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划课题_第1页
教育部规划课题_第2页
教育部规划课题_第3页
教育部规划课题_第4页
教育部规划课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您现在可以正常进行填报您现在可以上传项目申请书如果您需要修改内容请点击“修改申请书”按钮由于未“启用宏”,您现在不能正常填写文档或打印文档,请根据以下步骤操作:您现在可以正常进行填报您现在可以上传项目申请书如果您需要修改内容请点击“修改申请书”按钮由于未“启用宏”,您现在不能正常填写文档或打印文档,请根据以下步骤操作:如果您是Word97用户,请打开Word菜单->工具->选项->常规->选中“宏病毒防护”。再重新打开文档,点击"启用宏"按钮,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或打印了如果您是Word2000,wordXP,word2003用户请把Word宏的安全性设为:"中"方法:Word菜单->工具->宏->安全性->安全级,设置为"中"关闭本文档,重新打开,点击"启用宏"按钮,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或打印了如果您是Word2007用户,点击word左上角"安全警告"处"选项"中的"启用此内容"),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或打印了申请书填写步骤:项目基本信息、申请人基本信息、课题组成员信息、经费概算通过下面相应按钮填报、修改。项目基本信息:申请人基本信息:课题组成员信息:经费概算:在申请书表格中直接填写相关课题论证内容(表格中有灰色底纹的部分不能直接填写或修改)。点击“检查填报内容并保护文档”按钮,以检查填报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本申请书进行保护。为了防止申请书被他人篡改,可以在保护过程中设置密码,但请牢记以便在修改申请书时使用。检查完成后,才可以在申报网站上传申请书。

打印、上传申请书。

填表说明1、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本表所涉及学科代码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以下简称《国标代码》)填写。2、封面“项目类别”:选择“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其中之一填写。3、“学科门类”选择下列之一填写:(1)管理学;(2)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与文化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18)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9)教育学;(20)统计学;(21)港澳台问题研究;(22)国际问题研究;(23)心理学;(24)交叉学科/综合研究。4、研究方向:按照《国标代码》中三级学科名称及代码填写,如没有三级学科,按照二级学科填写。填写方法如“魏晋南北朝史(7703020)”。申报“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课题,要选择最多三个相关研究方向(二级学科,包括理工类二级学科)。5、研究类别:选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与发展”其中之一填写。研究类别中的“实验与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指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对人文科学来说,这一类别几乎没有意义。6、最终成果形式:按下列成果形式填写:著作、论文、咨询报告、电子出版物和其他(要注明具体成果形式)。7、如申请人没有E-Mail、手机,请填写项目联系人的E-Mail、手机,以便于我们与您取得及时的联系。8、课题组主要成员信息最多填写9人。9、“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填两页。10、“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填两页。1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填两页。12、申请书只需从封面页开始打印。本文档第一页及填表说明无需打印上交。

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项目类别:学科门类:课题名称: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学校代码:申请日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制PAGE6申请人信息姓名张勇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7-7职称教授所在部门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务副院长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博士外语语种英语E-Mailzhangymy@163.com通讯地址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编621010手定电请者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项目来源类别课题名称(项目编号)批准时间是否完成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四川国防军工科技民用扩散途径的研究2010.03正在进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灾后绵阳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2009.12正在进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7.12已完成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股份公司国有股权代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研究2004.07已完成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800字)1.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1]基于Holmstrom和Milgrom模型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09,(4),通讯作者.[2]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8,(1),通讯作者.[3]基于双重委托代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第一作者.[4]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身份理论的中央企业改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4),第一作者.[5]基于因子分析与DEA方法的旅游上市公司效率评价[J].管理学报,2008,(2),通讯作者.[6]关于经理股权激励机制的探讨[J].管理学报,2007,(1),第一作者.[7]防范经理事后隐藏信息的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7,(4),第一作者.[8]一个可以显示经理人私人信息的信息甄别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2),第一作者.[9]防范经理事后隐藏信息的模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3),第一作者.2.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绵阳科技城发展定位研究》绵阳市委,2007,已完成.[2]《我国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变迁和现行政策研究》绵阳市政府,2009,已完成.[3]《绵阳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绵阳市政府,2009,已完成

.[4]《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绵阳科技城管委会,2009,已完成.[5]《绵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研究》绵阳市政协,2010,正在进行.[6]《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查研究》四川省教育厅,2010,正在进行.[7]《成都市龙泉驿“十二五”能源要素保障体系研究》成都市发改委,2010,正在进行.[8]《绵阳市“十二五”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绵阳市政府,2010,正在进行.3.出版的专著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独著.

