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头针、腕踝针课件_第1页
耳针、头针、腕踝针课件_第2页
耳针、头针、腕踝针课件_第3页
耳针、头针、腕踝针课件_第4页
耳针、头针、腕踝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法灸法学第七章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第一节耳针法定义:耳针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来源与发展古籍记载

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内经》手少阳三焦

《灵枢五邪》……恶血在内,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备急千金要方》艾灸耳后阳维穴-风聋雷鸣

耳针、头针、腕踝针《针灸大成》艾灸耳尖治疗眼生翳膜民间

针刺耳轮-痄腮/砭石刺耳-斑疹/刺耳垂-红眼病国外古希腊割耳后血管-阳萎不育古埃及妇女节育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图的形成《德国针术杂志》1957年1号耳穴42个(耳与内脏的关系)

1958年译成中文传入我国耳穴标准《耳穴国际标准方案》1987.6西太地区卫生组织通过。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1993年耳针体系

中国耳针体系法国耳针体系耳针、头针、腕踝针一、耳针刺激部位(一)耳郭表面解剖耳郭正面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郭背面耳针、头针、腕踝针1.耳郭正面:四个凹陷三支脚:四个凹陷: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舟。三支脚: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耳轮脚。耳轮对耳轮四切迹:耳轮脚切迹、轮屏切迹、屏间切迹、屏上切迹耳轮结节外耳门,耳屏对耳屏加耳垂。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2.耳郭背面耳针、头针、腕踝针3.耳根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二)耳穴的分布

耳穴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耳穴在耳郭的分部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头面----耳垂、对耳屏上肢----耳舟下肢----对耳轮上、下脚躯干----耳轮体部腹腔----耳甲艇胸----耳甲腔消化道----耳轮脚周围耳、鼻、喉咽----耳屏四周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三)耳郭的分区1.耳轮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2.耳舟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3.对耳轮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4.三角窝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5.耳屏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6.对耳屏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7.耳甲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8.耳垂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9.耳背分区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四、耳穴的部位

和主治1.耳轮穴位12区11穴1)耳中(膈)部位耳轮脚耳轮1区主治呃逆、呕吐皮肤病血证耳针、头针、腕踝针2)耳尖部位耳郭向前对折的尖端耳轮6/7区交界主治发热、高血压、眼病、肝阳上亢诸症耳针、头针、腕踝针2.耳舟穴位

6区6穴3)风溪部位耳舟内1、2区之间主治风证(皮肤病、外感、眩晕、过敏性鼻炎等)耳针、头针、腕踝针3.对耳轮穴位

13区14穴交感下脚端部位耳轮内缘与对耳轮下脚交界处对耳轮6区前端主治

内脏疼痛(心/胃/胆/肾)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耳针、头针、腕踝针4.三角窝穴位

5区5穴

神门

部位三角窝后1/3上部三角窝4区主治炎症疼痛失眠、高血压癫痫戒断综合症耳针、头针、腕踝针5.耳屏穴位

4区9穴肾上腺下屏尖部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2区后缘主治急性炎症、休克过敏、低血压耳针、头针、腕踝针6.对耳屏穴位

4区8穴皮质下(脑)部位对耳屏内侧面对耳屏4区主治神经精神障碍各种慢性病耳针、头针、腕踝针7.耳甲穴位心部位耳甲腔正中凹陷中耳甲15区主治心/舌/神/脉耳针、头针、腕踝针胃部位耳轮脚消失处耳甲4区主治胃、牙前额、肌肉耳针、头针、腕踝针肾部位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耳甲10区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耳耳针、头针、腕踝针内分泌(屏间)部位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前下方耳甲18区主治月经病、更年期、座疮、甲状腺等疾病耳针、头针、腕踝针8.耳垂穴位9区8穴9.耳背穴位5区6穴10.耳根穴位3穴耳针、头针、腕踝针二、耳针操作技术(一)操作程序

