................................................................................2

5.2播种方法............................................................................................................................2

5.3田间管理............................................................................................................................2

5.3.1苗期管理.........................................................................................................................2

5.3.1.1间补苗..........................................................................................................................2

5.3.2施肥喷药.........................................................................................................................2

5.3.3除草.................................................................................................................................2

5.3.4灌排水管理.....................................................................................................................2

5.3.5蕾期管理.........................................................................................................................2

5.3.6花期管理.........................................................................................................................3

5.4虫害防治............................................................................................................................3

5.4.3物理防治.........................................................................................................................3

5.4.4生物防治.........................................................................................................................3

5.4.5化学防治.........................................................................................................................3

5.5病害防治............................................................................................................................3

5.5.1主要防治病害................................................................................................................3

5.5.2防治原则.........................................................................................................................3

5.5.3农业防治.........................................................................................................................3

5.5.4合理轮作.........................................................................................................................3

5.5.5种子消毒或包衣............................................................................................................3

5.5.6农药防治.........................................................................................................................4

5.6鲜花采收............................................................................................................................4

6.1产地加工............................................................................................................................4

6.2黄蜀葵花质量....................................................................................................................4

6.3贮存....................................................................................................................................4

I

DB32/T3882-2020

I

DB32/T3882-2020

黄蜀葵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蜀葵选地整地、栽培、加工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黄蜀葵栽培与加工的全过程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

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

3.2黄蜀葵花

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Medic.]的干燥花冠。

4选地整地

4.1选地

4.1.1选择光照充足、地势高爽、排水畅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砂壤土、黏壤

土。

4.1.2空气应符合GB3095-2012二级标准。

4.1.3土壤应符合GB15618-2018二级标准。

4.1.4灌溉水应符合GB5084-2005质量标准。

4.2整地

1

DB32/T3882-2020

4.2.1播种前,耕整2~3次,每次应深翻25cm以上,耕细、耙平,每亩均匀施用NPK复合肥

(15-15-15)30Kg。整地后的土壤应细碎疏松,表土平整,无残茬、石块、草皮,干湿适度。

4.2.2灌排设施建设:在整地时,疏通厢沟、腰沟、围沟,厢沟的深度应不低于30厘米。

5栽培

5.1播种时间

每年4月,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方可播种。

5.2播种方法

5.2.1应选粒大、饱满、色黑的种子,置于30℃~40℃的温水中,保持水温(中途应注意

换1~2次温水),浸泡12小时,去除不饱满的漂浮种子,取出浸泡后的种子可用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与种子重量比为1:100)拌匀之,播种。

5.2.2宜采用穴播法,按每亩用种约50g~75g,每穴播2~3粒种子,深度2cm左右播种,

播后覆土,浇透水。播种至出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

5.3田间管理

5.3.1苗期管理

5.3.1.1间补苗

播种后7天左右出苗。苗高10cm~15cm时应进行间补苗,宜按株距0.60m~0.70m、小

行距1.00m、大行距1.50m,大小行交替进行间补苗,每穴留壮苗1株,田头等特殊位置可

留壮苗2株,间补苗宜选择晴天早上进行,并注意为补苗处补水。

5.3.2施肥喷药

5.3.2.1出苗5天后宜于傍晚为幼苗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与种子重量比为

1:100)和阿维菌素(稀释6000倍)混合液。

5.3.2.2移栽定苗2天后宜喷施噁霉灵(稀释6000倍,叶面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稀

释1000倍,叶面喷施);定苗约10天宜喷施甲霜灵锰锌(稀释800倍,叶面喷施)、吡虫啉

(10%吡虫啉稀释6000倍,叶面喷施),并在植株旁开穴追肥(应在株旁约15cm位置,穴深

10cm~15cm),每亩应施复合肥10Kg,施肥后应浇一遍透水。

5.3.2.3苗高50cm左右时,宜喷施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助壮素)。用量为每亩用5ml~

6ml,兑水20Kg~30Kg。10天后,同样用量第二次喷施;20天后,同样用量第三次喷施。

5.3.3除草

苗出齐后应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锄为主。定苗后宜根据田间状

况人工除草2~3次。

5.3.4灌排水管理

应清沟理沟,及时灌排水,苗期持续保持土壤适度湿润;。

5.3.5蕾期管理

刚孕蕾时,高1.2m以上的植株应用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助壮素)再次控高,宜按

每亩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助壮素)5ml~6ml,兑水15Kg对植株进行喷施,并按每亩施

2

DB32/T3882-2020

复合肥15Kg,第二次在植株旁开穴追肥。

5.3.6花期管理

初花期时,宜于晴天下午4时以后按每亩用量30g,兑水15Kg喷施一次磷钾肥(磷酸二

氢钾,含磷P2O5为52%左右,含钾K2O为35%左右);10天后按每亩45g,兑水15Kg再次喷

施磷钾肥。

5.4虫害防治

5.4.1主要防治害虫

包括斜纹夜蛾、蝼蛄、地老虎等。

5.4.2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

防治方法,适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发现虫害,及早治疗。

5.4.3物理防治

翻地时应将虫卵、蛹、幼虫翻到土表,使其失活致死。

5.4.4生物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宜采用黑光灯、糖醋液、杨树枝及甘薯豆饼发酵液诱杀,

或用毒谷、毒饵等诱杀,如用90%敌百虫1kg,加水5kg~10kg,喷拌铡碎的鲜草60kg~70kg

于傍晚按1堆/㎡的密度撒在黄蜀葵根附近。

5.4.5化学防治

宜视情况选用阿维菌素(稀释6000倍,叶面喷施)、苏云金杆菌(每亩用菌粉15g~20g

兑水喷雾)、氯虫酰胺(每亩10毫升)、噻虫嗪(稀释5000倍,叶面喷施)、辛硫磷(15g~

25g/㎡)、高效氯氟氰菊酯(稀释1000倍,叶面喷施)等,每7~10天喷施1次,连喷2~3

次。

5.5病害防治

5.5.1主要防治病害

有根腐病、茎腐病、叶斑病等。

5.5.2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采用农业防治、合理轮作、种子

消毒或包衣、高效低毒低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