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签名姓名职称/职务出生日期专业工作单位分工情况签名宋加山讲师1979-6-28数量经济西南科技大学撰写报告胡健教授1964-4-19企业理论西南科技大学组织协调吴传文讲师1975-3-27项目管理西南科技大学资料分析张宇副教授1974-10-6信息管理西南科技大学撰写报告汪伟林其它1986-1-6企业管理西南科技大学数据分析姚亚平其它1985-8-15企业管理西南科技大学问卷设计段振华其它1986-2-27企业管理西南科技大学撰写报告王红艳其它1980-8-7企业管理西南科技大学实地调研贾芳其它1984-11-6企业管理西南科技大学撰写报告以上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800字)1.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1]Studyononlineinfomationgoodsbundlepricingbasedonthevaluechaintheory[J].JournalofInformation&ComputationalScience,2009,5(1),第一作者.[2]OperationalRiskMeasurementofChineseCommercialBanksbasedonExtremeValueTheory,The2o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ultipleCriteriaDecisionMaking,2009,(6)(EI、ISTP检索),第一作者.[3]信息产品垄断厂商定制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a,28(7),第一作者.[4]在线信息产品捆绑定价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8,(3),第一作者.[5]极值理论中阈值选取的Hill估计方法改进[J].中国科技大学学报,2008,(9),第一作者.[6]变点理论在极值分布阈值选取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7,(11),第一作者.[7]水资源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7,(12)第一作者.2.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面向随机需求的易逝品能量分配与动态定价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已完成.[2]《信息产品定制策略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8,已完成.[3]《基于决策的柔性战略过程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正在进行.[4]《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路径研究》,四川省哲社办,2010,正在进行.[5]《基于博弈论思想的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研究》,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一般项目,2009,正在进行.B表(自此往下不得出现申请人个人身份信息,否则申请书作废!)