1选穴

2严格消毒(二)刺激方法耳针、头针、腕踝针1毫针刺法

耳针、头针、腕踝针2电针法3埋针法4压丸法耳针、头针、腕踝针

5灸法

6刺血法

7水针法

8磁疗法

9按摩法耳穴按摩耳针、头针、腕踝针三耳针的临床运用(一)在诊断方面的应用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某些部位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郭相应区域出现各种反应,这种病理性反应可以表现为变形、变色、脱屑、丘疹、压痛敏感、皮肤低电阻等。这些现象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但仅仅是其辅助作用,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耳针、头针、腕踝针1望诊法

2压痛法

3皮肤电阻测定法耳针、头针、腕踝针

4注意事项:(1)各区反应与全身的联系。如“心主神明”,神经和精神系统的病症在耳甲15区有反应;“肺主皮毛”,皮肤有病时可能在肺区出现糠皮样脱屑;脾胃为表里关系,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消化不良等病,在耳甲4、5、6区出现反应的同时,耳甲13区也可能有反应。(2)与正常反应点的区别。健康人的耳郭上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其鉴别方法是一看二压。即先观察有无反应点,再在反应点上压一压,如系假阳性则压之不痛。此外,如耳郭上的色素沉着、疣痣、白色结节、小脓疱、冻疮瘢痕等均宜注意鉴别。耳针、头针、腕踝针(二)在治疗方面的运用1.选穴原则

(1)辨证取穴: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选用相关耳穴。

(2)对症取穴: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对症选用有关耳穴。也可据中医理论对症取穴。

(3)相应部位取穴:根据临床诊断属于某病,选用相应的耳穴。

(4)经验取穴:临床实践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穴可以治疗腰腿痛。耳针、头针、腕踝针2.适应范围目前我国用耳穴治疗病症已达200多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神经、眼、耳鼻咽喉、皮肤各科。其中以痛症的治疗效果为佳。同时对于变态反应疾病、各种炎症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1)各种疼痛性病症:如对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眼、耳鼻咽喉、颅脑、胸腹、四肢各种外科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胆绞痛、肾绞痛、胃痛等内脏痛;麻醉后头痛、腰痛等手术后遗痛,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耳针、头针、腕踝针

(2)各种炎症性病症:如对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肠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3)功能紊乱性病症:如对心律不齐、高血压病、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癔病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耳针、头针、腕踝针(三)耳郭与神经的关系

1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2耳颞神经;

3面神经;

4舌咽神经;

5迷走神经的分支及交感神经。耳针、头针、腕踝针(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单纯性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等,耳针有减肥、改善症状,减少常规服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

(6)传染病:如对菌痢、疟疾等,耳针能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加速疾病的痊愈。

(7)用于手术麻醉:耳针麻醉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于1965年运用于临床。如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时,具有安全、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用于甲状腺手术时,在靠近喉返神经处为避免误伤神经而致声音嘶哑,用耳针麻醉,术者必要时可与患者对话以资鉴别其喉返神经是否受损。耳针、头针、腕踝针

(8)耳针还可以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治疗输液反应。还可用于戒烟、戒毒等。3.处方示例

(1)胃痛:主穴:胃、脾、交感、神门。配穴:胰胆、肝。

(2)恶心呕吐:主穴:胃、神门、交感、皮质下、耳中。

(3)心律失常:主穴:心、交感、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

(4)哮喘:主穴:肺、肾上腺、交感。配穴:神门、内分泌、气管、肾、大肠。

(5)失眠:主穴: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配穴:胃、脾、肝、肾、胰胆。耳针、头针、腕踝针(6)头痛:主穴:神门、枕、颞、额、皮质下、颈椎。配穴:肝、肾、心、交感。

