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素材)_第1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素材)_第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素材)_第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素材)_第4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素材)九年级(下)课内古诗词赏析

68.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sài)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词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极其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写作特点】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6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身临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上阕写出猎的场面。起句用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卷"字表现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的情景。“看孙郎”,用孙权的典故,突出地表达了词人犹如少年的豪情。下阕写酒酣后的豪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和豪放开阔的心胸,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典雅地表达出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最后两句抒发了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写作特点】善于用典,含蓄精练地表情达意,风格粗犷、豪放。

7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描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愿望的迫切;“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经历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下阕前四句描写战争场面。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天下事"表现了词人渴望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大概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此处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写作特点】①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②语言生动而夸张。③想象丰富。

71.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诗词赏析】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写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上阕写词人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表现了词人对于富贵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下阕“身"和“心”的对比又不一致,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的忧虑和担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踏上革命征途前的思想状况。【写作特点】①感情基调高昂。②语言刚健清新。

7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上阙第一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第三句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下阙开头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阙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写作特点】①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②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7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上阙忆旧。一二句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也曾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接下来三句写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以初春的树林、明月的清辉、花影下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词人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下阙感怀。开首二句,是写词人曾遭谪贬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国破家亡的痛苦。在残酷的现实与往昔对照中,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看新晴"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写作特点】①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②上下两片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7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上阙中,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和桂树,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下阙中,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写作特点】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

75.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诗词赏析】这首边塞词,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上阙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接下来“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下阙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意境尽情的表现出来。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写作特点】以景语描绘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

76.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词赏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开篇“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诗的最后两句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写作特点】①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②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

7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词赏析】全诗以白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风雪送友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一二句,“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这里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三四句,“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雪之骤和雪之大。“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想象奇特,以春景写冬景,意境壮美。“将军”和“都护"两句巧用对偶,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奇寒,也勾勒了一幅奇异壮美的画面。最后两句,“空"描绘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写出了惜别与惆怅;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不舍的真挚感情。【写作特点】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③色彩鲜明,变化多姿。

7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词赏析】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上阕对景抒情,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国土的怀念。其中的“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的无穷。下阕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词人收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写作特点】①即景抒情,借古讽今。②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79.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作特点】①叙事、抒情、言志有机融合。②直抒胸臆。③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

80.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词赏析】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自己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实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的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聚"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第二层(四至七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是作者对几千年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①写景境界阔大,气势宏伟。②议论深刻,颇具特色。

81.南安军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比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诗词赏析】这首诗以高亢的诗篇,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之志和博大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颔联两句,上句用问话的语气写出行程的孤单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颈联抒写悲愤。上句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伐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并付诸实际行动。【写作特点】①逐层递进,声情激荡。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82.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首联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可从平静的叙事之中读出深含的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面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慨叹流不尽“无限河山泪”。随着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欲别故乡难”,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写作特点】①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②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83.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