课题名称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研究方向及代码国防经济学(79077)、区域经济管理(63032)研究类别应用研究计划完成时间2012-6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经费总额(万元)9其他来源经费(万元)0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选题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背景当前,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战略,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009年7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西部地区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它集中了全国1/3的军工企业、2/5的国防科研院所、1/2的军工固定资产、2/3的军工人员,因此,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已得到党和国家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在指导西部省市的发展工作时就曾多次强调要走军民融合式道路,2007年3月,他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依托已有的工业基础,加强军民结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12月,他在四川绵阳考察灾后恢复重建时又指示“绵阳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有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也有一批军民结合企业,要高度重视把军事技术向民用产品、民用产业的转变工作,军地结合,创新转化平台和机制,推进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西部大开发工作安排的通知中也强调指出:西部地区要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加强军地结合、军民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科技和国防潜力都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西部地区在产业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中东部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资源优势也未得到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频发又给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时期,西部地区如何利用国防科技资源优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本课题组成员经认真研究,认为答案就是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而产业的发展,关键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机制的设计完善,那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就需要优化配置政府、企业及国防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激发军民融合的原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开展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研究,探索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对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军民融合产业主要强调国防工业系统与民用工业系统体制的融合、技术的结合、资本的组合和产业的整合,力求实现兼容式和双赢式发展,是“军民结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发展。现将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开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综述如下:(1)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美、俄、英等军事大国率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有关它们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学术成果较多,如:Cansler(1995),PaulBishop(1995),古德科娃(1996),Stonecipher(1999),Graham、Hardaker&Sharp(2001),SuzanneNielsen(2005),Vuono&Timothy(2008),BrandyAndrews(2008),等;对于一些非军事大国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Eriksson(2000),Yudit(1997),Molnar(2002),Guney(2005),Benjamin(2006),LaraOlson(2007),Kummel(2008),Seroka&Jim(2008),Beeson(2008),等;没有特定研究对象,但是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不能轻易忽略的还有一些文献,如:Jordi(1997),Trim(2001),Richard(2000),Mock.Roc.yh(2000),Robert(2002),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总结和借鉴国外军民融合经验的文献有:赵澄谋、姬鹏宏等(2005),叶选挺和刘云(2007),王宝坤(2007),禹红霞和甘瑶(2008),曾立和张春宇(2009),周华(2009),王加栋和白素霞(2009),等;国家宏观层面的研究文献有:游光荣(2005),闻晓歌(2008),马惠军(2009),黄天明(2009),付殿洪和方文琼(2009),陈斌(2009),辛荣国(2009),于宗林(2009),樊恭嵩(2008),周孝平、张伟超和乐园(2008),范肇臻(2009),等;产业层面的研究有:赵敏(2006),马恒儒(2007),莫增斌(2009),于宗林(2009),吴新成(2008),李勇(2008),霍小平(2009)等;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如:严剑峰(2006),贾伟强和贾仁安(2009),姚广宁(2008)等;其它方面的还有曹景建和姜大立(2009),赵永贤、毛传新和王修来(2008)等。(2)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大理论基石源于“机制设计理论”,“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theory)”最早由Hurmicz提出,它主要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是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通过设计一套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并能够判断一个机制优劣性的理论。Maskin和Myerson发展了这一理论,至今,该理论体系已比较成熟,其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代表文献有:在社会选择中的运用(Arrow,1951;Gibbard,1973;Satterthwaite,1975;Serrano,2004;etc);在拍卖理论中的运用(Myerson,1981;Harris&Raviv,1981;Riley&Samuelson,1981;etc);在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中的应用(Barro&Gordon,1983;Yuan&Miller,2006;etc);在绿色支付政策中的运用(Feng,2007;etc);在我国国企改革和金融系统的应用(杨善林、等,2005;许香存、等,2007;鲁志勇、等,2005)。此外,该理论还在一些新的领域得到发展,如对合谋(Jeon,2003;Myerson,2006;etc)、产权残缺(Myerson&Braguinsky,2007;etc)、委员会决策的信息获取(Li,2001;Cai,2003;Persico,2004;etc)、激励(詹正广、等,2008;李娜,2008)以及经费配置方面(陈静漪、等,2008)的研究等。尽管国内外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设计这两个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这个交叉领域的研究还很不成熟,这表现在:大多研究成果只是对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提出了一些宏观抽象的措施建议,缺少具体实施方案或实现途径的研究;大多研究成果把政府、国防科研院所及企业分离成独立的个体来研究,缺少从制度层面对它们进行整合的研究分析;大多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仍然滞留在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推演,缺少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运用与实证(仅雷霆,2001;李娜,2008;范合君,2008;等做了一些相近的探索)。特别是就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这个问题来讲,从我们检索的文献来看,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本课题将从现有研究基础出发,针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力求弥补这一研究缺陷。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本课题提出的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来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这一研究逻辑,主要理论价值有:(1)它可以在整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新的方法论体系;(2)将机制设计理论运用于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会使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由微观机制研究转向宏观政策研究,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3)将机制设计理论运用于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设计和验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还会使军民融合理论的研究方法科学化,夯实军民融合的理论基础。2.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军民融合产业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受到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部、国防科工局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推动和支持,本课题若能得到资助并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其成果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它可以为西部地区国防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完善自身的创新机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提供决策指导;其次,可以为西部各省市政府部门制定规划方案、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再次,可以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管部门制定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最后,可以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了研究范例。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2页,不能加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本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有两个:1.探索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资源要素。比较国内外典型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借鉴它们的发展思路,立足于西部地区实际,提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2.探索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体系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及产业发展理论,提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制度保障机制,包括产权、法律、利益分配、宏观调控、市场等制度,为产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石。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以四种博弈类型,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分析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博弈现状的基础上,构建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规制协调好政府、企业、国防科研院所之间的博弈关系,优化配置三方资源,进而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良性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梳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科学界定“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军民结合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概念的内涵外延;科学界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及其优化配置的内涵;分析探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原理;基于机制设计理论,解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设计的内涵。2.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总结国内外典型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它们发展的实际,比较分析它们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实现路径,立足于西部地区实际,提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借鉴思路。3.以四川为案例,开展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情况调查》为指导,设计适宜西部实际的封闭式和开放式两套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四川省主要城市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川国防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情况,探析制约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4.提出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结合四川实际,提出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并解析该模式的实现路径,为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5.设计完善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长效机制体系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及产业发展理论,针对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漏洞,围绕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设计完善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长效机制体系,具体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约束激励机制、政府资源投入机制等,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石。6.分析研究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现状抽选部分西部典型城市(如重庆、西安等)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西部发展的政策文件、数据资料等,以分析研究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现状,进而发掘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寻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7.提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四川省的案例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将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进行延伸推广,提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模式,同时设计该模式的实现路径。8.设计完善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长效机制体系研究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有的体制机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及产业发展理论,针对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漏洞,设计完善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长效机制体系。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探析。目前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尚不深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探析文献更是鲜有,因此,基于现有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军民融合产业的特点,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框架十分必要,它是本课题的研究基石,也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2.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本课题将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等,设计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激励约束机制。我们将放松博弈模型的若干假设条件拓展传统模型,这将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各种社会权变因素的引入就不能简单地假设外界环境服从正态分布;另一方面,各利益主体对声誉资本积累以及各种道德行为的选择不同。这些都会对拓展模型的构建和求解带来困难。创新点1.问题新。目前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成熟,针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文献更是没有。本课题提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这一研究逻辑,拓宽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研究视野。2.方法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拟整合机制设计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及区域创新理论三大理论体系,提出新的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论;(2)拟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大跨度、多视角地探索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3.数据新。课题拟以四川省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开展研究分析。4.结论新。在新时期,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本课题基于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解读新问题势必得出新结论,这些认识将可能更加客观、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研究成果可能更加科学。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2页,不能加页)(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课题拟从制度设计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分析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依托机制设计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及区域创新理论,结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及相关研究成果,探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石;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提炼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发掘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漏洞,设计完善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体系;基于四川的案例分析,分析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及政策方案,结合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一般实际,提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总结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设计完善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体系。(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等理论学科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家为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出台的政策文件、工作报告、法律规章等等;分析西部地区主要省市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政策文件、规划纲要、法律规章等等;研究国内外典型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实践资料和研究文献。2.比较分析的方法。基于机制设计和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提炼借鉴的思路。3.实地调研的方法。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听取汇报,对四川主要城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川国防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资料和数据;同时抽选西部地区部分其它典型省市进行实地调研。4.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四川为典型案例,开展研究分析,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5.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SPSS13.0大型社会统计分析研究软件包,运用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建模分析,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科学客观地评价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关问题。(三)本课题的计划进度第一阶段(时间:2010-09-1到2010-12-31)。工作方案及预期目标:搜集国内外机制设计、产业发展、区域创新、军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广泛收集国内外典型地区有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完成学术论文若干篇,研究分析报告两篇。第二阶段(时间:2011-01-01到2011-09-30)。工作方案及预期目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听取汇报等方式,以四川为调研重点,对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现状进行调研。整理和分析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形成学术论文若干篇,完成调研报告。第三阶段(时间:2012-10-01到2012-05-30)。工作方案及预期目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完成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的探究,设计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体系;完成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设计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体系,形成相关学术论文若干篇,完成研究报告四篇,最后总结整理形成综合性报告一篇。(四)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1.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前期相关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1)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国防经济等,