(7)坐骨神经痛:主穴:坐骨神经、神门。配穴:臀、胰胆、膀胱。

(8)荨麻疹:主穴:肺、肾上腺、风溪、耳中。配穴:神门、脾、肝。

(9)痤疮:主穴:耳尖、内分泌、肺、脾、肾上腺、面颊。配穴:心、大肠、神门

(10)痛经: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

(11)近视眼:主穴:眼、肝、脾、肾。配穴:屏间前、屏间后。

(12)内耳眩晕症:主穴:内耳、外耳、肾、肝、胰胆、脑干。配穴:枕、皮质下、门、三焦。耳针、头针、腕踝针(13)急性结膜炎:主穴:耳尖、眼、肝。配穴:屏间前、屏间后

(14)晕车:主穴:胃、内耳、贲门、肾上腺。配穴:枕、脾、神门。

(15)戒烟:取穴:神门、肺、胃、口。

4.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一般采用两次消毒法。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患部,有助于提高疗效。

(3)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应禁针。

(4)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病患者不宜行强刺激法。

(5)耳针治疗时亦可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耳针、头针、腕踝针四耳针作用原理(一)耳郭与经脉的关系《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手少阳三焦)《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二)耳郭与脏腑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耳针、头针、腕踝针《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四十难》:“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千金方》:“……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证治准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厘正按摩要术》:“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耳针、头针、腕踝针第二节头皮针法广义:在头部进行针刺治疗,包括以脏腑经络理论指导,选取经穴治疗疾病。狭义:结合经络理论和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选取刺激区(标准线)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

耳针、头针、腕踝针1.焦顺发─《头针》19821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根据运动区、感觉区等2.方云鹏─《头皮针》1982“伏象”、“伏脏”等3.《头皮针国际标准方案》19844.朱明清─《朱氏头皮针》1989九条针灸治疗带,以百会、督脉为中心。5.林学俭-头针刺激新区颞三针、额五针等6.汤颂延头针穴名体系以“阴阳点”为中心加以划定7.于致顺头针七区划分法、“针场”假说、丛刺长留针法耳针、头针、腕踝针一头皮针刺激部位耳针、头针、腕踝针1、额中线督脉

定位神庭向前引1寸直线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督脉主治神志病/鼻病耳针、头针、腕踝针2、额旁一线膀胱经定位眉冲向前引1寸直线

眉冲

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膀胱经主治胸部疾病/鼻病耳针、头针、腕踝针3、额旁二线胆经定位头临泣向前引1寸直线头临泣

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胆经主治腹部疾病与眼病耳针、头针、腕踝针4、额旁三线定位头维内0.75寸向前引1寸直线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正中旁4.5)--胃经主治生殖系统疾病耳针、头针、腕踝针5、顶颞前斜线(中央前回)督/膀胱/胆/胃/三焦定位前神聪→悬厘前神聪

百会前1寸--督脉悬厘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

1/4交点-胆经主治对侧下肢、上肢、面部瘫痪,流涎、发音障碍。耳针、头针、腕踝针6、顶颞后斜线(中央后回)

督/膀胱/胆/胃/三焦定位百会→曲鬓曲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交点主治对侧下肢、上肢、头面部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偏头痛、颞颌关节炎耳针、头针、腕踝针7、顶中线(旁中央小叶

肛门、膀胱括约肌中枢)定位前顶→百会(1.5寸)

前顶百会前1.5寸--督脉主治腰腿足的瘫痪、麻木、疼痛,性功能减退、夜尿、遗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耳针、头针、腕踝针8、顶旁一线膀胱定位顶中线旁开1.5寸,

通天穴向后引1.5寸直线通天前发际正中上4寸,

旁开1.5寸-膀胱经主治腰腿的瘫痪、麻木、疼痛耳针、头针、腕踝针9、顶旁二线足少阳胆经定位正营穴向后引1.5寸的直线

正营前发际上2.5寸,正中旁2.25寸主治肩臂手的瘫痪、麻木、疼痛耳针、头针、腕踝针10、颞前线鬓角部,足少阳胆经定位颔厌--悬厘

颔厌

头维与曲鬓上1/4和下3/4交点

悬厘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主治头面颈病症:瘫痪、麻木、疼痛,失语、齿病、眼病。耳针、头针、腕踝针11颞后线

颞部耳上方,足少阳胆经

(颞横回/颞上回(听觉中枢)定位率谷--曲鬓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曲鬓

鬓角发际后缘,耳尖水平

主治颈项病、耳病、眩晕耳针、头针、腕踝针12、枕上正中线定位强间--脑户

脑户

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

强间

脑户上一寸半主治眼病耳针、头针、腕踝针

13枕上旁线(视觉中枢):膀胱经定位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长1.5寸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耳针、头针、腕踝针14、枕下旁线膀胱定位玉枕穴向下刺二寸

玉枕

脑户旁1.3寸主治平衡障碍.肢体共济失调.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导致的肢体麻木.瘫痪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二头皮针操作技术1、针具28─30号、25─50毫米长2、体位站、坐、卧位3、针法进针

30度角,快速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层

疼痛.阻力的处理耳针、头针、腕踝针头皮分层皮层皮层下帽状腱膜层纤维组织紧密联系针刺时阻力大、疼痛宜迅速通过帽状腱膜下层蜂窝组织骨膜层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阻力小,为针刺部位耳针、头针、腕踝针(一)进针法

1快速进针法

2快速推针法

3注意事项(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法

2抽添手法(1)抽提法(2)进插法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相同。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防止出血。耳针、头针、腕踝针

头针刺法耳针、头针、腕踝针三头皮针临床运用(一)头皮针适应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2精神病症

3疼痛和感觉异常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患。(二)头皮针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头针治疗;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使用;

3进针宜迅速,避开发囊、瘢痕。

4有脑出血病史者,宜谨慎使用头皮针。耳针、头针、腕踝针(三)头皮针处方示例

1.中风偏瘫是目前临床报道最多的头皮针适应症,用头皮针治疗常可迅速提高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不同程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可以用顶颞前斜线(瘫肢对侧)为主,配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等,用抽提法和进插法来进行治疗。

2.癫痫根据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确定其病变部位(如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取相应头皮针治疗线。如额叶癫痫取额中线和额旁1线、2线,顶叶癫痫取顶中线和顶旁1、2线,枕叶癫痫取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等。沿头皮透刺至帽状腱膜下层,行大幅度快速捻转,频率200次/分;各针持续行针1—2分钟,留针1小时,其间行针2次。

耳针、头针、腕踝针

3.高血压病头皮针对I期高血压病以及肝阳上亢、阴阳两虚型的降压效果较好。一般以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等顶区和额区的治疗线为主,沿皮进针后,用缓慢平和的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后,留针1~2小时,并配合意守丹田、形体放松等,即可获效。四头皮针作用原理(一)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会合于足少阳胆经。耳针、头针、腕踝针(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1.头针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从而提示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和改善病理状态的作用。

2.脑缺血性中风所引起的脑血流图异常变化,经头皮针治疗后,可在肢体功能恢复的同时,脑血流图也得以改善,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作用。

3.采用头皮针治疗,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改善微循环。从而提示头皮针治疗能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

4.应用头皮针刺激相应穴位,能使中风偏瘫病人的四肢肌力大幅度升高。头皮针还可迅速改变瘫肢肌电和皮温,且有皮肤电位改变的现象。耳针、头针、腕踝针第三节腕踝针法一人体体表分区(一)纵行六区

1头、颈和躯干六区

2四肢的分区(二)上下两段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二腕踝针进针点(一)腕部进针点进针点就是针尖刺入皮肤的位置。腕与踝部各有6对进针点,分别代表身体上下6个区,并且用数字标明,以和四肢各区的编号相一致。耳针、头针、腕踝针(二)踝部进针点耳针、头针、腕踝针耳针、头针、腕踝针三腕踝针操作技术(一)进针通常选已消毒的28—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者以押手固定在进针点的下部,并且拉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