近年来在管理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丰富。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包括《管理工程学报》、《会计研究》、《预测》、《运筹与管理》、《管理学报》等权威级刊物或一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被《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管理类权威级刊物上发表的他人论文多次引用。出版《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等3部专著。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承担了3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省厅级项目16项和多项横向课题。成果专著《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2010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第八届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成果专著《我国企业管理新思维》2004年获得绵阳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信息租金抽取与经理工作效率的权衡模型》2008年获绵阳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关于经理股权激励机制的探讨》2008年获得绵阳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在有限执行假设下对最优契约的扩展模型研究》2007年获得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利润分享机制下经理行动组合的探讨》2006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第六届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在有限执行假设下对最优契约的扩展模型研究》2006年获得绵阳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利润分享机制下经理行动组合的探讨》2006年获得绵阳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课题负责人曾于2008年——2009年期间挂职担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管绵阳科技城建设副处长,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十二五”规划总体组成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十二五”规划总体组成员,四川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组织理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政府的重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主要参加者前期相关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课题主要参加者由高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的教授、博士、硕士组成,骨干成员具有博士学位,熟悉研究现状和规律,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研究领域涉及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项目管理、数量经济等。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等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3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教育部规划课题、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循环经济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被地方政府或部门采纳。2.资料准备情况本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较成熟的研究思路,熟练掌握了相关研究方法,同时也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如政府《绵阳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第九次会议工作汇报》、《四川省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军民结合科技问题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的决定》、《浙江省科技中介机构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与创新要素流动聚集中的作用与动力机制研究》、《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技术开发“十一五”发展指南》、《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度科技在安全领域的利用模式》、《两用技术:一种为获得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美国)、《2001一2006年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等等,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3.工作保障条件及优势本课题组成员前期已与四川省国防科工办、绵阳市委市政府、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合作完成了多个重大课题,与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与四川省相关部门取得了合作联系,他们将在发放调查问卷、安排实地调研等方面给予课题组支持,这都为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